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史料實證是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之一,具有很強的實踐性,滲透于日常課堂教學中。本文以探究課《?;韬钅乖岚l(fā)現》為例,通過模擬墓葬考古現場,引導學生了解不同史料的類型,分辨史料價值并能提取有效信息,結合具體歷史時空情境,來闡釋歷史現象,培養(yǎng)史料實證的素養(yǎng),形成歷史意識。在教學實踐中,教師精選史料,設計問題,來實現教與學有效轉換。
關鍵詞:史料實證;高中教學;歷史核心素養(yǎng)
史料實證素養(yǎng)是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五大要素之一,具有很強的實踐性。《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指出:史料實證是指對獲取的史料進行辨析,并運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現歷史真實的態(tài)度和方法。在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運用史料進行史料實證,具體來說就是“能夠搜集與歷史相關的各類材料,并對史料進行辨析,判斷史料的價值;掌握演習史料的方法,能夠從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形成歷史的實證意識,在論述歷史時能將有價值的史料作為證據”。[1]
一、制定教學目標——參照核心素養(yǎng)水平層次要求
本課是高考復習的最后階段的一節(jié)探究課,知識復習已經完成兩輪,新課標發(fā)布后,核心素養(yǎng)成為熱門話題,筆者希望能對學生進行史料實證方面的專門訓練?!笆妨蠈嵶C是歷史學科諸素養(yǎng)得以達成的必要途徑,也是涵養(yǎng)學生實證意識,科學精神和理性思維的重要途徑?!盵2]本節(jié)課將史料實證的方法和近年的歷史學術熱點進行結合,培養(yǎng)學生史料實證的能力,力求呈現給學生一節(jié)有收獲的復習課。本課在設計時以學生為主體,通過模擬考古發(fā)現的現場,層層深入,逐步培養(yǎng)學生史料實證的能力,“能夠在此基礎上對歷史作出正確的解釋,深化對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發(fā)展趨勢的認識,認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增強愛國主義和家國情懷。”[3]
二、教學過程和實踐——逐步深入學習
(一)模擬考古現場,激發(fā)學生探究的興趣
以?;韬钅沟陌l(fā)現以及?;韬钅沟耐诰蜻M程作為導入,以考古挖掘的時間為線索,展示墓葬被發(fā)現的過程。教師講述墓葬從被盜墓到考古隊進行搶救性挖掘,發(fā)現意外豐富墓葬,到入選中國十大歷史研究成果和中國十大學術研究成果的這一考古挖掘進程。教師借助小視頻和考古圖片,模擬考古現場,將學生帶入歷史情境,了解考古挖掘的進程,設置懸念,引發(fā)學生對該墓葬的好奇心,激發(fā)學生的探究興趣。
(二)展示出土文物,介紹墓葬進行合理猜測
教師講述這個墓葬中的考古發(fā)現:黃金有378件金器創(chuàng)下了“漢代考古之最”;五銖錢10余噸近200萬枚;墓中還有成套出土的編鐘、編磬、琴、瑟、排簫、伎樂俑;編鐘的底座有極富特色的神獸造型;在墓葬中,還發(fā)現了孔子的畫像是迄今為止在中國發(fā)現的最早的孔子像;墓葬中還出土大約3,000枚左右的竹簡,其中包括已經失傳的《齊論語》;墓葬中還出土了冬蟲夏草和金縷琉璃席。
活動一:根據考古發(fā)現,依據所學進行合理的推測墓主人的形象。學生展開了合理的想象:
1.富有——依據出土大量的銅錢和黃金。
2.有權——有酎金、馬蹄金,說明是朝廷重臣或者是皇室宗親。
3.有品位——有出土樂器、編鐘底座的神獸,品位不俗,還應該是個愛好音樂的人。
4.有文化、學富五車——出土文物中有大量書籍,還有穿衣鏡上有孔子的畫像,說明墓主人應該飽讀詩書,熱愛儒學。
5.懂得養(yǎng)生——出土文物中有冬蟲夏草,說明墓主人懂得保養(yǎng)身體。
