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燕春,黃格,阮浩神,曾春陸,唐海萍
廣西醫(yī)科大學附屬民族醫(yī)院麻醉科,南寧530001
閉環(huán)靶控輸注借助計算機技術和可靠藥理學作用測定,通過實時藥物濃度監(jiān)測和術中生理學與藥理學監(jiān)測反饋系統(tǒng),自動達到和維持預設的靶目標。給予機體最佳劑量,實現(xiàn)個體用藥的安全有效,比開環(huán)靶控輸注(TCI)更精確和智能,但尚無指標能對整體麻醉狀態(tài)進行定量分析[1]。臨床滿意的整體麻醉狀態(tài)包括鎮(zhèn)靜、鎮(zhèn)痛、肌松滿意,控制應激反應和保持血流動力學穩(wěn)定。麻醉深度指數(shù)(CSI)可監(jiān)測鎮(zhèn)靜水平,降低術中知曉發(fā)生率。肌肉松弛度可被精確監(jiān)測。但疼痛應激指標較多,有體動反應、心血管反應、內分泌反應、心率變異性、末梢灌注指數(shù)等。目前,尚缺乏完全理想的疼痛應激監(jiān)測手段來衡量鎮(zhèn)痛水平。2019 年 3 月—2020 年 6 月,本研究擬通過血流動力學和傷害性刺激監(jiān)測指標,綜合評價瑞芬太尼復合依托咪酯和丙泊酚閉環(huán)靶控麻醉誘導用于合并高血壓的全麻氣管插管患者的效果。
1.1 臨床資料 選擇同期行腔鏡手術的全麻氣管插管患者60例,男33例、女27例,年齡48~65歲,體質量40~84 kg,身高149~178 cm,ASA分級Ⅱ級;輸尿管結石22例,膽囊結石5例,腹股溝疝11例,甲狀腺腫物9例,子宮或卵巢病變13例。按有無高血壓病史將患者分為高血壓觀察組(G組)和無高血壓對照組(W組),每組30例。高血壓患者術前均嚴格調控血壓,病房基礎血壓≤160/100 mmHg,排除糖尿病、神經(jīng)系統(tǒng)疾病、心律失常、困難插管和藥物成癮史等患者。兩組年齡、性別、體質量、身高、ASA分級等均無統(tǒng)計學差異(P均>0.05)。本研究獲本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通過?;颊呔炇鹇樽碇橥鈺?/p>
1.2 麻醉方法 患者入室后行血氣分析,監(jiān)測生命體征及麻醉深度指數(shù)(CSI),面罩吸氧4 L/min。所有患者麻醉誘導前輸注林格液10 mL/kg。連接麻醉深度閉環(huán)控制注射系統(tǒng)(廣西威利方舟科技有限公司,型號CONCERT-CLE)。A 通道設定丙泊酚閉環(huán)血漿靶控輸注1.5 μg/mL,設定CSI 起始目標40~50,B 通道啟動瑞芬太尼效應室靶控2 ng/mL,達效應室濃度后,快速靜注依托咪酯0.15 mg/kg ,予林格液間隔后啟動A 通道丙泊酚血漿靶控輸注。兩組均待患者呼之不應和睫毛反射消失,確認CSI在60 以下后,推注維庫溴銨0.1 mg/kg。待患者呼吸停止后即行人工輔助呼吸。氣管插管前2 min 調整B 通道瑞芬太尼靶濃度5 ng/mL。兩組均于維庫溴銨推注3 min 后氣管插管。插管由同一麻醉醫(yī)生一次完成,插管時間<30 s。插管完成后將瑞芬太尼靶濃度調至2 ng/mL。整個誘導過程根據(jù)血壓、心率(HR)等情況做出相應處理。如收縮壓(SBP)<90 mmHg,則靜注去氧腎上腺素 40 μg,如 SBP>190 mmHg,則靜注硝酸甘油0.25 mg,如出現(xiàn) HR <50 次/分則靜注阿托品0.25 mg。呼吸抑制時及時人工輔助呼吸。手術開始前5 min 加大丙泊酚和瑞芬太尼劑量,丙泊酚設定3 μg/mL,瑞芬太尼設定5 ng/mL,麻醉后1 h 再次行血氣分析檢測。
