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芳
摘 要:學習是一個需要不斷探索與嘗試的過程,學生也正是在不斷犯錯、不斷反思與不斷改正的過程中獲得豐富的學習經(jīng)驗,習得正確的學習方法,提高學習的效率并增進情感體驗,最終在學習中體驗探索與獲取知識的快樂和成就感。
關鍵詞:小學數(shù)學;錯誤資源;糾正錯誤;撥開迷霧
特級教師華應龍指出:不出現(xiàn)錯誤的課堂是可怕的,課堂上學生出現(xiàn)錯誤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教師錯誤地對待學生的錯誤。錯誤就像良藥,能幫助我們鏟除一些學習的死角,醫(yī)治數(shù)學學習的疑難雜癥。
而在當前課堂中,部分教師為了完成教學任務,總是極力回避學生的錯誤,或者對學生的錯誤置之不理;對學生出其不意的發(fā)言,有時因不能合理利用而不知所措……人非圣賢,孰能無過?作為教師,我們應該科學地對待學生的錯誤,給學生一些更正的機會,讓我們的課堂更真實、更鮮活。
一、在教學過程中科學地利用錯誤資源
錯誤是一種發(fā)生在學生身邊、師生共同“創(chuàng)造”出來的寶貴教學資源,其價值不在于錯誤本身,而在于錯誤背后的創(chuàng)新價值。作為教師,要善于利用錯誤,讓錯誤發(fā)揮最大的價值。那么,作為教師,怎樣才能在教學中科學利用錯誤呢?
(一)設計陷阱——借用錯誤
案例1:在一次“量的計量”復習課上,一位教師是這樣引入的(課件出示):莫愁湖湖面呈三角形,平均水深為1左右,湖的周長為5,公園內(nèi)南京標志性景點之一莫愁女塑像高為2。公園現(xiàn)有面積為47,其中水面面積為33。湖內(nèi)可蓄水500000。
這時,全班學生都笑了,緊張的氣氛一下子煙消云散。教師問:“你們?yōu)槭裁葱Γ磕銈冇X得應該加上什么單位呢?”這節(jié)課教師針對學生可能出現(xiàn)的錯誤,科學地設計了教案,使教學產(chǎn)生了波折,激發(fā)了學生的認知沖突。也正因為是學生的錯誤,聚焦了學生的關注,使學生的思維在碰撞中得到了升華?!板e誤”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心理矛盾和問題意識,啟發(fā)學生大膽質(zhì)疑,積極思考,讓學生勇于發(fā)現(xiàn)問題,大膽提出問題,有效解決問題。
(二)優(yōu)化教材,暴露錯誤
案例2:我在教學“面積的含義”一課時,課件出示了兩個形狀不同的長方形(不能重疊看出大?。?,讓學生比較哪一個面積大。我看到一位學生是用不同形狀的紙條去填充長方形,看到這里,向全班學生提問:能不能用不同形狀的學具填充這兩個圖形?在我演示的時候,有學生提出質(zhì)疑:如果這樣,填充的圖形又如何來比較它們的大小呢?學生爭得面紅耳赤,最后達到統(tǒng)一認識:要用相同的紙去量面積的大小。
在學生動手探索實踐的過程中,將不當操作以提問的形式暴露出來,激發(fā)了其他學生的很多新想法,他們在討論問題時,不知不覺對教材中的多種方法進行了優(yōu)化,最后確定用相同的紙條量是一個比較好的方法。它不但易于操作,而且對后面學習面積單位有積極的影響,也使這節(jié)課真正做到了“課堂因錯誤而精彩”,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在學習過程中如何科學地糾正錯誤
心理學家蓋耶說得好: “誰不考慮嘗試錯誤,不允許學生犯錯誤,就將錯過最富有成效的學習時刻。”學生的錯誤來源于自己的學習體驗過程,自己的感受最強烈,印象也會最深刻。因此,我們不能忽視這些錯誤,我們要科學地點撥,及時地幫助學生認錯、糾錯,提升課堂效益,提高課堂質(zhì)量。
(一)順水推舟
案例3:潘小明老師在“認識圓”一課教學中,先讓學生自主嘗試畫圓。學生畫好后,潘老師選擇幾幅典型的作品:起點和終點不在同一位置;把“圓”畫成了橢圓形狀等??吹竭@些作品,學生笑得前仰后合,他也笑著問學生:“你們在笑什么?”學生齊聲回答:“這些都不是圓形。”潘老師順勢讓學生思考錯誤的原因。此時,學生情緒高漲,思維活躍,積極表達各自的觀點。潘老師話鋒一轉(zhuǎn),問:“畫圓應該注意哪些問題?怎樣才能畫出一個既規(guī)則又美觀的圓呢?”學生順利地總結(jié)出畫圓的方法。潘老師讓學生再一次畫圓,結(jié)果學生畫得全部正確。由于潘老師科學地對待學生的錯誤,利用錯誤,輕松點出畫圓的正確方法,引導學生對錯誤的思維做出修正,其作用不僅在于改正思維中的錯解,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增長智慧,學會學習方法。教師這種對錯誤寬容而不縱容的態(tài)度、開放而嚴謹?shù)闹螌W精神影響著學生,既保護了學生善于觀察、敢于創(chuàng)新的精神,又讓學生真正掌握了知識,給課堂畫上一道美麗的風景線。
(二)欲擒故縱
案例4:邊長為4分米的正方形,它的周長和面積如何比較?
在教學時,我讓學生先自己去思考,很多孩子都說一樣大,我并沒有立刻表明我的看法。慢慢地,教室里出現(xiàn)了兩種聲音,有的說一樣大,有的說不可以比較。我還是沒有給出答案,而讓他們自己觀察,再仔細審題。頓時,學生豁然開朗:原來周長和面積的單位不一樣,表示的意義也不同,根本無法比較,只能說數(shù)據(jù)相同。
在一般情況下,教師苦口婆心地講解往往收效甚微,而通過有效的“誘導”,則會讓學生的錯誤浮現(xiàn)出來,讓學生在合作、討論、實踐等活動中比較、明理。
蘇霍姆林斯基指出:“教育技巧的全部奧秘在于熱愛和信任每一位學生?!痹谡n堂上,教師有時采用“欲擒故縱”策略,自己裝“糊涂”,信任并放手,讓學生開展有目標、有方向的探究活動,往往能促使他們對知識自主生成,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三、結(jié)語
教師在課堂上科學地把學生的錯誤作為一種智力發(fā)展的教育資源,機智、靈活地引導學生,從正反不同角度去修正錯誤,訓練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和創(chuàng)造性。利用錯誤,給學生創(chuàng)設良好的思維空間,引導學生多角度、全方位審視條件、問題、結(jié)論之間的內(nèi)在聯(lián)系,這是深化認識、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有效辦法。學生的“錯誤”是寶貴的,只有善待學生錯誤,課堂才是活的,教學才是美的,教與學的活動才是最具有價值的。讓錯誤美麗起來,讓課堂因科學地對待錯誤而更精彩!
參考文獻:
[1]成源.巧用錯誤,構(gòu)建高效數(shù)學課堂[J].小學教學參考,2018(24).
[2]儲冬生.基于兒童生活經(jīng)驗的差錯資源化思考[J].小學教學研究,20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