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喜甲 劉桂花
【摘要】我國著名的教育家葉圣陶先生說過:“文字語言的訓練,最重要的就是訓練語感。”[1]因此,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培養(yǎng)良好的語感就顯得格外重要,鑒于此,本文就小學閱讀教學中的語感培養(yǎng)進行分析和探討。
【關鍵詞】小學語文? 閱讀教學? 語感培養(yǎng)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1)10-0102-02
良好的語感不僅有利于閱讀教學過程的優(yōu)化和學生閱讀水平的提高,而且有利于實現閱讀教育教學的有效性和人文性。語文閱讀能力的提高對于學生語感的培養(yǎng)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小學語文教學應該將閱讀作為主線,讓學生在閱讀中學會識字、品情,進而培養(yǎng)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敏銳度和感知力。
一、語感培養(yǎng)的重要意義
語感培養(yǎng)在小學語文的課程教學中具有重要的意義。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語感的培養(yǎng)符合小學語文教學階段的特征。對于小學生來說,語文閱讀的過程中首先通過大量的閱讀提高學生對于文字的敏感性是非常重要的。針對語感的培養(yǎng)并不會對小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提出過高的要求,而集中將教學要求體現在學生對于文字的敏感性上,這符合小學生形象思維占主導的階段性特征。第二,語感培養(yǎng)能夠提高學生對于所閱讀文字的敏感性。從這個角度上來說,文字敏感性的培養(yǎng),是閱讀課程教學的重要基礎和條件。對文字的敏感性越高,學生的閱讀理解準確率也就越高。這能夠從本質上幫助學生提高其閱讀理解能力。第三,對于語感培養(yǎng)工作來講,除了對學生的學習能力提升具有重要的意義之外,對教師的教學能力提升也能夠起到顯著的促進作用。對于教師來講,閱讀教學內容的復雜性意味著這部分課程的教學開展需要教師在教學能力和教學思路上進行有效的更新和完善,教師不僅要通過積極學習掌握閱讀教學的理論知識內容,還應當在日常課程教學中通過結合工作實際的積極實踐全面豐富和提升個人的工作能力和工作經驗。從其自身發(fā)展的角度上來講,這種能力提升的過程對于教師的個人未來發(fā)展和個人職業(yè)素養(yǎng)的提升都有非常顯著的積極意義。
二、小學階段語感培養(yǎng)的原則
語感培養(yǎng)的原則是這部分工作開展所應當堅持的重要內容,只有在科學的原則指導下開展教學工作,才能確保相關教學工作的開展取得預期的效果。尤其是對于小學生這一初步接觸閱讀教學的群體來講,在初步課程教學階段堅持原則是提高課程教學質量的重要前提。小學語文教學中的語感培養(yǎng),需要遵循以下幾方面具體的原則。只有在科學的原則下開展相應的語感培養(yǎng)工作,才能取得更好的培養(yǎng)效果。
(一)注意閱讀素材的選擇
上文已經提到,小學生由于年齡和心理發(fā)展的特征影響,對于閱讀內容的理解注重生動性和與其興趣愛好的匹配性。這就要求教師在選擇閱讀素材時,要選擇生動性和故事性較強的內容,以達到降低學生參與閱讀的困難感的目的。同時,生動的內容也更容易幫助學生集中精神和意識進行閱讀,對于取得更好的閱讀效果有非常積極的作用。
(二)注重閱讀課程組織形式的豐富
閱讀組織形式的豐富,是從課堂教學形式的角度來講的。從課堂教學的角度上來說,有助于學生對于難度較高的閱讀教學內容進行更好的理解。從教學創(chuàng)新的角度上來講,現階段能夠運用在閱讀教學中的新的教學方法包括了小組合作教學、微課教學等多種不同的方法。教師應當結合學生的興趣愛好選擇適當的方法進行應用,達到豐富課堂教學形式,引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的目的。最后,利用更多的輔助工具開展語感培養(yǎng),在準確性和生動性上也能有相應的保障。
(三)注重理解程度,培養(yǎng)語感
語文的學習中充滿了形式豐富的描寫,對于部分語句其中表達的含義深刻要提高理解程度,才能真正實現語感的培養(yǎng)效果。而在語句的理解中,首先需要做到的便是字面上的含義,幫助學生實現基礎的理解。其次便是部分詞匯在特定語句中所要傳遞出來的內涵,聯(lián)系上下文,理解詞匯在語境中的涵義。而這些理解對于文章大意掌握與深刻的內涵理解都有極大的促進作用,能夠幫助學生感受到平凡的字詞句中所蘊含的深刻含義以及作者所要傳遞的情感。
