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燕
摘 要 習作評價提倡要回歸指導學生的“學”,指導學生的“寫”,指導學生的“改”。在中學作文教學評價中,要關注習作主題要素,靶向教學支架,設計結構化任務,讓習作評價指向習作內容與學習內容的“互證”,實現(xiàn)習作評價序列化,評價方法結構化,評價思維進階化,從而提高中學生習作能力。
關鍵詞 習作評價;習作教學;寫出人物精神
隨著統(tǒng)編版教材使用的不斷深入,廣大一線教師已經初步達成了作文評價要回顧學生的學作文、寫作文、改作文。作文評價是在單元學習基礎上,對寫作要素的不斷回環(huán)運用,基于單元習作目標進行的習作教學過程之一。但聚焦當下中學習作課堂,依然還存在著這樣一些問題。一是過于關注“方法”而忽視“內容”。教師在習作教學中,常常從提高分數(shù)的角度進行習作技巧的傳授,忽視習作內容的甄別與選擇,造成了“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景象;二是過于關注“輔導”,而忽視“體會”。寫作是學生個性化的言語轉換過程,不同學生通過對“象”的感受不同,表達的“言”也不同,最終達到的“意”也不一樣。教學中,教師過多從“言”的角度進行輔導,忽視了學生言意轉換之間的個體體會,學生在習作過程中,由“此”及“彼”的能力必然得到削弱;三是過于注重習作評價的“過程”而忽視“生長”。不少教師將習作評價的“書面形式”作為評價的主要目標,這樣就失去了習作評價的原意。
中學生習作評價需要減少教師的“指導”,讓學生根據(jù)單元課文學習中獲取的寫作要素,結合單元習作主題,先自行進行寫作。當學生作文完成后,教師需要根據(jù)單元習作目標,圍繞學生習作中已有的水平能力,設計出指向學生習作思維進階的講評內容,從學生已有水平出發(fā),提高學生習作能力。以七年級下冊第一單元“寫出人物的精神”習作講評為例,在講評中需要關注五個“走向”。
一、走向習作內容的精準表達
統(tǒng)編版語文教材中習作一般都具有明確的習作主題。當學生作文完成后,教師要關注習作內容表達。七年級下冊第一單元“寫出人物的精神”習作內容中,由于精神是隱性的,就需要顯性的描寫在將精神內核層層剝開,揭示在讀者面前。在第一單元的學習中,有的通過外貌描寫彰顯精神,有的通過語言描寫刻畫精神,有的通過動作描寫暗示精神,有的通過細節(jié)描寫表現(xiàn)精神,有的通過反面描寫襯托精神。在作文評價中,學生想表達的精神一般都是顯而易見的,但是表達的內容可能是不全面的,這就需要教師在評價的過程中,幫助學生補充素材,拓寬思路,進行內容表達的評價指導。
如有的學生以《我的好朋友》為題進行習作表達。進入中學階段,學生已經基本具備了寫出人物的外在特征的能力。但是對于如何通過對人的描寫突出人的精神,還需要回到單元學習中,從中找到寫作源頭。在單元導語中,編者旗幟鮮明的指出:“把握關鍵語句或段落,字斟句酌,揣摩品味其含義和表達的妙處”,“透過細節(jié)描寫,把握人物特征”。在第一課《鄧稼先》中,課后作業(yè)第一題,安排了“初讀課文時,哪些句段最讓你感動?反復細讀,再想一想這些內容是否最能體現(xiàn)全文所要表達的思想情感”的思考探究內容;在第二課《說和做——記聞一多先生言行片段》一文中,從題目就明確指向了“言”和“行”,課后習題安排了“本文在敘說中注意通過細節(jié)描寫來展現(xiàn)聞一多的人物形象”;第三課《回憶魯迅先先生》則是通過批注的形式,從動作描寫、語言描寫等角度表現(xiàn)了人物的精神品質;《孫權勸學》是通過人物的前后變化對比表現(xiàn)人物品質的。姜樹華在《言意共生:指向人的語文學習》一書中指出,寫作內容的精準表達,是評價的核心內容之一。通過對這些課文中蘊含的寫作要素的分析,在教學中,就需要回到文本,找到寫作的具體指向,實現(xiàn)寫作內容的精準有度。
二、走向習作評價的結構序列
習作評價一般發(fā)生在習作完成中與完成后,如果習作評價過程過于“碎片”,則影響學生的整體言語思維發(fā)展。習作評價環(huán)節(jié)多,講評細,學生用于寫作文的時間就少?;诖耍诹曌髟u價的過程中要走向結構化。
