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秀鳳
【摘? ?要】語句品析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但部分教師只關注語言表達的局部效果,對其在“文本”這一系統(tǒng)中所起的作用缺少挖掘和分析,致使學生在閱讀和寫作時都缺乏對文本的整體認知和把握。糾正該偏差的關鍵在于要以系統(tǒng)思維為指導思想和重要抓手,關注語句本身在文本系統(tǒng)中的作用與意義,以及與其他語言單位之間的關系和作用,將語句納入由原有的文本系統(tǒng)延伸出的次生系統(tǒng)中進行品析,幫助學生進行豐富深刻的解讀,使得語句品析深入高質,遣詞造句順暢恰當。
【關鍵詞】系統(tǒng)思維;語句品析;文意貫通;多維連綴;系統(tǒng)鏈接
筆者曾聽過一節(jié)作文課,課上教師要求學生修改他們自己寫的一段文字,使其更具體。按要求修改后,學生作文的篇幅加長了,也有了肖像、動作、語言等細節(jié)描寫和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但前后語句反而不通順了,全文內容表達也不順暢了。然而,教師只看到學生作文寫具體了、篇幅變長了,就給了五顆星,全然沒感覺到修改對文章邏輯的破壞。導致這種現象出現的主要原因在于教師在平日閱讀教學中往往只關注語言表達的局部效果,對其在“文本”這一系統(tǒng)中所起的作用缺少挖掘和分析,致使學生在閱讀和寫作時都缺乏對文本的整體認知和把握,文意理解和表達“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糾正這一偏差的關鍵在于教師要以系統(tǒng)思維為指導思想和重要抓手進行語句品析。
一、系統(tǒng)思維促使語句品析由淺表低效走向深入高質的內在機理
蕭紅在《火燒云》一文中寫道:“天上的云從西邊一直燒到東邊,紅彤彤的,好像是天空著了火。”很多教師覺得此句中的“燒”用得特別好,并將其與“紅”作比較,認為“燒”寫出了火燒云的顏色、動感和一直綿延的態(tài)勢。這樣的語句品析在語文課中很常見,也能幫助學生積累語句。但總感覺浮于表面,沒有說透,原因就在于品析僅停留于句子本身,未將其與整篇的文意以及因語句、文意而拓展出去的資料等進行聯(lián)系。學生只知道“燒”的表達效果,但無法體會其在傳達寫作意圖等方面的好處。這便是語句品析缺乏系統(tǒng)思維的結果。
語句品析強調以系統(tǒng)思維為指導思想和重要抓手,主要基于以下內在機理。
第一,系統(tǒng)思維是指對認知對象互相聯(lián)系的各個方面及其結構和功能進行系統(tǒng)認識的一種思維方法。系統(tǒng)思維體現了這樣一個客觀事實,即任何事物都是一個系統(tǒng)。有了系統(tǒng)思維的指導,組成這一系統(tǒng)的各個部分的內在規(guī)律才能被認識清楚,思想才能全面而深刻。語句品析也只有在系統(tǒng)思維指導下,才能明確品析對象在整個文本系統(tǒng)中的價值和意義。
第二,系統(tǒng)思維讓人們不僅對系統(tǒng)的各組成部分有了清楚的認知,還能明晰各部分之間的關系和相互作用。人類的思維方式多種多樣,然而不論是演繹思維、歸納思維、類比思維,還是逆向思維、批判思維和創(chuàng)新思維,所有類型的思維都是在一般和特殊這兩個不同視角之間進行有邏輯的組織和轉換的。如果這種組織和轉換是單向的、線性的,那么思維往往處于低水平狀態(tài),因為它只關注到了某個局部或被束縛于某種定式之中;相反,如果這種組織和轉換是多維的、非線性的,那么思維水平便處于高水平狀態(tài),因為它關注到了各種一般和各種特殊之間縱橫交錯的關系和相互的作用。系統(tǒng)思維指導下的語句品析,能將品析對象與文本中的其他語言單位進行自覺的鏈接,形成多維多向的思維空間,保證語句品析深入且高質。
