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論先秦儒家的憂患意識

      2021-12-23 09:35:39李勇
      今古文創(chuàng) 2021年48期
      關鍵詞:先秦儒家憂患意識當代價值

      【摘要】憂患意識實質上是一種辯證的自我反思、自我診斷意識。它通過對自身的批判、否定、反省最終實現(xiàn)自身的進步。中國傳統(tǒng)儒家文化就包含著深刻的“憂患意識”,它主要包括對國家、人民和道德的憂患,面對當下中國出現(xiàn)的社會問題,要繼續(xù)發(fā)揚古代“憂患意識”傳統(tǒng),同時積極進取、開拓創(chuàng)新。

      【關鍵詞】先秦儒家;憂患意識;當代價值;啟示

      【中圖分類號】B222?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1)48-0047-03

      憂天下是中國歷朝歷代知識分子的一種大胸懷、好傳統(tǒng),國憂民憂即便是放在茶余飯后也不忘,時刻保持一腔熱血,則天下可保太平,《易傳》所說:“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亂,是以身安而國家可保也”。

      追其歷史源頭,關于憂患思想我國早就源遠流長,有群經(jīng)之首美譽的《易經(jīng)》就包含許多“憂患”的思想?!兑住返谋玖x就是要讓人通過占卜,能對未來的隱患明察秋毫、防微杜漸,時刻憂懼著,“其出入以度外內(nèi),使之懼,又明于憂患與故”,并把將來的棘手大問題處理在當下的彈指間。

      一、社會風氣的崩塌與個人人格的缺失

      在春秋二百四十二年間,大小戰(zhàn)爭不計其數(shù),“弒君三十六,亡國五十二”,孔子憂國憂民,但認為國的亂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臣弒其君,子弒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來者漸矣?!?①國家產(chǎn)生大的動蕩,有微小根源。所謂“千里之堤,潰于蟻穴”,孔子認為這個“蟻穴”就是被人忽視的國人的精神風貌的下滑,孔子曰:“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國人不修德,對于自己人格上的缺點不關心,也不想改變,如同孔子所說的“狂、狷”之,久之人與人之間麻木不仁,上至帝王重臣爾虞我詐,下至平民百姓偷奸?;敲?,就會出現(xiàn)整個社會的風氣崩塌。

      孔子一生憂“禮壞樂崩”、人倫喪失,一心向往、恢復周禮,他認為,雖然社會發(fā)展了,其表現(xiàn)的形式千變?nèi)f化,但道體是不變的。他讀《易》曾“韋絕三編”只為解其真義,依萬法而返本源,《易》中六十四卦其本義所憂的,所有問題的根本還是在于憂德,“以為憂患興德為本也,六十四卦悉為修德防患之事” ②,國家動蕩的大事,究其根本,還是要從教育和民風及倫理道德的根源中探尋個究竟。孔子云:“君子謀道不謀食……君子憂道不憂貧”,過分地追求富貴與享樂,而喪失了自己人格上的道德底線,就太不值得了。一個沒有厚重文化內(nèi)涵的人,是沒有魅力的;一個沒有精神文明作支撐的國家和民族是沒有任何前途的,這才是孔子最憂慮的地方。

      孟子也認為社會大的動蕩歸根到底也是人心不古所致的,將來是個盛世,還是個亂世,其結果暗含在社會風氣中。他說:“富歲,子弟多懶;兇歲,子弟多暴。非天之降才爾殊也,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也”。③孟子認為,無論是物質充足的年代,還是自然災害頻繁、社會動蕩的年代,都要時刻憂患社會風氣的下滑。孟子認為,自己所處的那個年代,正因為人格教育的缺失,所以產(chǎn)生了一些整日無所事事,追求感官物質之樂的人,這些人對國家無益,而且有時也是社會道德敗壞的始作俑者;孟子筆下《齊人有一妻一妾》,就描述了當時一批仰慕富貴、愛慕虛榮的人,他們把人生成就的認同感全都歸于經(jīng)濟上的富有,對于人格的價值不屑一顧,譬如拿尺量風,不可比類;社會的病態(tài)心理和無知的攀比,就認為“必饜酒肉而后反”“盡富貴也”,才被社會認可的所謂成功人士“主流”文化;以至于,吃死人的祭品,也要護住臉面,終而夫婦二人“而相泣于中庭”;孟子善于觀察人民生活實踐的方方面面,從一件家中的小事,就能看出國家未來暗含著難以收拾的問題,體現(xiàn)出孟子明毫秋毫的睿智與警覺;孟子憂慮當時的虛偽民風,他說“飲食暖衣,逸居而無教,則近于禽獸”,庸俗化的民風如不及時制止,終將會把純樸的民風給破壞殆盡,人人喪失自我,失去正確的價值觀、世界觀,進而國家也會失去其發(fā)展的方向和動力,日漸退化;于是,孟子此生的一大志向就是:“我亦欲正人心、息邪說、距詖行、放淫辭,以承三圣者”,并號召天下人要做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

      孟子對國民人格的要求與孔子是相同的,希望人人都能養(yǎng)成一種中庸和諧的人格之美,即不偏不廢?!睹献印る墓隆酚幸徽玛P于陳仲子的“廉”的說法,匡章曰:“陳仲子豈不誠廉士哉?居於陵,三日不食……是尚為能充其類也乎?若仲子者,蚓而后充其操者也”。

      由此可以看出,孟子眼中具有健全的人格的人,不是偏執(zhí)狂,而是從人民社會實踐生活中孕育出來的,在道德實踐中一步一步成長起來的人;這種人大氣中和,并能“兩利相權取其重,兩害相權取其輕”,而不是與社會生活格格不入的書呆子。因此,孟子也是非??粗氐赖聦嵺`的效果的,認為正確的理論如果離開生活實踐去做、去體悟,就相當于無。

