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小星
摘要:語言是人類表情達意的基本工具,而語言能力是人類學習、交流的必備技能。智障學生作為一類特殊的學生群體,其語言能力的匱乏嚴重影響他們的學習和生活,更是成為他們?nèi)谌肷鐣?、建立人際關系的一大阻力。文章基于智障學生的特征,論述特殊教育學校智障學生的語言能力培養(yǎng)策略,以有效提升智障學生的語言能力。
關鍵詞:語言能力;智障學生;特殊教育學校;培養(yǎng)策略
引言
語言是人與人之間溝通交流的重要工具, 但絕大多數(shù)智障兒童或多或少存在著語言障礙問題, 有的發(fā)音不準、吐字不清, 有的說話聽不懂、表達不清楚等。那么應該怎樣讓智障學生克服語言障礙, 能夠清晰地表情達意呢?經(jīng)過多年的教育教學探索, 筆者認為應該重點以生活化的教育為主導, 吸引智障學生興趣, 引導他們在“玩”中學, 并落實以下幾方面教學策略。
一、理解先行, 以認知帶動語言能力
智障學生一般反應緩慢, 甚至根本無法作出反應, 致使在課堂上接受教師的教學內(nèi)容也會很慢。如果還存在語言理解上的障礙, 那就很難提升他們的語言能力。因此, 教師首先是要有耐心, 不時提醒學生集中注意力, 及時觀察學生的狀態(tài)。上課時, 要注意吸引學生的興趣, 淺顯直白地幫助學生理解對話和語句內(nèi)容。在平時的教學中, 筆者會把語言課的主要目標定在認知上, 首先要有一定的認知能力, 才能發(fā)展他們的語言能力。筆者認為, 實物認知是最好的途徑, 正常的孩子幾個月的時候就能認識爸爸媽媽, 能分辨眼睛、鼻子、嘴巴了;但也有的5周歲多了, 連蘋果、橘子也分不清。原因之一是孩子的認識能力有問題。二是家長的教育方式方法的問題。他們一味地追求讓孩子說話, 卻沒有讓孩子明白語言的意義。一味地模仿, 沒有認知, 孩子的能力自然不能真正地得到提高。在課上, 筆者會根據(jù)學生的具體情況, 強化他們的認知, 分三個層次目標讓學生來學習《圍巾、帽子、手套》, 通過實物、圖片等分別讓他們認一認、讀一讀、說一說, 不同學生作不同要求。中間還讓家長指導學生圍圍巾、戴帽子、戴手套。一方面, 讓學生進一步了解這些實物的用途;另一方面, 充分發(fā)揮家長陪讀的作用。由于智障孩子大部分存在一定的思維定勢, 學前語言訓練必然是一個反復訓練的過程。一節(jié)課只是一個簡單的開始, 反復訓練才能切實增強他們的認知意識和提高他們的認知能力, 從而提高他們的語文表達能力。
二、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興趣
智障學生的智力水平與普通學生有一定的差距,在學習與生活中認知能力、記憶力和表達能力都低于普通學生,也有部分學生欠缺學習語言、提升能力的興趣。針對這些情況,為了順利地進行課堂教學,有效地幫助他們提升語言能力,教師要從激發(fā)智障學生的學習興趣入手,為他們創(chuàng)設一些貼近實際的生活化情境,引導他們自己解決問題。這些情境的創(chuàng)設能夠引發(fā)他們的情感共鳴,幫助他們積累生活經(jīng)驗,從而調(diào)動學生參與口語表達的積極性。
教師可以創(chuàng)設逼真的社會交際場景,以角色扮演的方式,讓學生在觀察與表達中潛移默化地提升自身的口語表達能力,在共情之中激發(fā)智障學生的表達潛力。例如,在《買早點》一課中,教師可先“擺”好攤點,帶好廚師帽,設置真實的場景,讓學生扮演買早點的顧客,自己扮演賣早點的老板,引導學生說出“老板,這個多少錢一個,可以給我來幾個嗎”“老板,可不可以給我便宜一點呢”等基本交際用語。教師再以肯定的回答和鼓勵的話語引導智障學生感受到與人交際的樂趣,給予他們積極表達的信心。隨后,教師可以再進行角色互換,讓學生扮演賣早點的人,自己扮演買早點的顧客,幫助學生開展“經(jīng)營”活動。這樣,智障學生能在獲得成就感的同時自然而然地產(chǎn)生對語言表達的濃厚興趣。
智障學生通常生活范圍小,缺乏社會性溝通技能。正因如此,教師必須幫助智障學生突破現(xiàn)有舒適圈,幫助他們掌握衣、食、住、行各方面特定情景中與人交往的語言表達話術,使他們更好地融入社會生活。
三、引導實踐,充分練習
在實際訓練過程中,教師要充分認識到智障學生記憶慢、遺忘快的學習特點,基于充分練習原則,在教學活動中細心指導,讓學生反復練習,使學生對同一件事情做到熟練掌握、運用自如,還要在后續(xù)訓練中加以鞏固。例如,在《第一次抱母親》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詢問“你們平常在家會不會幫助媽媽洗碗、拖地呀”“有沒有主動抱過媽媽”等一些比較具體的問題引發(fā)學生的思考。教師還應該關注智障學生的需求,每隔一段時間組織他們進行參觀活動,如帶他們?nèi)游飯@,反復提示什么是孔雀開屏,如何區(qū)分獅子和老虎,在仔細講解之后讓他們進行重復,激發(fā)他們說話的欲望,開拓他們的視野,提高他們的認知能力?;氐綄W校,教師可讓學生用“我今天去動物園,看到了孔雀開屏”等回答方式鞏固自己的記憶,利用重復性訓練為他們進行更高層次的文字表達和寫作學習奠定基礎。
針對智障學生的語言訓練,實踐操作可謂是重中之重。充分的練習不僅可以讓他們記住日常生活中的事件,而且可以引導他們記住在社會交往中可以干什么,進而培養(yǎng)他們的社會適應能力,讓他們在實踐中學會交往。
四、技術支撐,縮小差距
在信息技術高度發(fā)展的當下,教師要充分認識到智障學生在技術認知和運用中與普通學生的差距,在教學時適當引入電腦、手機等比較常見的技術設備,訓練他們借助信息技術進行表達、交流的技能,從而縮小智障學生與普通學生的差距,幫助他們樹立語言表達的信心。教師在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的同時,可以借助信息技術提升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一方面,信息技術可以新穎的方式激勵學生進行語言表達,幫助學生克服心理障礙。另一方面,信息技術可以讓學生對技術本身產(chǎn)生興趣,使學生在教師的幫助下掌握新的技能,縮小與普通學生的差距。
結(jié)語
綜上所述,智障學生因先天疾病導致的語言缺陷,可以依靠后天的語言訓練彌補。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要本著立德樹人的職業(yè)素養(yǎng),基于每個智障學生的差異,設計相應的教學對策,努力為學生創(chuàng)造語言環(huán)境,依靠現(xiàn)代技術,引導他們反復練習,鍛煉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進而讓智障學生更好地與人交際,適應社會環(huán)境。
參考文獻:
[1]徐艷梅.生活教育智障學生語言發(fā)展的有效途徑[J]江西教育,2020(30).
[2]黃嬋娟.如何培養(yǎng)智障學生的語言表達與溝通能力[J]時代教育,20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