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雯靜
【摘 要】《社戲》是魯迅先生的一篇經(jīng)典散文式小說。小說以第一人稱的敘述視角,為讀者展開了一段非常神奇的平橋村之旅。研究者通過小說中“我”的敘述視角,從釋義、解碼、評鑒三層級來完成解讀,加強學生對第一人稱——“我”的敘述視角的理解和認識,從而更好地實現(xiàn)讀寫遷移。
【關鍵詞】《社戲》;三層級閱讀理論;小說閱讀;第一人稱敘述視角
《社戲》選自《吶喊》,是魯迅先生的一篇經(jīng)典散文式小說,被統(tǒng)編語文教材收錄在八年級下冊第一單元。對于這篇文章,孫紹振先生認為,讀懂文章的關鍵在于理解最后一句話:“真的,一直到現(xiàn)在,我實在再沒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戲了?!蹦且沟亩拐娴暮脝?,戲真的好嗎?這都不重要,最重要的是“我”在這里擁有了最獨特的生活體驗。小說以第一人稱“我”的敘述視角,為讀者展開了一段神奇的平橋村之旅。本文抓住小說第一人稱的敘述視角,從釋義、解碼、評鑒三層級來完成對小說的解讀,旨在強化學生對第一人稱敘述視角的理解與認識,從而實現(xiàn)讀寫遷移。
一、釋義:平橋村這樣一個“離海邊不遠,極偏僻的,臨河的小村莊”,為什么于“我”是樂土呢?默讀課文,在文中圈點勾畫,做批注。
【思考路徑】
1.“我”在平橋村受到優(yōu)待,感受新鮮有趣的生活
教師可引導學生先在文中圈點勾畫出“我”所受到的諸多優(yōu)待,抓住具體語言感受“我”的“樂”。在“但在我是樂土:因為我在這里不但得到優(yōu)待,又可以免念‘軼軼斯干幽幽南山了”這一關鍵句中,“但”字的前面交代平橋村地處偏僻,人口稀少,只有一家雜貨鋪的特點,“但”字的后面則詳細地講述“我”在平橋村受到的各種優(yōu)待以及不用念書的快樂。
文中的“我”受到了哪些優(yōu)待呢?通過圈點勾畫,學生不難找到:釣到蝦“照例是歸我吃的”,伴我來游戲,小伙伴們對“我”無微不至的體貼、照顧,尤其是在看社戲的前后,這種體貼與照顧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拔摇痹谄綐虼宄蔀楹⒆觽兊闹行娜宋?,可以免念經(jīng)書,可以親近大自然,如掘蚯蚓、釣蝦、放牛等,相對于城鎮(zhèn)宅院中被束縛的生活而言,這無疑是新鮮有趣的。民風淳樸的鄉(xiāng)村,確實是“我”快樂自由的天堂。
2.看戲前后最是“樂”
首先,教師引導學生抓住第一人稱“我”的敘述視角,找到關于“我”心理的議論或描寫的語句,圈出“我”在平橋村生活的真實感受,確定“樂”的主旋律。其次,引導學生找到“我”的另一句議論:“至于我在那里所第一盼望的,卻在到趙莊去看戲?!睋?jù)此,圈畫出看戲前后最讓“我”快樂的情節(jié):夏夜行船、停船吃豆、深夜返航。看戲前后所發(fā)生之事給了“我”從未有過的體驗,是一段奇妙的經(jīng)歷。
【設計意圖】第一人稱的敘述視角是學生讀懂小說的重要突破口。“我”這樣一個在平橋村做客的小孩子的感受,能最真實地反映平橋村的民風民俗。一方面,“我”在平橋村生活得越久,這里的生活風貌便展現(xiàn)得越清晰;另一方面,小說中“我”對平橋村人或物的看法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小說情節(jié)的發(fā)展。因此在尋找“我”快樂的原因時,學生會發(fā)現(xiàn)“我”的一些議論,找到這些議論后學生便能理解為什么平橋村是“我”的樂土,為進一步解碼做好準備。
二、解碼:“真的,一直到現(xiàn)在,我實在再沒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戲了?!蹦且沟亩刮幢睾贸?,那夜的戲也未必好看,可“我”為什么會有如此感慨呢?