三、現階段語文閱讀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分析
語文閱讀教學內容具有比較顯著的綜合性特征,在課程教學開展的過程中,由于教師主觀上的因素以及教學思路方法的因素影響,導致小學語文課程的閱讀教學開展工作中仍然存在一些實際問題,下文針對主要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
(一)教師的閱讀教學缺乏總體規(guī)劃
從宏觀上來講,閱讀教學的根本目標在于培養(yǎng)語感的問題。語感的培養(yǎng)在實際操作中也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但教師由于缺乏對于閱讀教學開展方法合理性的認知,在教學規(guī)劃方面存在問題。大部分教師都是嚴格按照既定的課程教學內容開展課程教學工作的問題,并沒有按照閱讀教學對課程教學的總體模式進行規(guī)劃,這會影響實際的課程教學進度,實際的教學效果也會同步受到影響。規(guī)劃工作從教師的角度上來說,也是幫助教師理清教學思路的有效方法,教師應當從自身的角度出發(fā)加大對于閱讀教學規(guī)劃的重視程度,以便依托良好的規(guī)劃取得更為切實的閱讀教學效果。
(二)閱讀教學形式不夠豐富
大部分教師由于自身的教育教學能力的限制,在閱讀教學工作的開展中存在缺乏先進思路和方法支持的現象,大部分教師在閱讀教學的開展中都更加注重教學內容是否按照既定的課程教學內容合理規(guī)劃化完成,在應用新的教學方式方面既缺乏積極性,也缺乏有效的方法作指導,從學生的角度上來講,這容易影響學生主觀上的學習興趣,從教師的角度上來講,單一的教學方式也會直接影響課程教學的實際效果,對于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來說會產生非常顯著的負面影響。教師應當在課程教學的過程中積極學習和掌握新的教學方式的組織開展方式,并結合課程教學要求進行靈活運用。
(三)對于閱讀教學的評價工作缺乏重視程度
閱讀教學的評價工作是關系到閱讀教學的未來開展方向的重要因素,但由于閱讀教學的內容在實際中具備多樣性和豐富性都非常強的特點,因此,在針對閱讀教學內容進行評價時,評價工作的開展也很難找到有效的切入點。通常情況下,教師所運用的教學評價方式都是將學生綜合的語文學習成績作為教學評價的依據,一方面沒有針對語文閱讀課程的教學提出有針對性的教學方式;另一方面,在教學工作的實際開展中,這種評價方式的單一性缺陷也非常強。這種評價模式不僅無法發(fā)揮閱讀教學評價的作用,從方式方法本身的角度上來講,也存在缺乏科學性的問題。
四、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語感培養(yǎng)策略分析
基于語感培養(yǎng)的重要性,下文從具體的培養(yǎng)方法的角度入手進行分析,提出合理的語感培養(yǎng)策略。
(一)把握語言文字,培養(yǎng)語感
語感的培養(yǎng),要求學生具備對語言文字準確的理解和頓悟能力。因此,小學語文教師在閱讀教學過程中,除了保證學生對文學作品中重點語句字面意義的充分理解之外,更要重視學生對語言文字深層意義的把握和認識,引導學生對關鍵詞句進行反復推敲,挖掘和揣摩其在具體語言環(huán)境中蘊藏的特定意義,從而更進一步去掌握和體驗詞句與事物以及情感之間深刻的關聯(lián)性。如人教版六年級上冊《山中訪友》,題目給人的第一感覺好像是作者要去拜訪居住在山中的一位朋友,但隨著閱讀的深入,便會發(fā)現作者要尋訪的是古橋、樹木、山泉、白云、落花、月色等這些自然景物,作者獨具匠心用擬人、比喻、對偶等手法營造出一個詩意的世界,將自己對大自然的喜愛之情展露無遺。另外,教師可以將文章中的字、詞、句作為基礎和依據,用形象、精準的語言文字啟發(fā)學生體會語言的內在魅力,領悟作品中的精義和妙理,并在此基礎上借助多種方法和途徑拓展學生的閱讀視野,增加學生的語文知識儲備,強化其對語言的感知和領悟能力,從而促進其語感的培養(yǎng)。如在講解人教版六年級上冊《伯牙絕弦》這篇課文時,課前可以為學生播放音樂《高山流水》,還可以為學生講述馮夢龍的《俞伯牙摔琴謝知音》,讓學生通過相關的音樂和傳說故事更進一步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在美的享受和熏陶中培養(yǎng)語感。
(二)重視朗讀和品析,強化語感
