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琦
摘? 要:小學的文學教育在知識與能力、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方面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提高教師文學素養(yǎng),激發(fā)學生的審美體驗、推行個性化解讀,能讓小學生更好地接受文學教育,從而健康地成長,因此,本文就小學文學教育的功能和策略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文學教育;功能;情感態(tài)度;文學素養(yǎng);策略
進入21世紀之后,互聯(lián)網(wǎng)信息技術(shù)空前快速的發(fā)展,為學生打開了更多的視窗,也帶來了新奇、便捷和時尚的諸多元素,其積極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不過,隨著網(wǎng)絡技術(shù)的不斷向前發(fā)展,網(wǎng)絡中的虛擬世界也帶給學生太多的誘惑,學生越來越習慣于網(wǎng)絡上的快餐文化,忽視了現(xiàn)實生活中的優(yōu)秀文化。導致物質(zhì)與精神的失衡。
文學教育有超脫物質(zhì)、世俗,進行審美、情感熏陶的功效,正如郭英德所說,“文學教育,指的是教育者與受教育者相互之間,經(jīng)由文學文本的閱讀、講解與接受,豐富情感體驗、獲得審美愉悅、培養(yǎng)語文能力,進而傳授人文知識、提高文化素養(yǎng)、陶冶精神情操的一種教育行為。”顯然,這具有積極意義。那么,文學教育的功能有哪些呢?文學教育的策略又有哪些呢?
一、小學文學教育的功能
小學文學教育大多以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為教育材料,這些作品大多流傳久遠,是時代的精華,包含豐富的學科知識、人文知識,以及真實感人的情感。其教育功能主要表現(xiàn)在如下兩個方面。
(一)文學教育對于小學生知識與能力發(fā)展方面的功能
1. 增長學生知識方面的功能
知識有直接經(jīng)驗的積累,也可由超越時空限制的間接經(jīng)驗獲得。文學源自生活,是作者在自己生活的時代背景下,依照親身情感體驗,精心創(chuàng)作而成。因為小學語文教育大多以這些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為教材,所以,文學中的間接經(jīng)驗,能夠通過教育傳達給學生,使之充實思想,開拓眼界。譬如經(jīng)典文學作品《少年閏土》,魯迅回憶自己兒時與小伙伴閏土相識玩耍的場景,其中穿插了祭祀的禮儀,西瓜田的場景,雪地捕鳥的技巧等等,不由心生聯(lián)想和向往,讓學生從文學作品中接觸不同的風俗人情。
2. 文學教育在語文能力培養(yǎng)方面的功能
最基本的語文能力是聽說讀寫。學生在課堂上,聆聽教師對文學作品的解讀、范讀,辨識音義,理解詞義,可以在規(guī)范的語言環(huán)境中,提升言語能力。
文學是以語言文字作為媒介的藝術(shù)。文學語言“是經(jīng)過了形式化、藝術(shù)化、形象化的語言,具有多義性、模糊性的特點?!弊骷覐默F(xiàn)實社會生活中取材,對素材進行藝術(shù)加工,形成耐人尋味的文學語言。令讀者細品下來,回味無窮。
“燕子去了,有再來的時候;楊柳枯了,有再青的時候;桃花謝了,有再開的時候?!边@是朱自清的《匆匆》。把抽象的時間,用優(yōu)美悵然的語句表達出來,用身邊的事物表達時間飛逝之感,“于是,洗手的時候,日子從水盆里過去;吃飯的時候,日子從飯碗里過去;默默時,便從凝然的雙眼前過去?!比糇寣W生以此為范本,模仿著組織語言,有助于學生準確、有條理地表達出自己的想法。
在學習文學作品過程中,認讀文字,理解深層的涵義,把握文字內(nèi)部聯(lián)系,直到認識其本質(zhì),是對閱讀理解能力的鍛煉。學習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理解中心思想,對學生寫作文時在立意上有很好的借鑒和指導作用。學習文學作品在表達中心思想時運用的材料組織方式、表達方式等,可以提升學生寫作的謀篇布局能力,創(chuàng)作出優(yōu)秀的寫作作品。
誠然,為更好地理解一篇作品,可能還需要知人論世,包括作者的個人經(jīng)歷,寫作背景環(huán)境、寫作緣由、寫作風格等等。還可以采用比較的方式閱讀作家不同時期的作品,這不僅可以鍛煉學生的篩選信息、分析文學、概括信息的水平,還可以培養(yǎng)學生其勤思、觀察、探究的意識,提高其知識遷移,解決問題的能力。所有這些都是在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
