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0引言
2019年1月24日,國務院印發(fā)了《國家職業(yè)教育改革實施方案》。該《方案》明確指出:職業(yè)教育與普通教育是兩種不同教育類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但目前我們國家職業(yè)教育仍然面臨著體系不完善、標準不健全、產教融合水平不夠深入以及人才培養(yǎng)質量參差不齊等諸多問題。為了解決上述問題,培養(yǎng)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方案》指出,2019年開始啟動“學歷證書+若干職業(yè)技能等級證書”制度試點,即“1+X”證書試點工作。
汽車運用與維修專業(yè)是首批參加“1+X”證書試點的專業(yè)之一,汽車售后維修服務行業(yè)也是當下人才最緊缺行業(yè)之一。再加上現代汽車技術進步非常快,電子化、智能化和網絡化的程度越來越高,這就更需要學校和企業(yè)培養(yǎng)出高質量的汽車電子電氣檢修人才。
1現狀分析
1.1課程之間知識內容的整合度不足,缺乏典型的工作任務
當下汽修專業(yè)存在著部分教學內容在課程之間出現相互重疊的現象,比如:汽車點火系統(tǒng)相關的知識內容在《汽車電氣設備構造與維修》、《汽車故障診斷技術》以及《汽車發(fā)動機電控技術》等專業(yè)課程中均有涉及。知識點重復、技能點被分割,這種碎片化的教學不利于學生形成系統(tǒng)的、完整的知識鏈體系。
重新梳理和整合課程的知識點與技能點,形成各個課程典型工作任務是解決上述問題的有效手段。典型工作任務的來源是在崗位上,但目前各個職業(yè)院校產教融合的深度參差不齊,設計的教學工作任務不夠典型。
1.2教學手段缺乏創(chuàng)新,在課堂中學生的主體地位不夠突出
《汽車電氣設備構造與維修》這門課程的實踐性很強,教學中學生動手操作的學時要多,但是院校的設備資源是有限的。目前的教學現況是一部分學生在練習,另一部分學生則在邊上看,甚至在一旁玩起手機。在常規(guī)的教學模式下,學生的主體地位很難得到體現,課堂參與度自然不高,極大降低了課堂效率。
1.3缺乏統(tǒng)一的評價標準和完整、全面的評價方式
該門課程在教學與考核中有著評價標準不統(tǒng)一的怪象。課程標準定一套,實際教學用一套,技能鑒定考一套,高職大賽比一套,用人單位新一套,究竟還有多少套?這也意味著在傳統(tǒng)教學中,教師對學生的成績評定缺乏客觀性,影響著用人單位對學生能力的甄別。
2課證融通體系探索
2.1設計思路
根據北京中車行高新技術有限公司職業(yè)教育培訓評價組織發(fā)布的《汽車運用與維修1+X證書制度職業(yè)技能等級標準》,汽車電子電氣與空調舒適系統(tǒng)技術一中級模塊考核分為:電子控制電路檢測與維修、起動與充電系統(tǒng)檢測維修、電器與控制部件檢測與維修以及空調和舒適系統(tǒng)檢測維修4個部分。每個部分又細分為5個子任務,一共有20項典型工作任務。
為了避免這些技能點在課程之間出現重復教學、知識點分割的現象,對照汽車運用與維修“1+X”證書職業(yè)技能等級標準,對《汽車電氣設備構造與維修》這門課程的授課內容進行了梳理、整合和重新構建。其中,汽車點火系統(tǒng)的相關部分知識內容移到《汽車發(fā)動機電控技術》這門課程講授;汽車空調相關知識內容移到《汽車空調系統(tǒng)課程》講授;汽車電子防盜系統(tǒng)與安全氣囊相關知識內容移到《車載網絡技術》這門課程講授。
剩余知識內容重新整合后劃分為:汽車電路讀識與電路元件檢測、汽車電源系統(tǒng)的性能檢測與故障排除、汽車起動系統(tǒng)檢測與故障排除、汽車照明與信號系統(tǒng)檢測與故障排除以及汽車輔助電器檢測與故障排除5個教學情景。具體學習目標如下。
2.1.1汽車電路讀識與電路元件檢測
該部分內容要求學生通過查閱技術資料、電路圖,能夠找到指定工作電路的熔絲、繼電器和執(zhí)行器的位置;能根據電路圖識別各個端子和導線的特征,判斷其功用。并要求學生可以利用萬用表、試燈、示波器和故障診斷儀等工具對相應電路元件進行診斷、判別。
2.1.2汽車電源系統(tǒng)的性能檢測與故障排除
該部分內容要求學生對充電系統(tǒng)的性能有正確的評估判斷,能檢測蓄電池電壓、起動時電壓降和瞬時電流以及電源系統(tǒng)充電電壓和電流等。并要求學生能完成交流發(fā)電機的不解體和解體檢測,能完成發(fā)電機的拆裝與更換。
2.1.3汽車起動系統(tǒng)檢測與故障排除
該部分內容要求學生對起動系統(tǒng)的工作原理要精通,能夠用聽音的方式對起動控制電路是否接入工作有基本判別。能完成起動系統(tǒng)的不解體和解體檢測。
2.1.4汽車照明與信號系統(tǒng)檢測與故障排除
該部分內容要求學生能根據技術資料查找車內、外燈光和信號電路系統(tǒng)中,開關、熔絲、繼電器和燈泡等電路元件的位置,并能使用正確的工具、儀表判斷其性能好壞,以及完成更換。
2.1.5汽車輔助電器檢測與故障排除
