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綜合實踐活動中,將一方土地開辟成綠色農場,作為教室之外的又一課堂空間?!疤镆罢n堂”摒棄“填鴨式”教學,注重讓兒童主動地學、探究地問、真實地做。五年級的“田野課堂”,開展“我是田野小主人”“我是田野小管家”“我是田野小贏家”三個板塊的活動,使學生在自由、自主、自然的“田野課堂”中增長見識,提升能力,茁壯成長。
關鍵詞:“田野課堂”;綜合實踐活動;種植
田野是一本無字的百科全書,任由兒童去探索、去發(fā)現(xiàn)。我們在綜合實踐活動中,將一方土地開辟成綠色農場,作為教室之外的又一課堂空間, 帶領學生到田野學習,既“接地氣”,又有意義。這樣的“田野課堂”摒棄“填鴨式”教學,注重主動地學、探究地問、真實地做。兒童在自由、自主、自然的“田野課堂”中增長見識,提升能力,茁壯成長。瞧,五年級的“田野課堂”,長達一學期的種植活動正如火如荼地開展……
一、“我是田野小主人”
學生認識土壤、熟悉土地,確定作物、親歷種植,勤觀察、勤記錄,從“做”勞動到“懂”勞動,既樹立勞動不易、勞動光榮的意識,又從勞動中深知要有所收獲,就必須擔責盡心,做好這片田野的“小主人”。
(一)做田野的研究員
初入“田野課堂”,我決定從“零”開始,手捧一抔土,與學生一起探究土壤的秘密。
剛開始,學生對這一話題似乎不熟悉、不感興趣,紛紛低下了頭,沉默不語。我便指導他們用看、摸、捏、聞等方式初步認識土壤的顏色、味道等特性。隨后,我給他們布置了三項任務:(1)分組合作,列出你感興趣或者想要深入了解的問題,制作調查表,向專家、農民等請教關于土壤的知識; (2)?通過上網(wǎng)、熟悉土壤的特性查閱書籍等途徑, 等知識;(3)選擇一些適合秋冬季節(jié)種植的農作物,收集有關資料。
有了具體方法的指引,學生研究學習的積極性被調動起來。第二天,他們就迫不及待地在課間互相交流。見狀,我便組織他們再次走進田野, 分享土壤知識,探討適宜在這片土地上種植的農作物。將學生提供的農作物特點、生長規(guī)律等方面的意見做對比分析后,大家一致同意這一學期“田野課堂”的主要學習任務為學種青菜,并將種植園命名為“心欣菜園”,意為將用自己的真心、辛勤栽培出一片欣欣向榮的青菜田。
(二)做田野的小農夫
認養(yǎng)了這片土地,學生對田野的認同感更高了,急切地想要成為這里的“小主人”,想要一展身手。認識農具和了解種植方法,是開展種植活動必要的前期準備。于是,我提前在菜園里放置了各式各樣的農具,帶領大家一起零距離接觸、認識農具,了解其用途,親自試用:耙,呈長方形, 木架鐵齒,用于耕后碎土。鋤頭,用于松土、削草等。有些學生第一次拿起農具在田間勞作,感到很新鮮;有些學生在拿起農具的那一刻,才意識到這并非想象中那樣輕而易舉…… 盡管大家有的興奮,有的沮喪,但每個人都做好了體驗到底的準備。我還邀請種植能手顧老師為學生示范種植青菜的過程。學生在邊聽邊看中明確了種植方法,在討論中知道了一些種植的注意事項, 如種植的時間、澆水的時間、如何除蟲等。
我讓學生自由分組,每個小組根據(jù)個人特長分工:整地的、翻土的、施肥的…… 每位組長領取20 棵菜秧,并分發(fā)給同組隊員。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左手拿住菜秧的莖,右手用種菜工具刨一個小坑,把菜秧的根輕放在小坑里,然后蓋上土壓好。接著,我讓每組派兩位學生為剛種下的菜秧澆水,并從旁指導、反復強調:水要澆在根部,澆水要適量,連澆三天才行。在這次種植活動中,學生爭做“小主人”,學會了分工、合作、交流、分享,在感受到勞動艱辛的同時,也體驗到了勞動的樂趣。這種理論與實踐結合,親身體驗種植過程的教學方式,也培養(yǎng)了學生的動手能力以及團隊合作能力。
