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我國著作權制度的最新進展及其司法適用與完善

      2021-09-16 01:48:19楊利華
      中州學刊 2021年7期
      關鍵詞:著作權保護司法適用立法完善

      楊利華

      摘 要:著作權法是隨著經濟社會發(fā)展和技術進步而與時俱進的文化創(chuàng)新促進法,著作權制度的建立和發(fā)展以著作權法的頒行為依托。我國《著作權法》自1991年實施以來,經過多次修訂,實質性地提高了著作權保護水平。2020年修改的《著作權法》對著作權制度的多個方面進行優(yōu)化,對在新發(fā)展格局階段促進我國文化科學事業(yè)繁榮發(fā)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和作用?,F(xiàn)行《著作權法》中的諸多內容需要在司法實踐中予以落實?;谥鳈嗔⒎w系及其調整社會關系的復雜性,著作權司法實踐中應充分考慮未明確規(guī)定在現(xiàn)行《著作權法》中的一些重要原則,相關制度也有待進一步改進。

      關鍵詞:著作權;立法完善;司法適用;著作權保護

      中圖分類號:D92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0751(2021)07-0056-11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環(huán)境的變化,1991年施行的《著作權法》分別于2001年、2010年進行了修訂。該法第三次修改自2012年開始,是在我國著作權制度基本實現(xiàn)與國際標準接軌的前提下側重于本土化需求的一次重大修改。新修改的《著作權法》自2021年6月1日起施行,當前非常有必要立足于此次修法的思路和原則,深入理解修改的內容,探討該法在司法實踐中的適用,并根據(jù)經濟社會發(fā)展需要予以進一步完善。

      一、《著作權法》第三次修改的思路與原則

      我國著作權制度的建立和發(fā)展以《著作權法》的頒行為核心。厘清修法的思路與原則,是認識法律修改背景和內容的關鍵。因此,下文探討我國《著作權法》第三次修改的思路與原則,以便對此次修法的主要內容進行闡釋。

      (一)修法的思路

      我國《著作權法》的制定與實施立足于現(xiàn)實國情,同時順應技術發(fā)展和著作權制度國際化趨勢,旨在完善著作權保護體系?;诖耍吨鳈喾ā返谌涡薷牡幕舅悸敷w現(xiàn)在以下四個方面。

      1.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fā)展需要

      著作權制度的生存沃土是市場經濟。市場經濟強調意思自治和自由、公平競爭,著作權法的相關制度設計應當體現(xiàn)市場經濟中的著作權保護規(guī)律,對涉及著作權的問題在可能的情況下通過市場機制解決??傮w上看,以著作權法為核心和基礎的著作權制度是服務于市場經濟的法律制度。我國《著作權法》第三次修改立足于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國情,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fā)展需要。

      2.適應技術發(fā)展需要

      著作權制度被視為“印刷傳播技術之子”,需要隨著技術發(fā)展而不斷變革。有學者考察,20世紀末至21世紀初,隨著技術尤其是現(xiàn)代傳播技術以及著作權國際保護的發(fā)展,各國對其著作權法的修改活動更加頻繁。①近些年來,隨著信息網(wǎng)絡技術的發(fā)展,我國《著作權法》也與時俱進,緊跟技術發(fā)展步伐,適應技術發(fā)展需要。

      3.進一步與著作權國際保護接軌

      著作權國際保護始于19世紀末。當前,著作權國際保護趨勢日益增強,乃至有全球化態(tài)勢。我國著作權制度從一開始就注重與國際接軌,國際化一直是我國著作權立法及其修改、完善的突出導向。我國《著作權法》第三次修改之前,相關國際公約對著作權和與著作權有關權利的保護有了新的規(guī)定,對于這些新的規(guī)定,公約成員國需要通過修法的形式加以落實。可以認為,我國《著作權法》的修改過程也是我國著作權制度國際化的過程。

      4.完善著作權保護體系,提高著作權保護水平

      利用修法的機會,完善著作權保護體系,是健全著作權制度的重要方式。我國《著作權法》的修改并非孤立進行的,而是從優(yōu)化著作權保護體系的角度加以完善,最終使得該法的具體規(guī)定得以有效實施。②對于應當由《著作權法》明確規(guī)定的內容,不應在其下位法中予以規(guī)定。如果存在這類問題,就需要通過修法的形式加以解決。我國《著作權法》的修正也是不斷提高著作權保護水平的過程,旨在為著作權人和與著作權有關的權利人提供更加充分的法律保護,更好地激勵創(chuàng)作、促進作品傳播與利用。

      (二)修法的原則

      劉春田教授在近年發(fā)表的一篇文章中指出,我國《著作權法》修改須堅持兩個基本原則:一是以保護作者的著作權為中心;二是私權主體意思自治。③對此,筆者頗為贊同。就前一原則而論,作者是作品的主人和最重要的著作權主體,在著作權保護中處于主導地位,因而該原則是著作權法的靈魂與核心。④就后一原則而言,其充分體現(xiàn)了著作權保護尊重市場規(guī)律、充分利用市場機制的一面,以此調動著作權人和相關主體的積極性。此外,在筆者看來,《著作權法》修改還應把握利益平衡原則。原因在于,著作權法是一個典型的、動態(tài)的利益平衡機制,隨著社會發(fā)展,原有的平衡機制被打破,需要通過修法的形式實現(xiàn)新的平衡。

      二、《著作權法》第三次修改的內容闡釋

      此次修法從著作權客體制度、歸屬和利用制度、鄰接權制度、權利限制制度、權利保護制度等方面作了重要改進。對于這些修改,需要深刻認識其緣由和意義,以充分體悟此次修法的精神和內容。下文立足于此次修法的內容,從制度優(yōu)化的理論意義、實踐價值等方面加以解構。

      (一)著作權客體制度的改進

      1.作品概念的明確

      我國《著作權法》一直缺乏對作品定義的規(guī)定,只是對受著作權保護的作品類型進行列舉。但是,《著作權法實施條例》第2條專門對作品的概念作了規(guī)定:“著作權法所稱作品,是指文學、藝術和科學領域內具有獨創(chuàng)性并能以某種有形形式復制的智力成果?!痹凇吨鳈喾ā返谌涡薷倪^程中,立法者認識到一些重要概念和制度應當直接在《著作權法》中作出規(guī)定,而不應在其下位法中加以明確。作品顯然是著作權領域一個十分重要的概念,故此次修法一改過去僅在《著作權法實施條例》中予以界定的立法慣性,直接作出規(guī)定,并且將“以某種有形形式復制”修改為“以一定形式表現(xiàn)”,從而更好地適應技術發(fā)展要求。

      2.視聽作品概念的引入

      現(xiàn)行《著作權法》第3條第6項將2010年《著作權法》第3條第6項中“電影作品和以類似攝制電影的方法創(chuàng)作的作品”修改為“視聽作品”。應當說,這不只是作品名稱的變化,還具有深刻的內涵和意義。具體表現(xiàn)在:其一,擴大了2010年《著作權法》規(guī)定的上述作品的范圍,擺脫了以“攝制”作為條件的模式,有利于視聽作品產業(yè)發(fā)展。其二,適應了視頻相關技術發(fā)展的需要。值得注意的是,現(xiàn)行《著作權法》第3條列舉的作品類型(包括視聽作品)都沒有進一步的概念界定。視聽作品并不需要以“攝制”為前提,故在定義視聽作品時應當對《著作權法實施條例》的相關規(guī)定進行修改,以適應技術發(fā)展的需要。此外,盡管現(xiàn)行《著作權法》未明確視聽作品的定義,但從其第17條的規(guī)定可知,視聽作品包括電影作品、電視劇作品和其他視聽作品。對此,下文將進一步討論視聽作品著作權的歸屬。