該部分內容要求學生能根據技術資料查找玻璃升降器、電動刮水器和電動座椅等輔助電器設備電路系統(tǒng)中,開關、熔絲、繼電器和執(zhí)行器等電路元件的位置,并能使用正確的工具、儀表判斷其性能好壞,以及完成更換。
按上述方式對教學內容進行重新構建后(圖1),《汽車電氣設備構造與維修》課程的教學和實訓內容可以完全覆蓋“起動與充電系統(tǒng)檢測維修”和“電器與控制部件檢測維修”兩個考核模塊的所有典型工作任務,使得“1+X”證書的考核內容與平時的課堂教學、實訓緊密結合起來,達到課證融通、學技并重的效果,為人才培養(yǎng)質量的不斷提高打好基礎。
2.2教學實施與安排
《汽車電氣設備構造與維修》課程的實踐性非常強,要提高人才培養(yǎng)的質量,必須要給予充沛的實訓學時。但是大多數學校在實訓環(huán)節(jié)中,往往存在著設備資源不足的問題。同一實訓任務學生可以利用的設備臺套數是非常有限的,一般院校也就只能滿足4~6臺設備同時使用。而一個班的學生人數通常接近50人,按傳統(tǒng)教學模式進行分組實訓,每組學生數將達到8~12人。學生多、資源有限,如此安排就意味著學生實際練習的時間將大大減少,學生“閑”的時間多,就容易不自覺地玩起手機,導致課堂效率大大降低,難以保障教學效果。
為了解決上述問題,使學生的技能實訓有可靠的保障,我校采用如下教學策略。
2.2.1基礎知識課前學
依托手機、電腦等智能終端展開課前預習,教師在網絡平臺上傳微課視頻,并讓學生完成相關預習作業(yè),培養(yǎng)學生利用碎片時間自主學習的習慣。把“分類”、“結構”、“組成”和“作用”這些基礎知識,通過學生自學來完成。
2.2.2核心知識課堂學
通過線上預習后,學生對課程內容有了一定的掌握。課堂教學在安排上要直截了當,直入主題。教學時長要向講授重點知識和解決難點問題傾斜,在“工作原理”、“診斷思路”和“診斷方法”等核心知識上下足功夫。
2.2.3技能本領動手學
所謂“動手學”,就是盡可能提高學生實訓教學的時長,打造一種常規(guī)教學和翻轉實訓相結合的教學模式。常規(guī)教學中主要通過教師講授和示范對核心知識進行講解,課時要少,內容要精。余下的大量學時進行集中翻轉實訓,作為“1+X”證書的考核強化培訓。如圖2所示,該課程分別在情景3和情景5教學結束后進行集中的翻轉實訓I,累積學時達到50個,約占總學時的55%。
翻轉實訓具體應該怎么實施,以“起動與充電系統(tǒng)檢測維修”模塊為例。該模塊有5個工作任務,每個任務4個學時,共20個學時。把50人的班級分成10組,每組5名同學,并按圖3方式安排教學。在第一個4學時,1組和2組同時進行“起動電路檢測維修”典型工作任務訓練,剩下的小組也同時進行著不同工作任務的訓練。4個學時過后,各個小組按圖中的安排依次輪換,以此類推。20個學時后,所有小組都依次完成了這5個典型工作任務。
這樣實施教學的優(yōu)點在于:第一,教學設備每項任務只需2臺套即可開展實訓,極大程度緩解了教學設備資源不足的壓力,也提高了教學設備的整體利用率;第二,每組學生數大大減少,學生的課堂參與度極大提高,同時成員間也可以在學員、考官和助教之間進行角色互換,培養(yǎng)了自我評價和相互評價的本領。
2.2.4疑難問題反復學
所謂教學難點,是要建立在一定的學情分析之上的。面對不同的學生,教學的難點一定也不盡相同,那么如何準確把握教學難點,因材施教呢?學生的主動提問是一種可靠且便捷的解決方法,通過網絡平臺搭建起師生相互交流答疑平臺,可以快速、準確定位到學生的困惑點,從而有針對性地幫助學生解決難題。
2.3考核與評價
在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中,考試是評價學生學習效果的重要手段。但作為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專業(yè)課程,其過程性評價應該要有充分體現。比如在起動系統(tǒng)的檢測中,一名學生在規(guī)定時間內沒有準確找出故障位置,但是在操作過程中他懂得查閱相應的技術資料,找到了熔絲、繼電器等關鍵電路元件并對其進行檢測,只是檢測的結果不完全正確,導致其未完成任務。
這樣他在相應的技能點上應酌情扣分,而在操作面上應給予他查閱、分析技術資料的相應分數。構建這樣細化的評分體系,才能完全把過程性考核融入教學和考核過程中,對學生的綜合評價才更加科學、客觀和準確。
參照培訓評價組織發(fā)布的“1+X”證書職業(yè)技能等級標準,評分細則應包含6個方面(圖4)。為了保證評價的客觀性,還應該從自評、互評和師評三個維度考量。
3結束語
打造汽車運用與維修專業(yè)書證融通的人才培養(yǎng)模式要從課程改革、課證融通體系的構建開始,《汽車電氣設備構造與維修》作為培養(yǎng)汽車電子電器檢修人才的關鍵課程之一,必然要充分與X證書相融合。但是僅僅完成課證融通體系的構建還是遠遠不夠的,真正能使“l(fā)+X”證書制度落地的有效舉措,還應該從三教改革開始,該課程三教改革究竟如何推進,將另作一番論述。
作者簡介:
劉曉丹,本科,助理實驗師,研究方向為汽車“1+X”教學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