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初中是學生學習的關鍵階段,也是語文自啟蒙起可以有很大提升與質的飛躍和改變的一個重要時期,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感覺,可激發(fā)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幫助學生更好地融入語文的學習之中。文章針對當前初中語文教學的發(fā)展現狀,為教師如何改進教學模式,調整初中語文教學的方法和策略,提出了指導性建議,可幫助老師在日常授課中注意培養(yǎng)學生語感,深入了解學生需求,也可以幫助學生不斷啟迪思維,增強學生的大腦想象能力,而后拓展思維等,從而使學生在日常語文閱讀學習中,增強自我的文字感知能力,進而提升語文學習境界。
【關鍵詞】初中語文;閱讀;培養(yǎng)語感
【中圖分類號】G633?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文章編號】1672-0490(2021)16-0070-02
【本文著錄格式】陳連枝.試析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對學生的語感培養(yǎng)[J].課外語文,2021,20(16):70-71.
一、在課堂教學中體會語感,讓學生掌握閱讀的技巧
教師要培養(yǎng)學生的優(yōu)秀語感,就需要不斷地增強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以及閱讀技巧。教師可針對學生自身素質條件有選擇性地為學生提供閱讀參考,或幫助學生以正確的方式進行閱讀。例如教師在授課《紅樓夢》時,文章人物關系復雜,情節(jié)多變交織在一起,讀者很難在短時間內理清人物關系并理會到文章真正想表達的意思和主旨,因此,教師就需要教學生既正確又高效的閱讀方法。教師教學生繪出簡單的思維導圖,并標注出主要人物的身份以及性格特征等等,從而在了解文章大背景的基礎上,明白每個人說話的語氣代表何種意思,有什么樣的潛在意味,從而學生就能很好地理會出文章的中心大意,了解到當時的時代背景以及特征,懂得作者的寫作意圖到底是什么,進而使學生在閱讀中提升了語感,幫助學生提升自我閱讀能力和理解能力,也可以增強學生對于語文的感知度,也能夠直觀地反映出學生在語文方面的綜合能力和水平。
二、在吟詠誦讀中培養(yǎng)語感,讓學生感受文字的魅力
中學語文教材中選取了大量中外名篇,對于這些文章,教師在課堂中要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和空間,指導學生進行誦讀,從而使得學生在誦讀的過程中,感受到別有一番的風味。例如在教授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這一首小令時,教師可以在課堂上引導學生進行多層次的朗讀訓練:(1)先讓學生自由朗讀,一邊讀一邊揣摩節(jié)奏、想象畫面、體會情感。(2)教師再進行示范朗讀,學生仔細聆聽,并對老師的朗讀做出評價。(3)點一名學生朗讀,由其他同學點評。(4)在前面評價的基礎上讓學生自己總結出朗讀這篇作品的要求:①讀出節(jié)奏。前幾句是222停頓,最后一句是312停頓。②讀出語調。注意押韻的字的聲調變化;注意聲音的高低,總體是低沉的;注意語速的快慢,總體是緩慢的;注意語調的輕重,重讀“斷腸”。③讀出情味。這首曲子古代是可以歌唱的,我們在歌唱時,常把帶有抒情意味的短小的詩句反復吟誦,因此,我們做一次嘗試,把“夕陽西下”讀2次,第2次讀出日暮思家的喟嘆。(5)讓學生根據朗讀要求結對練習,大聲誦讀。(6)學生推薦代表,進行配樂詩朗誦。(7)最后全班齊讀。
學生通過有序的誦讀訓練,在對詩歌進行反復精細的推敲中,學生能夠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真切地感受到詩歌中作者想要流露出的別樣風情。因此學生也可以在多層次的誦讀中感受到作品所帶來的別樣精神感受,學生完全沉浸在詩歌之中,仿佛就像那離家多年的游子一樣“斷腸人,在天涯”……通過反復誦讀學生將自己代入詩歌之中,腦海里有了非常形象的畫面,于是與作者感同身受,情不自禁地流下了思鄉(xiāng)的淚花。
由此,教師在教學中應尊重學生主體地位,找準自己在教學中的定位,給學生自我釋放的空間,讓學生在自我感受和學習之中收獲前所未有的閱讀體驗,這才達到了教學的真正效果和目的,也使學生在語感的培養(yǎng)方面得到了更大程度的提升。
三、在揣摩品味中增強語感,讓學生體會語言的內涵
揣摩品味是培養(yǎng)學生語感的關鍵,咬文嚼字、體會語境、品味語言是語感訓練的關鍵環(huán)節(jié)。葉圣陶先生曾經說過:“一篇作品讀一兩遍,未必理解得透,必須多揣摩?!敝挥写ζ肺兜猛笍?,才能促進語感的發(fā)展。而對語言的揣摩也是講究方法的,不能夠對語言盲目推想、按照自我的思維想法來進行思考。