【思考路徑】
1.“我”眼中的戲和豆——意境美
在“我”看來,戲好不好看,豆好不好吃,其實都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看戲的這一來回的過程中實在是樂趣無限,“我”欣賞到了月下美景,感受到了自由的空氣。去時,“我”的心在豆麥和水草的清香與笛聲的悠揚中“沉靜”“自失”,“我”在充滿詩意的鄉(xiāng)間夜景中沉醉。歸來時,雖然沒有看到期待中的好戲,但“我”的情緒并不低落,“我”眼中的月色皎潔,耳邊的橫笛聲很悠揚?!拔摇毖壑械内w莊戲臺居然是仙山樓閣。戲是讓“我”昏昏欲睡的戲,但偷豆一定是最過癮的。小伙伴們一起生火、剝豆、煮豆、撮著吃,吃完還“毀尸滅跡”,甚至連用了八公公船上的鹽和柴都是可以不怕的??梢姂蚝貌缓迷缫驯煌鼌s了,重要的是能夠和伙伴一起享受這美好的意境與過程。
2.“我”眼中的平橋村人——人情美
在平橋村的短暫日子里,最讓“我”覺得美好的還是這里的人情美。從善解人意、為“我”寫包票幫助“我”最終得以踏上美好的月下航程的雙喜,到“往來的摸了一回”決定偷自家豆的阿發(fā),他們的每一句話、每一個動作都顯得如此直爽率真,憨直可愛。當六一公公發(fā)現(xiàn)自家的豆被偷了,不但沒有罵,反倒很高興,因為“我”覺得豆子好吃,“竟非常感激起來”,還將大拇指一翹,得意地說:“這真是大市鎮(zhèn)里出來的讀過書的人才識貨!”在“我”眼中,這是何等的人情美。淳樸熱情的平橋村人,是“我”在城鎮(zhèn)未曾見到過的,即使在后來的人生中也很少見。魯迅通過“我”的視角,感受生活的充盈和人際交往的親密與和諧,給讀者展開了一幅幅生動鮮明的人情美之畫面。
3.“我”眼中的好戲——民風淳
課文《社戲》是小說的節(jié)選。原文開頭部分,還交代了“我”在北京兩次看戲的挫敗經(jīng)歷。在一次又一次“令人恐怖的生命擠兌與逃亡中”,“我”迎頭看見的是麻木而愚昧的看客。這不由令“我”反思中國的戲劇,“大敲,大叫,大跳,使看客頭昏腦?!盵2],不適合劇場觀看,使“我”懷念小時候在外祖母家看過的社戲。將“我”眼中的京戲與兒時的社戲?qū)Ρ绕饋韺懀芤r托社戲的美好。其實,京戲未必難看,社戲也未必好看,主要是兒時的風物與人情給“我”留下的美好回憶讓“我”神往,“我”得以在當時的情境下無拘無束地表現(xiàn)自己的自然本色。在“我”的心里,永遠保持著對家鄉(xiāng)的愛、對鄉(xiāng)民的愛、對鄉(xiāng)村淳樸民風的愛?!渡鐟颉氛峭ㄟ^兒時的“我”展現(xiàn)魯迅記憶中最理想的農(nóng)村風貌——自然、自由。
解碼環(huán)節(jié)抓住小說最為重要的核心句,重點引導學生在“我”的帶領下,體會“我”在平橋村看戲經(jīng)歷中所感受的自然意境美和人情美。特別是原文未被課文選進的部分,與課文結(jié)合起來看,兩者構成了“我”在看戲過程中完整的心理反應,這全都折射在小說的敘述者——“我”的上面??梢哉f魯迅寫看戲,其意不在戲或看戲本身,而是通過看戲這面鏡子折射出自己的內(nèi)心世界。從劇場向野外生命空間的轉(zhuǎn)移恰恰表明,在“我”的心目中,“好豆”和“好戲”已經(jīng)成為一種美好、沉靜、和諧的生命形態(tài)與生命境界的象征。
【設計意圖】在教學《社戲》時,教師都會將小說的最后一句作為教學的重點要求學生研討,但這種研討往往只停留在對文章寫景語句或人物形象的感知上。如果將學生的閱讀視角引向小說的敘述視角上,我們就會發(fā)現(xiàn),《社戲》中的風物人情,恰恰都是從“我”的視角看到、感受到和想到的?!昂脩颉焙汀昂枚埂本烤购迷诤翁??全在于“我”的心理世界。因此,從“我”的視角探求小說真正要表達的世界,會是比較有效的路徑。
三、評鑒:總結(jié)小說第一人稱敘述視角的特點,仿寫一段類似的經(jīng)歷。
【思考路徑】
總結(jié)小說第一人稱敘述視角的寫作技巧,其特點有二:一是運用多種表達方式,恰當表達人物的心理反應,推動情節(jié)發(fā)展;二是通過看戲過程中的心理變化折射自己的內(nèi)心世界,升華主題。對此,教師可以讓學生仿寫一段與課文中的“我”經(jīng)歷類似的片段,重點通過“我”的視角推動情節(jié)發(fā)展,表達情感。
【設計意圖】第一人稱是學生慣用的寫作敘述視角。正因為習慣了,所以在寫作時隨意性比較大,學生往往容易將文章寫得平鋪直敘、立意平平、情感單調(diào)。學習《社戲》中的寫作技巧,用不同的表達方式恰到好處地推動情節(jié)的發(fā)展,逐步將所要傳達的情感融入到“我”所看到的人、景、物、事中,能在一定程度上幫助學生避免落入“立意平平、情感單調(diào)”的怪圈。
通過第一人稱的敘述視角對《社戲》做三層級解碼閱讀,將學生的閱讀和寫作相結(jié)合,可以切實提升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
參考文獻:
[1]錢理群,孫紹振,王富仁,等.解讀語文[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0.
[2]人民教育出版社課程教材研究所中學語文課程教材研究開發(fā)中心.義務教育教科書教師教學用書·語文八年級:下冊[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責任編輯:蔣素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