1.3 觀察指標 連續(xù)監(jiān)測基礎生命體征及誘導過程一般情況、不良反應(肌陣攣、注射疼痛、嗆咳等)。分別記錄兩組入室后基礎(T0)、意識消失時(T1)、氣管插管時(T2)、氣管插管后1 min(T3)、氣管插管后5 min(T4)的SBP、舒張壓(DBP)、平均動脈壓(MAP)、HR、血氧飽和度(SpO2);采用血氣分析儀測量兩組術前和麻醉后1 h的血糖(Glu)、乳酸(Lac)。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 軟件。計量資料符合正態(tài)分布以表示,結果比較采用重復測量數(shù)據(jù)的方差分析或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麻醉誘導及插管過程中不良反應、血壓、HR 和SpO2變化 兩組患者入睡快、無注射疼痛、肌陣攣少、呼吸抑制輕。兩組誘導過程的SBP、DBP、MAP 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均<0.05)。全程無低心率及嗆咳需處理。兩組誘導過程的HR 和SpO2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均>0.05)。見表1。
表1 兩組麻醉誘導及插管過程中血壓、HR和SpO2變化比較()
表1 兩組麻醉誘導及插管過程中血壓、HR和SpO2變化比較()
注:與G組相比,▲P<0.05;與組內T0相比,*P<0.05;與組內T2相比,#P<0.05。
組別G組T0 T1 T2 T3 T4 W組T0 T1 T2 T3 T4 n SBP(mmHg)DBP(mmHg)MAP(mmHg)HR(次/分)SpO2(%)30 156.77±14.04 136.00±20.32*111.47±24.25*137.27±25.28*#114.93±23.61*78.03± 9.46 69.53±10.11*56.43±10.67*71.40±14.36*#61.00±11.60*#104.28± 8.87 91.69±11.33*74.78±14.40*93.36±16.88*#78.98±14.67*#78.50± 7.81 73.13± 8.63*67.03± 9.94*79.17±10.52#67.17± 8.15*97.20±1.27 99.60±0.50*98.60±0.89*98.30±1.06*#100.00±0.00*#30 97.20±1.40 99.60±0.50*98.40±0.93*98.23±0.90*#100.00±0.00*#125.63±15.37▲118.90±17.56▲*99.53±18.09▲*122.20±25.72▲#101.80±21.01▲*67.90±11.41▲66.43±13.41▲55.07± 12.10▲*68.90± 15.33▲#57.47± 12.37▲*87.14±11.65▲83.92±13.49▲69.89± 13.47▲*86.67± 17.67▲#72.24± 14.48▲*77.10± 9.90 76.63±12.10 70.43±10.97*83.27±10.54*#74.17±13.33#
2.2 兩組Glu 和Lac 比較 兩組誘導后Glu 和Lac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均>0.05)。誘導前后Glu 組內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誘導前后Lac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誘導前后Glu、Lac變化比較(mmol/L,)
表2 兩組誘導前后Glu、Lac變化比較(mmol/L,)
注:與同組誘導前相比,*P<0.05。
組別 n G組 30誘導前誘導后W組 30誘導前誘導后Glu Lac 5.71±0.69 5.69±0.76 1.28±0.53 1.00±0.48*1.27±0.64 0.94±0.42*5.74±0.65 5.59±0.68
