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三河市醫(yī)院中醫(yī)科
劉海永 趙金榮 張 瑾 孟紅梅 高宇光△ 董桂燁(三河 065200)
提要 目的:研究長針平刺內關穴結合毫火針針刺膻中、鳩尾等穴治療室性心律失常在臨床中的效果。方法:選取92例于2019年12月至2020年10月期間于三河市醫(yī)院就診的室性心律失?;颊咦鳛榇舜蔚难芯繉ο?按照隨機對照的原則,將以上92例患者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每組46例,其中2組各脫落1例,每組實為45例。治療組采用長針平刺內關穴結合毫火針針刺膻中、鳩尾等穴的方法進行治療,對照組口服穩(wěn)心顆粒進行治療。結果:治療后2組心電圖P-R間期均較前延長,治療組長于對照組(P<0.05);治療后2組QRS時限均較前延長,且治療組長于對照組(P<0.05);治療后2組B型鈉尿肽均較前降低,治療組低于對照組(P<0.05);治療后2組左心室舒張末期內徑均較前縮短,治療組短于對照組(P<0.05);治療后2組左心射血分數(shù)均較前升高,治療組高于對照組(P<0.05)。2組進行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對比,治療組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顯著性(P<0.05)。結論:長針平刺內關穴結合毫火針針刺膻中、鳩尾等穴對室性心律失常療效更為明顯持久。
室性心律失常是臨床上較為常見的一種心血管疾病,以心悸、胸悶、失眠為主要臨床表現(xiàn)[1]。除以上表現(xiàn)外,室性心律失常的發(fā)生與心肌狀態(tài)、心肌供血情況有著較為緊密的關系,室性心律失常在發(fā)病時,會影響患者的心肌狀態(tài),從而進一步使血流動力學發(fā)生改變,嚴重威脅患者的生命安全[2]。在中醫(yī)學中,心律失常屬于“心悸”“怔忡”等范疇,認為其發(fā)生主要是受到瘀血、水飲、痰濁等因素影響,造成陰陽虧損,氣血虧虛,心脈失養(yǎng),氣血運行無力,導致心脈瘀阻,虛實夾雜,逐漸形成本癥[3]。目前臨床上對于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療多以單純藥物治療為主,在臨床診療中,筆者發(fā)現(xiàn)運用長針平刺內關穴結合毫火針針刺膻中、鳩尾等穴治療室性心律失常效果更為明顯。為驗證臨床治療效果,發(fā)現(xiàn)其規(guī)律性與相關性,特針對該方法進行研究并予以歸納分析。
1.1 一般資料 選取92例于2019年12月至2020年10月期間至三河市醫(yī)院就診的室性心律失常患者作為此次的研究對象,按照隨機對照的原則,將以上92例患者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每組46例,其中2組各脫落的1例,每組實為45例。比較2組的年齡、性別、病程、體質量指數(shù)等一般資料,差異無顯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詳見表1。
表1 2組一般資料情況
1.2 病例標準 (1)納入標準:①符合《室性心律失常中國專家共識》[4]中的診斷標準,并經(jīng)心電圖或24 h動態(tài)心電圖明確診斷;②研究經(jīng)河北省三河市醫(yī)院倫理審查委員會審查通過,且各個研究對象均簽署知情同意書。(2)排除標準:①對穩(wěn)心顆粒有不良反應的患者;②原因不明的心律失常;③心力衰竭較為嚴重的患者;④治療時暈針或容易暈針的患者;⑤有病態(tài)竇房結綜合征或Ⅱ度及以上房室傳導阻滯的患者;⑥局部皮膚有破損的患者;⑦合并肝、腎、腦血管損傷的患者;⑧患有糖尿病、血液病、惡性腫瘤等嚴重疾病的患者;⑨精神情志異常的患者。(3)脫落標準:主動退出或中途失訪的患者。