第三,系統(tǒng)思維不僅對本系統(tǒng)的組成部分和部分之間的關系作用有了清楚的把握,更對本系統(tǒng)延伸出的次生系統(tǒng)及其各組成部分的未來發(fā)展形成鮮明的認知和預測。即系統(tǒng)思維指導下的認知,能在橫向的空間軸和縱向的時間軸上不斷地延展,使思維具有持續(xù)性和發(fā)展性。在系統(tǒng)思維的指導下,語句品析會從文本這一系統(tǒng)延展至次生系統(tǒng),使學生能基于文本又突破文本,在更高層面獲得重要的認知,在反復閱讀品析中不斷充實和提升自我,真正提高文化認同和文化自信。
可見,在系統(tǒng)思維的指導下,語句品析能站在高位,俯瞰文本每一個局部的語言單位,尋找到各局部語言單位之間的關系,并對各局部語言單位之所以如此組合做出豐富而合理的解釋。該文本系統(tǒng)也能夠延伸出更大的次生系統(tǒng),使語句品析更具溯源價值,更加多維深刻。
二、系統(tǒng)思維促使語句品析深入高質的路徑方法
根據上文的分析,系統(tǒng)思維指導下的語句品析所涉及的系統(tǒng)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語句所在的文本系統(tǒng),二是由此拓展延伸出來的次生系統(tǒng)。一般來說,次生系統(tǒng)是立足于文本系統(tǒng)的某一方面而形成的。如果說文本系統(tǒng)是“這個”,那么次生系統(tǒng)是與“這個”相關的“這類”。系統(tǒng)思維指導下的語句品析需特別關注三個維度:一是該語句在整個文本系統(tǒng)中的作用和意義;二是該語句與文本中其他語言單位之間的關系和相互作用;三是該語句與次生系統(tǒng)之間的關系和相互作用。上面所舉《火燒云》中的“燒”之例,正是因為未能在這三個層面進行品析,故而流于淺表且低效。下面仍以其為例,就如何以系統(tǒng)思維為指導思想和重要抓手進行語句品析展開闡述。
(一)文意貫通:品析語句在文本系統(tǒng)中的作用與意義
語文課中著力品析的語句,一般是能在全文起貫通文意作用的關鍵語句,能連綴起文章內涵、情感、意境以及言語形式等。其貫通文意的方式多為鋪墊、呼應與提升等。通過品味關鍵語句在文本系統(tǒng)中的作用和意義,學生能清晰把握文本系統(tǒng)的邏輯而不只是獲得一些淺表、零碎的信息。
《火燒云》中“天上的云從西邊一直燒到東邊”比“天上的云從西邊一直紅到東邊”好的原因,不僅在于“燒”字呈現了火燒云的顏色、動感和一直綿延的態(tài)勢,還在于若不是“燒”而是“紅”,則后文所寫內容都將無法存在,無法貫通。具體而言,其貫通文意的作用與意義至少有三點。
一是“燒”字體現了顏色、形態(tài)之豐富且充滿變化?!凹t”雖然也體現了晚霞的顏色,但只有一種顏色,“燒”則不然,不同物體、不同材料在燃燒時的狀態(tài)都不一樣,火焰的顏色和形狀會發(fā)生變化。因此,若此句用“紅”,則后文所寫關于火燒云所有的顏色和形狀及其所有變化都將無法成立。