綜上所述,教師將學生的推測進行板書:墓主人是個儒雅、懂音律、有品位、有錢有權的人。學生的好奇心被充分調動,想知道,到底墓主人是誰?他的形象是否和學生們的推測是一樣的。
活動二:教師給出兩則材料,根據材料判斷墓主人的身份和姓名。
材料一:在墓主遺骸腰部放置的一枚刻有“劉賀”的白色玉印,出土的金餅上發(fā)現有“臣賀……元康”等字樣。——摘編自紀錄片【探索·發(fā)現】?;韬畲竽箍脊虐l(fā)掘現場
材料二:其明年春(元康三年),(漢宣帝)乃下詔曰:“蓋聞象有罪,舜封之,骨肉之親,析而不殊。其封故昌邑王賀為?;韬睿骋厮那?。——《漢書武五子傳》
學生回答:
1.最直接的證據是現場發(fā)掘在墓主人遺骸腰間的玉印,并刻“劉賀”二字。
2.金餅上的“臣賀”可推斷出劉賀身份。
3.金餅上的“元康”與劉賀元康三年被貶的時間一致。
設計意圖:本活動設計達到史料實證素養(yǎng)水平3,學生在探究中學會利用出土文物和文獻記載互證,提煉信息,得出結論。在探究中應用了王國維先生的“二重印證法”,可以從文獻與考古、時間與地點等多重證據,來印證墓主人的身份。
(三)結合文獻資料,發(fā)現不同類型史料的矛盾
在知道墓主人身份后,教師展示史書中記載的劉賀生平,講述劉賀四歲封王,18歲稱帝,27天被廢,9年后又被遷往南昌為?;韬畹纳罱洑v。學生對劉賀跌宕起伏的一生感到好奇,尤其對他只當了27天的皇帝的經歷產生極大的興趣。
學生活動三:根據史料,概括劉賀在史書記載中的形象。教師展示材料,從《漢書》中概括出27天劉賀的所作所為。
學生回答:
1.荒淫無道——在葬禮期間“與孝昭皇帝宮人蒙等淫亂”
2.昏庸——“詔掖庭令敢泄言要斬”
3.不守禮儀——“不素食、居喪期舉樂游戲”
4.胡作非為——“受璽以來二十七日,使者旁午,持節(jié)詔諸官署徵發(fā),凡千一百二十七事”
5.目無法紀——“進諫以過失,使人簿責勝,縛嘉系獄”。
設計意圖:本活動學生需要通讀材料,才能得出答案,由于在預設時,已經對史料進行分類梳理,降低了學生課堂學習的難度,設計主要指向史料實證素養(yǎng)水平1,即能夠從所獲得的材料中提取有關的信息。
(四)探索矛盾原因,辨析史料呈現形象差異的原因
學生活動四:為何在墓葬中所呈現的劉賀的形象和史書上的劉賀形象有如此大的不同?你更認同哪一種說法。
教師展示板書:
在前期探究中,學生已經意識到在不同的史料中,由于立場不同,所得出的結論會有不同,要結合當時具體的歷史情境來考慮,學生開展了合理的想象:
1.認為史書更符合劉賀的形象,劉賀就是一個不學無術、荒淫無道的昏君,去世后貴族的墓葬有固定的規(guī)格,貴族死后陪葬品都是有等級要求,并不能反映墓主人真正的品行。
2.認為歷史是勝利者書寫的,成王敗寇,勝利者為了給自己的統(tǒng)治找到合理性和合法性,必然會對失敗者進行抹黑。漢代有事死如事生的傳統(tǒng),會將墓主人生前的生活用品帶到墓中,墓葬才能反映真實的墓主人的形象。
3.認為劉賀年輕時荒唐,十八歲就當皇帝,年輕氣盛,做過荒唐的事,被廢后,慢慢開始讀書,養(yǎng)生、修生養(yǎng)性,所以墓葬中和史書記載中的形象有如此大的不同。
設計意圖:《漢書》是研究西漢歷史重要的文獻史料之一,在文字史料中所展現的劉賀的形象和學生根據出土的實物史料推測形象截然不同,通過這一矛盾,讓學生意識到不同史料在使用時,要通過比較、分析來判斷史料的真實性和客觀性,學會取舍和規(guī)范應用。本題言之有理即可,從學生發(fā)言來看已初步具備史料實證的意識。
(五)史料結合歷史背景,對歷史問題進行闡述
活動五:根據考古出土實物結合所學知識,任選兩張以上圖片,說明西漢中期社會發(fā)展狀況。
學生用十分鐘思考并形成文字,教師將學生的論述通過希沃助手投影在白板上,教師和學生一起評分,討論,大部分學生都能從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的角度切入,結合西漢中期的歷史來進行論述。
設計意圖:本活動模仿高考42題的題型,從出土的文物出發(fā),來考查學生綜合應用材料的能力,能從史料研究中形成自己的觀點。
三、教學收獲和反思——基于學情的精心選擇
“任何一節(jié)歷史課都離不開史料教學這一重要環(huán)節(jié),史料教學運用水平的高低直接決定著歷史課堂教學效率的高低。”[4]如何在教學中有效的完成史料實證的教與學的有效轉化,筆者反思如下:
