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認知增強技術的知識論意蘊

      2021-12-02 14:18:48
      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 2021年4期
      關鍵詞:知識論理智德性

      王 聚

      (復旦大學 哲學學院, 上海 200433)

      一、 導 言

      人類從古至今都在用不同的方法提升自己。通過發(fā)明指南針提升了自己判斷方向的能力;通過發(fā)明農(nóng)耕提升了自己獲取食物的穩(wěn)定性;通過發(fā)明紙張?zhí)嵘俗约河涗浶畔⒑蛡鬟f信息的能力;通過發(fā)明藥品提升了自己抵抗疾病和延長壽命的能力;通過計算機的發(fā)明提升了復雜計算和工作的效率。可見,人類的提升可以體現(xiàn)在生存能力的提高、生活品質(zhì)的提高或各方面價值的更高追求上。認知增強技術的出現(xiàn)引起了廣泛的討論,該技術可以被看作是人體增強技術在認知領域的一個分支。人體增強技術大致是指用技術克服和彌補人身體的缺陷和不足,以“增強人的認知、情態(tài)、體能并延長人的壽命,使得人比目前更健康和幸?!薄?1)邱仁宗:《人類增強的哲學和倫理學問題》,《哲學動態(tài)》2008年第2期。認知增強(cognitive enhancement)則可以大致理解為是對于旨在提升個體認知能力(如注意力和記憶力)的努力。關于認知增強的討論涉及倫理、技術、教育、政治等方面,并且在這些領域已經(jīng)受到了學界廣泛的討論。

      與以往的討論不同,本文將采取一個嶄新的討論視角,即從當代德性知識論(virtue epistemology)的視角展開討論。德性知識論從認知者具有的理智德性(intellectual virtue)出發(fā),分析認知者的認知活動在知識論層面所具有的規(guī)范性質(zhì)。采取這一進路有兩個主要原因。首先,認知增強所牽涉的主要是人的認知表現(xiàn)和認知能力,而基于人的認知活動所獲得的知識、理解或智慧等認知狀態(tài)對于認知者來說是有價值的,并且是從純粹認知的視角來看也是有價值的。也就是說,認知增強技術的使用會影響到人的認知能力的組成以及認知活動的開展與結(jié)果,這些問題都是德性知識論所關心的問題。這項技術本應成為德性知識論所關心的問題,然而討論這一問題的文獻卻很少。其次,認知增強技術與認知能力有著密切聯(lián)系,而對于德性知識論來說,通過認知能力的使用獲得認知成功是理解知識這一概念的核心思路,所以認知能力這一概念是德性知識論極其看重的。本文最關心的問題是,應用認知增強技術的知識論意蘊是什么?

      本文結(jié)構(gòu)如下:首先,討論認知增強技術的分類。其次,引入德性知識論對于認知成就的討論,并借此刻畫一種支持使用認知增強技術的看法。再次,著重探討認知成就的價值問題,并且在批評者的反對意見上對正反兩派的分歧做出回應。最后,探索認知增強技術與理智美德之間的關系。

      二、 認知增強技術的分類

      認知增強技術旨在提高人的認知表現(xiàn)水平。大致來看,認知增強技術可以分為以下三類:

      藥物類增強。一些最早用來治療認知功能損傷的藥物如鹽酸哌醋甲酯、鹽酸多奈哌齊和莫達非尼等,可以用來增強健康人的認知能力。

      神經(jīng)技術類增強。認知增強技術包括神經(jīng)刺激技術,而這主要有兩種方式:經(jīng)顱磁刺激(TMS)和深部腦刺激(DBS)。這類技術利用化學、電或生物等方法刺激人的神經(jīng)系統(tǒng),從而加強人的認知表現(xiàn)。

      基因類增強。隨著現(xiàn)代生物技術的發(fā)展,可以對基因組進行篩選,選擇具有高智力特征的基因組,還可以避免那些存在智力缺陷的基因,因而有可能通過遺傳選擇來增強認知能力。

      目前學界主要有兩種關于認知增強的理解:一種是超出維持或恢復良好健康之必要,提高人類狀態(tài)或功能的干涉手段,比如基因提升和神經(jīng)增強。這類增強并不直接指明某一具體的技術或方法,而是說明一種方法和技術使用的語境,即該技術或方法是用于治療還是用于增強。第二種觀點認為所有旨在提升認知狀態(tài)的嘗試都可以被看作是增強,比如下面這段引文:

      人類精巧的心智為增強大腦提供了多種方式,比如用于書寫的語言、打印,還有互聯(lián)網(wǎng)。我們都意識到,充分的鍛煉、營養(yǎng)和睡眠是有助于增強大腦能力的。剛才所回顧的藥物,以及比較新的技術,例如大腦刺激和人工大腦芯片,都應該與教育、好的生活習慣以及信息技術一樣被看作是同一類范疇,即都是我們用以提升自己的獨特方式。(2)Henry Greely, Barbara Sahakian, John Harris, Kessler, Ronald, Michael Gazzaniga, Philip Campbell and Martha Farah, “Commentary: Towards Responsible Use of Cognitive-enhancing Drugs by the Healthy,” Nature 2008 (456): 702.