      3.作品兜底條款的修改

      對于受著作權保護的作品類型,各國著作權法中有封閉式、開放式之分。在封閉式立法模式中,除了著作權法明確列舉的作品類型,不存在其他作品類型。開放式立法模式則具有一定的靈活性,能夠基于個案的實際情況,對作品的范圍進行適當延展。就我國《著作權法》的相關規(guī)定而言,1991年、2010年《著作權法》第3條最后一項均兜底性規(guī)定“法律、行政法規(guī)規(guī)定的其他作品”。從形式上看,該規(guī)定似乎為開放式規(guī)定。但應當看到,“其他法律、行政法規(guī)”一般不會對智力成果可以納入受著作權法保護的作品范疇作出規(guī)定。這樣一來,該規(guī)定并沒有在實質上拓展受著作權法保護的作品類型,對實踐中因技術發(fā)展和社會進步而出現(xiàn)的新型作品無法及時給予保護,在保護中也易引起爭議。⑤現(xiàn)行《著作權法》第3條第9項將該規(guī)定修改為“符合作品特征的其他智力成果”,在很大程度上便于司法實踐中判定涉案標的是否應作為受著作權法保護的作品對待,為人民法院審理著作權糾紛案件、行使自由裁量權提供了極大便利,總體上值得肯定。當然,如何避免司法實踐中因對涉案對象的認識差異而產生裁判標準不統(tǒng)一的問題,值得進一步研究。對此,后文將進行探討。

      4.作品登記制度的引入

      現(xiàn)行《著作權法》明確規(guī)定了作品登記制度。該法第12條第2款規(guī)定:“作者等著作權人可以向國家著作權主管部門認定的登記機構辦理作品登記?!痹撘?guī)定建立了一種自愿登記制度,而不是只有登記才產生著作權的制度,因而并不影響著作權自動獲取原則。作品自愿登記制度的合理性可從三個方面理解:首先,是對實踐中大量存在的作品自愿登記的立法回應,有利于作品登記步入規(guī)范化、法治化軌道。其次,對著作權人維權具有重要意義。通常情況下可以憑借作品上的署名來確認作者身份和著作權人,但不排除署名者并非作者的情形。作品登記可以作為享有作品著作權的初始證明,尤其在發(fā)生著作權權屬、侵權糾紛時能夠作為主張權利的初步證明。對此,最高人民法院發(fā)布的《關于審理著作權民事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2020年修正)第7條也指出,著作權登記證書可以作為享有著作權的初步證明。最后,有利于作品著作權的轉移、交易、轉讓,降低交易成本,促進作品經濟社會價值的實現(xiàn)。

      (二)著作權歸屬與利用制度的完善

      從著作權法的一般原理來看,除非著作權法另有規(guī)定,著作權屬于作者。但是,由于創(chuàng)作作品需要各方面資源,一些作品的創(chuàng)作和利用還要承擔巨大風險,所以很多國家或地區(qū)的著作權法針對不同類型作品著作權的歸屬作出富有個性化的規(guī)定。此外,促進作品利用是著作權法的重要立法宗旨和內容。我國現(xiàn)行《著作權法》對著作權歸屬和利用制度予以完善,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三個方面。

      1.兼顧風險分擔與意思自治的視聽作品權利歸屬制度

      現(xiàn)行《著作權法》第17條將視聽作品分為電影作品、電視劇作品以及其他視聽作品,分別規(guī)定其著作權歸屬。這種區(qū)分考慮到了現(xiàn)實中電影作品、電視劇作品創(chuàng)作需要較高的投入并承擔相應的風險,著作權宜由制片者享有;其他視聽作品的著作權歸屬則實行意思自治優(yōu)先原則,如此有利于根據(jù)作品的具體情況確定合適的著作權人。

      2.平衡單位利益與作者利益的職務作品權利歸屬制度

      從法理上講,確定職務作品著作權歸屬的基本原則是,既充分調動職務作者的創(chuàng)作積極性、促進作品的使用,又確保單位的利益。我國1990年、2010年《著作權法》第16條均規(guī)定:一般情況下,職務作品的著作權由作者享有,但單位在作品完成兩年內享有優(yōu)先使用權;特定情形下,單位享有署名權以外的著作權?,F(xiàn)行《著作權法》第18條是關于職務作品著作權歸屬的規(guī)定,該規(guī)定除了出于保持和《民法典》的相關文字表述與立法精神一致而將原有規(guī)定中的“非法人單位”“其他組織”改為“非法人組織”,還在第2款第2項新增規(guī)定“報社、期刊社、通訊社、廣播電臺、電視臺及所屬媒體的工作人員創(chuàng)作的職務作品”的著作權“由法人或者非法人組織享有,法人或者非法人組織可以給予作者獎勵”。筆者認為,新增規(guī)定的合理性在于,新聞類作品的時效性較強,其著作權由單位享有,有利于其及時傳播。

      3.兼顧傳播效率與分配公平的合作作品權利行使制度

      為促進合作作品的有效利用,《著作權法實施條例》針對不可分割使用的合作作品,規(guī)定了協(xié)商一致行使著作權的原則,并對在不能協(xié)商一致情況下具有正當理由的使用作了規(guī)定。該規(guī)定存在兩方面問題:其一,對可以分割使用的合作作品作者共同著作權的行使未予規(guī)定,造成立法空擋;其二,對未能協(xié)商一致情況下不允許使用的情況僅限于轉讓這一行為,沒有考慮許可他人專有使用和出質這兩種具有類似性質的情形,以致實踐中有可能產生沖突?,F(xiàn)行《著作權法》第14條第2款對這兩方面問題作了回應,相關修改體現(xiàn)了該法對作品使用效率的價值取向:在配置作者使用作品的權利和義務時,在確保著作權人合法權益的前提下盡量促成作品的廣泛傳播和利用。就合作作品而言,協(xié)商一致行使著作權能夠取得最佳的使用效率,但現(xiàn)實中可能存在部分作者不同意的情形,若因此不能使用該作品,無疑會減少該作品的使用機會,不利用作品經濟社會價值的實現(xiàn)。鑒于此,現(xiàn)行《著作權法》規(guī)定了不能協(xié)商一致時合作作品權利行使規(guī)則,即“不能協(xié)商一致,又無正當理由的,任何一方不得阻止他方行使除轉讓、許可他人專有使用、出質以外的其他權利”,同時規(guī)定,此時所得收益應當合理分配給所有合作作者。該規(guī)則體現(xiàn)了公平與效率均衡,值得肯定。

      (三)鄰接權制度的完善

      我國《著作權法》之所以建立鄰接權制度,是因為鄰接權主體作為受著作權保護作品的傳播者,對實現(xiàn)著作權人的利益有重要作用,并且鄰接權人在傳播作品的過程中付出了智力勞動,對其傳播作品的成果應當給予法律保護?,F(xiàn)行《著作權法》對鄰接權制度的完善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三個方面。