史料與歷史教學的結合是指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根據所學習的歷史知識和概念,通過利用真實的歷史資料來還原知識情境,讓學生通過對史料的解讀,內化理論知識探究課堂問題參與史料分析等,進而讓學生以課本知識為線索完整地敘述相關的歷史事件、正確地評判歷史人物形象、巧妙地通過歷史思維去分析社會現象。[5]從教學設計預設方面看,教師利用史料來創(chuàng)設歷史情境,有助于學生進入學習的狀態(tài),采用問題式探究,來推進學生學習和思考的進程。
從培養(yǎng)學生能力方面看,在歷史教學過程中,各種史料都會融合在一堂課中,用不同的史料來設置有效問題設置,教師要培養(yǎng)學生運用史料進行實證的能力,教會學生如何搜集辨別,選擇和使用各種歷史資料,引導學生自主思考、主動研究,在史料中發(fā)現線索和有效信息,在與同伴和老師交流過程中培養(yǎng)“史由證來,論從史出”的意識。
從教師個人成長方面看,要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教師也要不斷提高自身學科素養(yǎng)。核心素養(yǎng)概念的提出,對教師的專業(yè)水平既是一次挑戰(zhàn),更是一次提升,教師在知識儲備上必須充足,在日常工作學習中,教師必須養(yǎng)成積累和搜集史料的習慣,建立自己的史料資源庫。
從選取適合的史料方面看,“閱讀史料,并將其與高中教學相結合,不僅能提高歷史教師解讀史料的能力,也能使學生直面文本,加深其對傳統(tǒng)文化的認識和理解?!盵6]教師要精心選取史料,要依據學生學情,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呈現適合的史料,不能多,更不能難。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只有不斷地實踐,不斷地探索,在失敗中吸取教訓,在成功中總結經驗,才能將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落到實處,總之,每一堂課都是一次很重要的教師學習、提升和反思的機會,總能有很多經驗可以總結改進。做一個好的歷史教師要用心收集史料,不斷更新教學方式,更要善于和學生互動交流,才能不斷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才能上好一節(jié)學生喜歡、教學有效的好課。
參考文獻
[1]徐藍、朱漢國主編.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解讀[M].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2018
[2]徐永琴、何成剛.高中歷史史料實證素養(yǎng)水平1-4解讀與教學建議[J].天津師范大學學報(基礎教育版),2019(4)
[3]徐藍.歷史核心素養(yǎng)統(tǒng)領下統(tǒng)編高中歷史教科書的編寫[J].課程.教材.教法,2019,39(09):33-39+20.
[4]何成剛.《史料教學的理論與實踐》[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
[5]鄭元兵.史料實證素養(yǎng)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實踐研究[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20(08):6-7.
[6]劉永學.半日讀書半日教書——論“古代史史料”閱讀的教學轉化[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20(05):37-41.
作者簡介:翁瑩(1981.12-).女,漢族,福建福州人,中學一級教師,大學本科學士學位
福建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guī)劃2020年度常規(guī)課題:高中統(tǒng)編歷史教材“左圖右史”的教學實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