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國飛
摘? 要:小練筆以其靈活的習作形式成為了作文教學的重要輔助手段。把各地獨特的生態(tài)資源和鄉(xiāng)土文化作為小練筆的素材,能讓學生把教材知識與實際生活聯(lián)系起來,達到知識目標與情感目標的有機融合。
關鍵詞:作文教學;小練筆;鄉(xiāng)土文化
根據課程改革的精神,語文教學應該更多地讓學生直接接觸語文材料,充分利用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浙江省教育廳教研室編寫的人教版《義務教育教科書·語文》四年級下冊配套練習《語文作業(yè)本》共安排了7個小練筆,用以拓寬題材,激發(fā)與提升學生的習作能力。創(chuàng)作來源于生活,我們身邊的自然風光及夾帶濃厚鄉(xiāng)土氣息的民風民俗、特色美食,是每名學生耳熟能詳的,也是小練筆里最接地氣的創(chuàng)作資源。下面,筆者以浙江省仙居縣為例,談談鄉(xiāng)土文化與小練筆的融合。
一、開展綜合實踐活動,采擷鄉(xiāng)土文化資源
1. 走進美景,激活生態(tài)資源
仙居縣有著豐富的生態(tài)文化資源,如永安溪畔的中國最美綠道,令人心馳神往的神仙居,神秘的天然氧吧淡竹原始森林,油菜花節(jié)上爭奇斗艷的稻草人等。通過開展“打卡仙居十大美景”活動,讓每名學生在任一景點拍一張照片,并在照片背面用一句話表達景區(qū)的美。有了這樣的親身感知,學生寫出的話語總是栩栩如生,能讓人身臨其境,心向往之。
2. 拓寬途徑,汲取人文資源
(1)感受家鄉(xiāng)的歷史、變遷。
仙居縣因為大型水庫的建設,出現了比較多的外來人口,外來人口因為居住地的變遷,對集鎮(zhèn)的興起和生活環(huán)境的變化感受特別深刻。筆者以“變遷”為主題在班級開展了系列實踐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探討城鎮(zhèn)化給人們生活上帶來的變化,感受家鄉(xiāng)不斷發(fā)展的美好生活,從而體會祖國的繁榮富強。這些素材,正好是《語文作業(yè)本》第三個小練筆——“寫寫身邊的新鮮事”。
(2)體驗家鄉(xiāng)的民風民俗、特色美食。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針刺無骨花燈,極具民俗風的板凳龍、疊羅漢表演,《舌尖上的中國》節(jié)目中的仙居燒餅、八大碗,以及極具地域特色的仙居楊梅、安嶺薯條、溪港溪魚、湫山山茶油、上陳蜜橘等,無不洋溢著濃厚的鄉(xiāng)土氣息。契合當前的網紅經濟,筆者通過讓學生打卡“仙居三大非物質文化遺產”“仙居八大美食”等系列活動,了解地方文化傳承與各種美食的制作過程,學會在獨特的鄉(xiāng)土文化中捕捉習作素材,這樣創(chuàng)作出來的小練筆淳樸質厚,充滿著濃濃的鄉(xiāng)情,更增添了學生對家鄉(xiāng)的熱愛。
3. 資源共享,建立鄉(xiāng)土文化資源素材庫
在系列實踐活動的推動下,學生對當地的生態(tài)文化資源逐步有了親身的感知。這時,筆者再要求學生把自己的所見、所聞、所知、所感用照片和文字的形式記錄下來,引導學生自備素材積累本,并將它取名為“微生活”,專門用來記錄仙居縣各地的風景名勝、民風民俗、特色美食、民間故事、俗話農諺等。再安排每周一節(jié)課的積累本展示,每周一次的班級朋友圈發(fā)布,達到資源共享最大化,不斷豐富鄉(xiāng)土文化資源素材庫。
二、融會貫通,尋求鄉(xiāng)土文化與小練筆的契合點