(二)文學教育對于培養(yǎng)小學生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方面的功能
1. 文學教育可以深化人的情感
由于應試教育等多種不良因素的影響,不少青少年存在著情感空虛或偏激等問題,需要及時予以糾正。通過文學教育,引導學生學習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增進他們對優(yōu)秀文化的理解,豐富他們對人類美好情感的感受,可以潛移默化地優(yōu)化他們的情感。
比如文言文《伯牙絕弦》中“子期死,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的知音情懷;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中“一片冰心在玉壺”的清廉正直的決心;還有晏子使楚不屈淫威,不喪國志,有勇有謀的堅定決心……這些優(yōu)秀文學作品中蘊含的情感內(nèi)涵,有利于開闊胸懷,增強社會責任感,從而優(yōu)化自己的情感。
2. 文學教育可以給人美的享受
文學作品是人類精神活動的產(chǎn)物,作家用細膩的筆觸,創(chuàng)造出美好的形象和意境。如許地山《落花生》中,通過花生這一食物,教育孩子要做一個具有落花生品格的人,不重外表,更看重為別人做實實在在的好事;再如毛澤東《七律?長征》中鐵索,渡橋,雪山,烏蒙山等營造出來的不懼艱難險阻,也要勇往直前的意境,又是另一種氣度非凡的美。可以說,文學作品多樣性的思想可以豐富著單一生活,讓人淡忘世俗,心靈得以慰藉,情感得到陶冶,獲得心靈超脫,這點無論是對教學者還是對在校園埋頭學習的莘莘學子來說,都是久旱里的甘露。
3. 文學教育有助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每一篇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背后都蘊藏著作家的親身經(jīng)歷、個性習慣、審美感悟,滲透著濃厚的人文精神、人文關懷,可以給學生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
小學生閱讀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猶如與高尚的人對話。文學作品在學生的成長上有重要的指導作用。所以應重視文學教育,讓小學生初步感受文學作品中人或事的喜怒哀樂和各種情感,明確對是非、美丑、善惡的初步判斷力。
然后在審美欣賞過程中,結(jié)合自身的實際情況,不斷反省自身,潛移默化中完成人格和道德的初步認識。如《將心比心》,姜桂華女士用平和沖淡卻句句含情的語言,選取平日生活的一件事,她的母親在醫(yī)院吊水,實習的小護士扎針幾次沒有找到血管,她的母親仍然安慰小護士,“不要緊,再來一次”。最后“如果我們在生活中能將心比心,就會對老人生出一份尊重,對孩子增加一份關愛,就會使人與人之間多一些理解和寬容?!备亲髡邔κ廊说奶栒?,對身邊需要幫助的人給予關注和幫助。所以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作者厚實的文學底蘊中體會真善美,獲得審美享受,獲得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二、小學文學教育的策略
(一)提升教師的文學素養(yǎng)
教師作為“傳道、授業(yè)、解惑”的人,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和引導者,其文學素養(yǎng)的高低對學生的學習至關重要。
就當前而言,有部分小學語文教師的文學素養(yǎng)還嫌不足,不適應教育實際的要求。比如有的老師僅限于教學理論,紙上談兵的局限就凸現(xiàn)出來;有的肢解教材,講解知識點,沒有親自仔細地賞析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只是依照教參教輔資料,干癟的講讀,照本宣科,未能充分發(fā)揮經(jīng)典的文學教育功能。教師是文學教育的主體,提升自身的文學素養(yǎng)極其重要,這也是小學文學教育的策略中首先要提及的。
那么,如何提高教師的文學素養(yǎng)呢?首先,作為一名合格的語文教師應該多讀文學作品。語文作為一門人文性極強的學科,需要語文教師從自身做起,廣泛而深刻地閱讀文學作品。
又因為,教材上的課文大多從名家文集或者長篇作品中節(jié)選而來,如《“鳳辣子”初見林黛玉》就是選自《紅樓夢》第三回,語文教育應當通讀原著,對作者的生平及其他作品、社會背景等有全方位掌握,還要在閱讀過程中,不斷積累知識,提高自己的文學感受力和鑒賞力,這樣才會對文學作品有立體地講解,才會有方向地引導學生研讀文本。