      1.表演者權制度的完善

      其一,職務表演制度的引進。在現(xiàn)行《著作權法》之前,我國著作權法意義上的表演者既包括作為自然人的演員,又包括組織演出活動的表演單位。⑥但是,從我國參加的有關著作權的國際公約以及很多國家著作權法的相關規(guī)定來看,表演者并不包括演出單位,而僅限于自然人。在我國《著作權法》第三次修改的過程中,學界對表演者的概念和內涵進行了熱烈討論,一種代表性觀點是應注意區(qū)分表演者的概念與表演者權利歸屬的概念。⑦現(xiàn)行《著作權法》第40條的規(guī)定是關于職務作品的立法精神和具體規(guī)定在鄰接權領域演繹的邏輯結果,明確了表演者和演出單位之間的利益關系,有助于減少因相關立法缺位而引起的利益紛爭,促進我國表演事業(yè)繁榮發(fā)展。其二,表演者權內容的擴張。隨著技術特別是傳播技術的發(fā)展,表演者的表演活動能夠通過更多的媒介被固定、傳播、利用,這就需要相應地增加表演者的財產權,實現(xiàn)對表演者權保護的動態(tài)平衡。我國參加的《世界知識產權組織表演和錄音制品條約》第9條第1款規(guī)定了表演者的出租權,《視聽表演北京條約》第9條第1款也作了類似規(guī)定。為與國際條約接軌,應當增加規(guī)定表演者出租權。現(xiàn)行《著作權法》第39條第1款第5項規(guī)定,表演者享有許可他人出租錄有其表演的錄音錄像制品并獲得報酬的權利。

      2.廣播組織權制度的完善

      廣播組織權作為鄰接權在我國《著作權法》中體現(xiàn)為廣播電臺、電視臺對其播放的廣播、電視享有的權利。在廣播電視技術發(fā)展早期,廣播電視組織缺乏法律保護,一些未獲得授權的廣播電視組織通過技術竊取其他廣播電臺、電視臺的信號,擅自轉播、重播后者播放的廣播、電視作品,嚴重影響了后者的權益。隨著廣播、電視技術的迅猛發(fā)展,廣播組織權被普遍納入鄰接權保護的范疇。我國現(xiàn)行《著作權法》第47條將有線轉播納入廣播組織權的調控范圍,旨在防止其他廣播組織利用有線轉播的形式侵害原創(chuàng)廣播組織的合法權益,也是為了與廣播權的修改相一致,因為廣播權的內容已從無線廣播擴大到有線廣播領域。⑧此外,在當前信息網(wǎng)絡環(huán)境下,對通過交互式傳播廣播組織的廣播、電視作品的信息網(wǎng)絡傳播行為,廣播組織應有權予以控制,否則將難以保護其付出的巨大投資和成本。如果不賦予廣播組織以信息網(wǎng)絡傳播權,就會造成著作權法中不同主體利益保護的失衡。因此,現(xiàn)行《著作權法》第47條新增了廣播組織的信息網(wǎng)絡傳播權。

      3.錄音制作者權制度的完善

      錄音制作者權制度是錄音錄像技術發(fā)展的產物。在錄音錄像技術發(fā)展的環(huán)境下,需要協(xié)調錄音錄像制作者、表演者和著作權人之間的利益關系,以調動各方的積極性,并促進作品、表演和錄音錄像制品的傳播與利用,惠及社會公眾。從我國《著作權法》對錄音制作者權的規(guī)定來看,該權利的保護內容有逐漸擴張的趨勢。這種擴張與前述表演者權的擴張一樣,也是因為技術發(fā)展使得錄音制品能借助于新型傳播手段和媒介被傳播、利用,從而使用范圍擴大,錄音制作者應有權因這種使用而獲取報酬。現(xiàn)行《著作權法》新增第45條規(guī)定:“將錄音制品用于有線或者無線公開傳播,或者通過傳送聲音的技術設備向公眾公開播送的,應當向錄音制作者支付報酬?!?/p>

      (四)著作權限制制度的完善

      1.合理使用制度的改進

      合理使用制度在著作權制度中構建一個“公共蓄水池”,為人們接近、獲取與利用知識、信息提供取之不盡的源泉。因此,在著作權法理論上,合理使用被納入著作權法中的公共領域范疇⑨,對實現(xiàn)著作權法的民主文化目標和公共利益價值具有關鍵性作用?!吨鳈喾ā返谌涡薷闹猩婕昂侠硎褂弥贫鹊膬热葜饕腥齻€方面。其一,明確引進了“三步檢驗法”。根據(jù)該法第24條第1款的規(guī)定,在特定情況下合理使用作品,應當“指明作者姓名或者名稱、作品名稱,并且不得影響該作品的正常使用,也不得不合理地損害著作權人的合法權益”。在理論上,這被認為引進了有關國際公約規(guī)定的“三步檢驗法”。其二,優(yōu)化了合理使用的具體行為類型。關于合理使用,我國1990年、2010年《著作權法》一直采取封閉式的列舉式規(guī)定。此次修法仍然采用列舉式,但對部分合理使用行為的表現(xiàn)作了改進,能夠更好地滿足現(xiàn)實中不同使用目的和場景下合理使用的需要。例如,關于“為學校課堂教學或者科學研究”的合理使用,將原先的“翻譯或者少量復制”已發(fā)表作品擴大到“翻譯、改編、匯編、播放或者少量復制”已發(fā)表作品。這樣就能更好地滿足學校課堂教學或者科學研究需要,促進人才培養(yǎng)和科學研究。其三,新增兜底性規(guī)定。兜底性規(guī)定在法律規(guī)定中十分常見,是為了避免其前列舉的內容掛一漏萬,增強法律規(guī)定的可操作性,以便更好地應對現(xiàn)實生活中的各種情況。此次修法過程中對于合理使用條款中是否應增加兜底性規(guī)定,學界存在很大爭議。筆者認為,增加兜底性規(guī)定具有必要性,但此類規(guī)定不能過于寬泛,以致難以避免司法實踐的隨意性?,F(xiàn)行《著作權法》第24條第1款第13項沒有采用2014年該法修訂草案送審稿第43條第1款第13項中“其他情形”的規(guī)定,而是規(guī)定“法律、行政法規(guī)規(guī)定的其他情形”,應當認為是非常妥當、嚴謹?shù)摹?/p>

      2.法定許可制度的優(yōu)化

      法定許可制度側重于傳播作品,并且不排除營利性目的。⑩法定許可的合理性可以從經濟學角度加以認識:在法定許可制度下,使用作品不需要征得著作權人許可,有利于節(jié)省交易成本,避免市場失靈,具有經濟效率性。現(xiàn)行《著作權法》對義務制教育的法定許可制度作了修改:取消原來的“除作者事先聲明不許使用”與“九年制”限制,擴大了法定許可的范圍,增加了圖形作品的法定許可。這一修改,有利于義務制教育的開展和促進國家公共教育。

      3.著作權保護期限的調整

      著作權保護期限制度體現(xiàn)了著作權法作為社會本位法的秉性及維護著作權人利益與社會公共利益平衡的設計。在著作權保護期限制度改革方面,此次修法主要增加了攝影作品的著作權保護期限,使其與一般作品的著作權保護期限相同。[B11]我國加入的《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版權條約》規(guī)定,攝影作品的著作權保護期限和其他作品的相同?;诖?,并且考慮到國內攝影界的強烈要求,現(xiàn)行《著作權法》取消了2010年《著作權法》關于攝影作品著作權保護期限的規(guī)定,實際上間接肯定了這類作品著作權保護期限與其他作品的相同。這一調整,既與國際條約接軌,也提高了攝影作品著作權保護水平,有利于激勵這類作品的創(chuàng)作和傳播。