(三)做田野的講述者
經(jīng)過一番親身實踐,學生已經(jīng)感受到種植青菜是一門大學問。針對“小青菜”如何健康長成“大青菜”的問題,我建議學生用心書寫“我與小菜同成長”勞動筆記,記錄種植活動的點點滴滴——
一走進種植基地,看到大片的土地,我內心欣喜。但對于我這種不常干活的人來說,這真是一次實實在在的鍛煉。累,是我最真切的感受??墒?,當看到原本光禿的土地轉眼變成一片生機勃勃的綠色時,我又頓時充滿了活力……剛種下的青菜有點蔫,但在我們齊心協(xié)力的澆灌下,菜葉都綠得發(fā)亮了,真美! 我要擁抱這片田野,精心呵護它……
讓學生堅持寫勞動筆記,不僅培養(yǎng)了其在勞動中觀察、在觀察中探究的好習慣,還滲透了“堅持做事”“做事有始有終”的德性教育。
二、“我是田野小管家”
小青菜逐漸成長的過程離不開悉心的照料。筆者抓住這一契機,帶領學生再次走進菜園,為青菜的茁壯成長“保駕護航”,做一回真正的田野“小管家”。
(一)小管家齊出妙招
學生在課外收集好相關資料后,課上,我組織他們從不同方面闡述促進青菜生長的方法。有人談到澆水,從氣候和地理著手,說明澆水方式、澆水周期、澆水時間等;有人談到捉蟲,闡明菜園里生蟲的原因和科學除蟲的方法;有人談到施肥,論述何種肥料最適合以及施肥的時間和方式…… 活動中,學生的討論有理有據(jù),超乎預期,大家都收獲頗豐。課后,以紙質形式匯總、分享資料,為操作階段的順利推進做好了理論支撐。
(二)小管家實踐管理
為了安全、規(guī)范地做好田野管理工作,我讓各小組制作青菜生長記錄表,并從中評選出最佳記錄表(見表1), 便于學生科學、有效地做好記錄。簡潔明了的記錄表,為學生的管理指明了方向,也彰顯了其自主探究的能力。
班級里的四個小組,每三人自由組合成一小隊,定時澆水、捉蟲、鋤草、施肥,細心觀察,做好記錄,互相交流,用生動的文字和圖片總結收獲。四個小組以一個月為一個期限,輪流管理。當然,所有學生都可以隨時到田間做觀察和記錄。人人學習,人人參與,既提高了管理效率,又讓學生感受到了合作學習的快樂,鍛煉與提升了學習能力。
(三)小管家分享方法
管理青菜生長的過程中,學生有了很多新鮮的經(jīng)歷,解決了不少問題,每個人都產(chǎn)生了獨特的體會。一段時間后,我?guī)ьI學生來到“心欣菜園”?前,學生七嘴八舌地發(fā)表自己的看法?!扒嗖碎g距過密,挨挨擠擠,會使青菜生長緩慢。青菜生長過程中,菜葉變黃,就會掉落下來。葉子上有洞,是因為有蟲子,要及時去捉?!痹皝砉芾砬嗖诉€有這么多講究呢! 真不容易呀! 經(jīng)過我們的精心管理,青菜茁壯成長,這種感覺太美好啦!”小“組分工管理太棒了,既可以更快完成任務,又可以分享交流,一起解決問題?!彼麄兞⒆恪疤镆罢n堂”,仔細觀察、分工合作,寓學于樂,增長見識,在掌握管理植物生長技能的同時,亦懂得了其中的不易與艱辛。
三、“我是田野小贏家”
經(jīng)過辛勤培育,“小青菜”終于長成了“大青菜”。收獲時節(jié),我和學生一起走進菜園,準備品嘗勞動“果實”。
(一)備好農具齊上陣
分享“果實”的那一刻,我又邀請種植能手顧老師“現(xiàn)身”指導。顧老師帶領學生背上準備好的“行囊”——里面裝有鐮刀和小鏟子,踏進菜園,收獲大青菜。他邊講解邊示范,講述“收青菜”的過程。學生直接對話種植能手,相互交流收割的方式方法、收割工具的選擇等,“田野課堂”既新奇又生動。