      本文嘗試按照第二種方式理解認知增強的含義,這主要是因為按照這種理解來看認知增強技術的應用范圍更廣,而且所觸發(fā)的哲學爭論更有意義。接下來我們關心的問題是:在知識論領域,應用認知增強技術有什么影響?一種自然的看法是,應用認知增強技術以后,認知者的能力獲得了多方面的提高,并且彌補了許多人類認知中天然帶著的缺陷,因此認知者應該能更好地發(fā)揮自己的能力,從而獲取、評估、計算和儲存信息,成為一個表現(xiàn)更佳的認知者。我們可以把這種看法叫做“認知增強樂觀主義”。這樣一種對認知增強技術的樂觀心態(tài)是否站得住腳呢?我將借鑒當代知識論領域的德性知識論,特別是該理論對于認知成就的探討,從而對這一想法展開深入討論。

      三、 德性知識論與認知成就

      傳統(tǒng)知識論可以被看作是以信念為基礎的知識論。研究者關心的問題主要是認知者持有的信念是不是獲得辯護的(justified)以及該信念是否滿足了知識的構(gòu)成性條件。在這樣的圖景下,信念是認知評價的首要目標,而知識和辯護是評價信念所用的根本性質(zhì)和概念。(3)傳統(tǒng)知識論的典型問題是葛梯爾問題,參見王聚:《來自謬誤的推理知識》,《哲學研究》2020年第10期。對比來看,德性知識論可以被看作是以德性為基礎(virtue-based)的知識論。在新的圖景下,認知者是認知評價的首要目標,而認知者擁有的信念成為次要的評價目標。理智美德是用來評價行動者的最根本的性質(zhì)和概念。換句話說,擁有理智德性或理智惡習的認知者是獲得知識論層面規(guī)范性質(zhì)(normative property)的首要對象,接下來才是認知者所持有的信念。(4)這里的規(guī)范性質(zhì)主要是指類似“被辯護的(justified)”與“合理的(rational)”一些性質(zhì)。一種典型的信念獲得規(guī)范性質(zhì)的方式是通過滿足認知標準(epistemic norm)。德性知識論主張知識來源于理智德性(intellectual virtue)的使用。對于什么是理智德性,不同的德性知識論學者持有不同的看法。根據(jù)現(xiàn)有的討論,可將德性知識論大致區(qū)分為德性可靠論和德性責任論。德性可靠論認為,理智德性是認知者具有的可靠的認知能力(cognitive competence),比如良好的視力、記憶力或推理能力,以及后天習得的可靠的技能。德性責任論認為,理智德性是認知者具有的主動的理智品格(intellectual character),比如理智謙遜、理智自主或開明性等等。

      讓我們以德性可靠論的代表人物索薩(Ernest Sosa)為例展示德性可靠論的主要想法。通過他的理論,我們可以為認知增強樂觀主義找到進一步的哲學理論支持。索薩認為萬事萬物都有其表現(xiàn)(performance),而我們可以對各種各樣的表現(xiàn)進行評價。人的認知活動也是一種表現(xiàn),因此也可以被給予規(guī)范性評價。對于一個表現(xiàn)的評價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

      準確的(Accurate):一個行動是不是準確的,取決于該行動是否實現(xiàn)了其目標。比如,一次射箭是否射中了靶子,一個信念是否為真。

      熟練的(Adroit):一個行動是否熟練,取決于該行動是否體現(xiàn)了行動者的熟練技能(competence)。比如,一次射箭可以是新手的隨意發(fā)射,也可以是專業(yè)選手的射擊,前者并不是熟練的,而后者則展現(xiàn)了行動者的熟練技能。

      適切的(Apt):一個行動準確是不是由于該行動者的熟練技能所產(chǎn)生?如果是,那么該行動就是適切的。比如,一個訓練有素的射箭選手,由于發(fā)揮了自己出色的技能成功地把箭射到了靶子上,那么該表現(xiàn)就是適切的。(5)Ernest Sosa, A Virtue Epistemology: Apt Belief and Reflective Knowledge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7) 22-23.