如在“寫出人物的精神”習作評價中,主要抓好三個要素。一是抓住典型細節(jié),主要評價習作中是否有指向人物精神的細節(jié)描寫,如通過外貌、動作、語言、心理等細節(jié)來凸顯人物的精神品質;二是要看是否借助寫作手法表現(xiàn)精神品質。如通過強調、對比、襯托等方式,將人物的精神品質烘托出來;三是看是否運用抒情、議論的方法對人物品質進行評價。緊緊扣住這樣的評價要素,一般就能夠準確判斷出習作的表達水平了。
黃厚江老師指出,習作教學不僅要看到老師的“教”,還要看到學生的“學”。習作評價,就是“看到”學生的學習的過程。這一過程是通過結構化的形式呈現(xiàn)的。習作評價結構化,首先要從習作目標中發(fā)現(xiàn)目標層次,作為結構的基礎。在本次習作中,所寫內容指向“人物的精神”是基礎,即本單元的習作內容要圍繞反映“人物精神”作為表現(xiàn)載體;其次,要從學生的能力水平中發(fā)現(xiàn)習作進階的目標層次,作為結構的邏輯起點。進入中學,學生對于一般的寫作方法都基本掌握,因此需要根據(jù)學生言語發(fā)展能力,進行能力的整合;最后,要從評價的效度出發(fā),設計出直接指向單元習作核心要素的內容,圍繞習作內容,厘清寫作要素,設計核心的習作目標,讓學生自由表達,充分表達,這樣再來評價,必然是環(huán)環(huán)相襯,實現(xiàn)學生言語表達能力的發(fā)展。
三、走向習作的學生自主評價
學生進行習作評價的過程就是一個“言”和“意”再次發(fā)生的過程。學生的閱讀過程是從“言”到“意”的過程,中間建構的橋梁是“象”。即學生讀到文本中的“言”,如描寫鄧稼先、魯迅、聞一多的,學生讀到這些語言的時候,頭腦當中就建構了“象”。“象”可以是人象、物象、景象、事象,在本單元中,以“人象”為主,學生通過對這些“象”的建構,產生了“意”,即人物的精神品質。而習作的過程與閱讀正好相反,是一個從“意”到“言”的過程。如學生以“我的好朋友”為題,首先學生確立的“意”有好朋友的誠實、好朋友的有愛心、好朋友的愛勞動等;有了這些“意”,學生就需要去“成象”。有哪些畫面、哪些鏡頭、哪些場景、哪些細節(jié)能夠表現(xiàn)這些“意”,當學生頭腦當中逐漸清晰了這些“象”,最后用“言”去表達。這樣的思維過程是學生閱讀與寫作的基本邏輯結果。
走向習作的學生自主評價,就是要回到這種邏輯結構,讓學生清晰“言”“象”“意”三者的存在意義與價值,讓學生圍繞這些意義與價值進行自我評價,當三者相互聯(lián)系,相互打通后,習作就能夠基本符合寫作要素了。當然,學生的自主評價除了自我評價,也包含同伴的評價;可以是言語的描述,也可以的結構的推論;可以是正面的點評,也可以是不足的探討。對于初中學生,如何正確評價一篇文本,還需要教師提供具體的幫助。教師可以設計出指向習作能力表達的表格,根據(jù)不同項目設計不同的評價標準,讓學生有據(jù)可依,有標可循,不斷提高自我評價的能力。
如在《我的好朋友》為題的習作自主評價中,教師首先出示評價目標:一是習作表達的“意”是什么,即能否讀出人物的精神品質;二是習作內容中的“象”是什么,即所列舉的事例,進行的描寫,呈現(xiàn)的細節(jié),是否都指向了“意”的表達;最后看習作內容中的“言”,言語是否準確,用詞是否恰當,語句是否通順,結構是否合理,議論與抒情是否到位,讓學生根據(jù)這些要求來評價。在習作評價中,教師是評價的設計者,學生的評價的參與者,通過自主評價,能夠調動學生寫作的積極性,提高學生寫作能力。
四、前置習作講評的基本練習
常態(tài)的中學習作課堂,習作講評是在學生習作完成后進行的,優(yōu)點在于能夠針對學生習作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及時進行點撥、提醒。不足是學生原有的習作認知沒有得到根本的改變。講評是對學生習作進行一個“復盤”的過程,教師需要將講評的過程前置,讓學生在動態(tài)生成中提高習作水平。