我一講完收割過程的分工、安全和秩序問題, 各組組長立馬嫻熟地安排隊員依次拿好農具,認領勞動任務并行動起來。只見有的人用鐮刀割, 有的人用手拔,每位學生都有條不紊地勞動著。之后,每組派出三名隊員,分別成立搬運組(以力氣大的學生為主,承包青菜的“運輸”工作)、擇菜組(以有耐心又細心的學生為主,挑去爛葉和壞葉)、包裝組(以做事利索的學生為主,將蔬菜分堆捆綁), 紛紛在各指定地點很快完成各小組的青菜分揀工作。
(二)包裝稱量學統(tǒng)計
借這次機會,我把稱重工具帶到了“田野課堂”,先向學生講解了桿秤、臺秤、案秤、彈簧秤、托盤天平、電子秤的用法,再請學生嘗試用不同的秤進行稱量、檢驗,并計算、記錄青菜的重量。如此多學科融合的教學嘗試,凸顯了“田野課堂” 的綜合性。最后,我?guī)ьI學生把收獲的青菜送給食堂的管理人員。青菜經(jīng)檢測合格后,被納入學校午餐食材的行列。食堂工作人員確認了青菜質量,種植能手顧老師回想收割過程中大家的表現(xiàn),更是贊不絕口。學生臉上洋溢著喜悅。
(三)多元評價促成長
實施多元評價不僅能使學生保持積極舒暢的學習心境,還能喚起學生學習探究的激情,從中樹立自信、取長補短。
活動結束后,我設置了多個獎章,如“巧專注的勤小娃”“有擔當?shù)男≈魅恕薄皶N植的小能手” “善管理的小管家”等,對勞動中某方面表現(xiàn)突出的學生給予相應的獎章??吹侥欠輰僮约旱目隙ǎ瑢W生臉上洋溢著燦爛的笑容,參與活動的積極性更高,對田野的熱愛更深。
種植系列活動中,每位學生都有所行動、有所發(fā)現(xiàn)、有所收獲。于是,我組織學生在活動后開展線下作品展示。有的用照片留住了一個個美好的瞬間;有的以日記的形式記錄了自己這次勞動中的點滴成長;有的以繪畫的方式呈現(xiàn)青菜成長的過程;有的自創(chuàng)“青菜”小詩,現(xiàn)場配樂吟誦;有的用青菜葉做成了手工畫;有的自制“青菜宴”,有青菜湯、炒青菜、青菜餡餃子,現(xiàn)場與大家分享美味…… 信心十足的亮相,娓娓道來的宣講,贏得了雷鳴般的掌聲。學生的創(chuàng)新潛能被大大激發(fā)。在學校官網(wǎng)和校微信公眾平臺上,我開設了作品發(fā)布的專欄,征集有特色的作品,統(tǒng)一予以發(fā)布,以讓更多的學生、家長等參與投票,欣賞并評選優(yōu)秀成果,使之成為學生心目中一筆有獨特意義又十分珍貴的精神財富。新穎的評價形式讓學生領悟了勞動的價值。
我還為每位學生準備了《我是“小贏家”》達標手冊,里面涵蓋了十種需要掌握的勞動技能,如認知能力、種植能力、管理能力、分析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等。學生在師評、自評、互評中豐富自我認知,既加強了對勞動的重視程度,也加深了對勞動的認識和理解。這一評價形式,讓他們肯定自己,也看清未來努力的方向。
“田野課堂”里的系列種植活動,讓學生真實地親近自然、接觸原理;用不同的形式分享交流感悟,鍛煉調查分析能力、口語表達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動手能力等,同時得到情感的熏陶、品格的塑造。系列種植活動增強了學生對學校的歸屬感、對自然的認同感,讓每個人實現(xiàn)在“田野課堂”里生機勃勃地成長。
(馬麗娜,江蘇省無錫市勤新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