1.3 治療方法 治療組采用長針平刺內關穴結合毫火針針刺膻中、鳩尾、中庭、巨闕穴的方法進行治療,對照組口服穩(wěn)心顆粒進行治療。
1.3.1 治療組:給予長針平刺內關穴結合毫火針針刺膻中、鳩尾、中庭、巨闕穴的方法進行治療。針具選擇漢醫(yī)牌不銹鋼毫針,規(guī)格:0.35 mm×100 mm和0.30 mm×50 mm(長春市愛康醫(yī)療器械有限公司)。
1.3.1.1 長針平刺內關穴:對內關穴部位皮膚進行常規(guī)消毒,將4寸毫針尖部約3 mm按45度斜刺入內關穴,針尖朝向肘部正中,沿著皮下進針3.5寸左右,并留針30 min。進針過程中,大多數(shù)患者不但局部針感強烈,而且部分患者心口部舒適感明顯。2 d 治療1次,7次為1療程,共治療2個療程。
1.3.1.2 毫火針針刺療法:對腧穴部位皮膚進行常規(guī)消毒,然后左手持鑷,夾取沾有95%酒精的棉球并點燃,右手持2寸毫針,用外焰將針尖部約1 cm燒至紅透,迅速垂直刺入腧穴,膻中、中庭穴刺至胸骨;鳩尾、巨闕穴進針1.5寸。進針后,留針20 min。該治療2 d 1次,7次為1療程,共治療2個療程。
1.3.2 對照組:以口服穩(wěn)心顆粒(山東步長制藥股份有限公司,生產批號:2008161,規(guī)格: 5 g×9袋)進行治療,開水沖服,1次1袋,3次/d, 4周為1療程。
1.4 觀察指標 (1)在治療前后2次對患者進行心電圖檢查,收集P-R間期、QRS時限數(shù)據(jù);(2)在治療前后2次對患者進行實驗室檢查,采集患者的B型鈉尿肽(BNP),以及左心室舒張末期內徑(LVEDD)、左心射血分數(shù)(LVEF)資料來評估心臟功能改善程度,在治療結束后將2組數(shù)據(jù)進行對比分析。
1.5 療效評定標準 以《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5]中的療效評定標準為依據(jù)。治愈: 癥狀消失,無心律失常,心電圖正常,各實驗室檢查正常。好轉:發(fā)作間期延長或癥狀減輕,實驗室檢查較前有好轉。未愈:癥狀及心電圖等實驗室檢查無變化??傆行?[(治愈例數(shù)+好轉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
2.1 2組患者P-R間期對比 治療前2組患者P-R間期比較,差異無顯著性(P>0.05),治療后2組患者P-R間期均較前延長,且治療組長于對照組(P<0.05)。詳見表2。
表2 2組患者P-R間期對比情況
2.2 2組患者QRS時限對比 治療前2組患者QRS時限比較,差異無顯著性(P>0.05),治療后2組患者QRS時限均較前延長,且治療組長于對照組(P<0.05)。詳見表3。
表3 2組患者QRS時限對比情況
2.3 2組患者BNP對比 治療前2組患者BNP比較,差異無顯著性(P>0.05),治療后2組患者均較前降低,治療組低于對照組(P<0.05)。詳見表4。
表4 2組患者BNP對比情況
2.4 2組患者LVEDD對比 治療前2組患者LVEDD比較,差異無顯著性(P>0.05);治療后2組患者均較前縮短,治療組短于對照組(P<0.05)。詳見表5。
表5 2組患者LVEDD對比情況
2.5 2組患者LVEF對比 治療前2組患者LVEF比較,差異無顯著性(P>0.05),治療后2組患者均較前升高,治療組高于對照組(P<0.05)。詳見表6。
表6 2組患者LVEF對比情況
2.6 2組患者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對比 2組患者進行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對比,治療組有效率(91.1%)高于對照組(71.1%),差異具有顯著性(P<0.05)。詳見表7。
