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杰
摘 要:《道德與法治》是初中教學體系重要的組成部分,他不僅代表了學校德育教育工作主要形式,還承接了引導學生思想健康的重責,是初中學生必須加以重視學習的學科。作為一名初中教師,應該對此學科加以關注,并通過情感教育提升學生學習積極性,讓學生感受到教師的關懷之情,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理念與道德思想,促使學生健康全面的成長,進而培育學生初中《道德與法治》核心素養(yǎng)?;诖耍P者結合自身數(shù)年初中《道德與法治》教育工作經(jīng)驗,淺議當下初中《道德與法治》在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提出教學改革優(yōu)化方案,旨在幫助同行業(yè)教育工作者提升教學質量。
關鍵詞:情感教育;初中;《道德與法治》;滲透教育
一、 引言
初中階段是學生成長的關鍵階段,大部分學生在這個階段處于青春期,其內(nèi)心渴望得到他人認可,情緒焦躁不安,經(jīng)常會做出一些極為叛逆的事情,但在這些難以理解事情的背后卻是學生內(nèi)心焦躁世界最真實的寫照。為此,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要擔當起對學生心理建設引導,幫助學生走出心理敏感期,擁有正確的道德觀念與三觀思想,對國家、父母、學校、教師始終抱有一顆感恩之心,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努力學習、積極進步。同時,在開展《道德與法治》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重通過情感教育,疏導學生內(nèi)心消極情緒,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fā)展,端正自身學習態(tài)度,奠定未來健康成長基礎。
二、 現(xiàn)階段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現(xiàn)狀分析
(一)教學中缺乏情感引導
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最終教學目的是讓學生在道德與法律層次上擁有良好認知,提高學生自身綜合素養(yǎng),培養(yǎng)學生良好情感態(tài)度,讓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但是部分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無法摒棄傳統(tǒng)教學理念的束縛,喜歡采用應試教學手法,注重學生考試成績與應試能力,在很大程度上輕視學生人格塑造與個性發(fā)展,學生在教學活動中只能處于被動學習地位,《道德與法治》教師講什么樣的知識,學生就必須跟隨教師意見進行刻板學習,學生對于道德倫理與法治常識始終處于一種較為淺薄的畢業(yè)狀態(tài),根本無法深入了解教材內(nèi)容或精髓。長此以往,學生對于道德與法律的學習會逐步形成固化觀念,認為遵從內(nèi)心良知選擇,是一種錯誤的行為。再加上一些不良網(wǎng)站及短視頻App宣傳的拜金風氣,學生會逐漸認為遵守道德與法律的人,是屬于死板、不開化的一類人,這與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課程設置初衷背道而馳,只會讓學生在錯誤思想道路上越走越遠?!兜赖屡c法治》學科與其他學科有著本質上的差異,其教育目標只能通過情感滲透達到理想教學效果,若教師放棄情感引導,學生則會逐漸走向迷失,在做出事物問題選擇時多半會以利益為主,而我國長期建設則需要擁有奉獻精神的人,在道德教育無法達到理想目標時,國家利益也會受到嚴重的影響。
(二)學生中存在厭學情緒
當代大部分初中學生多半是“00后”,他們出生在一個物質極為豐富的年代,從小就受到了家人過分的溺愛,想要擁有的事物總會得到家人的支持,從來不需要顧及他人感受。在這種生長環(huán)境下,學生逐漸養(yǎng)成了一些不良的習慣,這些習慣致使學生驕縱蠻橫、喜歡按照自己意愿行事,而且極為討厭對新知識的學習,主要表現(xiàn)為:第一,部分學生對《道德與法治》的課上活動、考試活動、預留作業(yè)都不進行重視,在他們心里《道德與法治》只是基礎理論知識學習科目的一種,而且大部分地區(qū)中考還允許開卷考試或不考試。因此,學生認為《道德與法治》學科對自己今后生活毫無用處的,將學習時間投入到《道德與法治》學習過程中,將會極大浪費自身時間,不如將時間放到能夠讓自己快樂的地方或學習其他知識。擁有這種想法的學生,對于《道德與法治》的認知較差,《道德與法治》學科對于某些品學兼優(yōu),擁有良好的道德思想的學生而言,其引導效益的確較差,但對于但部分處于青春期迷茫的學生而言,《道德與法治》學科的重要性甚至要超過其他學科,它會為學生指引人生發(fā)展方向,讓學生在面對人生選擇時做出正確的判斷,不會由于部分利益問題,讓學生對某些選擇抱憾終生。第二,部分學生認為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較為枯燥,無法集中注意力,他們在課上經(jīng)常會開小差或者是交頭接耳,影響自己與他人學習。在他們印象里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就是單純的說服教育,抱有這種想法的學生,對知識學習本身就會產(chǎn)生一定的偏見、誤解,只要一旦有機會學生就會遠離課堂學習,能夠走多遠他們就會跑多遠。出現(xiàn)此種問題的主要原因不僅在學生,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也要承擔一部分教學責任,因為能給學生留下這樣印象與教師教學方法有著直接的關系。一味地說教只會讓學生產(chǎn)生更加強烈逆反心理,學生會逐步放棄對知識的學習與理解,他們會認為教師只是在不了解任何真實故事情況下“多管閑事”,學生與教師之間的距離會逐漸拉遠,教師的教學活動并不會獲得學生的支持,教學質量較差,難以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為了避免這種問題發(fā)生,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要重視對學生情感引導,盡量通過情感教育去滲透學生對《道德與法治》知識理解,從灌輸式教育變?yōu)闈B透式教育,鼓勵學生積極主動去推動教學進展,就這樣才能做到根本性教學改革,讓師生之間的教學地位互換,深度挖掘學生學習潛能。
三、 情感教育與《道德與法治》教學相互融合的必要性
情感教育與《道德與法治》相互融合可以顯著提升以下幾點教學優(yōu)勢:第一,加強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滲透力。根據(jù)國內(nèi)外人體機能學術研究表明,一個人的成功若光靠自身發(fā)展能力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團隊協(xié)作能力與情商表達能力,簡單來說,就是需要學生在處理問題時,能夠帶入其他相關人員角色,考慮到他人感受,通過協(xié)商的辦法獲得他人的支持,進而提升團隊協(xié)作效率,最終達到理想的工作效果。第二,培養(yǎng)學生豐富情感。眾所周知,在初中階段的學生內(nèi)心情感是極為豐富的,一旦受到外界的干擾,他們情感會在短時間發(fā)生翻天覆地改變,這也是部分學生容易在他人面前“變臉”的原因。而通過情感教育,可以幫助學生快速掌握控制情感方法,深入體會到《道德與法治》教學的魅力所在,讓學生綜合能力得到快速提升,即使在承受巨大的學習壓力,也可以通過正確的方法調(diào)節(jié)內(nèi)心情緒。第三,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培養(yǎng)全能型人才。隨著社會的發(fā)展與進步,社會各界也逐漸開始關注個人修養(yǎng)與品德的重要性,越來越多的企業(yè)家開始認識到,招聘學生學識只是一個基礎的敲門磚,是否能夠為公司帶來長足發(fā)展還是需要看個人品德與三觀思想,所以現(xiàn)階段,很多社會上對加強學生道德教育呼聲越來越高,教學方法也開始向培養(yǎng)學生個人品德方向創(chuàng)新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