      借用以上3A結(jié)構(gòu),索薩進一步給出了認知成就(cognitive achievement)這個概念。他指出,(僅僅)真信念只是準確的信念,但是知識并不只是準確的信念,而是適切的信念。(6)由于信仰與知識有對立之處,我們不能把信念當成是信仰。信念是一個常見的精神狀態(tài),是認知者針對某一命題的相信態(tài)度,并且這種態(tài)度會隨著證據(jù)的改變而變化(這一特質(zhì)對于信仰來說并不滿足),例如我相信復旦大學在上海。由于知識不僅要求認知主體擁有真信念,還有額外的要求,所以知識只是一種特殊的信念。也就是說,知識是由于認知者的能力的行使而獲得的準確信念。(7)索薩把人的認知官能(faculties)看作是理智美德。這一派也因此被稱為“德性可靠論”者,因為其主要思想是發(fā)展可靠主義(reliabilism)的思想,并看重認知官能所帶來的可靠的認知表現(xiàn)。如果一個準確的信念的獲得是由于認知者的能力,那么這個準確的認知結(jié)果作為一個認知成功就該歸屬于這個認知者。概括來說,知識是由于認知者的認知能力獲得的認知成就,而單純的真信念無法把認知成功歸屬于認知者。在僅僅真信念的情況中,之所以成功不歸屬于認知者,乃是因為這類認知成功主要是由于環(huán)境因素的干涉,而不是認知主體能力的行使。以涉及環(huán)境運氣(environmental luck)因素的一個經(jīng)典案例為例:一個射箭者可以射出一只箭,但是由于一陣風吹來,使得箭偏離了軌道,但又由于另一陣相反方向的風,使得箭又回歸正確軌道,從而射到靶子上。雖然這一次射擊是準確和熟練的,但是射擊的準確并不是主要歸因于射箭者的能力,而是環(huán)境的因素。所以即使成功,行動者也不能成為該成功的主要原因。(8)Ernest Sosa, A Virtue Epistemology: Apt Belief and Reflective Knowledge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7) 79.

      前文我們提到,認知增強樂觀主義看到了認知增強技術對認知能力的提升,而此處我們通過考察索薩的德性可靠論,似乎為這一想法在知識論層面找到了更細致和深入的理論支持。這里最核心的補充在于,如果認知增強技術增強了我們的認知能力,可以讓我們的認知表現(xiàn)更好,那么我們豈不是可以因此獲得更多的認知成就?并且由于認知成就在知識論領域上是有獨特價值的,那么如果想要獲得更多的認知成就,我們難道不應該大力發(fā)展和廣泛應用認知增強技術嗎?但是運用認知增強技術不一定會帶來更多的認知成就,事情并沒有此處設想的那么簡單。接下來,我將分析認知增強在知識論層面可預期的一些負面影響。

      四、 認知成就的價值

      上述對于德性可靠論的敘述中有這樣一個預設:一個成功的認知行動是有價值的。因此,如果一個有價值的狀態(tài)的達成能歸功于一個行動者,那么自然這個行動者的價值也得到了體現(xiàn)。因為倘若沒有該行動者的杰出能力,這樣一個成就是不可能獲得的。這樣一個預設與人們對認知增強的樂觀態(tài)度配合得很好。試想,當我們學習、推理和記憶的時候,獲得正確的信念不正是很重要的認知目標嗎?如果認知增強幫助我們實現(xiàn)了這一目標,那么相應的認知成功不就可以歸屬給我們了嗎?也就是說,通過認知增強技術,有價值的認知成就可以歸功于我們認知者,從而彰顯我們自己的價值。這樣看來,認知增強應該是增強認知成就的。

      針對這種樂觀看法,反對認知增強技術的人卻指出認知增強會削弱認知成就。接下來我將簡要回顧反對意見。通過回顧,我將指出支持者和反對者的爭論陷入了混淆問題的困境之中。支持者認為認知增強技術帶來了更多的認知成就,而反對者認為該技術削弱了認知成就的價值。這是兩個相關但不同的問題,前一個涉及認知成就的本質(zhì)問題,后一個涉及認知成就的價值問題。顯而易見的是,除非一個認知活動成為認知成就,我們無法談論該活動作為認知成就所擁有的價值。只有區(qū)分開這兩個問題,我們才能更好地理解反對者的擔憂,并且讓雙方的討論更進一步。

      反對意見主要來自于兩個方面。首先,認知增強技術使得我們不再為我們的成就負責。有反對意見認為,通過使用藥物獲得的卓越是“作弊”或“廉價的”。古德曼(Rob Goodman)很好地將反對意見闡述如下:

      即使[認知增強]的使用者不算是作弊的競爭參與者,并且即使一個活動的意義并不因此受到削弱,我們?nèi)匀豢梢灾赋龅氖?,在某些意義上,這些使用者的成就并不完全歸屬于他們。[認知增強]的使用者,很像作弊的人,會被歸屬一份本不屬于他們的成就。(9)Rob Goodman, “Cognitive Enhancement, Cheating, and Accomplishment,” Kennedy Institute of Ethics Journal 2 (2010): 155.