二是“燒”字體現了變化速度很快,使文中關于變化之快的語詞運用恰當且自然,如“一會兒”“過了兩三秒鐘”“忽然”“接著”“一轉眼”“一時”等。正是因為這些語詞,作者觀察和想象出的各種顏色和形態(tài)及其變化才能夠巧妙組合在一起,使文章生動形象、妙趣橫生。
三是“燒”字的運用使火燒云的整個變化過程非常完整且具有“文似看山不喜平”的節(jié)奏之美。如開頭一段“晚飯過后,火燒云上來了。霞光照得小孩子的臉紅紅的……”其節(jié)奏是比較舒緩的。中間對因“燒”字帶來的火燒云變化之快的各種描寫,其節(jié)奏顯然是比較緊湊的,大有目不暇接之感。而到文章結尾時所寫的“一會兒工夫,火燒云就下去了”,其節(jié)奏又回歸到了舒緩。
可見,在品析“燒”字及其所在語句的運用效果時,必須考查其具有的全篇緣起、鋪墊和樞紐作用,從而貫通文意。
(二)多維連綴:關注品析對象與其他語言單位之間的關系和作用
運用系統(tǒng)思維的又一重要意義在于明確組成系統(tǒng)的各要素之間可以互相作用,并在互相作用中認知新的內涵和意義。就文本系統(tǒng)而言,作者所運用的關鍵語句必然能對文中其他語言單位的作用做出詮釋,文中其他語言單位也必然能對關鍵語句起到支撐作用。因此,系統(tǒng)思維指導下的語句品析,要將所品析的語句與其他語言單位進行多維連綴,以明確兩者之間的關系和相互作用,進而幫助學生深刻體會文本意義。
《火燒云》中“天上的云從西邊一直燒到東邊,紅彤彤的,好像是天空著了火”一句處于第二自然段。細細品析該語句,便可發(fā)現其與文本其他語言單位之間多維的鏈接和連綴。
第一,因為是“燒”,所以就有一個從燒得較慢、比較柔和到燒得絢爛再到消失的過程,這才有了“晚飯過后,火燒云上來了”“好像是天空著了火”“一會兒工夫,火燒云就下去了”這樣的文章架構。“上來了”“下去了”都是相對于太陽東升西落而言的,因此才有“從西邊一直燒到東邊”而非“從東邊一直燒到西邊”之說。唯有如此,火燒云的整個變化過程才能體現得真實。
第二,因為“燒”經歷了由柔和到絢爛又到消失的過程,所以人們最先感受和關注到的是身邊的人和事物。如文本第一自然段所寫的“小孩子的臉”“大白狗”“紅公雞”“黑母雞”“喂豬的老頭兒”“小白豬”“老爺爺的胡子”等。直到“燒”字的出現,天空才變得無比絢爛,才使作者將描寫的視角從身邊的人和事物轉向天空中的景象。
第三,因為是“燒”,所以其燒得最旺的時刻才最值得描寫。從文本內容組織角度看,“好像是天空著了火”這一部分詳寫,其他部分略寫,這就是作者對文本做出的非常自然的詳略安排。
第四,因為是“燒”,所以這一過程中的顏色是豐富多彩且變幻無窮的。為此,文中采用了“ABB”“半A半B”“水果名+顏色”“還有些說也說不出來、見也沒見過的顏色”等描寫方式,并且連用四個“一會兒”,表現了火燒云顏色之豐富和變化之迅速。
第五,因為是“燒”,所以其形狀也是豐富多彩且變幻無窮的。文中描寫了“一匹馬”“一條大狗”“一頭大獅子”的形象,而且馬是跪著的,狗是跑著的,大獅子是蹲著的。馬溫順地等著有人騎到它背上,狗十分兇猛,大獅子很威武鎮(zhèn)靜。它們的消失方式也不同,馬是“大起來了,腿伸開了,脖子也長了,尾巴卻不見了”,狗是“跑著跑著,小狗不知哪里去了,大狗也不見了”,大獅子是“一轉眼就變了,再也找不著了”。
第六,因為是“燒”,這種景象在平時比較少見,所以文中才時時穿插描寫了興奮喜悅的人們,如“笑盈盈”的喂豬老頭兒、說“您老人家必要高壽”的乘涼人、“正在尋找馬尾巴”的人、“必須低下頭,揉一揉眼睛,沉靜一會兒再看”的人和希望天空等待一下的“那些愛好它的孩子”等等,這使文章在寫景的同時處處表現出人的活動和情感。也正是因為“燒”,作者才有足夠的時空去想象各種情景,將火燒云的色彩、形態(tài)和人們的喜愛等相互作用、相互交織在一起,使文章的主旨立意和寫作形式都體現出自由自在、無拘無束的特點。