氣管插管在傷害性刺激引起的反應中,應激反應水平相對較高(插管>開腹>切皮)[2]。對高血壓患者而言,應激反應引起的心血管反應更強烈,有潛在的心腦血管意外風險。如何合理用藥抑制應激反應,保持血流動力學平穩(wěn)是保證麻醉安全的關鍵。目前臨床上有多種抑制氣管插管心血管反應的措施,包括應用咽喉氣管表面麻醉、腎上腺素能阻斷劑、血管擴張劑、膽堿受體阻滯劑、阿片類藥物等。但臨床實踐證明,以阿片類藥物抑制氣管插管應激反應的效果最確切[3]。瑞芬太尼是最適合TCI 的阿片類鎮(zhèn)痛藥,能在傷害刺激前2 min 迅速提高靶濃度,無刺激后又能很快地調低靶濃度,特別適合氣管插管短期阿片類用藥需求,減少藥物對循環(huán)功能的抑制。相對于舒芬太尼,瑞芬太尼更能穩(wěn)定血流動力學,對交感神經(jīng)活性的抑制作用比其他阿片類藥物更有效,并被證實具有卓越的抗氧化性能,抑制炎癥因子的產(chǎn)生,減輕組織和器官再灌注損傷的作用[4]。諸多研究[5-7]應用5 ng/mL 瑞芬太尼行靶控輸注誘導取得了較好效果,但僅限于單純全麻應用,而本研究采用優(yōu)化復合瑞芬太尼和依托咪酯、丙泊酚閉環(huán)靶控的方式用藥,相當于三藥協(xié)同后的新藥應用,效果應更好[8]。
在血流動力學方面,誘導過程中引起血壓降低的主要是鎮(zhèn)靜藥,抑制插管引起血壓升高的主要是鎮(zhèn)痛藥[9]。本研究采用閉環(huán)靶控誘導,先行瑞芬太尼靶控輸注再復合應用依托咪酯和丙泊酚,誘導期間的CSI 在40~60 波動,提示三藥復合鎮(zhèn)靜效果滿意。依托咪酯對心血管影響作用輕微,但有肌陣攣缺點。丙泊酚麻醉效能強,但易造成血壓降低?,F(xiàn)丙泊酚采用閉環(huán)靶控輸注,盡可能減小靶濃度。復合應用后的依托咪酯和丙泊酚通過減少各自用藥量減少不良反應,各自用藥量均大幅度降低,對循環(huán)影響最小[8]。本研究證實,所有患者呼吸循環(huán)抑制輕、入睡快、肌陣攣少,其中W 組最低MAP T2 較T0下降約20%,G 組最低MAP T2 較T0 下降約28%,但仍在耐受范圍[7]。兩組間MAP 比較有統(tǒng)計學差異,證實兩組對鎮(zhèn)靜藥,特別是對丙泊酚反應的不同,高血壓患者血管彈性差,對血管調節(jié)能力減退,更易造成血壓降低[10]。而插管后 G 組 T3 的 MAP 較 T2 上升約 25%,W 組 T3 的 MAP 較 T2 上升約 24%,兩組 T3的HR較T2上升均為18%。兩組插管后反應基本一致,提示5 ng/mL 瑞芬太尼是抑制氣管插管應激反應的適合劑量,與相關研究一致[5-7]。由于患者入睡快,呼吸抑制時間短,并予預吸氧增加氧儲備和及時輔助呼吸,使患者免受缺氧的時間延長[11],因此麻醉誘導氣管插管過程無低氧血癥發(fā)生。
在傷害性刺激監(jiān)測方面,Glu 變化是應激反應的早期表現(xiàn),Lac 是反映組織缺氧、微循環(huán)灌注敏感可靠的指標。測定Glu 和Lac 可反映機體傷害性刺激水平,亦是臨床麻醉中能隨手可做的血氣分析項目,能更好地反映實時的鎮(zhèn)痛應激狀態(tài)。丙泊酚有交感神經(jīng)抑制作用[12],依托咪酯對腎上腺皮質內甾體的合成有抑制作用[13],兩藥復合麻醉后患者總體的應激反應能力下降。再復合適合劑量的瑞芬太尼,能更有效地抑制傷害性刺激對機體的損害。因此,兩組傷害性刺激反應被良好控制,插管后Glu、Lac 均未升高。而由于誘導前積極補液和誘導過程氧合充分,誘導后的Lac 明顯改善。證明三藥協(xié)同能有效地抑制氣管插管引起的應激反應。
綜上所述,5 ng/mL 瑞芬太尼復合依托咪酯和丙泊酚閉環(huán)靶誘導用于高血壓患者,能有效抑制氣管插管引起的應激反應,用藥量少,呼吸抑制輕,血流動力學相對穩(wěn)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