      古德曼擔憂如果使用了認知增強技術,那么獲得認知成功的主要因素就不再是人,而是技術本身,因此把該成功歸屬于認知增強的使用者就是一種錯誤的歸屬。但是,我認為這一擔憂包含一個錯誤。古德曼想要把一個成功完全歸屬于(認知增強)使用者,這并不合理。因為不可否認的是,幾乎在任何一項認知活動中,認知任務的完成都不可能完全依賴認知者的能力。認知者能力的使用會涉及周圍環(huán)境的因素。只有周圍環(huán)境保持在一個有利的條件下,認知者的能力在一個適用范圍內(nèi)才能達成既定的認知目標。因此,無論環(huán)境的配合有多么微不足道,我們都需要把一些成功的原因歸屬給環(huán)境。當然,歸因給環(huán)境并不影響認知者的認知能力所發(fā)揮的核心作用。要使得一個成就可以被主要歸因于該認知者,只要該認知者在該認知成功中發(fā)揮最主要的作用就足夠了,并不需要完全的作用。也就是說,這個反對意見對于認知成就的歸屬施加了過高的要求,是不合理的。但是,在這個反對意見中指明了重要的一點,即我們只應該歸屬一個認知者真正屬于其自身的認知成就。這一點看似簡單,但是結(jié)合下一個反對意見我們就會發(fā)現(xiàn),隨著認知增強技術的使用,這種正確的歸屬無論在個人層面還是社會層面都會面臨相當?shù)睦щy。

      其次,不勞則無獲。有一種反對意見認為,認知增強技術的運用會削弱認知者的能動性,并且使得人類活動之中的尊嚴變得廉價。以下是支持這種想法的論述:

      [增強技術]把我們所追求的目標與我們理解中這些目標所蘊涵的意義相分離。因為認知增強直接作用于人類的身體和心靈,這種技術誘導我們?nèi)ヌ颖軅€人的努力和奮斗。(10)Dov Fox, “Safety, Efficacy, and Authenticity: the Gap Between Ethics and Law in FDA Decision Making,” Michgan State Law Review 4 (2005): 1150.

      這類批評意見所指出的是,通過運用認知增強技術可以大幅度減少我們在努力追求一個認知目標過程中所付出的艱辛和努力,甚至使得一個目標可以輕易達成。因此,人們就不會再看重刻苦的訓練和長期的堅持這些良好的品質(zhì),而更容易轉(zhuǎn)向輕松簡易的捷徑。

      然而,認知增強技術的擁護者會指出,這個反對意見所依賴的一個常識看法是錯誤的,即不勞則無獲,或者理解為受到的苦難越多,獲得的成功價值越高。因為,不同的人之間存在天賦的差異。比如一個人可能經(jīng)過長時間的刻苦訓練才能在100米賽跑中跑進11秒,而有極高天賦的運動員(例如博爾特)卻可以輕松達到這樣一個成績。但是,我們不能因為有天賦的運動員并沒付出過多努力,并未付出艱辛,而否認這樣一個成績的價值。

      反駁意見雖然有一定道理,不過我認為在一定程度上,“不勞則無獲”的想法應該得到重新詮釋。也許從字面意思來看,這個想法說的是一個人不憑借辛勤的勞動就不會有收獲,而付出的汗水與勞動越多,所獲得的成就也就越大。這個想法毫無疑問有著一定的合理性,但是卻難以就其字面意思成為一個普遍正確的原則,正如上面提到的有天賦的人這一類反例。但是如果我們對這個思想進行重新詮釋,那么這些反例也能被中立化。

      當我們理解辛苦付出和收獲之間的關系時,可以借助德性知識論中對困難與成就之間關系的探討。在索薩這里,一個認知成就是由于能力而獲得的認知成功,因此認知成就并沒有很明顯地包含困難成分。但一個自然的疑問是:一個目標的達成,如果不需要克服一定程度的困難,可以算是成就嗎?比如,一個腿部殘障的人士跑一百米和一個正常人跑一百米。假設兩個人都以同樣的時間跑完,難道不應該是前者更是一種成就嗎?而前者之所以是成就,并非僅僅是因為前者由于自己的能力達成的目標,這個因素后者也有。使得前者成為成就的關鍵因素在于該殘障人士需要克服更多身體上的困難。這個例子至少提供了一個直覺,即憑借自己的能力達成的目標算不算成就,應該與達成這個目標所要克服的困難具有密切聯(lián)系。如果一個行動者必須得克服相當程度的困難,那么目標的達成則更是一種成就。如果完成一個目標所需要克服的困難很少,那么即使目標達成,我們也不太愿意稱之為成就。歸根到底,成就與困難的克服有著很密切的聯(lián)系。