可見,以系統(tǒng)思維為指導思想和重要抓手進行語句品析時,就會對文本中的各個語言單位進行多維連綴,尋找各語言單位之間的邏輯關系,將其納入“文本系統(tǒng)”,從而獲得對文本深入高質的理解。
(三)系統(tǒng)鏈接:將語句品析納入由文本系統(tǒng)延伸出的次生系統(tǒng)中
系統(tǒng)思維的指導意義還在于對系統(tǒng)本身的靈活定義,即系統(tǒng)思維下系統(tǒng)的內涵和外延總是處于不斷的變化之中,如文本對于某一語句而言是個系統(tǒng),但文本對于由其延伸出的更大的系統(tǒng)而言則是個局部。系統(tǒng)的這種相對性和其中要素的自由組合性,使語句品析有了不斷豐盈和拓展的空間,進而將語句和文本放在更廣闊的次生系統(tǒng)(所謂的次生系統(tǒng),既可以指向文本內涵,也可以指向言語形式;既可以是文學規(guī)律,也可以是文化現象;既可以是某個宏大的類別,也可以是基于小視角的某個點)中進行觀照,探尋它們之間的異同和更為深刻的意義。其目的是讓學生在一個新的系統(tǒng)中更好地把握文本中語句使用的獨到之處和獨特效果,感受其在體現文本主旨方面的適切性。
《火燒云》寫的是夕陽晚霞。而描寫夕陽晚霞,角度和方法可以是很多樣的,有“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渾然一體,有“日晚菱歌唱,風煙滿夕陽”的生活氣息,有“獨立望秋草,野人耕夕陽”的辛勤勞作,等等。在古代文人筆下,夕陽多給人凄涼、失落、滄桑之感,常與游子、思婦、思鄉(xiāng)、懷古等相關,如“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歸帆去棹殘陽里”“衰草殘陽三萬頃”等等。而在現代人眼里,基于信息技術和交通的發(fā)達以及觀念的轉變等,夕陽的象征意味有了改變,如“最美不過夕陽紅”。所以面對夕陽晚霞,人們會更多地涌起贊美等感情。因而,在現代文章中多描寫夕陽晚霞之下的自然景色,如峻青在《海濱仲夏夜》中所寫:“夕陽落山不久,西方的天空,還燃燒著一片橘紅色的晚霞。大海,也被這霞光染成了紅色,而且比天空的景色更要壯觀。因為它是活動的,每當一排排波浪涌起的時候,那映照在浪峰上的霞光,又紅又亮,就像一片片霍霍燃燒的火焰,閃爍著,消失了。而后面的一排,又閃爍著,滾動著,涌了過來?!笨梢?,當我們將《火燒云》一文及其“燒”字的運用效果放在以夕陽晚霞為主題的詩文這一次生系統(tǒng)中進行觀照,便可發(fā)現不管是在主題內容還是表現手法上,《火燒云》一文在濃墨重彩地描寫夕陽晚霞,以白描形式記敘晚霞下人與物的變化以及自然滲透人們的快樂情緒等方面都是別具一格的。
如上,我們若以系統(tǒng)思維作為指導思想和重要抓手,在語句品析過程中關注語句本身對于文本所起的貫通文意的作用與意義、與其他語言單位之間多維連綴的關系和相互作用,并將其納入由文本系統(tǒng)延伸出的次生系統(tǒng)中進行有效鏈接,就可以獲得豐富立體深刻的、能夠激發(fā)和培養(yǎng)文化自信的、獨立且具個性化的解讀,形成關注整體的系統(tǒng)觀,使得語句品析深入高質,遣詞造句順暢恰當。
(金華職業(yè)技術學院師范學院? ?32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