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烜彥
摘要:在教育信息化2.0時代,信息技術與學科教育的融合,已成為當前學科教育改革的重要話題。初中音樂教師需要樹立正確的信息技術運用價值觀,確保信息技術與初中音樂教學可以很好地整合,這樣就可以構建更加理想的初中音樂教學整合格局。從這個角度入手,關注信息技術與初中音樂教學整合的技巧問題,引導初中音樂教學朝著更加理想的方向發(fā)展。
關鍵詞:信息技術;初中音樂;教學整合
在進入新一輪初中教育改革的過程中,實現初中生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成為核心話題,為了實現這樣的目標,初中音樂教師就需要正確認識信息技術的價值,然后切實地實現信息技術與初中音樂教學之間的融合,這樣就可以步入更加理想的初中音樂教育格局。
一、巧用現代信息技術,實現初中音樂課堂氛圍的構建
初中音樂教學面對的對象是心智不成熟的初中生,他們心智不成熟,生活經驗不多,好奇心比較強,在音樂知識理論學習或者技巧掌握的時候,如果僅僅依靠灌輸式的方式來進行,往往難以激發(fā)其學習的積極性,這樣就可能導致整個課堂氛圍處于不理想的狀態(tài)。面對這樣的學情,教師可以積極主動地將現代信息技術融入進去,確保初中音樂課堂氛圍得以構建。比如,在學習《洪湖水,浪打浪》歌曲的時候,為了引導學生更好地感知歌曲的主題,教師選取對應的洪湖的風景視頻資料,將音樂與多媒體視頻融合起來,學生在良好的視覺沖擊中,可以更好地進入音樂感知的意境中去,因此可以更好地理解洪湖水意境,繼而在對應的音樂作品中感知音樂的情緒,感知音樂的風格,感知音樂的特點,這樣就可以使學生以更加主動的心態(tài)融入實際的音樂學習中。在此之后,無論是舞蹈特點,還是舞蹈動作,乃至舞蹈技巧,都可以進入更加深度的學習狀態(tài)。也就是說,在實際的初中音樂教學的過程中,可以將現代信息技術與教學氛圍營造關聯起來,確保構建更加理想的多媒體音樂學習情境。
二、借助現代信息技術,實現音樂教學過程的優(yōu)化
在音樂教學的過程中,學生需要掌握音樂知識,鍛煉音樂技能,提升音樂素質,這樣才能夠達到更加理想的音樂教學格局。在此環(huán)節(jié),也可以切實地發(fā)揮現代信息技術的效能,確保初中音樂教學過程可以達到更加優(yōu)化的狀態(tài)。比如,在學習《飛天仙子》的時候,教師了解到學生對舞劇藝術比較陌生,在此方面的知識積累也比較少,此時教師就可以將北京舞蹈學院遠程慕課平臺引入進來,在課堂上觀看專業(yè)教師的講授課程,實現線上資源與線下課程之間的交互,這樣可以讓學生對舞劇藝術有了正確理解之后,然后再去進行課堂知識的學習,由此使整個初中音樂教學朝著更加高質量的方向發(fā)展和進步。作為初中音樂教師,要正確認識信息技術與音樂課堂過程控制之間的關系,在此基礎上確保初中生的音樂素養(yǎng)可以朝著更加理想的方向發(fā)展。
三、借助現代信息技術,增強初中生音樂審美體驗
依照初中教育改革的目標,需要高度重視以美育人教育思想的滲透,確保在素養(yǎng)發(fā)展的過程中,學生的審美情趣可以得以發(fā)展和進步。因此在初中音樂教學的過程中,可以積極借助現代信息技術,實現初中生音樂審美體驗的不斷增強,由此步入更加理想的初中音樂教學格局。比如,在教學《在那銀色月光下》歌曲時,教師將藍墨云班課移動教學助手融入課堂中,學生可以在手機端上觀看歌手的演唱視頻,體會不同風格的演唱,這樣的視頻往往會配備對應的MV,學生可以在更加豐富的意境中感悟歌曲之美。在充分熟悉對應歌曲內容之后,就可以引導學生進入曲式結構分析,此時學生開始將焦點放在降E大調、中部降e小調、第三步轉回降E大調的認知中去,在此基礎上還可以進行分組歌唱,由此實現歌曲更加全面、更加深刻的演繹,在這樣的實踐探究中,學生可以進入更加理想的意境體驗格局,也可以感受新疆塔塔爾族的風土人情,在歌曲感知的過程中,學生的審美體驗也會朝著更加理想的方向發(fā)展和進步。因此,現代信息技術可以切實發(fā)揮其在音樂審美體驗強化中的積極效能,初中音樂教師要關注實際課程的優(yōu)化設計,以確保初中音樂教育的信息化程度得以不斷提升。
綜上所述,在初中音樂教學的過程中,要切實發(fā)揮信息技術的效能,確保音樂學習氛圍得以構建,增強音樂意境的構建,實現音樂體驗格局的打造,繼而使初中音樂教學質量得以不斷提升。當然在此過程中初中音樂教師必須確保有著良好的信息素養(yǎng),可以妥善地實現信息技術的使用,這樣才能夠確保兩者的融合朝著更加有效的方向發(fā)展和進步。
參考文獻:
[1]張小雪.初中音樂教學與現代信息技術整合的思路與實踐[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9(11):113-114.
[2]張連彬.以生為本,打造高效的初中音樂課堂[J].北方音樂,2020(12):178-179.
[3]黃麗甜,孔陽.淺析初中藝術教育與現代信息技術整合[J].中國新通信,2020,22(11):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