首先,在揣摩語言時要抓住關鍵字詞、咬文嚼字,體會特定語言氛圍中語句的內涵。例如在教師教學冰心的《繁星·春水》時,詩集中有許多短句組成的小詩,“陽光穿進石隙里,和極小的刺果說:‘藉我的力量伸出頭來罷,解放了你幽囚的自己!樹干兒穿出來了;堅固的磐石,裂成兩半了?!边@首小詩看似簡單,實則韻味十足,教師可先讓學生揣摩品味兩個“穿”字的妙處,再讓學生抓住“極小”“堅固”“裂”“幽囚”這幾個詞語通過反復體會語境、品味語言文字背后的意味,學生最終體會到第一個“穿”字形象地寫出了陽光的熱情,第二個“穿”字形象地寫出刺果的力量和反抗精神;“幽囚”寫出了無邊無際的孤寂和黑暗;“極小”“堅固”“裂”字寫出了刺果堅定的信念、反抗的力量。學生最終理解了這首小詩的含義:冰心以刺果作為主人公,它借助陽光戰(zhàn)勝了幽囚,使自己得以解放,它在陽光的沐浴之下擁有自己的信念和力量,以堅定的意志不斷頑強拼搏,使得自己最終戰(zhàn)勝了黑暗,迎來了光明。詩句簡單短小卻韻味十足,學生們在閱讀過后都如臨其境,仿佛自己就是那小小的刺果,在無邊無際的黑暗之間尋找光明。其次,要善于捕捉意味深長的語句對其進行反復閱讀和思考,甚至逐字拆解理解。例如在沈從文先生的《邊城》一書中,“那個人也許永遠不會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這一句話其實就對全文起到了一個總結性的概述,要引導學生對這句話進行反復閱讀和思考以體會其深意。這句話表示文章可能將是一個悲劇性的結局,不僅指儺送不再會出現,也暗示了翠翠和爺爺終將以悲劇結束生命,而尾句“也許明天回來”則表示或許結局并沒有人們想象中那么壞,也留給讀者更多期待和想象,讓讀者與作者產生更多的思想共鳴,耐人尋味。再次,就是要培養(yǎng)學生對文章中反復出現語句的獨特的洞察力,引導他們反復揣摩其多次出現的意義所在。例如在劉成章的《安塞腰鼓》一文中,“好一個安塞腰鼓!”這句話在文中反復出現,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找出來:
“好一個安塞腰鼓?。?3段)
好一個安塞腰鼓?。?7段)
好一個黃土高原!好一個安塞腰鼓?。?2段)
好一個痛快了河山、蓬勃了想象力的安塞腰鼓!(24段) ”
這是文章內容與結構上的核心句,一個“好”字表達了作者對安塞腰鼓由衷的贊美之情,但這幾個“好”的內涵是否一樣呢?能不能說說它究竟好在哪里呢?要引導學生仔細揣摩品味,一步一步來感受體味并表達安塞腰鼓的與眾不同的“好”,最終理解完善“好一個________安塞腰鼓!”這句話的反復出現,既可以渲染氣氛,造成循環(huán)往復的效果,增強了散文的詩意美,而且是文章的主線,起到了提示層次的作用,而且由外在鼓舞、鼓聲、鼓人,到內在的鼓文化、鼓精神的層層深入,終于完成了對安塞腰鼓的藝術鑒賞。這個“好” 字背后的豐富內涵是要學生自己揣摩品味的。另外,對于結構復雜、篇幅冗長、信息量大的文章,教師要幫助學生學會如何拆分和總結每一部分的中心意思,進而再對文章進行概括和全面分析,把文章化繁為簡之后再進行揣摩品味。
因此,教師在教學實踐中要引導學生學會針對不同類型的文章,采取不同的方法和策略去反復揣摩、體會語境、品味語言,理解作者的意念,然后站在作者的角度,思考文章語言豐富的內涵。學生代入感增強,無形中也提升了自身對語言的理解和獨特“翻譯”能力,既能夠準確地明白作者的寫作意圖和真實想法,也能在了解中心意思的基礎上產生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閱讀效果。
四、結束語
在當今時代的語文教學中,語感的培養(yǎng)作為十分關鍵的一項教育目標,指引教師轉變教學方法,改善教學模式,幫助學生積極定位、做好全面分析,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也可幫助學生有效提高語文綜合素養(yǎng)。在初中語文學習中,語感的培養(yǎng)是否到位將影響到學生后續(xù)的語文學習,若是一個學生擁有好的語感,那么他對語言文字的敏感度也將大大增強,可以幫助學生學會如何正確使用語言、將表達完美化。文章針對在語文閱讀中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這一問題展開分析,并提出了方法性指導和建議。主要從“教師起到帶頭作用,引導學生正確閱讀并尋找語感;多閱讀詩歌文字,從中感受獨特的表達方式;學生體味獨特的文字語言,站在作者的角度感同身受”三方面,為教師如何在閱讀教學中正確高效地培養(yǎng)學生語感提出了方向性建議,可幫助教師改變教學方式,更好地幫助學生在閱讀中提升語感、增強語言敏感度。
參考文獻
[1]任美云.淺析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學生語感的培養(yǎng)[J].文淵(小學版),2018(11).
[2]鞠娟.試析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對學生語感的培養(yǎng)[J].啟迪·下旬刊,2019(9).
作者簡介:陳連枝,女,1974年生,山東武城人,本科,中學高級教師,研究方向為初中語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