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家國情懷是歷史五大核心素養(yǎng)的目標之一,也是立德樹人的充分體現(xiàn)。中國近代史又是中國屈辱、奮進、抗爭的歷史,以史為鑒,通過對中國近代史的一些問題的研究和細致的分析,讓學生更加清晰的認清中國的道路選擇是歷史的選擇、國情的選擇、時代的選擇,通過近代史的講解與分析培養(yǎng)學生的家國情懷,增加民族自信,制度自信,道路自信,更堅信黨的領導的正確性。雖然中華民族經(jīng)歷過坎坷與苦難,但能客觀的分析和看待歷史,使中華民族變得更加強大,牢記使命,不忘初心,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奮斗。
關鍵詞:家國情懷;中國近代史;實踐思考
前言:
習總書記指出:“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歷史包涵著中華民族炎黃子孫偉大的的智慧和力量。重視歷史、研究歷史、借鑒歷史,學習歷史作為思想武裝的重中之重,堅定信念,不斷學習、了解黨的歷史、珍惜中國成就、總結改革經(jīng)驗,從歷史中汲取精神力量,加強反思和自省,就能始終走在的正確方向上,“知史愛黨,知史愛國”。家國情懷,實際上就是在歷史事實判斷的基礎上,與人文情懷或“三觀”相統(tǒng)一的過程。家國情懷素養(yǎng)要深入人心,成為學生認知生命、發(fā)展自我源源不斷的精神動力,以教學設計為綱要,以教學過程為途徑,以教學評價為引導,以教學實踐為平臺,實現(xiàn)歷史教學全過程滲透家國情懷。高中歷史教學設計牢牢抓住家國情懷素養(yǎng),以家國情懷素養(yǎng)來統(tǒng)領教學,既是對其他四大歷史學科素養(yǎng)的有效彰顯,又有利于學生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養(yǎng)成,同時使歷史教學更富有人文情懷。
一、加強提升學生自我感知意識,有助于學生樹立溫情與理性的人生觀。
當今社會是一個信息爆炸的時代,快節(jié)奏飲食不節(jié),晚睡早起缺乏運動,導致學生的生活作息紊亂,學生中有抑郁焦慮者,不堪忍受學習壓力自殺者,而高中生承擔著國家的未來。和平的今天不需要青少年們拋頭顱撒熱血,但是國家需要每一個成為更好的個體,成為每一個更好的自己就是愛國,就是在承擔著責任和義務。學生從歷史中又應該學到什么呢?這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西方哲學家蘇格拉底說,“認識你自己”,這是西方哲學最高的境界。認識自己需要循序漸進的學習、質(zhì)疑、反思的過程。因此,正確認識個人性格和價值觀形成,這在整個高中學習中尤為重要。只有樹立正確的自我意識,才能保障歷史知識、歷史技能、歷史素養(yǎng)等方面的培養(yǎng)得到實現(xiàn)。家國情懷這一價值判斷,要么是隱性的要么是顯性的。晚清名臣曾國藩,經(jīng)歷過鎮(zhèn)壓太平天國運動的失敗,經(jīng)歷被冷落、被同僚擠兌。鄧小平的一生起起落落,這些人物都經(jīng)歷挫折與坎坷,最終苦心人天不負百二秦關終屬楚。通過人物傳記講解或閱讀,使學生認清無論何時何地遇到任何問題終將會過去,沒有一帆風順的人生,責任就是人生的意義,歷史給提供了經(jīng)歷苦難后的燦爛參照。
二、培養(yǎng)學生的家國意識,促進學生樹立科學理性的愛國主義情操
當前,高中歷史教育更注重培養(yǎng)學生終身學習的能力。將家國情懷教育融入歷史課堂是德育教育的重要體現(xiàn),提高認識,激發(fā)熱情,家國情懷教育與歷史教學相結合,因其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內(nèi)容和本質(zhì)上具有共性,所以“愛國”是對學生提出的最基本的要求。教學設計是教學過程的重要指南,家國情懷只有滲透到歷史教學過程中,才能使立德樹人的教育目的得到保障與實現(xiàn)。例如在抗日戰(zhàn)爭教學過程中,從民族發(fā)展的家國情懷層面去開展教學,而僅僅從中國正面戰(zhàn)場和敵后戰(zhàn)場,國內(nèi)戰(zhàn)場和國外戰(zhàn)場,幾大方面去論述又顯得單薄無力,抗日戰(zhàn)爭的講解可以從楊靖宇的東北抗聯(lián)、馬占山的抗日事件、四行倉庫講起,那一個個有血有肉的鮮活生命和故事,記錄了在身邊的歷史。使歷史讀起來離的很近,一寸山河一寸血,同命運共呼吸,國家的每一個命運都是與個人緊密相連的。通過給出史料,不斷的提問,使學生換位思考,形成客觀理性的歷史觀,提升學生人文情懷認識,這一歷史教學的過程,是理法認識的過程,也是一個家國情懷滲透的過程。通過這種教學討論,學生對抗日戰(zhàn)爭的歷史意義、歷史價值就會有更深刻、更全面、更富有科學理性精神的認識。