      借鑒布拉德福德(Gwen Bradford)的理論,一種對(認知)成就更好的定義是,(認知)成就是通過自己的能力,克服一定程度的困難從而實現(xiàn)的(認知)成功。(11)Gwen Bradford, Achievement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5) 27. 她只定義了成就,相應的認知成就是我按照她的理論拓展出來的。在她看來,成就不僅有工具價值,還有內(nèi)在價值。成就的工具價值表現(xiàn)為(成就)結(jié)果的外在價值,而成就的內(nèi)在價值來源于三個方面,分別是理性、意志力與兩者之間的有機統(tǒng)一性。(12)Ibid, pp.121-124.布拉德福德支持完美主義(perfectionism)的觀點,即行動的內(nèi)在價值來源于人的本質(zhì)屬性在活動中的發(fā)揮。一方面,成就的內(nèi)在價值體現(xiàn)在對困難的克服之上,這是因為人類在克服困難時需要憑借自己的努力,而努力的背后是對意志力(will)的行使。意志力是人的本質(zhì)屬性之一,因此行使意志力是具有內(nèi)在價值的。另一方面,當行動者通過自己的能力獲得成功,該行動者會對整個過程擁有許多被辯護的真信念,這就需要認知者行使理性(rationality),而該能力也是人的本質(zhì)屬性之一。意志力和理性能力行使越多,活動的內(nèi)在價值就越高。有機統(tǒng)一性(organic unity)是說成就的內(nèi)在價值之所以尤為突出,是由于理性和意志力有機地統(tǒng)一在一起,即一個過程中兩個能力的行使不是孤立的。所以作為有機整體的價值超出了兩個部分的價值之和。從該理論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保持其他因素不變,達成目標需要克服的困難越多,那么成就的內(nèi)在價值也就越大。(13)此處的一個擔憂是,結(jié)果本身有沒有內(nèi)在價值?我樂于承認知識或真信念的內(nèi)在價值,但是不同的真理之間比較內(nèi)在價值的多少是很困難的,我傾向于認為真理的內(nèi)在價值就其都為真來說是同等的,所以我略去結(jié)果的內(nèi)在價值部分,只討論工具價值。當然對于成就達成的過程,我關心的是內(nèi)在價值。

      為什么我們一方面認為不勞則無獲,而另一方面我們又認為有人可以不需要付出多少辛勞就有可觀的收獲?當然,我不想把不勞則無獲做最瑣碎的理解,即如果不消耗體能就沒有任何收獲。在這種意義上,無論多么容易的行動都是需要消耗體能的勞動,但明顯這樣的勞動并不帶來我們所關心的收獲。我想指出的是,這里對于收獲的理解,即“認知成就”,可以從兩個方面來理解。認知成就在結(jié)構(gòu)上是由過程和結(jié)果組成的,而我們既可以考察認知成就的工具價值,也可以考察認知成就的內(nèi)在價值。

      考察認知成就的工具價值看的是認知任務的完成帶來了多少收益與成效。比如,同樣是獲得一個真信念(認知任務的完成),發(fā)現(xiàn)自然保護區(qū)的一棵樹木樹齡有幾年和發(fā)現(xiàn)治愈肝癌的藥物的化學結(jié)構(gòu),后者的工具價值至少在我們的當今社會更大,也就更可能被當作是(工具)價值更大的認知成就。當然,不可否認的是,隨著時代的變遷以及社會和政治環(huán)境的變化,一個認知成就具有多少工具價值會是不同的。

      考察認知成就的內(nèi)在價值則要涉及過程中克服的困難。保持其余因素不變,完成同樣的認知目標,需要克服的困難與認知成就的內(nèi)在價值是正相關的。但是隨著認知增強技術的運用,人的認知能力得到了提升,完成原有認知目標的困難減少了,因此獲得的認知成就的內(nèi)在價值也減少了。所以,不勞則無獲并不是否認較少努力可以帶來具有很大外部價值的認知成就,而是強調(diào)越簡單的認知任務越會削弱認知成就的內(nèi)部價值。因此,面對認知成就內(nèi)在價值的損失,一種回應是減少使用這類技術,而另一種則是尋求從其他內(nèi)在價值來源獲得補償。(14)Ju Wang, “Cognitive Enhancement and the Value of Cognitive Achievement,” Journal of Applied Philosophy 1 (2021): 131.

      此外,一個人克服諸多困難最后實現(xiàn)認知成功是有特殊意義的,而這種特殊的意義往往伴隨著成就感。這無疑是一種對認知主體有積極價值的情感。比如,對于一個認知官能正常且理解力好的一般大學生來說,學習《新概念英語》第一冊并沒有什么大的困難,但是對于一個身處教育落后地區(qū)且還有天生弱視的山村居民來說,學習《新概念英語》第一冊會是個極大的挑戰(zhàn)。為了完成這個任務,后者需要克服很多的困難,以至于完成這個任務對他來說是很有意義和價值的。雖然說從結(jié)果的工具價值方面來看,學習完《新概念英語》第一冊并沒有很大的社會效益,但是從認知者的內(nèi)在角度來看,對于困難的克服以及目標的達成甚至會給予這個山村居民足夠的成就感,他能感受到自己的努力與結(jié)果之間的密切關系。這里的要點是,能獲得巨大成就感的認知活動不一定是具有很大工具價值的認知成就。