      (五)著作權保護的強化

      1.技術措施與權利管理信息保護的優(yōu)化

      技術措施本身并非作品,侵害技術措施并不構成侵害著作權的行為。但是,信息網(wǎng)絡環(huán)境下著作權侵權行為愈演愈烈,技術措施對于維護受著作權保護作品的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正因為此,有關國際公約和很多國家、地區(qū)的著作權法都規(guī)定了技術措施保護制度。[B12]我國2001年《著作權法》已引入技術措施保護制度。此次修法中一方面擴大了技術措施保護范圍,另一方面對技術措施規(guī)定了限制性行為。[B13]這些行為不會對著作權人的合法權益造成損害,反而能促進文化教育、增進公共利益、實現(xiàn)技術進步。權利管理信息也是隨著信息網(wǎng)絡環(huán)境中著作權保護形勢的嚴峻而出現(xiàn)的一種著作權保護手段和形式,體現(xiàn)在關于著作權的國際公約和很多國家、地區(qū)的著作權法中。我國2001年《著作權法》引入了權利管理電子信息制度,此次修法拓展了權利管理信息的類型,將非電子信息納入其中;同時將權利管理信息的載體由作品、錄音錄像制品等擴大到“作品、版式設計、表演、錄音錄像制品或者廣播、電視”,有利于加強對權利管理信息的保護。

      2.著作權行政執(zhí)法的強化

      我國知識產權行政執(zhí)法構成頗具本土化特色的知識產權保護模式,具有很強的合理性與必要性。這是因為,我國地域遼闊、知識產權糾紛案件數(shù)量眾多,行政處理能憑借其便捷、高效的工作模式,盡快解決糾紛,及時定分止爭,維護權利人和當事人合法權益以及社會關系穩(wěn)定。從法理上講,針對知識產權這一民事權利的保護并非完全限于民事手段,而可以采取行政執(zhí)法手段乃至刑事手段。基于此,近些年來我國《著作權法》的每次修訂,不僅肯定著作權行政執(zhí)法的地位,還加強執(zhí)法手段、完善執(zhí)法機制。此次修法也不例外,主要體現(xiàn)在:將著作權行政執(zhí)法主體由省級著作權行政管理部門擴大到縣級著作權行政管理部門;借鑒《商標法》《專利法》的有關規(guī)定,充實行政執(zhí)法權;加重著作權侵權的行政處罰責任。[B14]通過這些修改,可以強化著作權行政執(zhí)法,加強著作權保護。

      3.著作權司法保護的完善

      著作權司法保護是我國著作權保護體系中的主導形式,對強化著作權保護、提高著作權保護水平具有關鍵意義。此次修法對著作權司法保護的完善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四個方面。

      (1)著作權侵權損害賠償制度改革。首先,明確了損害賠償額計算標準的順序。在著作權保護實踐中,由于著作權的無形性特征,權利人很難提出因被侵權而造成實際損失額的證據(jù)?;诖?,現(xiàn)行《著作權法》第54條第1款將侵權人違法所得與權利人實際損失額列為同一序位的計算損害賠償?shù)臉藴省F浯?,引進著作權使用費標準。從國外知識產權立法、司法實踐以及我國近年修訂的《商標法》《專利法》及相關司法實踐來看,都明確了著作權使用費標準。因此,現(xiàn)行《著作權法》第54條將著作權使用費作為著作權侵權損害的計算標準。該條規(guī)定沒有明確是否按照著作權使用費的倍數(shù)來確定侵權損害,對此,筆者認為,應當理解為可以按照著作權使用費的合理倍數(shù)。理由是:損害賠償應具有一定的懲戒功能;我國《商標法》《專利法》都明確規(guī)定參照權利許可費的倍數(shù)確定侵權損害賠償額,著作權侵權損害賠償應與此保持一致。當然,現(xiàn)行《著作權法》實施中如何根據(jù)個案情況確定合理的倍數(shù),是值得探討的問題,因為不同的許可方式和條件所對應的著作權使用費不同。再次,引進懲罰性賠償制度。在《民法典》和相關法律都引進懲罰性賠償制度的情況下,此次修法中增加著作權侵權的懲罰性賠償制度是順理成章之事。[B15]。如此能極大地威懾實際及潛在的侵權人,充分維護權利人的合法權益,有力保護著作權產業(yè)發(fā)展。當然,懲罰性賠償畢竟不是著作權侵權損害賠償?shù)闹饕问?,僅針對主觀上故意且情節(jié)嚴重的著作權侵權行為,不能為了單純提高對侵權行為的打擊力度而濫用該制度。在著作權保護實踐中,還存在著作權行政處罰與著作權侵權民事賠償特別是懲罰性賠償相協(xié)調的問題。最后,大幅度提高法定賠償標準。法定賠償?shù)暮侠硇栽谟?,在權利人的實際損失、侵權人的違法所得、權利使用費難以計算時,保障權利人能夠獲得起碼的、必要的賠償。我國有關知識產權的專門法律都規(guī)定了著作權侵權法定賠償制度。對于這一制度,現(xiàn)行《著作權法》較之2010年《著作權法》的修改之處體現(xiàn)于:一是出于為權利人提供起碼保障考慮,規(guī)定了法定賠償額的下限(500元);二是考慮到與《商標法》《反不正當競爭法》《專利法》中法定賠償?shù)纳舷迾藴时3忠恢?,并且為了有力遏制嚴重侵犯著作權的行為,大幅度提高了法定賠償額的上限,即由原先的50萬元提高到500萬元。

      (2)舉證妨礙制度的引進。根據(jù)這一制度,侵權證據(jù)由侵權人掌握而權利人不便獲取時,權利人可以要求侵權人提供;侵權人拒不提供時,將按照權利人的主張及其提供的相關證據(jù)確定侵權責任。我國2013年修改《商標法》、2020年修改《專利法》時分別增加了這一制度。在此情況下,為便于原告維護其合法權益,現(xiàn)行《著作權法》第54條第4款規(guī)定了這一制度。

      (3)著作權侵權訴訟舉證責任倒置規(guī)則的引進。現(xiàn)行《著作權法》第59條第2款的規(guī)定表明,在原告主張被告構成著作權侵權的情況下,被告為擺脫侵權責任,需要舉證證明其使用受著作權保護的涉案作品具有合法性。這種合法性證明需滿足兩個條件:使用行為獲得了權利人的許可;使用行為根據(jù)《著作權法》的規(guī)定不需要經過權利人許可。就第一種情況而言,在著作權司法實踐中應注意許可人資格的合法性,如果許可人不是真正的權利人,則仍然存在侵權問題。此外,還應注意是否存在默示許可的情形。就第二種情況而言,被告提出的事實與理由可以是:其使用作品行為屬于現(xiàn)行《著作權法》第24條規(guī)定的合理使用;[B16]其使用作品行為屬于權利窮竭的范疇;[B17]其使用作品的著作權保護期限已經屆滿;其使用作品的著作權因著作權人放棄等原因而提前終止;其使用作品屬于著作權法不予保護的公共領域范疇的思想、主題、事實、題材等。[B18]