如在“這樣的人讓我 ”為題的習作中,就需要調動學生的生活經驗,讓學生回憶在社會生活當中,遇到了哪些人,給自己留下了怎樣的印象。由于進入初中階段,學生已經具備了基本的分析與判斷能力,對于社會上各種各樣的人都有著基本的價值判斷。這就需要在本單元的課文學習中,結合書本中的人物形象,進行前置的習作講評練習。在學習《鄧稼先》的時候,圍繞回憶性散文的文體屬性,從人物傳記角度入手,讓學生結合張愛萍將軍的挽聯(lián)了解鄧稼先的品質。然后讓學生回憶在自己的生活當中,哪些人具有這樣品質??梢砸龑W生從抗擊疫情的角度,普通人也可以成為英雄,英雄也是身邊的平凡人。讓學生嘗試找到身邊的普通人與鄧稼先先生的品質相同點,然后再去找到不同事跡表達的路徑,然后寫一個習作小片段。有了之前的讀寫鏈接的經驗,學生在單元習作中,自然就“有米下炊”。在學習《說和做——記聞一多先生言行片段》中,作者臧克家運用了很多細節(jié)描寫來表現(xiàn)人物的品質,教師也可以將習作要求中的“細節(jié)襯托品質”的習作要素學習前置,在本課學習中,讓學生找出文本中的細節(jié)描寫,通過反復閱讀這些細節(jié)描寫,感受聞一多先生作為革命家“做了就說,言行一致”的英雄本色。教師還可以通過補充閱讀梁曉聲《我的母親》中細節(jié)描寫等閱讀文本,讓學生了解細節(jié)描寫的方法,可以通過語言、動作、神態(tài)、外貌等細節(jié)刻畫,去表達人物的精神品質。
前置講評不是孤立存在的,是建立在文本學習基礎上的讀寫結合,是依托于學生言意共生的言語表達,是從“言”到“意”的思維進階。當前置的學習完成后,在單元習作的時候,學生自然就有話可說,有事可寫,有情可抒,從而走向自由表達。當學生在整個習作完成后,教師要再次回到習作評價的過程中,就需要再次回到課文,用課文中的寫作“例子”作為習作能力的發(fā)起點。講評結束后,學生會對照自己的習作,結合講評要點,對標修改。這個時候,教師要給學生留出充足的時間進行修改,只有經歷了修改后的前后對比,才能夠發(fā)現(xiàn)學生習作能力的發(fā)展。
五、走向對學生寫作本體的夸贊
在通常的教學評價中,教師往往注重對習作的表揚。這樣的表揚指向了習作本體,學生能夠發(fā)現(xiàn)習作當中的恰當表達,準確定位,精準用詞,運用各種方法表現(xiàn)人物的精神品質。但我們也需要注意,在習作評價中還需要走向對學生寫作本體的表揚。
習作的過程需要興趣的激發(fā),需要寫作對象本身得到激勵。在習作評價中,教師除了做好對習作本體的評價之外,還需要對寫作本體進行評價。如在《我的好朋友》習作完成后,教師根據(jù)習作內容,讓作者和他的好朋友走到講臺前,讓他們再次分享好朋友的二三事,在講述中,很多細節(jié)得到補充,很多素材得以挖掘,很多場景得以再線,很多精神得以弘揚。這樣的評價,既關注到了習作內容,更關注到了作者的表達思維,也關注到了寫作對象本身的意義與價值。再如《爭論》為題的習作中,教師預設了“核酸檢測排隊中,不戴口罩的排隊者與志愿服務人員爭論”的場景,教師通過視頻,讓學生根據(jù)當時爭論對象的不同動作、語言、神態(tài),表現(xiàn)了志愿服務人員堅持原則的精神品質。在評價中,教師就可以圍繞寫作本體進行評價。如“通過你的作文,在對比、襯托中我們感受到了志愿服務人員一絲不茍、實事求是、堅持原則的精神。我想,你在生活中一定也是這樣的一個人,才能把這樣的場面寫清楚、寫具體、寫生動”。在這一評價過程中,教師除了從“方法”的角度進行了簡單的評價,更是從“素養(yǎng)”的角度著眼于評價中的立德樹人。
學生習作興致勃勃,喜歡習作講評課,就需要根據(jù)初中學生的學習規(guī)律與認知特點,從習作本身出發(fā),讓學生在不斷對習作認知中獲得新的動力,從習作寫作本體出發(fā),讓學生自我獲得成就感、喜悅感,不斷正面強化寫作興趣。劉祥老師曾對語文老師說過:寫作,為了記錄我們的思想;寫作,為了反思我們的行為;寫作,為了提升我們的能力;寫作,為了提煉我們的精神。學生習作和老師寫作其實有著異曲同工之妙,所以從中學生年齡特點出發(fā),夸贊學生的語言組織,夸贊學生的課外觀察,夸贊學生的讀寫結合,夸贊學生的語文生活,讓學生在“各美其美”中養(yǎng)成寫作、修改的習慣。
總之,習作評價是習作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同學段、不同單元、不同學習對象的習作評價方式各不相同,重視在習作評價中回歸學生的“學”,回顧到單元文本的學習,是評價的前提;在習作評價中,回到單元寫作要求,根據(jù)“寫作實踐”的要求,關注單元寫作主題要素,靶向教學支架,設計結構化人物,以五個“走向”為紐帶,不斷促進學生習作內容的優(yōu)化,習作主題的聚焦,習作能力的發(fā)展,靶向學生寫作素養(yǎng)的高階發(fā)展。
[作者通聯(lián):江蘇揚州儀征市第三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