在充分了解和掌握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資源后,教師可以把語文課程與地方文化資源進行整合,把地方文化與小練筆同步鏈接,更好地為學生提供自然、真實的素材,以及體驗的歷程和人文的熏染。
1. 關注學情,讓鄉(xiāng)土文化走進學生的小練筆
隨著識字量的增多,四年級學生寫話的愿望不斷增強。但是,如果沒有習作素材的積累,靠憑空想象的話語總是干癟而空洞,要激發(fā)學生的表達欲望,就必須提供給他們更多的表象材料。而形成表象材料的源泉有兩個,即對客觀事物的認識和對書本等畫面的認識。因此,筆者設計了上述一系列實踐活動,并根據班級不同地域學生的學情提出分類要求,讓學生在觀美景、嘗美食、品鄉(xiāng)情等各種體驗活動中,通過語言表述和文字表達,在不知不覺中完成小練筆的任務,這樣的小練筆既有血有肉,又不失興趣。
2. 把握時機,讓鄉(xiāng)土文化融入學生的小練筆
春季的油菜花節(jié)、夏季的楊梅節(jié)、秋季的豐收節(jié),都是學生拓展知識、感受各種鄉(xiāng)土文化的渠道,除了這些頗具時節(jié)氣息的素材,筆者還特別關注當地的地方文化。例如,在教學《語文作業(yè)本》第四個小練筆“對生命的思考”時,這個主題對于四年級的學生來說還是有難度的。這時,筆者想到了仙居縣正在開展的“慈孝仙居”活動,其中涌現出的感人事跡——最美男生曹貴林,邊讀書邊照顧腦癱的母親。這不正是身邊人對生命的思考和認識嗎?于是筆者把握時機,適時開展了以“我身邊的慈孝故事”為主題的班會活動,然后再進行練筆。
這是班級里一名學生的小練筆。讓我們把鏡頭對準巖弟叔叔。巖弟叔叔家裝上空調了,這成了我們村的一個大新聞。因為他家經濟比較困難,平時非常節(jié)儉,誰都沒想到他家會舍得裝空調。我本以為他是為自己裝,可到他家一看,卻發(fā)現裝著空調的竟是他媽媽的房間。當我問他原因時,他說:我媽身體不好,夏天太熱了,整天躺在床上太難受了,我想讓她舒服點。其實,我們知道他自己也特別怕熱,但是他卻首先想到了老人,這一份惦記就是“孝”。這樣接地氣的小練筆,樸實卻又緊緊扣住了“慈孝”的主題。
3. 適時評價,讓鄉(xiāng)土文化與小練筆走向和諧
以鄉(xiāng)土文化為素材創(chuàng)作的小練筆,因為大部分學生都很熟悉,筆者就適時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到評改的活動中。對小練筆的內容、選材、語言、情感等方面進行評價,同時對小練筆進行提煉、補白、續(xù)寫,讓語文習作能力在這樣的圈圈點點、修修改改中發(fā)展與提高。作后評講是在小練筆評改的基礎上進行的,小練筆的評改必須體現發(fā)展性,通過評改發(fā)展學生的認識和表達能力。對于學生優(yōu)秀的小練筆,筆者每天晨讀課前5分鐘,都要讓小作者在班里朗讀,結合他們對素材的真實感受,在朗讀中體會真情實感,借此提升他們的創(chuàng)作動力。
總之,每個地方都有其獨特的生態(tài)人文資源,教學中教師應該設計各種有針對性的實踐活動,引導學生深入挖掘和利用這些資源,讓鄉(xiāng)土文化與語文小練筆美麗邂逅,讓小練筆綻放出濃厚的鄉(xiāng)情,有效實現語文教學的生活化、情境化,達到知識目標與情感目標的有機融合。
參考文獻:
[1]劉啟迪. 論綜合課程的學習活動方式[J]. 課程·教材·教法,2000(4).
[2]朱水根. 小學作文教例剖析與教案研制[M]. 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