      (4)民事制裁措施的強化。著作權侵權的民事制裁建立在著作權侵權行為承擔民事責任的基礎上,但承擔民事責任的著作權侵權行為并非一定需要施加民事制裁。我國2010年《著作權法》第52條規(guī)定,對侵權行為“沒收違法所得、侵權復制品以及進行違法活動的財物”?,F(xiàn)行《著作權法》第54條第5款強化了對著作權侵權行為的民事制裁。在著作權保護實踐中,應注意相關責任措施的銜接,防止侵權人受到重復處罰。同時,應確保權利人在民事司法救濟程序中能獲得必要的賠償。

      三、現(xiàn)行《著作權法》的司法適用及完善建議

      從司法實踐的角度看,著作權法可謂“著作權案件司法裁判法”。此次修法在很多方面作了實質性修改,修改的內容如何在司法實踐中予以適用,還需要深入探討;對仍然沒有修改之處如何適用法律以及未來是否需要繼續(xù)修改,也值得深入研究。

      (一)關于著作權客體與著作權保護范圍

      1.新增著作權客體兜底性規(guī)定的司法適用

      在著作權客體方面,盡管2010年《著作權法》使用了“法律、行政法規(guī)規(guī)定的其他作品”的表述,但這一兜底性規(guī)定依賴啟動較難、進程較慢、次數(shù)偏少的立法,并且在該法之外實際上并無其他法律、行政法規(guī)創(chuàng)設新的作品類型,這就導致本意在于調整新型作品的兜底條款仍然具有封閉性色彩?,F(xiàn)行《著作權法》采用“符合作品特征的其他智力成果”的表述,突破了“作品類型法定”的限制,使司法機關有了靈活應對實踐問題、創(chuàng)設作品類型的實質性權力。由于人的理性有限、事實情景變動不居,單純依賴立法以窮盡所有作品類型是一種脫離實際的設想。采用開放式立法,授予司法機關認定新型智力成果的實質權力,符合人類認知科學。

      盡管現(xiàn)行《著作權法》突破了“作品類型法定”的限制,但對開放式立法下司法機關如何認定作品尚無明確規(guī)定,極易導致司法權力的放縱,違背立法者對兜底條款進行修改的初衷。筆者認為,結合現(xiàn)行《著作權法》第3條第1款與《著作權法實施條例》第2條的規(guī)定,符合作品特征的智力成果需要滿足三個條件:屬于文學、藝術和科學領域;具有獨創(chuàng)性;能夠以一定形式表現(xiàn)。這三個要件構成對司法權的法定限制。其中,“獨創(chuàng)性”是判斷智力成果是否構成作品的核心要件,包括作品是否“獨立完成”、是否具備最低限度的“創(chuàng)造性”。從各國著作權立法對“獨創(chuàng)性”的判斷來看,或偏重于“獨立完成”,或強調“創(chuàng)造性”,前者如版權體系早期采用的“額頭出汗原則”,后者如作者權體系堅持的“作者個性的體現(xiàn)”標準。采用不同的“獨創(chuàng)性”標準判斷智力成果是否符合作品特征進而是否納入我國《著作權法》保護,會得出不同甚至相反的結論。如果依據(jù)我國學界通說與司法實踐,認為鄰接權客體與作品之間的區(qū)別在于獨創(chuàng)性的高低而非獨創(chuàng)性的有無,則在判斷智力成果滿足“獨創(chuàng)性”要件之后,司法機關仍需判斷其應當納入鄰接權客體或歸入“符合作品特征的其他智力成果”,現(xiàn)行《著作權法》對此并未提供有效的指引,可能導致鄰接權客體與“符合作品特征的其他智力成果”之間的錯誤歸類。[B19]由此可見,采用開放式立法應對可能出現(xiàn)的其他智力成果,僅是貼近人類認知科學、應對復雜實踐的開始,立法文本與司法實踐中如何澄清“獨創(chuàng)性”的判斷標準、劃分鄰接權客體與作品之間的界限,乃統(tǒng)一司法裁判、限制司法權力濫用的關鍵所在。

      現(xiàn)行《著作權法》第3條將兜底條款作為第9項與其前8項具體列舉的作品類型相并列,對于此種表述方式,司法實踐中可能有兩種適用方式:其一,在智力成果無法歸入前8項列舉的作品類型時,才適用第9項兜底條款;其二,出于降低分析難度、提高司法效率的需求,簡化甚至跳過前8項列舉的具體作品類型,直接適用第9項兜底條款,導致本應歸入具體作品類型的智力成果被納入兜底條款,從而架空具體列舉的作品類型。盡管從可能的結果來看,上述兩種適用方式并不會在是否構成作品、能否獲得著作權法保護的問題上出現(xiàn)偏差,但不同類型的作品在獲得著作權法保護的程度上并不相同,為確保司法裁判的穩(wěn)定性,有必要在后續(xù)立法文本與司法實踐中澄清《著作權法》第3條第9項與其前8項具體列舉的作品類型的邏輯順序。

      2.司法實踐中對實用藝術作品著作權的保護

      根據(jù)《伯爾尼公約》的規(guī)定,實用藝術作品是其成員國法律應當保護的客體。我國1990年《著作權法》實施以來,一直沒有明確規(guī)定實用藝術作品的著作權保護。立法上的不明確給司法實踐帶來很大困惑,除了在實用藝術作品的名稱上存在很大差異,更主要的問題是判定標準不一。從近些年來涉及實用藝術作品保護的司法案件來看,所采用的判定標準有實用成分與藝術成分在物理或觀念上的可分離標準、一般公眾標準、程度標準、非工業(yè)化標準等。[B20]這種司法實踐中的混亂現(xiàn)象,需要通過立法的完善予以消除。

      從我國著作權法學者對實用藝術作品的認識來看,有的觀點認為實用藝術作品可直接納入美術作品的范疇。但實際上,由于兩者著作權保護期限不一,實用藝術作品的認定不僅強調作品的藝術性,還要求作品具有實用性,所以將實用藝術作品直接納入美術作品的范疇并不是理想的方案。為使著作權立法與我國蓬勃發(fā)展的實用藝術作品產業(yè)化現(xiàn)實相適應,有效解決實踐中日益增多的實用藝術作品著作權糾紛,建議《著作權法》進一步修訂時關注此類作品與美術作品相比的獨特性,重視協(xié)調處理此類作品的實用性與藝術性的問題、平衡此類作品的獨創(chuàng)性與公共領域的關系問題,考慮是否將此類作品作為一類獨立的作品加以規(guī)定。

      3.思想與表達二分法原則的司法適用

      思想與表達二分法初步界分了受著作權法保護的私人領域與不受著作權法保護的公共領域,被認為是“確保著作權法中利益平衡的基石”[B21]。該原則形成于18世紀文學財產爭論時期。當時,文學財產反對者提出,任一對象欲獲得財產保護都必須滿足“可確認性”這一前提條件,并且指出,知識即便可以滿足“可確認性”條件,也會因其上的財產權利妨害公眾的接觸與利用自由而無法具備獲得財產保護的正當理由。文學財產支持者為使知識具備“可確認性”條件,同時使其在獲得財產權利的同時不會過于妨害公眾的接觸與利用自由,最終與文學財產反對者在思想與表達二分法,即文學財產并不保護思想而僅保護思想見諸文字的方法,這一原則上達成妥協(xié)。[B22]該原則在1879年美國聯(lián)邦最高法院判決的貝克訴塞爾登(Baker v. Selden)案中被首次確認,1976年美國《版權法》修改之際被納入立法文本。此后,該原則逐漸得到各國著作權立法與相關國際公約的確認。