      五、 認知增強與理智品格

      我們已經(jīng)在德性可靠論視角下考察了認知增強技術與認知成就之間的關系,此處我們轉(zhuǎn)向德性責任論視角來考察認知增強技術與理智品格之間的關系。以扎格扎博斯基(Linda Zagzebski)為代表,德性責任論把理智美德看作是認知者的良好性格和認知動機,而非索薩所認為的認知能力和官能。這一派強調(diào)在人的認知過程中,真正優(yōu)秀的認知主體注重履行認知責任。例如,認知開明的人能成功地對不同意見持敞開態(tài)度,不獨斷地排斥前所未聞的觀點。

      讓我們暫時把討論范圍限定在有認知競爭的領域。試想一次古詩文比賽或考試。正常來說,一個學生需要長時間的學習和復習并且理解和掌握相關知識點才能在考試或比賽中獲得好的成績。試想學生A平常不認真學習,但是在考前服用了記憶增強的藥(利他林)以及不會困倦的藥物(莫達非尼),使得他在考試時獲得了很優(yōu)異的成績。此時出現(xiàn)的問題是:如果對學生A的服藥情況不了解,社會上的評價就會認為這是一個認知成就。而該名學生由于并沒有克服太多的困難就取得了這個勝利,所獲得的成就感就會比其應得的少。在我看來,其應得的成就感是一種不借助藥物幫助的情況下,通過學習和理解從而在競賽中獲勝所帶來的成就感。所以,這里就出現(xiàn)了一種成就感和成就不匹配的情況,這種不匹配會帶來一些負面效果。

      在競爭領域使用認知增強技術的人,可以強烈地感覺到認知增強技術的直接效用,因此為了避免同類型競爭的失敗,容易產(chǎn)生依賴心理。這種依賴心理體現(xiàn)為認知過程中對增強技術的依賴,而且依賴心理會阻礙自己培養(yǎng)品格方面的理智美德。我們以理智的謙遜(intellectual humility)為例展開分析。理智謙遜可以被定義如下:其一,理智謙遜是一種內(nèi)在的對自己的認知表現(xiàn)進行準確評價的傾向;其二,由于對自己的準確評價所引起的外在的典型行為。(15)王聚:《當代德性知識論視域中的理智美德——以理智謙遜為例》,《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年第1期。這種基于準確評估的理智謙遜觀與承認局限觀有著密切聯(lián)系,但是鑒于承認局限觀面臨的理智屈從問題,基于準確評估的理智謙遜觀要求認知者也要適度地看到自己的理智優(yōu)勢。

      根據(jù)上述理論,理智謙遜本質(zhì)上是要準確地看待自己的認知表現(xiàn)。一個人不僅要看到自己的理智優(yōu)勢和理智局限,還要把自己的認知表現(xiàn)放到一個自然和社會的廣闊視角中去。當一個人獲得了認知成就時,理智謙遜的人不會把功勞完全歸屬給自己的能力,而會看到別的因素所發(fā)揮的積極作用。如果是一個依賴眾多認知者合作的項目,那么理智謙遜的人會看到別的認知者發(fā)揮的作用;如果是個體性的認知項目,那么理智謙遜的人會看到自己能力得以完整發(fā)揮所依賴的外部環(huán)境與自身狀態(tài)。比如,如果我是通過手機導航從而成功找到了去某個地方的路線,那么我們必須要把成功的一部分賦予手機導航系統(tǒng)的可靠性,畢竟這部分信息不是來源于自我的知識儲存。當我們依賴于認知增強技術時,我們并不是靠自己原有的能力去完成一個認知項目,此時理智謙遜會受到威脅。認知增強技術的使用不會讓使用者增加新的能力,而頂多只是提高原有能力的表現(xiàn)。于是,使用者會傾向于認為自己的能力才是自己成功的主要因素,而認知增強技術只不過是個輔助手段。并且,使用者在獲得社會賦予的認知成就后,會誤以為自己的能力已經(jīng)達到該成就所要求的相應水平,從而對自己的認知能力產(chǎn)生錯誤的評估。長此以往,認識不到自己能力表現(xiàn)中技術增強的因素有多少,技術增強使用者就會陷入個人欺騙中,無法對自己的真實能力保持準確的認識。(16)有些認知增強技術可以減少欺騙,比如數(shù)據(jù)記錄技術。但這是在兩個不同層面上的事情。通過數(shù)據(jù)記錄而非人腦記錄,某些數(shù)據(jù)能被更準確地記錄下來。但是我們?nèi)匀槐仨氄J識到,我們之所以可以清楚地記錄下來這些數(shù)據(jù)以備使用乃是由于技術的幫助,而非自身已有的認知官能。因此,我們不能誤把技術的可靠性歸于自我認知的可靠性,從而高估了自己的能力。也就是說,不能把經(jīng)由技術加持的自我看成是一個天然的自我。相關經(jīng)驗研究已經(jīng)指出,部分使用深部腦刺激技術的認知者會遭遇自我異化感(self-estrangement),其典型表型就是增強后個體缺乏自我同一識別能力,或者是增強前后的個體主觀經(jīng)驗存在巨大反差。(17)Frederic Gilbert, “Deep Brain Stimulation: Inducing Self-Estrangement,” Bioethics 11 (2018): 157-165.正是由于自我異化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我們可以窺見使用增強技術后在自我評估和自我理解方面所帶來的困難,這也同時是實現(xiàn)理智謙遜的困難。

