駱韻怡
內(nèi)容摘要:正確解讀經(jīng)典,做好經(jīng)典翻譯,向世界傳播中華經(jīng)典。本文選取李漁《閑情偶寄》“詞曲部”的“密針線”,以文化語境理論作為指導,分析“密針線”的英譯文,嘗試探討譯者如何做好典籍外譯,以及李漁所提出的“密針線”這一戲曲創(chuàng)作原則給日常生活帶來的啟迪。
關(guān)鍵詞:典籍外譯 “密針線” 文化語境
李漁是明末清初的文學家,其代表作《閑情偶寄》總體分為八個部分。其中,詞曲部記述了有關(guān)創(chuàng)作戲曲藝術(shù)劇本的理論,是中國傳統(tǒng)戲劇理論史上的瑰寶。李漁在詞曲部強調(diào)結(jié)構(gòu)的重要性,而“密針線”為其中一原則。翻譯中國經(jīng)典,傳播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根據(jù)“密針線”英譯本,本文從文化語境的角度分析探討典籍外譯的過程。
1.文化語境理論
翻譯分為語內(nèi)翻譯、語際翻譯、符際翻譯(Jakobson,1971),而典籍外譯同時涉及前兩類。Hall(1976:39)首次提出高語境文化和低語境文化。絕大部分高語境文化的信息存在于物質(zhì)語境中或者內(nèi)化于個人,真正要表達的意思通常不會清晰地編碼到訊息中,而是隱藏于其后。而低語境文化的信息大多存在于清晰的編碼中,其意思直接可從文字或言語中獲取。中國屬于高語境文化,而美國則為低語境文化。
理解文本所要傳達的意思多數(shù)要依賴語境,只有將語境考慮在內(nèi),信息的解讀才能完整、準確(Hall,1976:86)。因此,翻譯不只是語言符號之間的轉(zhuǎn)換,更重要的是要將文本置于語境中進行考量。典籍外譯第一個階段是語內(nèi)翻譯,由古代漢語過渡為現(xiàn)代漢語。典籍創(chuàng)作年代與我們相距甚遠,當時所處的社會文化背景更與現(xiàn)代社會有著極大的差異,有些歷史事件難以考究,說法也不一定統(tǒng)一,再加上古代的語言表達不同于現(xiàn)代,包括詞匯、句法等,這一系列因素導致古代漢語的不確定性和模糊性(李國慶;宋燕青,2018)。因此,古代漢語與現(xiàn)代漢語雖都為中文,其語境的高低程度不同,很多時候會出現(xiàn)分歧,恰當?shù)慕庾x并非易事。這意味著語內(nèi)翻譯的難度不容小覷。但無論如何,典籍的語內(nèi)翻譯這個過程都是實際存在的,或以實際的文字文本這樣的形式存在于外部世界中,或以“后源語文本”的形式存在于譯者的頭腦內(nèi)(黃國文,2012)。
語際翻譯面臨著兩種文化的沖擊,兩者的差異勢必帶來翻譯的困難。高語境文化的漢語,其傳遞的信息儲存于社會文化環(huán)境和話語交流的情境之中,屬于意合語言。漢語不存在從句,話語大多依靠意義構(gòu)建起之間的邏輯語義關(guān)系,稱為“竹節(jié)句”。而低語境文化的英語,其成員交流時直接而明確地表達信息,屬于形合語言。英語有主從句之分,也更多地使用連接詞來表示句子間的邏輯關(guān)系,可形象地稱為“樹狀句”。主句好比一棵大樹的樹干,是中心成分,其大大小小的從句則是主句的枝杈。漢語與英語兩者最大的區(qū)別就體現(xiàn)在意合和形合這方面。漢譯英若是忽視了這兩種文化的差異性,按照漢語思維“照搬照舊”,不僅給外國讀者造成認知的負擔,還降低他們了解古代經(jīng)典或現(xiàn)代漢語作品的興趣,反倒阻礙了中華文化走出去的腳步。
作者和讀者的時間和空間通常不對等,這種語境差異要求譯者本人需要挖掘原文的語境關(guān)系,積極搭建起作者與讀者之間的橋梁。對于語內(nèi)翻譯而言,譯者要兼顧典籍的創(chuàng)作時代背景和讀者本身的當代環(huán)境;對于語際翻譯,則要考慮到目標語和目的語的語境,努力化解兩者的差異所造成的翻譯難題。無論是語內(nèi)翻譯還是語際翻譯,譯者都須考慮周全,促使兩種語境達到和諧。
2.案例分析
文化語境理論為古籍外譯提供理論指導。本文采用“密針線”一文作為分析語料,結(jié)合相關(guān)文化語境的理論,集中討論典籍翻譯過程中所發(fā)現(xiàn)的問題,以及解決的方法。本文側(cè)重于分析語際翻譯,分析如下:
例(1)
ST:編戲有如縫衣,其初則以完全者剪碎,其后又以剪碎者湊成。剪碎易,湊成難,湊成之工,全在針線緊密。
TT: Writing a play lies in how to organize selected story materials, just like how to sew clothes made of a cloth which has been cut into pieces. The success of the play totally depends on its coherent organization more difficult than material selection.