      根據(jù)有關學者的分析,思想與表達二分法原則植根于人類本性對正義的追求。從正義的公平面向來看,將(獨創(chuàng)性)表達納入私人領域乃是因為知識的生產與傳承無法擺脫個性化因素,正是借助于私人的創(chuàng)造性勞動,社會性生產實踐活動才得以固定化、體系化、多樣化;將思想置于公共領域乃是因為公眾的社會性生產實踐構成知識創(chuàng)造的源泉,公眾的歷史性文化活動奠定了知識傳承的基礎,因而基于私人主體與社會公眾的不同貢獻而劃分處于私人領域的(獨創(chuàng)性)表達與處于公共領域的思想,符合正義的公平面向。從正義的效率面向來看,法律保護思想將會引起如下成本:追溯某一思想的第一作者且確定交易對象所招致的高昂交易成本;囤積思想所引起的尋租成本;確定思想的邊界且識別后續(xù)作者是攫取思想還是復制生活所引起的保護成本。然而,對思想的保護不會產生過于明顯的激勵效應。思想只有依托外部定在(表達)與主體間性才能獲得公眾認同,進而實現(xiàn)經濟價值,在(獨創(chuàng)性)表達之外單獨對思想給予著作權法保護的激勵效應并不明顯,因而思想與表達二分法原則符合著作權法鼓勵產生增量知識與促進知識傳播的效率追求。[B23]基于該原則可以作為確認著作權邊界的標記、平衡私人利益與公眾利益的工具,有助于落實著作權法追求公平與效率的價值目標,我國《著作權法》進一步修改時宜納入該原則,以保持與國際立法趨勢一致。

      4.公共領域保留原則的司法適用

      公共領域又稱公有領域,是知識產權法中一個十分重要的學理概念。著作權法中的公共領域是指不受著作權法保護、可以為公眾自由利用的部分,具體包括不受著作權法保護的對象(如官方文件),著作權保護期限屆滿的對象,對著作權作品的合理使用等。著作權法中的公共領域與專有領域形成對照,兩者構成對立統(tǒng)一的關系,共同協(xié)調、平衡私人主體與社會公眾之間的利益。隨著現(xiàn)代復制傳播技術和商品經濟的發(fā)展,著作權客體種類不斷豐富、權利內容不斷增多、保護期限不斷延長、保護程度不斷強化,著作權法的發(fā)展史實際上也是私人權利的擴張史。這一擴張趨勢反映了權利人對因技術發(fā)展而擴大的作品市場的分享訴求,具有正當性,但著作權法促進知識傳播與文明進步的面向被忽視——面對私人權利的擴張,公共領域逐漸式微沒有得到應有的關注及相應的私有權利限制規(guī)則的彌補。不斷擴張的私人權利加上私人采取的合同手段、技術手段等,使得私人主體可以對其作品進行完全控制,原本處于公共領域的思想、保護期限屆滿的作品等被重新納入私人控制之下,著作權法規(guī)定的合理使用逐漸為授權許可、付費使用所替代,著作權法旨在實現(xiàn)促進知識傳播的立法目的逐漸落空。

      從經濟學視角看,盡管“公地悲劇”理論表明,資源的自由取用會造成資源浪費與供給不足,但對于非競爭性、非排他性的知識,知識的自由取用并不會造成知識的浪費,社會公眾更有可能在對知識的學習與交流中促進知識更為廣泛的傳播與演繹創(chuàng)造增量知識。根據(jù)“反公地悲劇”理論,過于擴張、分散的私人排他性權利將導致資源“碎片化”,從而引發(fā)高昂的交易成本,構成資源整合與利用的障礙,致使資源閑置。[B24]從政治學視角看,著作權法在激勵作品生產、促進作品利用的同時對維系和發(fā)展民主文化具有重要作用,缺少知識的公共領域,民主文化就談不上延續(xù)與發(fā)展。公共領域對民主文化的促進作用主要表現(xiàn)在:增加知識和信息的存儲與獲取、增進表達自由和表達多樣化、促進思想自由交流與傳播、促進公共教育。為促進民主文化發(fā)展,著作權法有必要通過原則性規(guī)定和具體的權利限制規(guī)則,扭轉因私有權利擴張而導致公共領域式微的發(fā)展趨勢。

      面對私人權利擴張的趨勢,一些國家提高了公共領域在知識產權法中的地位。例如,美國《憲法》將“公共領域保留”作為知識產權立法的一項基本原則。[B25]筆者認為,面對公共領域日趨式微的局面,我國《著作權法》促進私人利益與公眾利益的平衡面臨困境,為達致不同利益主體之間利益均衡,可行的路徑是將“公共領域保留”作為立法與司法實踐中的一項默示原則,并在《著作權法》進一步修改時予以明文規(guī)定。

      (二)關于著作權的內容

      基于著作權的法定性,我國現(xiàn)行《著作權法》對著作權人應當享有的權利作了明確規(guī)定。著作權司法實踐中如何適用這些規(guī)定,值得研究。

      1.著作人身權的保護

      就署名權而言,現(xiàn)行《著作權法》第10條第1款規(guī)定,“署名權,即表明作者身份,在作品上署名的權利”,這與此前的規(guī)定相同。筆者認為,涉及署名權保護的司法實踐應完整、全面地理解署名權的內涵。基于不表明作者身份是署名權的應有之義,應將涉及匿名或者不表明身份的情況考慮在署名權的調整范圍中。實際上,從《著作權法》關于發(fā)表權的規(guī)定來看,發(fā)表權的內核是“是否公之于眾”,對此引申理解,是否表明作者身份是署名權的調整范圍。如此理解,有利于為署名權提供更充分的保護。從為司法實踐提供更明確的規(guī)范指引出發(fā),《著作權法》進一步修改時可以優(yōu)化署名權的定義。

      就修改權和保護作品完整權而言,我國知識產權理論界對兩者之間的關系存在一定分歧。由于著作權立法中相關規(guī)定比較簡單且沒有涉及兩者關系的條款,對于涉及作品改動的著作權侵權糾紛,司法實踐中存在認定標準不一致的現(xiàn)象。[B26]這種現(xiàn)象會影響對作者修改權和保護作品完整權的有效保護。此次修法已注意到完善修改權和保護作品完整權的問題[B27],盡管最終文本中的相關規(guī)定沒有任何變化。司法實踐中如何適用這兩種權利,亟須展開研究。筆者認為,鑒于這兩種權利涉及對作品的改動,司法實踐中對于作品改動引發(fā)的涉及這兩種權利的糾紛,關鍵要判定改動行為的性質和程度,如果屬于歪曲、篡改而不是一般性的變化,就應以侵害保護作品完整權論,而不能僅認定為侵害修改權。未經作者授權的修改,無疑會落入修改權的保護范圍,為修改權所禁止;該行為是否會進一步侵害保護作品完整權,需要根據(jù)侵害保護作品完整權的標準加以判定,如果構成歪曲、篡改,就應以侵害保護作品完整權論。對此,司法實踐中是否需要根據(jù)《伯爾尼公約》的規(guī)定,增加對作者聲譽造成貶損的要件?從近些年來我國發(fā)生的相關糾紛看,司法實務部門存在一定分歧。[B28]就制度完善而言,可以進一步研究兩個問題:其一,是否需要繼續(xù)保留修改權?如果不保留,如何在保護作品完整權中予以體現(xiàn)?其二,保護作品完整權的內涵是僅限于歪曲、篡改,還是同時需要造成作者聲譽貶損的后果?解決這兩個問題,需要在總結司法實踐經驗的基礎上,探求界分修改權與保護作品完整權、界定這兩種權利內涵的實證依據(jù)。

