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振娟
摘 要:音樂課程標準中提到,應通過各種有效的途徑和方法引導學生走進音樂,在親身參與音樂活動的過程中喜愛音樂。小學階段學生理性思維尚未成熟,多以感性思維為主,在這一重要因素作用下,學生大多是通過“體驗式學習”參與音樂活動。一線教學中,大多數老師已意識到體驗式教學的重要性,但針對標題性音樂作品如何有趣、有效、有深度地實施教學仍需不斷探索。
關鍵詞:體驗式;標題性;音樂欣賞;小學
一、體驗式教學的內涵解讀
(一)何為“體驗式學習”
體驗式教學法是指在教學過程中為了達到既定的教學目的,從教學需要出發(fā),創(chuàng)設與教學內容相適應的具體場景,以引起學生的情感體驗,幫助學生迅速、正確地理解教學內容,促進學生心理機能全面和諧發(fā)展的一種教學方法。音樂教學中的“體驗式學習”是指學生通過聆聽、演唱、演奏、綜合性藝術表演和音樂編創(chuàng)等各種音樂實踐活動。學生從感知到認知、從體驗到概念、從理解到運用,參與主觀能動性的音樂實踐活動。通過“體驗式學習”,逐漸培養(yǎng)音樂素養(yǎng)。
(二)標題性音樂如何提倡“體驗式學習”
標題性音樂就是具有文字標題的音樂,是指用文字標題模仿、象征、暗示自然音響或帶有情節(jié)性樂思(文學內容)的器樂作品。通常情況下,標題性音樂要求聽眾在欣賞作品前根據標題的提示,大致了解音樂即將要表現的形象,這樣才能更好地理解作者想要展現的意境。標題性音樂通常都有明確的指向性,需要表達具體的音樂形象,這類作品對小學生來說更容易理解與接受。
二、標題性作品中“體驗式學習”的模式
標題性音樂是利用程序設計的技巧所完成的音樂。音樂的內容在創(chuàng)作之前就已經以音樂以外的事物預先設定了。作品中的配器、結構、創(chuàng)作手法、主題思想非常明確,音樂形象生動明顯,表現內容與標題相符。通過“體驗式學習”調動多感官沉浸式體驗、積累、提升,以獲得音樂審美體驗。
(一)初體驗——整體感知作品,初步體驗情緒
標題性音樂作品經常使用與我們經驗相關的音色,從而快速喚起我們的聽覺。例如,《森林的水車》中水車轉動的聲音、《口哨與小狗》中的哨聲與狗叫聲、《杜鵑圓舞曲》中的三度鳥叫。這是學生體驗的起點,學生在主動聆聽、觀看視頻、律動等多感官活動中獲得感性感受。初步感受作品的整體風格、主題思想等,并對作品產生進一步探究的欲望。在初體驗中得到多感官刺激,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喚醒審美意識。
(二)細體驗——探究音樂要素,進入理性感知
在興趣的引導下,學生通過圖譜或符號類的學習,細致感受作品的音樂要素、表現方式。在多感官的不斷體驗中進入理性的感知理解,并通過多種方式表現作品。例如,《野蜂飛舞》是用一連串快速而短促的音符所構成的旋律來比喻大黃蜂飛行的線條,而《打字機》基本上也是以快速的十六分音符來比喻打字者熟練的指鍵動作,因字句有長短,所以音符節(jié)奏有長短,此外還不時聽到三角鐵之類的清脆敲聲,這是模擬每一行在打到最后六個字母的范圍內時機械式打字機所發(fā)出的警示聲。
三、標題性作品中體驗式教學的策略
路德維希 · 維特根斯坦在《文化與價值》中提出:體與情含于音樂之中,知其樂且感與行,繼而生情。 行動得以運轉的基本條件不僅是外部的語言指導,還有非語言的、過程的、意會的、潛意識的行動和認識,身—腦—心—身體—情感的系統(tǒng)一并融于行動中的認識。因此,對標題性音樂在實施體驗式教學時應做到以下幾點。
(一)目標確定符合邏輯
音樂作品的三維目標之間要形成相輔相成的關系,知識技能、過程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形成有機結合的邏輯關系。確定教學過程中的側重點,緊抓作品音樂形象,始終明確主線。例如,柴可夫斯基的《花之圓舞曲》的三維目標的設置:(1)在聆聽、律動、舞蹈等活動中充分感受歌曲所表現的故事情節(jié),并能準確感知圓舞曲的特點。(2)在聆聽活動中關注彈撥樂、管樂器、弦樂所描繪出的音樂特點,感受管弦樂合奏的音響效果,在音樂中用不同的方式展現對音樂的表達。(3)在律動、舞蹈、游戲和對器樂音色的感知中體會圓舞曲的結構特點?;顒邮冀K以圓舞曲為重點,各種體驗活動都以體驗感受表現圓舞曲為主要目的。
(二)內容組合有的放矢
音樂作品通常情況下都是由一個主題動機發(fā)展而來,因此教學過程中對知識重難點應做到有的放矢。緊扣音樂主題,強化學生多感官體驗。例如,《頑皮的小鬧鐘》的結構教學中,適當減輕B部的教學比重,著重感受A部體驗小鬧鐘行走時的音樂形象,通過創(chuàng)編歌詞、律動、打擊樂伴奏獲得音樂體驗。
參考文獻:
[1]羅敏.體驗式教學在音樂欣賞課中的實踐研究[J].北方音樂,2017(37):134.
[2]崔雪琦.音樂基礎教育中體驗式學習理論的探索與研究[D].北京:首都師范大學,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