朗讀可以幫助學生品味文章的人文想象和內涵。朗讀的方法有多種,如分角色讀、默讀、齊讀、輪流讀、自由讀等,將語言文字轉換為有感情的聲音可以幫助學生感知文章內涵,提高和強化語感。如在教授人教版五年級上冊《小橋流水人家》這首小令時,可以讓學生先默讀,理解字詞的意思,感受營造的環(huán)境氛圍,再提出問題:你最喜歡哪一句?為什么喜歡?詩詞的基調是怎樣的?然后讓學生帶著問題自由讀,之后可以找學生進行試讀,引導學生體會詩詞的停頓和情感,通過反復朗讀,賦予課堂“生命活力”,幫助學生形成語感。此外,對于語言的比較分析也格外重要,通過具體的品析,往往無須教師講解,學生也會恍然大悟,比較一般有兩種方式:一是換位比較。通過調換詞的順序和位置與原句進行對比,讓學生體會語言的和諧和暢達;二是換詞比較。將原句中的重點詞變換為與其意義相近或相同的詞,然后進行朗讀比較,讓學生直觀地感受語言的精準和分寸。[2]如人教版六年級上冊《索溪峪的“野”》一課,可以學生嘗試將“野”字調換,或者將原文描述山野、水野、動物野、游人野的段落和語句的順序置換,通過整體朗讀,體會其中的差異性。
(三)展開聯(lián)想和想象,體悟語感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與親?!闭Z感與想象具有密切的聯(lián)系性,在語文閱讀教學中引導學生展開聯(lián)想和想象,讓學生產生具有畫面感的影像。如人教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假如沒有灰塵》,這篇課文的題目賦予學生一個很大的想象空間,假如沒有灰塵,你認為世界會怎樣?你周圍又會發(fā)生什么樣的變化?讓學生充分發(fā)揮想象力和聯(lián)想力,積極對課文題目做出探索和延伸。又如人教版五年級上冊第四組《有趣的漢字》,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展開想象,對自己認識的漢字進行拆解和詮釋,引導學生繪出與漢字相似的圖畫,并添加自己的見解,鼓勵學生搜集自己認為有趣的漢字進行拓展練習,由淺入深,讓學生感受漢字的魅力。
(四)導入情境,激發(fā)學生思維
結合情境進行聯(lián)想是幫助學生進行深度理解的有效手段,因此在教學中教師可以積極利用該項措施進行語感的培養(yǎng)教學,尤其是在面對部分晦澀難懂的內容時,通過結合學生閱讀感知、自己的親身體驗,同時發(fā)揮聯(lián)想、思考等多重方式,能夠幫助學生更快地進入情境中去,真正理解文章內容,同時實現對語感的領悟。情景教學中需要結合畫面、聲色、故事情節(jié)等進行配合,能夠幫助學生快速進入文本學習的情境中去,讓學生產生更多的感悟,語感也將更加豐富。同時還能促使學生變被動為主動,投入學習,啟發(fā)思維。
(五)聯(lián)系生活實際,理解式培養(yǎng)
對于生活中的常見景象學生總是容易忽視,但語文大多本就是源自生活實際,有效利用生活中的常見景象,能夠幫助學生理解文本知識,同時讓學生對原本常見的生活景象產生新的理解,溫故而知新,激發(fā)學生的探索欲望,因此,在語感教學中利用生活常見景象進行訓練,也不失為一個好的方法。利用常見景象讓學生真正地實現學有所用,學生也能夠更加樂于學習,讓課堂更加生動有趣。對于實際生活中現象的理解也能夠培養(yǎng)學生勤于動手、細心觀察的好習慣,對于語感語境更加深刻的理解。此外,包括日常生活中的口語藝術也可以積極進行利用,口語藝術通常擁有生動、有趣、富有感染力等特點,同時還具有嚴謹的邏輯性,通過簡單的一句話就能表現出深刻的內涵,引起學生的模仿欲,更好地鍛煉他們的語感。
五、結語
總之,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多方面、多途徑地對學生進行科學全面的語感訓練,指導學生體會語言的內在含義,展現文章的靈魂,為語文閱讀教學注入新的生命力,為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yǎng)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馬濟峰.語感:語文有效閱讀的“生命之音”——談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語感培養(yǎng)[J].語文教學通訊·D刊(學術刊),2014(7):22-23.
[2]陳春燕.探討如何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J].課外語文,2016(15):119-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