其次,語文教師還需要加強文學理論素養(yǎng)。理論可以指導實踐,語文教師應加強文學理論的素養(yǎng),了解眾多文學理論,如解構(gòu)主義、讀者反應理論等等,還要學習語文名師的文學教育經(jīng)驗,采眾家之長,不斷豐富自身,提高自身的教學藝術(shù)。
除此之外,優(yōu)秀的語文老師還需要有獨立思考的精神,對作品有自己的見解,不迷信權(quán)威、不聽信教輔,要敢于質(zhì)疑,對文學作品有自己的看法和評價。
(二)激發(fā)審美體驗,使學生獲得美的享受
文學是一門審美的藝術(shù),可以使人獲得美的享受,從而凈化人的心靈。體驗是一種在文學中感悟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生命活動。審美體驗綜合了多種心理過程,如感知、情感、想象、理解等等。在文學教育中激發(fā)學生審美體驗,就是在教師創(chuàng)設情境下,引導學生發(fā)揮主觀能動性,調(diào)動多種心理活動,置身其中,身臨其境地感受文學蘊含的美。
在浩如煙海的中華文學中,有舉杯對邀的促膝閑適之美;有采菊荷鋤,悠然南山的閑適自在之美;有黃沙漫天,沙場點兵的豪情壯志之美;有國破山河,翹首家鄉(xiāng)的悲壯凄涼之美……從美景到真情的感悟,獲得可意會不可言傳的美的享受,這是文學特有的魅力。古詩詞如此,現(xiàn)代文亦如此。
比如《橋》一課的教學過程中,筆者播放了洪水肆虐的視頻,讓學生直觀感受洪水的可怕。在分析老漢和小伙子的人物形象時,請同學進行角色扮演,理解人物之間情感,老漢舍己為人的黨員精神,老漢與小伙子之間的父子情。起初,學生的朗讀達不到文章要表達的情感。我就從詞語入手,“冷冷”“吼道”“沙啞地喊話”等,后來這位學生準確且生動地展示了人物當時的神態(tài)動作和語氣,體會到了危急時刻的黨員的奉獻精神。
學生由淺層的字義段意理解,到領會作者的情感,再結(jié)合想象形成了自己的感受與理解。在上述解讀文學作品的過程中,學生多種心理活動被調(diào)動,加深了對文本的體驗與感悟,讓他們體會到文字傳達出來的作者真摯的情感,并將這種情感能融入他們的內(nèi)心,產(chǎn)生深遠的影響。
(三)鼓勵個性化解讀
筆者發(fā)現(xiàn)很多學生閱讀時,想當然的為文本貼上標簽,沒有自己的思想,或者只是單一膚淺的理解。其實,一篇好的文學作品可以給人帶來無限的遐想空間?!皺M看成嶺側(cè)成峰”,不同的讀者因其經(jīng)歷不同,文化積累差異,閱讀獲取感受的取向和程度也會不同,得到的審美體驗也都具有個性化特點,因此,鼓勵個性化解讀利于發(fā)現(xiàn)文學作品更多的內(nèi)涵。
例如《春天來了》,問及學生初次讀完后有什么感受時,大多人說 “美”,但具體美在哪,得到的答案就各有不同。有人認為 “柳枝”“竹筍”“小溪”搭配的很美,還有紅的,綠的等絢爛的色彩,以及那叮叮咚咚,柔軟的腰身等一系列動詞,讓這幅春天的畫面栩栩如生;還有人認為課文有幾段,段落勻稱??梢姴煌膶W生所獲得的閱讀感受是有差別的。
鼓勵學生個性化解讀、各抒己見的過程,也是創(chuàng)新的過程,張揚個性的過程,符合學生展示自己以獲得認同的心理特征,有利于學生身心的健康發(fā)展、思維的健全。但是,這種鼓勵不是全盤接受一切觀點。允許學生發(fā)揮豐富的想象力解讀,但不能脫離文本中最基本的意思,口若懸河,宛如空中閣樓。尤須注意的是正確的價值取向。
三、結(jié)語
時代在更替,人們在追求更好生活質(zhì)量的同時,也越來越重視教育,但重視什么樣的教育,怎么發(fā)展強力有效適合受教育者發(fā)展的教育,依然是值得探究的課題。為更好地實現(xiàn)文學教育的價值,社會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策略的改善也都不容小覷。回到文學中,在嚴肅規(guī)范的語言環(huán)境下閱讀,更能洞悉真善美的聲音,讓人生不再膚淺單薄無意義。任重道遠,教育工作者們?nèi)孕枧Α?/p>
參考文獻:
[1]郭英德. 古代中國文學教育的基本特點[J]. 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11).
[2]朱光潛. 談文學[M]. 合肥:安徽文學出版社,2006:1.
[3]韓麗霞. 文學教育的功能與境界[J]. 中國作家網(wǎng)文學報刊社文藝報,2011.
[4]王金燕. 小學語文文學教育的價值和實踐探索[J]. 新智慧,2020(30):29-30.
[5]毛麗娟. 淺談小學語文中兒童文學教育價值與實踐[J]. 中華少年,2018(12):75.
[6]向洪敏,洪丹潔,楊海姣. 發(fā)掘文學因素,筑建文學課堂[A]. 十三五規(guī)劃科研管理辦公室. 十三五規(guī)劃科研成果匯編(第六卷)[C]. 十三五規(guī)劃科研管理辦公室,2018:6.
(責任編輯:汪旦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