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蘇州市相城區(qū)太平實驗小學 王梅珍 李珍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強調:“語文課程應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形成與發(fā)展。語文素養(yǎng)是學生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也是學生全面發(fā)展和終身發(fā)展的基礎?!毙W生的語文素養(yǎng)是小學生語文能力、語文積累、語文知識、學習方法、學習態(tài)度和習慣以及認識能力和人文素養(yǎng)等方面的綜合體現(xiàn)。
學生用雙手勞作,按照既定的步驟完成想要的作品,從勞動中習得技能。這種程序性知識的習得,學生雖不能通過語言傳授給他人,卻激活了自我的感知系統(tǒng),豐富了自我的認知系統(tǒng)。以“一片銀杏葉的制作”為例,指揮雙手的是大腦,從找形到造型,從結構到內(nèi)容,從構思到成品,無不是深思熟慮的結果。
為了完成作品,學生必須靜得下心,坐得住冷板凳。當學生端坐于臺前,與一團團泥巴較量時,不僅考驗的是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也在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
雖說一件作品的完成有其基本的步驟與流程,可即使是同樣的作品,每個人在完成時都會加入“自我”的元素。這種歸屬感,是對作品的一種解讀,一種尊重,一種創(chuàng)造。這種創(chuàng)造力,對每個孩子來說都是難能可貴的,是值得留存的。
所以說,學生玩轉的不僅僅是一塊塊澄泥,他們完成的是一件件作品,更是一次次打開思維之門,靈動思維,開啟創(chuàng)造力之門的嘗試。這種思維,猶如給學生的語文學習注入了不竭源泉。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指出:“寫作是運用語言文字進行表達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認識世界、認識自我、進行創(chuàng)造性表述的過程?!倍W階段的學生,往往用直觀化的具象思維看待世界。因此,泥塑過程的直觀真實的體驗,正好讓學生有了寫作的素材。同時,在學習創(chuàng)作的同時,學生也學會了觀察,學會了關注細節(jié),更會用心去塑造細節(jié)。語文習作同樣需要關注細微之處,描摹細微之處。在一定程度上說,兩者是完全相通的。
馮驥才的《刷子李》一文,講述的是刷子李高超的粉刷技術。學生沒有刷過墻,對具體如何刷墻或怎樣才算刷得好不熟悉,但是他們玩過泥巴、做過泥塑啊,也了解過這些泥塑名人是如何克服重重困難走向成功的。因此,用好教材這個例子,加入身邊的生活元素,學生的認知也會更加深刻,更有震撼性。
幸福感是個體追求生命體驗的終極目標。童心語文是在追求快樂體驗的基礎上,將之遷移到語文學習中,內(nèi)化為語文學習的動力。澄泥文化課程的構建,在給予學生的快樂情感體驗的同時,將語文教學引入了自由自在的“灘涂”。
現(xiàn)有的教材編排,遵循的是單元與專題相結合,以語文要素來貫穿的編排方式。雖說每一單元訓練的重點突出,但是在序列化上略顯欠缺。例如,部編版六上第二單元的語文要素是“了解文章是怎樣點面結合寫場面的;嘗試運用點面結合的寫法記一次活動”。習作二《多彩的活動》要求學生寫一次活動,要求寫活動的場面,既要關注整個場景,也要注意同學們的表現(xiàn),寫一寫他們的動作、語言、神態(tài)。學生經(jīng)歷的活動不計其數(shù),什么樣的活動讓你至今難忘呢?在課堂教學中,學生列舉了很多,如運動會、植樹活動、拔河比賽等等。但是要做到個性鮮明,活動多彩,學生就碰到了難題。于是,我進行了如下引導:
(1)什么活動讓你精神振奮,躍躍欲試?
(2)什么活動讓你手腦并用,精神振奮?
(3)什么活動讓你意猶未盡,成就感爆棚?
學生一下子想到了玩泥巴。于是,我就以泥塑之“一棵銀杏樹的制作”為例,讓學生關注到點與面。現(xiàn)在,老師已經(jīng)做好了樹干,同學們開始制作葉子。每個人都可以制作屬于自己的銀杏葉片,那么大家是如何制作的呢?我班最心靈手巧的是誰?我班最調皮搗蛋的是誰?最終誰做的葉片最漂亮?大樹拼裝完成的場景,你感到震撼嗎?
交流完這些問題,學生驀然發(fā)現(xiàn),那些模糊的畫面一下子清晰起來,習作也在不知不覺中架構好了。學生的習作中,關注的不僅有制作場面、拼裝場面,更有對個別同學的關注。如對那個心靈手巧的女孩的描寫:鬧哄哄的課堂上,唯有她安安靜靜地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只見她切下一小團泥,慢慢揉搓著,不時拿起噴水壺噴上一點水,再用手指試試泥的柔軟度。等到她覺得合適了,便先將泥揉成團,再輕輕推開,造型出銀杏葉的樣子。然后用細針細細鏤出葉紋。就這樣,一枚栩栩如生的銀杏葉就展現(xiàn)在我們眼前了。
將語文課堂教學內(nèi)容與學生親身實踐結合起來,習作不再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反而增加了更多的靈動因素。這才是屬于孩子們的課堂應有的樣子。
部編版六上第三單元語文要素之一就是“根據(jù)閱讀目的,選用恰當?shù)拈喿x方法”。這對學生的學習提出了不小的挑戰(zhàn)。是快速瀏覽呢,還是仔細品讀呢?這都取決于你要完成的任務。例如,在《竹節(jié)人》一課中,要了解竹節(jié)人的制作方法與玩法,可以采用快速閱讀全文的方式,找到主要段落為第三、八、九自然段。然后采用了快速閱讀和細讀品味的方法,完成對做竹節(jié)人和玩竹節(jié)人的分析。這種閱讀方式,可以讓學生在最短的時間內(nèi)有效地完成學習任務。
這樣的課堂加上競賽的模式,學生的積極性空前高漲。比一比,用快速瀏覽全文的方法,誰先準確找到主要段落并概括出主要內(nèi)容。不知不覺中,學生在推著課堂向前進。
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我們追求的是一種立體、互動的課程形態(tài)。語文課程的核心目標是學習語言文字運用。我們的澄泥文化課程,正是構建了這樣一種從實踐到理論到運用的序列化課程。因為,只有與兒童共同創(chuàng)造,共同建構的課程才會有發(fā)展前景。
部編版六上第二單元“口語交際”是演講。演講包括兩部分,寫好演講稿和演講活動。六年級的孩子,個別已經(jīng)有了演講的體驗,深刻的感受能讓他更好地完成演講稿。但是對沒有類似體驗的學生來說,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我們先讓部分孩子準備演講,現(xiàn)場感受演講,然后自己再進行創(chuàng)造。在創(chuàng)作的基礎之上修改、磨稿,準備演講。在準備過程中,學生不斷修改自己的演講稿,最終以最好的狀態(tài)呈現(xiàn)自己的演講稿,完成演講。
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在一次次的實戰(zhàn)中得以提升。素養(yǎng)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日積月累地過濾沉淀,澄清分離。
校園文化猶如一張無形的大網(wǎng),全方位覆蓋著我們;澄泥文化是一雙巨大的抓手,推動著育人環(huán)境的優(yōu)化;語文教學就是一方快樂的凈土,盡情享受著來自文化的滋潤。在這樣一種童趣性與教育性相融合的環(huán)境下,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發(fā)展穩(wěn)步推進,又形成了長效的沉淀機制,為學生的語文學習和終身學習,奠定了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