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成凱
摘 要:隨著政治經濟文化多方面的發(fā)展與繁榮,國家在教育方面也推出了相應的教育改革政策。區(qū)別于以往的應試教育,當今時代注重素質教育,素質教育講究以人為本,體現了立德樹人的崇高理念。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要秉承以人為本的理念,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重點項目推進。
關鍵詞:小學語文;德育;實踐路徑
就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作出思考。以下內容將圍繞一系列小學語文教學滲透德育的實踐方法進行展開。
一、通過人物分析、情境假設進行德育滲透
教師要讓學生知道,人物受到時代大背景的影響,不同的人物面臨不同的時代環(huán)境有不同的困境,會做出不同的抉擇。教師要將人物與時代背景相結合進行分析,讓學生多方面進行考量。在學生對書中人物價值觀進行判斷的同時,會引發(fā)自己的思考,形成自己的價值觀念。教師要對每一個主要人物的性格特點、每一個主要人物的行為方式進行分析,讓學生劃分小組,進行角色扮演,讓學生假設他們如果是課本中的人物,在那種情景下又該做出怎樣的抉擇,面對危難的環(huán)境是否能夠堅守本心,是否愿意犧牲個人利益來顧全大局。學生通過情景假設真切體會到課本中的英雄人物高尚的情操,對他們產生崇拜心理,在無形中培養(yǎng)了正確的價值觀念。
二、通過寫作進行德育滲透
寫作是一種很好的對學生進行思維引導的方式。在教學工作中,教師自行擬定主題,讓學生根據主題展開寫作,并將其記錄下來。言為心聲,文如其人。寫作不同于其他形式的語文練習,在此過程中需要加入大量的思考,一篇作文最終是由學生自主思考所得出來的成果,學生在寫作過程中表達自己的想法。教師可以通過對學生作文的指導,引發(fā)學生對自然現象、社會現象以及人生的思考,在此過程中讓學生形成自己正確的價值觀念。寫作也能準確反饋學生性格品行,在教師批改作文的過程中可以對學生積極向上的觀念進行鼓勵,對消極落后的觀念及時糾正。寫作的過程本身也影響著學生對事物的分析、對是非的判斷。在這一實踐過程中需要強調的一點是,教師對于學生作文題目的布置不能過于淺顯化,需要是能引發(fā)學生思考的、符合立德樹人要求的題目。
三、通過課外閱讀進行德育滲透
課堂教學內容是有限的,而生活是廣闊無垠的。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可以將優(yōu)秀的文化作品引入課堂。那些優(yōu)秀的凝結人類智慧的書籍可以養(yǎng)護學生的心靈,培養(yǎng)學生的是非觀念,對于學生的困惑作出解答。當學生面對一些無法解釋的社會現象時,可以通過書本中的知識進行判斷,而不會妄聽人言走入歧途。通過書籍學生能學到很多寶貴的品質,看魯迅先生學會敢于同社會黑暗作斗爭的精神;看陀思妥耶夫斯基,體悟絕境之下人性的光輝;看傅雷感悟親情的難能可貴;看朱自清懂得一個人如何在社會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小學階段正是學生價值觀念形成的階段,在這一過程中,教師有必要引導學生接收更多的知識來進行合理的價值判斷。教師要將德育思想融合到教學中,指引學生走上正確的道路。
四、聯系課堂與日常生活
生活是離學生最近的教師,學生在生活中可以學到許多課堂上學不到的東西,將課本知識與社會熱點進行結合。與學生探討在實際生活中出現了哪些值得我們學習的榜樣,又有哪些品質與課堂里面的人物一樣,通過一系列比較引發(fā)學生的思考,讓學生了解到偉大人物脫胎于生活之中,課本中的樂于助人、物堅毅不屈、積極向上、熱愛祖國等崇高精神至今也在社會上傳承著。教師可以讓學生利用課后時間收集生活中的感人事跡,在課堂上進行小組內分享與討論,通過生動有趣的課堂討論活動讓學生得到潤物細無聲的教化,督促學生像課本中的人物學習,成為對社會有貢獻的人。
五、以身作則,塑造德育環(huán)境
教師的言行會對學生起到榜樣作用,學生會在潛意識里模仿教師的言行,教師必須以身作則,為學生樹立好的榜樣。如果教師是無法令人信服的教師,教師所進行的教學、所進行的德育宣傳都是無用功。在教學工作中教師都要注意自己的行為舉止,做到傳道授業(yè)解惑,樹立崇高的職業(yè)道德操守。
六、帶學生投身實踐活動
教師可以把課堂延伸到校外,帶領學生到社會中做對社會有用的事情。比如說在周末組織學生到敬老院探望老人,陪老人說說話,做做小游戲,為他們帶來生機與活力。通過一系列社會實踐活動,學生真正體會到了自己對于社會的價值,學生會慢慢形成幫助他人的意識。在實踐過程中,學生收到來自他人的肯定與鼓勵,這會提高他們的自信心,讓他們堅定地走在善良與正義的道路上。
參考文獻:
[1]張順祥.新課程背景下小學語文教學滲透德育的策略研究[J].學周刊,2020(2):31.
[2]王風莉.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的實踐研究[J].亞太教育,2020(5):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