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景榮
摘要:筆者就信息技術在小學課堂中應用的現(xiàn)狀,及其影響績效的因素進行分析,希望對信息技術在小學課堂教學應用的教學方法、手段、利用效果等方面得到進一步改善。
關鍵詞:課堂績效;媒體技術;課堂應用
近年來,隨著教育技術研究的長足進展,計算機多媒體技術、網絡技術等進入中小學課堂,有力地推動了教育技術在教學實踐中的推廣與應用。但是現(xiàn)代教育技術在基礎教育領域應用所取得的成績卻不盡人意。本文就信息技術在小學課堂中應用的現(xiàn)狀,及其績效的影響因素進行分析,希望對信息技術在小學課堂教學應用的教學方法、手段、利用效果等方面得到進一步改善。
一、信息技術在小學課堂教學應用的現(xiàn)狀
近百年來,每次新技術的出現(xiàn),無論電影、電視,還是計算機,都曾給教育工作者帶來過無限的希望----希望這些技術能夠改善教學環(huán)境、增強教學效果,提高教學質量,真正做到讓每個人都能享受到高質量的教育。但是,盡管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技術在教育中應用的深度和廣度卻極為有限,對小學課堂教學的影響更是微乎其微,從根本上來說,技術在教育領域的巨大潛能尚未被成功地挖掘和發(fā)揮。
筆者通過在小學實地調研,小學課堂教學中信息技術應用主要存在以下一些問題:
(一)教師缺乏系統(tǒng)的技術觀
一方面,教師對現(xiàn)代教育技術的理論知識缺乏系統(tǒng)的學習,對技術在教學中所起到的作用認識不足,缺乏正確的技術觀念,因此,很難用正確的理論知識指導使用信息技術設計實施教學過程,不能實現(xiàn)技術手段和教學內容、教學對象的有機結合,其教學效果自然會不顯著。
另一方面,教師對每種媒體技術的特性了解不足也直接影響對信息技術的使用。隨著科技的發(fā)展及各種各樣教學軟件的推陳出新,很多新技術進入了課堂。因此課堂教學中出現(xiàn)了兩種情況:1.過度依賴技術支持。如計算機、多媒體網絡,VOD校園點播系統(tǒng)等等,再加上原有的幻燈投影、錄音機,電視機等常規(guī)媒體,一時之間教室?guī)缀醣?武裝到了牙齒"。有的教師幾乎每堂課都使用信息技術進行教學,似乎離開信息技術就無法進行正常的教學活動,產生了過度依賴信息技術的現(xiàn)象。2.技術排斥觀,雖然大部分教師對現(xiàn)代教育技術與課堂教學整合持接受認可的態(tài)度,并且愿意在這方面多接受一些新觀點,進行一些嘗試。但是我們也發(fā)現(xiàn)技術排斥的觀點也在一部分人中存在著。在信息技術的使用和特性分析上不肯投入時間和精力,依然使用傳統(tǒng)的教學手段進行教學,排斥媒體技術在課堂教學中的作用。
二、影響信息技術在課堂教學應用績效的因素分析
1.根據教學內容、教學目標正確地選擇信息形式,是提高現(xiàn)代信息技術在課堂應用績效的首要因素。
教學目標是對學習者通過教學后應該表現(xiàn)出來的可見行為的具體明確的表述。它是貫穿教學活動全過程的指導思想,它不僅規(guī)定教師進行教學活動的內容和方式,指導學生對知識內容的選擇和吸收,而且還控制信息技術的類型和信息內容的選擇。以外語教學為例,讓學生掌握語法規(guī)則和要求學生能就某個情境進行會話,是兩種不同的教學目標。前者往往通過文字講解并輔以各種實例來幫助學生形成語法概念;后者則往往通過反映實際情境的動畫和語聲使學生在具體的語言環(huán)境中去掌握正確的言語技能。不同的教學目標決定不同的信息技術類型和信息內容的選擇。也就是說,各種信息技術對特定的教學目標所產生的效益是不一樣的。