      再拓寬一點來看,以品格為代表的理智美德在德性知識論領域是極其重要的,因為它給予了認知主體一種對知識、理解、智慧等認知狀態(tài)的向往,并以此為目標去開始認知探究。品格不同于認知能力,不是天生的,并且其獲得、使用和保留依賴于認知者的后天努力。理智美德的培養(yǎng)是困難的,但是理智美德比起認知能力來說,更有理由認為是前者而不是后者使得一個人在認知上實現(xiàn)真正的卓越。一個人一旦缺乏理智美德,比如在思考中不注重嚴謹性、喜歡做出草率的結(jié)論,對證據(jù)不能進行客觀的分析,那么即使他的認知官能優(yōu)秀,可以洞察千里、耳聽八方和過目不忘,也難以成為一個具有卓越認知表現(xiàn)的人。但是,隨著認知增強技術大幅度提高認知能力的表現(xiàn)效果,人們就有可能迷戀于發(fā)明和應用認知增強技術,從而忘卻更寶貴的理智美德。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我同意說,認知增強技術可能會導致理智美德的腐化和遺忘。但是,這個可能的結(jié)果不是認知增強技術的必然后果,而是因為人性中避難趨易的傾向以及競爭中“成者為王,敗者為寇”的導向,使得我們不會花費更多的時間去培養(yǎng)和保持理智美德,而是汲汲于應用更多認知增強技術,以實現(xiàn)認知表現(xiàn)上的更準、更快和更容易。不可否認的是,對認知增強技術持反思態(tài)度或者對技術理性持謹慎態(tài)度的人也許還會保持人類追求的理智美德,但是長此以往,這部分人會隨著社會發(fā)展大潮越來越少,而社會中大部分認知者將會喪失越來越多的理智美德,淪落為認知增強技術的膜拜者。

      為了防止誤解,針對此處的結(jié)論我做一個必要的補充。按照現(xiàn)有的增強技術來看,此類技術僅僅能加強特定的認知模塊的能力,比如通過服用莫達非尼來提高認知者的清醒程度與反應時間,(18)Joseph Baranski, Ross Pigeau, Peter Dinich and Ira Jacobs, “Effects of Modafinil on Cognitive and Meta-Cognitive Performance,” Hum Psychopharmacol Clin Exp 19 (2004): 323-332.通過經(jīng)顱直流電刺激(tDCS)提高認知者的內(nèi)隱記憶力、外顯記憶力、注意力與警覺度,以及視覺感知能力。(19)郭大龍、葛花、張穎、邵永聰、張熙:《被激發(fā)的大腦——經(jīng)顱直流電刺激技術對認知功能的增強作用》,《軍事醫(yī)學》2018年第3期。能夠增強整體認知架構(gòu)能力的技術尚未出現(xiàn)。本文的核心觀點并不是說運用某種認知增強技術會直接削弱理智美德。毫無疑問,使用某種認知增強技術并不必然導致理智美德的缺失。值得注意的是,在兩種典型情況中,認知增強技術甚至與德性的培養(yǎng)與保持是相輔相成的。在第一種情況中,缺乏認知增強技術的幫忙,有些認知個體甚至無法開始培養(yǎng)理智品格。(20)Barbro Fr?ding, “Cognitive Enhancement, Virtue Ethics and the Good Life,” Bioethics 4 (2011): 223-234.這主要是因為經(jīng)驗科學發(fā)現(xiàn)人們?nèi)狈φJ知美德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機體的生物結(jié)構(gòu),而非較少的理智美德的動機和訓練。比如,人們處理信息和進行推理時會受到偏見的影響,從而無法得出可靠的結(jié)論。(21)相關的經(jīng)驗研究可見Lauren Olin and John Doris, “Vicious Minds,” Philosophical Studies 168 (2014): 671.此時,由于認知增強技術的運用,認知者方能擺脫機體生物結(jié)構(gòu)的限制,開始習得各種各樣的理智品格。這也意味著在某些情況中,運用認知增強技術對于理智品格的習得是必要的。在第二種情況中,由于認知增強技術的協(xié)助,認知者擴大和加深了理智美德使用的范圍。比如認知者敢于挑戰(zhàn)原本不敢嘗試的認知難題,從而彰顯了認知勇敢。(22)Adam Carter and Duncan Pritchard, “The Epistemology of Cognitive Enhancement,” Journal of Medicine and Philosophy 2 (2019): 220-242.這無疑是增強技術與理智品格相輔相成的最理想情況。由此可見,認知增強技術本身并不排斥理智品格。

