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靜
摘要:課堂教學既是一門科學又是一門藝術。教學藝術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遵循教學的客觀規(guī)律,適應學生主體地位的學習能力,而使用富有審美價值的認識技藝所進行的創(chuàng)造性教學活動。它來源于教師個人長期的實踐經驗及其對突發(fā)事件的應變能力(教學機智),反映了教師對教學規(guī)律的深刻理解與掌握。
關鍵詞:藝術、數學教學、調動、教法
心因為有方向而執(zhí)著,方向又因為有夢而飛翔。夢是生命的動力,夢是汗水后的清涼,夢是歡樂者的支持者,夢是十年寒窗后的精神支柱,夢是成功者的奮斗力量。我的夢就是教師夢。在美麗教師夢中,我追求著美麗的教學藝術。
課堂教學既是一門科學又是一門藝術。教學藝術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遵循教學的客觀規(guī)律,適應學生主體地位的學習能力,而進行的創(chuàng)造性教學活動。它來源于教師個人長期的實踐經驗及其對突發(fā)事件的應變能力(教學機智),反映了教師對教學規(guī)律的深刻理解與掌握。它是一個內容豐富的系統(tǒng)結構,主要包括教學準備的藝術、教學過程的藝術、教學組織管理的藝術等?,F從以下幾點談談自己在教學上的實施。
一、調控學習動機,激發(fā)學習興趣
《數學課標》指出:數學教學活動應激發(fā)學生興趣,調動學生積極性,引發(fā)學生的數學思考,鼓勵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使學生掌握恰當的數學學習方法。
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激發(fā)學習興趣是促進學生學好數學的保證,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重要條件,它促使學生去追求知識的奧秘,使學生在良好的動機驅使下全神貫注積極思考,把學習數學當作一種樂趣。
例如:在教學“年、月、日”的數學內容時,在上課開始時,多媒體演示:家人在“好利來”蛋糕為豆豆過生日的情景,并顯示了一道有趣的數學題——豆豆已經是四年級學生,可自出生以后,到2004年2月底,只過了3個生日。請大家猜一猜,豆豆今年幾歲?
學生看過后,興趣怏然,議論紛紛,氣氛十分活躍。就連一些原來不愛動腦筋的學生,也積極“開動機器”,都急于想知道答案。這時教師及時引導學生進入新課,著重進行平年和閏年的比較。通過對比,學生就發(fā)現,豆豆的生日是2月29日,他剛過完第三個生日應該12歲。這一教學案例,使我對亞里士多德“思維在疑問和驚奇開始”的論斷加深了認識。有了疑問和驚奇,學生思維就會活躍起來,教師要善于抓住學生好奇心的心理特征,緊密聯系學生的現實世界,想方設法創(chuàng)設趣味橫溢的問題情境,把學生的好奇心理變?yōu)榍笾蛯W習興趣。
二、樹立創(chuàng)新意識,培養(yǎng)探索精神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人的內心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求,總想感到自己是發(fā)現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求特別強烈。我常對學生說:要勇于用不同尋常的眼光看問題,善于在別人看不到問題的地方發(fā)現問題,并且能提出不同一般的獨到見解。
例如:在《平均分》一課中,第一環(huán)節(jié)將8枝花,分給2個小朋友,可以怎樣分?當在動手操作時, 學生普遍都將8分成了4和4,而當老師說到:同桌交流一下,可還有其它分法?這時就會有1-3人想到8還可以分成1和7,2和6,3和5。在學生的認知里,認為分就要做到公平,所以不均分的情況就是不同尋常的,但在數學知識里它又是可行的。這時的大力表揚不同尋常,恰好肯定了學生大膽創(chuàng)新。
三、引導自主學習,促進主動發(fā)展
新課程標準,我們應該引導學生自主學習,讓他們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學習主人。教師要把自身角色定位為學生的合作者、鼓勵者、引導者。摒棄將現成知識、結論灌輸給學生的做法,充分考慮到學生主動發(fā)展的需要,設計彈性化的、有一定思維度的課堂問題,讓學生自主感悟、比較、體驗。
例如:在教學《平均分》這一內容時,我注重了在學生動手操作之前的問題設置?!?支鉛筆,可以分成幾份,每份分得同樣多?” “思考怎樣分?”“有幾種分法?”這樣的三個追問,會讓學生主動、深入探究知識,不急于表達自己已經知道的那一個。
四、加強動手操作和獲取信息的能力
兒童心理學表明:動手實踐、操作參與,符合兒童好動的年齡特征,符合兒童的認知規(guī)律。蘇霍姆林斯基有句名言:“兒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當學生動手訓練時,能使大腦皮質的很大區(qū)域得到訓練,從而對學生的智力發(fā)展起促進作用。教學中教師要讓學生有充足的時間和空間去實踐,在實踐中思考、探索,進而促進思維的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
例如:在教學《平均分》這一內容時, 三個環(huán)節(jié)我都注重了動手實踐。讓學生真正動手分,第一步分花(學具圖片),真正動手擺,在不均分中感受“每份分得同樣多”大家更喜歡。第二步分鉛筆(小棒代替),按“每份分得同樣多”分,看誰的方法多。第三步分糖果(學具圖片),按平均分配,分,粘,因為要闡述過程我在匯報時設計大屏挪動糖果的動態(tài)演示,吸引學生參與課堂。在一系列的動手操作中真正明白什么叫平均分,怎么平均分。
五、注重信息交流,培養(yǎng)合作意識
新課程標準倡導“合作”這一學習方式,具有極強的針對性。合作學習能讓學生在獨立探索基礎上,彼此互通獨立見解,展示個性思維方法與過程,在交流中反思,使自己的見解更加豐富和全面,也能讓學習較差的同學得到幫助。
例如:在教學《平均分》的內容時,我在第三個描述怎樣平均分的環(huán)節(jié)中,采用的是分組學習的形式,2個人一組,每組一張白紙(印有4個盤子),進行糖果均分。匯報時小組一起,一人指揮,一人操作大屏挪動糖果。學生很是興奮,學習氣氛也比較活躍,同時也體驗到了小組合作的優(yōu)勢所在。
中國夢是一個大夢,美麗教師夢是一個小夢,而大夢的實現離不開每一份小夢的實現。少年強則中國強,少年智則中國智。我愿作一棵為學生遮風擋雨的大樹,沒有什么驚天動地的壯舉,卻在平凡中做出了自己最大的貢獻。
參考文獻:
1.《小學數學新課程標準》201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