李漁將劇本創(chuàng)作比作縫制衣服——將“完全者”剪碎,然后湊成“剪碎者”,但并沒有明確告訴讀者“完全者”和“剪碎者”的本體。本文認為,劇本來源于生活,生活中發(fā)生的故事都可成為劇作家的素材。編劇時從中挑選合適的素材,將其構(gòu)成一個完整的故事。如果不弄清本體的含義,譯文就會含糊不清,使人費解。另外,編戲和縫衣都要先“以完全者剪碎”,這一句對應,翻譯這一句時不能將這一動作重復翻譯兩次。對于縫衣,本文使用了定語從句;而用一個動詞selected對應編戲這一部分,不再詳細翻譯這個動作過程,從而避免繁瑣。
此外,“針線”屬于隱性文化負載詞,只有深挖其內(nèi)涵,才能達到準確的翻譯。李漁十分重視人物性格、語言的前后統(tǒng)一以及情節(jié)的承上啟下,血脈相連(薛慧,2010)。他提出劇本創(chuàng)作需要遵守“密針線”原則,使劇本的組織結(jié)構(gòu)符合嚴謹性,劇中情節(jié)能夠照應前文以及為后文埋下伏筆。簡而言之,“針線”指的是一種編劇的手法,劇作家以此讓故事情節(jié)完美地銜接在一起。因此,本文將“密針線”譯為coherent organization,表達戲劇情節(jié)符合邏輯,結(jié)構(gòu)連貫。
例(2)
ST:照映埋伏,不止照映一人、埋伏一事,凡是此劇中有名之人、關(guān)涉之事,與前此后此所說之話,節(jié)節(jié)俱要想到。
TT: In addition to one main character and one key plot, each role with a name should be taken into consideration, including what happens to the role and what the role says.
“一人”是主角,其他次要人物為映襯;“一事”為關(guān)鍵事件,其他情節(jié)都是旁枝末節(jié)。這“一人一事”構(gòu)成文章的“主腦”。于上下文語境之上,必須聯(lián)系另一語篇“立主腦”,體現(xiàn)其互文性。孤立而視,必然造成語際翻譯的偏頗,將其譯成one character and one plot。因此這“一人一事”應該是one main character and one key plot。
例(3)
ST:一節(jié)偶疏,全篇之破綻出矣。每編一折,必須前顧數(shù)折,后顧數(shù)折。顧前者,欲其照映,顧后者,便于埋伏。
TT: Even a subtle mistake, if neglected, would expose the irrationality of the play. Therefore, a scene of a play should serve as a link between the preceding and the following. In other words, it needs to be consistent with what has happened before, and to imply what will develop next.
形合的英語多使用連接詞表示其邏輯語義關(guān)系,漢譯英之前需要分析漢語語篇的結(jié)構(gòu),找到句子之間存在的關(guān)聯(lián)性。將其翻譯成英語的過程中,則要明示原文的邏輯關(guān)系,增補連接詞?!耙惶幍呐既皇杪?,就會使整篇文章露出破綻”和“每編寫一折戲,必須顧及到前后的幾折”之間存在明顯的因果關(guān)系:有任何一絲紕漏都會使整個故事露出破綻,所以每一場戲都要前后照應。原文中沒有出現(xiàn)連接詞,但是在語際翻譯時,則需要明示其因果邏輯關(guān)系。譯文也增補了解釋型關(guān)聯(lián)詞in other words,表示后一句是對前一句較為具體詳細的說明。
3.結(jié)語
翻譯不僅是語言符號的轉(zhuǎn)換,更是兩種文化之間的交流。于翻譯而言,精通兩種文化比掌握兩門語言更重要(Nida,1993:109)。孤立語境的翻譯是不成功的。譯者在進行典籍外譯的實踐活動過程中,都要面臨歷時和共時的差異,積極消除由此而生的陌生感,從而使外國讀者更好地理解中國經(jīng)典,更好地感受中華文化的魅力。典籍外譯既是考驗譯者駕馭兩種語言的能力,亦是考驗其文化素養(yǎng)。
《閑情偶寄》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中一枚璀璨的瑰寶,用簡潔明練的話語向讀者闡述了人生至理?!懊茚樉€”對于今日之影視創(chuàng)作大有裨益?,F(xiàn)如今所謂的偶像劇,其故事情節(jié)漏洞百出。對于編劇,他們要學習如何“密針線”。對于翻譯而言,“密針線”亦有啟發(fā)意義。譯者應該在翻譯的準備前、進行中以及完成后這三種狀態(tài),分析原文存在的邏輯語義關(guān)系,思考其譯文是否遵循“密針線”原則,即是否符合邏輯思維。
21世紀的中國綜合國力日益增強,既有海納百川的胸襟,敞開國門歡迎各國前來與之結(jié)交,合作共贏;又具廣闊的國際視野,走出國門,接受挑戰(zhàn),抓住機遇。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更是中華民族的基因。中國經(jīng)濟地位的快速崛起,文化走出去也逐漸受到重視。傳播中華傳統(tǒng)文化,翻譯便充當了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不僅推動中華傳統(tǒng)文化走出去,走向世界,吸引各國人民關(guān)注、了解中華傳統(tǒng)文化,而且使中華文化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參考文獻
[1]Eward T. Hall. Beyond Culture [M]. Broadway, New York: Doubleday, 1976.
[2]Nida, E, A. 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 [M]. Leiden: E. J. Brill, 1964.
[3]Roman Jakobson. On Linguistic Aspects of Translation [A]. In R. Jakobson (ed.). Selected Writings. 2. Word and Language [C]. The Hague: Mouton. 1971: 260-66.
[4]黃國文.典籍翻譯:從語內(nèi)翻譯到語際翻譯——以《論語》英譯為例[J].中國外語,2012,9(06):64-71.
[5]李國慶,宋燕青.李漁“行樂第一”語篇的文化語境解讀與翻譯[A].Science and 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Proceedings of 2018 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dvances in Management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AMSE 2018)[C].Science and 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Science and 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2018:5.
[6]薛慧.李漁《意中緣》中的“密針線”敘事技巧[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S1):183-184.
(作者單位:暨南大學外國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