表7 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情況 [例(%)]
室性心律失常在心血管疾病中較為常見,屬于臨床上一種嚴重的危急病癥,尤其多見于器質性心臟病患者,室性心律失??赡軙斐裳簞恿W紊亂,造成心肌缺血,增加患者的死亡率[6]。中醫(yī)理論認為,室性心律失常的發(fā)生,是由于體質虛弱,勞累過度,飲食、情志失調,或受到外邪的侵襲,導致肌體陰陽虧虛,耗傷心氣陰血,心失所養(yǎng),鼓動無力,致使心脈瘀滯,誘發(fā)心悸、胸悶、胸痛、乏力、脈結代等臨床癥狀[7]。
研究證明,心律失常在發(fā)病過程中, TNF-α、Hs-CRP、IL-6等炎癥因子水平增高,炎癥因子增高會使心肌膜電位發(fā)生變化,引起交感神經(jīng)張力增高與迷走神經(jīng)張力下降,心肌電生理重構,導致心律失?;颊咝穆首儺愋越档?造成心肌缺氧、缺血,誘發(fā)心律失常[8-9]。而針刺可以調節(jié)自主神經(jīng),穩(wěn)定心肌膜電位,有效提高患者心率變異性指標水平,降低炎癥因子水平[3,10]。從而減少室性心律失常的發(fā)生條件,緩解室性心律失常的一系列癥狀。
長針平刺內關穴,為先師賀普仁教授所傳,在臨床上療效非常顯著,是賀普仁教授治療室性心律失常的核心技法;常規(guī)針刺內關穴進針深度0.5至1寸,而長針平刺內關穴進針深度為3.5寸左右,并且針刺通過間使穴、二白穴、郗門穴,間使穴和郗門穴都有很好治療心悸的作用,二白穴有治療胸脅痛的作用,具有清心安神之功;針刺時,很多患者會有強烈的針感,感覺酸麻感直通心口,胸口如壓重石感銳減,心慌明顯減輕,倍感舒暢。
毫火針是火針方法的一種,借助火的溫熱之力,增強對穴位的刺激,且能夠起到溫經(jīng)散寒的作用。毫火針針刺穴位,在發(fā)揮穴位與深部組織或內臟聯(lián)系協(xié)同作用與治療作用的同時[11],還能夠發(fā)揮火針的治療效果,將針尖上的火熱之氣作用到穴位,對穴位起到溫養(yǎng)的作用;在此基礎之上,火熱之氣沿經(jīng)脈走行向病灶部位傳導,對病變部位能夠起到溫經(jīng)散寒的治療效果,并且在走行過程中激發(fā)人體的陽氣,推動氣血運行,起到扶正祛邪、活血化瘀的作用[12-13]。膻中、中庭、鳩尾、巨闕穴均為任脈上的穴位,任脈為陰脈之海,總任一身之陰經(jīng),能夠調節(jié)陰經(jīng)氣血,對手少陰與手厥陰經(jīng)均有調節(jié)作用。膻中穴位于人體中線,心包的募穴,胸腔內即為心肺,內有宗氣積聚,刺激該穴位有寬胸利氣、調氣降逆、止咳平喘的功效[14]。中庭有寬胸理氣的功效,對心痛、胸肋支滿、噎嗝、胸腹脹滿、嘔吐等有一定的治療作用;鳩尾穴有清心安神、利膈化痰的功效,可治療心胸、神志及胃腑等方面的疾病[15]。巨闕位于上腹部,聚集胸腹上部的濕熱水氣,為心之募穴,能夠募集心經(jīng)氣血,有治療心悸、胸痛、心痛的作用。通過對以上穴位的針刺,在起到即時刺激作用的同時,還能夠通過對皮膚組織的灼燒,起到持續(xù)刺激的作用,另外,毫火針上的溫熱之氣,也能夠對經(jīng)絡起到溫通作用,進一步緩解患者的臨床癥狀。中醫(yī)理論研究認為,室性心律失常主要表現(xiàn)在心脈瘀阻和氣陰兩虛這2個方面[16-17]。該研究的治療方法中,毫火針能夠活血化瘀,溫通經(jīng)脈,改善微循環(huán)。
綜上所述, 長針平刺內關穴結合毫火針針刺膻中、鳩尾、中庭、巨闕穴治療室性心律失常,在穩(wěn)定心律、溫通經(jīng)絡的同時,能夠起到滋陰益氣、活血化瘀的效果,對于因陰陽虧虛、心脈瘀滯導致的室性心律失常,有著很好的治療作用,且作用效果較為持久,能夠在較長時間內保證患者的生存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