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潔
摘要:隨著科學技術的迅猛發(fā)展,使教學方式發(fā)生了巨大轉變,其中初中音樂教學也不例外。教師將信息技術與音樂課堂有效融合,能最大程度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與熱情,改變以往音樂教學枯燥沉悶的教學模式,不僅能拓展學生的視野,同時也對提升學生音樂素養(yǎng)。因此,初中音樂教師應充分認識到信息技術的巨大價值與優(yōu)勢,并積極運用于音樂課堂教學中。
關鍵詞:信息技術;初中音樂;有效融合
前言:
將現(xiàn)代信息技術融入初中音樂課堂,能有效培養(yǎng)學生綜合素質(zhì),還能提高課堂教學質(zhì)量及效果,加快現(xiàn)代教育的步伐。利用信息技術為學生帶來的多重感官的強烈刺激,營造出生動形象的教學情境,從而調(diào)動學生對學習音樂的自覺性及主動性。借助信息技術的輔助教學作用可以突破教材限制,讓教學容量得到極大擴充,同時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突顯學生主體地位,讓學生在古今中外的音樂盛宴中潛移默化的受到熏陶。
一、運用信息技術營造生動情境,提高學習興趣
新課程標準提倡要將學生的興趣放在首位。學生學習音樂的根本動力和源泉就是興趣,但是在以往音樂課堂上,教師也只會教學生一些識譜、唱歌等知識,很少將學生的興趣放在重要位置,這樣的教學模式顯然是枯燥無味的,學生在學習音樂知識時也一直在被動接受狀態(tài),這極大的降低了教學效果。因此,初中音樂教師在給學生講授知識時,就可借助信息技術的輔助教學功能,把教學內(nèi)容用多彩的畫面和生動的視頻直觀展現(xiàn)出來,營造出一種活潑向上的教學情境,促使學生對學習音樂濃厚興趣在心中不斷滋生,從而讓學生更加積極主動的投入音樂課堂學習,為提高初中音樂課堂教學質(zhì)量奠定堅實基礎。
例如,在學習《英雄凱旋歌》這節(jié)課內(nèi)容時,為了讓學生更了解清唱劇的表演形式,更感受作品透露出的英雄戰(zhàn)勝歸來時的雄壯氣概。歡騰熱烈的場面,教師可運用信息技術來營造生動教學情境。教師先為學生播放了清唱劇《長恨歌》,先讓學生對清唱劇有直觀印象,然后讓學生總結觀看之后的感受。學生通過聆聽和觀看視頻的新式,以自身積累的知識得出最終感受。這樣就讓學生對清唱劇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及感悟,然后教師再播放《英雄凱旋歌》,讓學生學會分析這兩首清唱劇的異同之處,這段音樂旋律前段的女聲表達出英雄勝利消傳來,婦女兒童奔走相告、興奮不已的場景,后加入的男聲的表現(xiàn)出英雄歸來時的雄壯威武、萬眾頌揚的熱烈場面。這樣教師用信息技術創(chuàng)設出的對比情境,讓學生對課堂內(nèi)容有更強烈的情感共鳴,從而激發(fā)學生對清唱劇的濃厚興趣。
二、借助信息技術擴充教學容量,拓展文化視野
依托網(wǎng)絡的力量會更加完善信息技術的教育功能,教師不止可以在課堂上生動的講解,而且可以利用網(wǎng)絡搜集與教材內(nèi)容相關的資料,然后呈現(xiàn)在課堂上,這樣教學內(nèi)容就不單囿于教材中的內(nèi)容,而是極大的擴充教學容量,從而拓展學生的文化視野。因此,音樂教師在課堂教學時,除了要傳授必要的課本知識以外,也要積極借助信息技術為學生展示一些課本學不到的知識點,而這些知識只憑口頭敘述是難以講明白的,這樣可以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nèi)讓學生獲得更豐富的音樂知識,讓初中音樂教學活動不再顯得那么單調(diào)平庸,在開闊學生知識面的基礎上,讓信息技術與音樂教學融合的更加完備。
例如,在學習《黃土高坡》這首民歌時,教師可以借助信息技術來引入與教材內(nèi)容相關的更多課外知識,以擴充教學容量,拓展學生的文化視野。在新課導入階段,教師為學播放了田震演唱的《黃土高坡》這首歌的MV,供學生進行欣賞。然后教師提問,這首歌出自于哪個地區(qū)呢?學生都回答陜北,在信息技術的助力下,教師引導學生從歌詞、情緒、速度、演唱方法等藝術要素出發(fā),充分發(fā)掘這首歌的音樂特征。教師還可為學生播放用英文深情演唱的《黃土高坡》,然后讓學生談談自己對民族音樂的全新認識。最后播放出更多民族音樂形式,再為學生出示我國不同地區(qū)的民族音樂的形成及發(fā)展,讓學生徜徉在通往民族音樂的道路上,不斷武裝和提升自己,增強藝術素養(yǎng)。
三、利用信息技術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突顯主體地位
在以往的音樂教學模式即教師教,學生唱,在課堂中沒有一絲新鮮元素的注入,這就使教學活動呈現(xiàn)一種沉悶單一的氣氛,在一定程度上制約著學生的藝術想象及思維空間的發(fā)展。為了極大的改變這一現(xiàn)狀,音樂教師就可以利用好信息技術的優(yōu)勢,來進行教學方法的創(chuàng)新,可以讓學生課前就搜集好有關新課的知識內(nèi)容,然后在音樂課堂上與教師的角色進行互換,讓學生來積極拓展教材內(nèi)容,進行基礎知識的講解,這樣不僅能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最大化的調(diào)動學生對音樂學習的熱情,也讓學的主體地位得到相應的突顯,讓學生更主動地去學習相關知識,以不斷提高學生自主獲取音樂知識的能力。
例如,在欣賞《春江花月夜》這節(jié)課時,教師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術來創(chuàng)新音樂課堂教學方法,以尊重學生主體地位及發(fā)揮主體作用。教師可以提前把學分組,然后布置給學生搜集有關本堂課內(nèi)容相關的背景資料,然后再讓學生將所搜集到的資料制作成PPT的形式,在課堂上以“小老師”的身份來進行生動講解,給學生布置這樣的學習任務既讓學生對音樂知識充滿興趣及新鮮感,又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自覺性和積極性。在課堂上,每組學生都對《春江花月夜》的發(fā)展歷史進行講解,教師還可進行小組間的比賽,看看哪個組做的準備最充分,發(fā)揮的最好。由于學生都對這一歷史知識有所掌握,所以在接下來教師讓學生進行即興編創(chuàng)部分也能游刃有余。這樣教師應用信息技術創(chuàng)新了教學方法,讓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明顯提升的同時,也讓學生自主學習及領悟感受能力有很大提高。
結論:
總之,教育形式新變化需要信息技術的支持,尤其在音樂教學中,信息技術可以為課堂提供更為豐富的教育資源,同時能滿足初中生日益增長的學習需求。所以,音樂教師應對信息技術在課堂教學中的運用有足夠重視,并探尋二者有效融合的契機以進入實踐階段,從而發(fā)揮出信息技術的最大優(yōu)勢,更顯現(xiàn)音樂對學生生活和學習中的積極影響,幫助學生學習更多音樂方面的知識,提高學生的音樂鑒賞及實際應用能力。
參考文獻:
[1]馮烜彥.信息技術與初中音樂教學整合的研究[J].新課程,2021(33):152.
[2]韓鴻偉.探討初中音樂課堂教學與信息技術的融合[J].新課程,2021(21):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