      2.著作權內容的兜底條款的適用

      我國《著作權法》的歷次修訂修改中,一直在第10條第1款最后一項規(guī)定“應當由著作權人享有的其他權利”。在著作權法理論上,這是關于權利內容的兜底條款。從司法實踐的情況看,盡管適用該兜底條款的案件并不多,但該兜底條款確實為難以納入其前明文列舉的著作權的其他權利保護提供了法律依據(jù)。不過,由于《著作權法》沒有對如何理解與適用該兜底條款作出規(guī)定,著作權司法實踐中難以避免對同一行為作出不同性質的認定。鑒于此,建議在《著作權法實施條例》或者關于著作權的司法解釋中對該兜底條款的具體認定作出規(guī)定,以便指導司法實踐、統(tǒng)一司法認定。

      (三)關于著作權的限制

      1.信息網(wǎng)絡環(huán)境下著作權限制的司法適用

      當前,數(shù)字和信息網(wǎng)絡技術飛速發(fā)展,對享有著作權作品的存儲、傳播和利用都產生深遠的影響。在信息網(wǎng)絡環(huán)境下,一方面,互聯(lián)網(wǎng)為著作權人提供了新的市場機會,使其能更好地實現(xiàn)著作權;另一方面,著作權人面臨更多被侵權的威脅,而且這些侵權行為往往具有隱蔽性、復雜性,權利人難以發(fā)現(xiàn)被侵權和及時固定證據(jù)。但無論如何,信息網(wǎng)絡空間的出現(xiàn)并未從根本上改變著作權制度的基本原理,只不過需要在信息網(wǎng)絡空間重構著作權保護與限制的利益平衡機制。在加強著作權保護方面,現(xiàn)行《著作權法》明確了信息網(wǎng)絡傳播權,其中廣播組織的信息網(wǎng)絡傳播權屬于新增的權利內容;同時,規(guī)定了技術措施、權利管理信息保護制度等。

      但是,現(xiàn)行《著作權法》對信息網(wǎng)絡傳播權的限制未作規(guī)定,只是對技術措施的保護作了限制性規(guī)定,主要是對《信息網(wǎng)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的相關規(guī)定加以改進。在當前我國著作權立法仍然保持基礎法律加若干條例的格局下,對信息網(wǎng)絡傳播權的限制仍然通過修改《信息網(wǎng)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的有關規(guī)定加以實現(xiàn)。從該條例對信息網(wǎng)絡傳播權的限制性規(guī)定尤其是合理使用的規(guī)定來看,內容稍顯簡單,不能充分適應信息網(wǎng)絡技術發(fā)展的需要。信息網(wǎng)絡環(huán)境下的很多行為需要在該條例中作出回應。例如,以下較為典型的行為需要該條例予以規(guī)范:現(xiàn)行《著作權法》第24條第1款第3—5項的行為拓展到信息網(wǎng)絡空間;信息網(wǎng)絡環(huán)境下對享有著作權作品的轉載行為;信息網(wǎng)絡環(huán)境下的臨時復制行為、私人復制行為、默示許可;信息網(wǎng)絡環(huán)境下平臺責任的豁免。對于信息網(wǎng)絡環(huán)境下的著作權限制,還需緊跟信息網(wǎng)絡技術發(fā)展,對最新技術發(fā)展及時作出法律上的回應。筆者認為,盡管現(xiàn)行《著作權法》對信息網(wǎng)絡環(huán)境下著作權限制的規(guī)定較少,但這并不妨礙司法實踐中根據(jù)利益平衡原則在個案中適用著作權限制的規(guī)定,以實現(xiàn)在充分保護信息網(wǎng)絡傳播權的基礎上促進信息網(wǎng)絡健康發(fā)展的目的。

      2.著作權窮竭制度的司法適用

      著作權窮竭又稱發(fā)行權窮竭,是指著作權人或者其許可的人發(fā)表其作品后,他人對該作品原件或復制件的進一步轉售行為不再受其控制。著作權窮竭制度有利于協(xié)調著作權保護與附載著作權的有形物的自由流通之間的矛盾,促進有形商品自由流通。[B29]基于此,很多國家或地區(qū)的著作權法中均認可著作權窮竭制度。該制度在我國著作權法理論中早已得到認可[B30],并且在著作權司法實踐中得到肯定[B31]?,F(xiàn)行《著作權法》沒有直接規(guī)定著作權窮竭制度,這并不妨礙在著作權司法實踐中適用該制度。當然,為完善著作權制度,回應司法實踐需求,我國《著作權法》進一步修改時可以考慮借鑒國外有關立法例,明確規(guī)定著作權窮竭制度。

      (四)關于著作權的保護

      1.著作權行政執(zhí)法與司法保護的銜接

      我國一直實行行政處理與司法保護相結合的著作權保護模式,這也是具有中國特色的著作權保護制度。從前文對現(xiàn)行《著作權法》關于行政執(zhí)法與司法保護之完善的分析可以看出,強化著作權行政執(zhí)法手段、執(zhí)法力度以及提高司法保護水平,是此次修法的重要特點,也是對著作權保護實踐的積極回應。需要進一步認識的是,除了對著作權行政執(zhí)法的行政相對人給予司法救濟,我國《著作權法》缺乏關于著作權行政執(zhí)法與司法保護有機銜接的制度性規(guī)定。對于同時損害公共利益的著作權侵權行為,如何在實現(xiàn)被侵權人利益和公共利益平衡的基礎上協(xié)調追究行政責任與通過司法保護追究民事責任之間的關系?這一問題值得深入探討。實際上,近年來有關部門發(fā)布的知識產權政策性文件已注意到這一問題。為更有效地維護著作權人和相關當事人的合法權益,提高糾紛解決效率,在涉及著作權行政執(zhí)法或司法保護的案件中,應當注意解決這一問題。筆者建議,我國將來改革著作權制度時,要在總結實踐經驗的基礎上提煉相關原則和程序性規(guī)定,更好地促進著作權行政執(zhí)法和司法保護有機協(xié)調。

      2.著作權訴訟外多元解紛機制的建構與運行

      近些年來,伴隨著科技進步、經濟發(fā)展和文化繁榮,我國著作權糾紛數(shù)量呈飆升之勢,特別是著作權訴訟案件的數(shù)量增長迅速,以致審理案件的法官感到辦案壓力日增。在這種情況下,建立和完善著作權糾紛的多元化解決機制,作為著作權司法保護的重要補充,顯得十分必要而迫切。在著作權制度層面,有必要增加關于調解和仲裁的規(guī)定,并就不同解紛形式的銜接作出規(guī)定,強化以調解和仲裁的方式解決著作權糾紛,促進定分止爭和社會關系和諧。