由于各門學科的性質不同,其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也不相同;即使是同一學科,每一堂課的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也各有差異。教師圍繞教學目標選擇使用現(xiàn)代信息技術時,應注意到所選的媒體技術是否適合表現(xiàn)相應的學科、教學內容。比如外語教學中,為提高學生的聽力水平,可以選用動態(tài)的影視技術進行情景教學。同是化學學科,在講解化學反應時最好用動畫一步步模擬反應的過程;而在講解分子式、分子結構以及元素周期表等內容時則以圖形或圖表的配合為宜。
2.教師的技術操控能力也是影響現(xiàn)代信息技術在課堂應用績效的直接因素。
教師對信息技術在教學中所起到的作用認識不足,缺乏正確的技術觀念,因此,很難發(fā)揮出現(xiàn)代信息技術在教學中應用的最大效益,不能實現(xiàn)技術手段和教學內容、教學對象的有機結合,教學效果不顯著。另外,教師對每種技術的特性了解程度也直接影響著信息技術的使用效果。如果對信息技術的特性一知半解,不了解某種信息技術的優(yōu)勢、劣勢何在,甚至都不能對信息技術進行正常操作,導致信息技術使用不當,教學應用程度較低,無法發(fā)揮其最大效用。
因此,教師要實現(xiàn)運用信息技術使課堂教學達到最佳效果,必須充分了解各現(xiàn)代信息技術的特性,同時還應具備熟練操作各信息技術的能力。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對自己選擇和確定的技術形式,教師必須熟悉其內容、特性和技術操作要領,才能保證課堂教學時正常演示。如果教師不能正確使用和維護現(xiàn)代信息技術,往往會因操作不當等原因而影響教學過程。
3.根據學生的年齡心理特征、認識結構、知識經驗選擇媒體技術是提高現(xiàn)代教學媒體在課堂應用績效的關鍵因素。
在運用信息技術進行教學設計時必須充分考慮上述不同年齡段的認知特點,絕不能用某種固定的模式。在小學低年級階段各學科設計的重點應放在如何實施形象化教學,以適應學生的直觀、形象思維圖式,因而應多采用圖形、動畫和音樂之類的信息形式使圖、文、聲并茂;在小學高年級階段則要把重點放在如何幫助學生完成由直觀、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的過渡,因而這一階段的形象化教學可適當減少;在中學階段則應著重引導學生學習抽象概念,學會運用語言符號去揭示事物的內在規(guī)律,逐步發(fā)展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在初中階段盡管形象化教學仍不可缺少,但是只能作為一種幫助理解抽象概念的輔助手段,而不能像小學那樣以形象化教學為主。否則將會喧賓奪主,達不到教學目標的要求---從形式上看很生動、很美觀,而內容卻無助于學生認知能力的發(fā)展。學生自身的認知結構和知識經驗也影響著信息技術的使用績效,學生總是傾向于接受自己所熟悉的東西,每個人的經驗背景不同,他所能理解的技術形式也會有所不同。所以同一種媒體技術所傳達的信息為每個學生接受、理解的程度也不一樣。
在課堂上教師要做到對信息技術使用的指導,通過信息技術和學生進行溝通,實現(xiàn)反饋,及時調整教學過程等一系列管理。一方面要在教育教學中積極推廣應用新的信息技術或新媒體,一方面也要充分發(fā)揮已有媒體技術的作用,通過教學設計,對現(xiàn)有媒體進行選擇和優(yōu)化組合,以最有效地解決教育教學問題。本文對影響課堂教學中教育技術應用的績效因素進行分析,希望能夠真正有效地解決課堂教學的實際問題。
參考文獻:
[1]張祖忻.從教學設計到績效技術.中國電化教育[J].2000年第7期
[2]馬寧等.績效技術的理論淵源與研究領域.教育技術通訊[J].2005年第1期
[3]林君芬等.績效技術研究現(xiàn)狀與發(fā)展趨勢.教育技術通訊[J].2005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