三、培養(yǎng)學生的德育教育,推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建設
在全球化快速發(fā)展的今天,對青少年的培養(yǎng)有著更為深刻和重要的意義。對個人而言,家國情懷是捍衛(wèi)自己國家的利益和各族人民共同奮斗的精神;對國家而言,家國情懷是各族人民共同對國家的富強、人民的幸福所體現(xiàn)的高尚的理想追求。家國情懷更是一個人對自己國家表現(xiàn)出的高度認同和強烈的歸屬意識,以及以國家興亡為己任,把家國情懷教育與厚重的歷史相結合,不僅能夠鼓舞士氣,提升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yǎng),還能夠使學生凝聚起力量,從愛國主義的角度出發(fā),樹立遠大志向,承載起未來的希望。教師還可以通過對歷史經(jīng)驗的積累和歷史教訓的借鑒,從多情感維度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情懷和格局。家國情懷教育作為歷史文化與發(fā)展進程的對接點和融合面,在歷史教學中,以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方式,從新的歷史視角出發(fā),使歷史教育煥發(fā)出強大的生命力和勃勃生機。
四、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歷史觀,有利于堅信社會主義制度自信。
歷史是一個演進的過程,一個國家道路的選擇關乎著長治久安,制度自信是今天深化改革開放的前提。如今,我國發(fā)展面臨諸多問題,西方敵對勢力的攻擊和臺獨分子的分裂行徑,制度自信關乎著國家前途、社會穩(wěn)定,經(jīng)濟繁榮,而那一個個正青春的年輕人,是國家的守護者,民族的脊梁。教師在歷史教學中培育學生的家國情懷能增強學生對祖國、民族發(fā)展的責任感,使學生形成正確的家國觀念,在民族自豪感的驅使下對祖國與民族的發(fā)展前景保持樂心態(tài),并成為建設祖國的一分子。由此可見,培育學生的家國情懷應當成為高中歷史教學的重要目標。中國近代有許多歷史人物推動著歷史的前進與發(fā)展,在中國近代史教學時,選擇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中國共產(chǎn)黨黨史等典型事件,在講解這些歷史事件的過程中滲透家國情懷。例如,近代除了屈辱,還有抗爭和探索。1915年以后,成千上萬的中國人在尋找信仰的同時,諸多的主義此起彼伏,陳旭麓在《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一書中說,“在中國農(nóng)民比工人階級受苦更深,工人階級雖然代表著新的生產(chǎn)方式。隨著工人階級民主意識的不斷增強,最終在中國共產(chǎn)黨人的智慧領導下是克服了這一特點走上農(nóng)村包圍城市的道路,為社會主義的選擇提供了成功的小規(guī)模的試驗?!崩?,在近代動蕩的中國,各種主義盛行,每一種主義都吸引過心中愛國的知識分子。為什么社會主義思想能被更多的人接受呢?筆者認為正是要深刻的理解好這個問題,才能更加堅定社會主義的信仰。古代的大同思想是近代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的思想基礎,溝通了中國人同社會主義學說之間的聯(lián)系。近代的“士”猛烈反對舊文化,但他們是從舊文化中走出來的,古代大同思想和社會主義思潮有共通之處,因此,制度的選擇不是無根之水,無本之木,通過實踐,實現(xiàn)最優(yōu)選擇。這些精神的背后是家國情懷的內(nèi)核,值得當代高中生學習。
小結:歷史潮流滾滾向前,奔流不息,但留給人類的思考永不停息,通過對近代中國的分析源流,逐漸認清時代的潮流與當代的選擇和責任,才能更加的愛國、愛黨、更加堅信社會主義制度,堅持黨的領導。
參考文獻:
[1]《中國近代史》蔣廷黻武漢出版社2012.4
[2]《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陳旭麓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6.1
[3]《走自己的路,堅定制度自信》蔡韻
作者簡介:王麗敏(1983.10.2-),女,漢族,吉林省長春市農(nóng)安縣人,2007年畢業(yè)于吉林師范大學歷史學專業(yè),現(xiàn)任教于農(nóng)安縣實驗中學。
(農(nóng)安縣實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