      四、結語

      著作權法作為調整作者或其他著作權人、作品傳播者和使用者之間就作品的創(chuàng)作、傳播和利用所產生社會關系的知識產權法,在激勵創(chuàng)作和文化創(chuàng)新、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權益、促進社會科學文化事業(yè)發(fā)展與繁榮方面發(fā)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以著作權法為核心內容的著作權制度是科學技術和商品經濟發(fā)展的產物,其發(fā)展具有與時俱進、不斷走向現(xiàn)代化的特點。著作權法現(xiàn)代化的過程,也是著作權法不斷完善、著作權制度不斷優(yōu)化的過程。我國現(xiàn)行《著作權法》對著作權客體、歸屬、內容、利用、保護與限制等制度作了較為重要的改革,在很大程度上完善了著作權制度。這些改革和完善有著深刻的緣由與合理性。同時,著作權制度仍面臨一些問題,最重要的問題是如何有效實施。在以司法保護為主導的著作權制度實施模式中,著作權法的各項制度和原則最終要落實到司法實踐中。在司法實踐中正確理解和適用著作權法的各項制度和原則,是著作權制度有效運行的重要保障。遵循與時俱進的原則,我國仍需總結司法實踐經驗并充分吸收著作權法理論研究成果,進一步完善著作權制度。

      注釋

      ①參見吳漢東:《〈著作權法〉第三次修改的背景、體例和重點》,《法商研究》2012年第4期。

      ②參見盧海君:《論著作權法的體系化——以〈著作權法〉第三次修訂為中心》,《社會科學》2019年第6期。

      ③④參見劉春田:《〈民法典〉與著作權法的修改》,《知識產權》2020年第8期。

      ⑤參見北京市海淀區(qū)人民法院(2016)京0108民初15322號民事判決書。

      ⑥參見2010年《著作權法》第37條。

      ⑦參見熊文聰:《論著作權法中的“表演”與“表演者”》,《法商研究》2016年第6期。

      ⑧參見石宏:《〈著作權法〉第三次修改的重要內容及價值考量》,《知識產權》2021年第2期。

      ⑨Lawrence Lessig. Re-Crafting a Public Domain, ?Yale Journal of Law & Humanities , 2006, Vol.18.

      ⑩參見付繼存:《著作權法定許可的立法論證原則》,《學術交流》2017年第5期。

      [B11][B13][B15]分別參見現(xiàn)行《著作權法》第23條、第53條第6項、第54條。

      [B12]參見劉穎:《版權法上技術措施的范圍》,《法學評論》2017年第3期。

      [B14]參見現(xiàn)行《著作權法》第7條、第55條、第53條。

      [B16]相關案例,如“某美術電影制片廠與浙江某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等著作權侵權糾紛案”,參見上海知識產權法院(2015)滬知民終字第730號民事判決書。

      [B17]相關案例,如“沈某等訴南京某有限公司等著作權權屬、侵權糾紛案”,參見江蘇省南京市中級人民法院(2017)蘇01民終8048號民事判決書。

      [B18]相關案例,如“余某與陳某著作權權屬、侵權糾紛案”,參見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2015)高民(知)終字第1039號民事判決書。

      [B19]相關案例,如“北京天盈九州網(wǎng)絡技術有限公司與北京新浪互聯(lián)信息服務有限公司侵犯著作權及不正當競爭糾紛案”,參見北京知識產權法院(2015)京知民終字第1818號民事判決書。

      [B20]參見馮曉青、付繼存:《實用藝術作品在著作權法中之獨立性》,《法學研究》2018年第2期。

      [B21]馮曉青:《知識產權法利益平衡理論》,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6年,第408頁。

      [B22]參見刁佳星:《著作權法律制度的經濟分析》,中國政法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21年,第120—122頁。

      [B23]參見馮曉青、刁佳星:《從價值取向到涵攝目的:“思想/表達二分法”的概念澄清》,《上海交通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1年第2期。

      [B24]參見刁佳星:《知識產權公共領域建構的制度理性與功能價值——以開源軟件許可為例證》,《研究生法學》2018年第6期。

      [B25]如美國《著作權法》中存在“3P”原則,其中之一就是維護公共領域原則。

      [B26]相關案例,如“某出版社有限公司與傅某、某圖書出版服務有限公司等著作權權屬、侵權糾紛案”,參見江蘇省高級人民法院(2019)蘇民終955號民事判決書。

      [B27]例如,2014年原國務院法制辦公布的《著作權法》修訂草案送審稿第13條第2款取消了關于修改權的規(guī)定,同時在其第3項修改了保護作品完整權的定義,將原先的“禁止歪曲、篡改作品的權利”修改為“允許他人修改作品以及禁止歪曲、篡改作品的權利”,實際上是將修改權整合至保護作品完整權中。

      [B28]相關案例,如“陶某與阮某著作權侵權糾紛案”,參見安徽省高級人民法院(2018)皖民終800號民事判決書。

      [B29]參見朱喆琳:《“發(fā)行權窮竭”理論對我國版權產業(yè)影響研究》,《科技與出版》2018年第1期。

      [B30]參見馮曉青:《著作權法》,法律出版社,2010年,第178—180頁。

      [B31]相關案例,如“WEINENG SHEN與沈丹燕、MAIHENG SHEN DIETRICH、張暉、南京經典拍賣有限公司著作權權屬、侵權糾紛案”,參見江蘇省南京市中級人民法院(2017)蘇01民終8048號民事判決書。

      責任編輯:鄧 林

      The Judicial Application and Improvement of the Latest Development of China′s Copyright System

      Yang Lihua

      Abstract:The copyright law is a cultural innovation promotion law that keeps pace with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and technological progress. The establishment and development of copyright system is based on the promulgation of copyright law. Since its implementation in 1991, ?China′s Copyright Law ?has been revised many times, which has substantially improved the level of copyright protection. ?The Copyright Law ?revised in 2020 optimizes many aspects of the copyright system, which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in promoting the prosperity and development of China′s cultural and scientific undertakings in the new development pattern stage. Many contents of the current ?Copyright Law ?need to be implemented in judicial practice. Based on the complexity of the copyright legislation system and its adjustment of social relations, we should fully consider some important principles that are not clearly stipulated in the current " Copyright Law " in the judicial practice of copyright, and the relevant systems need to be further improved.

      Key words:copyright; legislative improvement; judicial application; copyright protection

      猜你喜歡
      著作權保護司法適用立法完善
      數(shù)字化期刊的著作權保護研究
      淺論禁止雙重危險原則
      法制博覽(2017年1期)2017-02-14 14:46:56
      國家安全視角下的戰(zhàn)略物資儲備立法完善
      中州學刊(2016年11期)2017-01-06 02:08:55
      道路交通事故責任認定書的司法適用
      法制博覽(2016年12期)2016-12-28 18:49:21
      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的認定與界限研究
      人間(2016年30期)2016-12-03 20:18:41
      論勞動法對用人單位的保護
      智富時代(2016年12期)2016-12-01 14:33:00
      論手機游戲的著作權保護
      商(2016年32期)2016-11-25 00:00:00
      “村改居”法律程序的缺失與完善
      中國市場(2016年38期)2016-11-15 00:57:41
      數(shù)字出版的著作權保護問題研究
      民事習慣在司法實踐中的獨特價值
      人民論壇(2016年25期)2016-09-28 11:11:22
      垣曲县| 通许县| 西和县| 屯门区| 昆山市| 镇沅| 瓦房店市| 阆中市| 泰州市| 上林县| 长岭县| 泽普县| 阿拉善左旗| 云南省| 东丽区| 光泽县| 修武县| 苏尼特左旗| 城固县| 和静县| 黔南| 东乡族自治县| 西畴县| 贺州市| 渭南市| 西林县| 安多县| 会理县| 衡阳县| 如皋市| 麻栗坡县| 南岸区| 兴化市| 井研县| 瑞昌市| 阿拉尔市| 双流县| 建瓯市| 新河县| 务川| 涿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