      不過問題在于,除了上面兩類情況,還有一類本文意在刻畫的危險,即由于借助認知增強技術帶來的認知表現(xiàn)提高比借助理智品格帶來的提高更加快捷方便,在高度競爭的社會環(huán)境中,后一種提升方式就會遭受冷落,而前一種方式就會越來越受到重視。這也正是運用認知增強技術導致的間接強制問題。(23)關于這一問題的進一步研究,參見高佳、李倫:《認知增強技術的自主性問題及其倫理分析》,《倫理學研究》2019年第6期。在競爭環(huán)境下,如果放棄使用認知增強技術會讓認知者處于劣勢,很多人因害怕失去機會而別無選擇。或者人們不滿足于傳統(tǒng)的提升手段,在面對更難更復雜的認知任務時便會迫于壓力嘗試新興的認知增強技術。此時,大眾媒體也會從旁推波助瀾。部分大眾媒體傾向于夸大新型認知增強技術的效果,只談認知增強技術的積極效果,卻不談副作用或潛在風險,從而讓讀者們形成了錯誤的預期,跟風嘗試,最終在生理和心理上產(chǎn)生了嚴重的依賴。(24)Frederic Gilbert and Daniela Ovadia, “Deep Brain Stimulation in The Media: Over-Optimistic Portrayals Call for a New Strategy Involving Journalists and Scientists in Ethical Debates,” Frontiers in Integrative Neuroscience 5 (2011): 1-6.正是這種情況催生了對于認知增強技術的誤用以及對于理智美德的漠視,這也正是本文所意欲指出的潛在危險。

      六、 結(jié) 語

      回到本文的核心問題:應用認知增強技術的知識論意蘊是什么?可以發(fā)現(xiàn),輕度的認知增強當然不妨礙帶來更多的認知成就,但由于需要克服的困難減少,成就的內(nèi)在價值因此減少。可以設想的是,當認知增強的程度加深,從而認知任務的完成不再是主要由于我們的能力的時候,成就便會完全消失;或者認知任務的完成變得相當容易,不再需要我們克服相當程度的困難時,成就也會消失。此外,在競爭領域應用認知增強技術可能會引發(fā)理智美德的缺失。所以,就知識論的角度來看,我們應該對認知增強技術保持一種反思和審慎的態(tài)度。當然,對這一領域的探討需要隨著認知增強技術的發(fā)展不斷深入,本文僅僅展開了試探性的研究。

      雖然我們普遍贊同人有探究和認識世界的本性,但是僅有如此,則對人的本性的刻畫還不夠準確和完整。人不僅追求認知目標的完成,還追求以一種崇高且有價值的方式去實現(xiàn)認知目標。正是在認知目標的完成過程中,每個人獲得了獨特的體驗且發(fā)現(xiàn)了在自己生命中進行認知探究的意義。為了保持人類獨特的認知探究模式,我們應該保持對認知增強技術的反思和批判態(tài)度,并且不能遺忘在這個技術蓬勃發(fā)展的時代對理智美德的追求和守護。完全拒斥認知增強技術本非本文的立場。毫無疑問的是,憑借認知增強技術,我們可以在認知領域?qū)崿F(xiàn)更多的潛能和擁有更好的表現(xiàn),但值得銘記于心的是,我們也必須把珍貴的理智美德運用于更廣闊、更復雜的舞臺之上,從而實現(xiàn)人類在認知領域中更美好的生活。

      猜你喜歡
      知識論理智德性
      論亞里士多德的道德德性與實踐智慧
      西部學刊(2024年1期)2024-02-19 10:58:58
      柳亞子書法
      中國傳統(tǒng)知識論問題意識之定位
      當代知識論的中國話語
      ——訪陳嘉明教授
      哲學分析(2022年1期)2022-10-31 15:47:38
      失眠
      散文詩世界(2022年4期)2022-04-08 07:09:55
      一路有你都是歌
      當代音樂(2021年2期)2021-03-18 09:39:08
      從德性內(nèi)在到審慎行動:一種立法者的方法論
      法律方法(2021年3期)2021-03-16 05:57:34
      知識論視野下法學案例教學法的“小技”與“大器”
      托馬斯·阿奎那的德性論
      倫理學研究(2016年5期)2016-02-01 12:46:17
      解讀服裝造型中蘊含的情感與理智
      絲綢(2014年7期)2014-02-28 14:55:29
      开远市| 喀什市| 临颍县| 任丘市| 大姚县| 申扎县| 隆昌县| 威海市| 防城港市| 丘北县| 浪卡子县| 汽车| 满洲里市| 泸州市| 健康| 汾西县| 平度市| 收藏| 麻栗坡县| 天柱县| 合作市| 酉阳| 伊吾县| 社会| 英吉沙县| 科技| 都匀市| 莆田市| 兴安盟| 葵青区| 区。| 江山市| 淳安县| 赣榆县| 元朗区| 永寿县| 湛江市| 固始县| 亳州市| 含山县| 韶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