      二、暴政的橫行和賢才的難求

      春秋戰(zhàn)國之所以戰(zhàn)亂不斷,與執(zhí)政者的執(zhí)政能力不足和政策眼光低下也有很大的聯(lián)系,故先秦儒士也希望游走于國君之間,希望被人采納自己的“仁政”治國觀點,以期用最小的力氣換來最大的成就,這是極巧妙的,“王者之不作,未有疏于此時者也;民之憔悴于虐政,未有甚于此時者也”。

      政治形勢是多變的,而且政治上的小小的錯誤會引起全國范圍內(nèi)的大問題,所以政治是關乎國家存亡的大事。孔子注解《易傳·系辭下》云:“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亂,得而不忘喪,是以身安而國家可保也”,“政治者雖然是小人之事”,但如果國家民族處于水深火熱的危難之中,先秦儒家同樣是有著“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治國情懷,為天下苦難百姓舍生取義;孟子也說“君子有終身之憂,無一朝之患也”,正因為有憂,所以才能無憂,“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執(zhí)政者的道德素質能夠決定未來是個盛世還是亂世,政治清明是盛世的前提。“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孔子憂的是政風和官員的道德修養(yǎng),只有上面的官員正直清廉了,下面的基層官員才能受其熏陶,上行下效,政治清明;孟子說:“賢君必恭儉禮下;如果執(zhí)政高層都貪污腐敗,風氣外露;那么下面的基層官員,也會魚肉百姓,孟子所憂的暴政之隱,就出現(xiàn)了:“庖有肥肉,廄有肥馬,民有饑色,野有餓莩,是率獸而食人也”“饑者弗食,勞者弗息,胥讒,民乃作慝”。

      孟子認為國家用人需非常的謹慎,他認為一人可興世,一人也可亡世;國與國之間的競爭歸根到底是人才的競爭,“堯以不得舜為己憂,舜以不得禹、皋陶為己憂”。國家不應憂國庫的錢不夠多,而應該憂國家官員內(nèi)的人才不夠多,他認為誰能吸引到好的人才,天下就是屬于誰的。荀子也認為要用正直率性、敢于直言的人,良藥苦口利于行,這種人才是真正的忠臣,荀子說:“敬而不順者,不忠者也;忠而不順者,無功者也?!?/p>

      孟子還強調(diào)選才納賢應當不拘一格,不論它家庭背景如何,社會階層如何,知識層次如何等等,只要是務實濟世之才都可以拿來用;選才任能不能僅以一個人讀多少書以標準,更重要的是要看一個人的人生經(jīng)歷和內(nèi)在心性的修煉如何。他說:“舜發(fā)于畎畝之中,傅說舉于版筑之間,膠鬲舉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士,孫叔敖舉于海,百里奚舉于市。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過,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徵于色,發(fā)于聲,而后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闭问菑碗s多變的,盛衰有時只在于一念之間,孔子對于為政者,也要求其要有高超的應對復雜緊急問題的能力,他說:“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知道國家有難,但沒有能力去應對才是最麻煩的,因此人才、智力的匯集起決定作用。

      三、孝道的落寞和家庭結構的破壞

      孔子之“魯衛(wèi)之政,兄弟也”,魯國和衛(wèi)國本來是周朝時周公旦和康叔本的封地,周禮聞名之地,后來人倫道德日漸淪喪,最后竟亂至“季氏八倌舞于庭”,君臣相殺,父子相殘的局面,即:“臣弒其君者有之,子弒其父者有之”;當時人亡政息的混亂局面,孔子歸因于家庭倫理結構的崩塌??鬃诱J為家庭倫理結構的和諧是社會和諧的基礎;因為,即便是當政者的群體,離不開家庭生活而單獨存在于世;如果社會家庭結構普遍不完整,家庭氛圍烏煙瘴氣,那國家離亂也不遠了,“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雖有粟,吾得而食諸” ?④

      孔子認為家庭人倫關系的骨在于父子關系,即孝道。在孔子眼里,“百善孝為先”,孝是仁中仁,若想改變當時令人擔憂的人倫崩壞的狀況,如果從孝入手,定是必經(jīng)之路;于是憂孝就成了孔子恢復周禮的燃眉之急。

      《論語》里講到一個故事,宰我向孔子討教孝,問道:父母去世后,做兒子的要守喪,可要守三年的時間,這種要求,是不是太久了啊,在我看來一年就足夠了。孔子聞后只是嘆氣,無奈地給他一個評價說:“予(宰我)之不仁也 ” !孔子對宰我的憂慮,也是對當時孝文化遭到破壞的憂慮;孝是仁的前提,是眾多種道德的根基,孝的基礎打好了才能踐行別的道德,才有資格去做別的事,“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

      孔子憂慮當時一些人因攀比富貴而誤讀了孝精神的本質,認為這種人并不是真正圓滿君子人格的體現(xiàn);若迫于周圍輿論的壓力,不得已的孝是可恥的;如果單獨僅是物質方面的“養(yǎng)”,而無精神層面的“孝”,則是沒有任何內(nèi)涵價值可言的,孔子說:“今之孝者,是謂能養(yǎng)。至于犬馬,皆能有養(yǎng);不敬,何以別乎”。如果孝能夠做得圓滿;那么,仁心才會充滿于內(nèi)心,甚至能“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甚至認為,圣人與凡夫的區(qū)別,就在于對人倫道德理解、實踐的程度,“規(guī)矩,方員之至也;圣人,人倫之至也。欲為君,盡君道;欲為臣,盡臣道”。孟子認為是否具有人倫精神是教育培養(yǎng)合格與否的評判標準;社會風氣日漸墮落到如此慘景,正是因為人倫精神遭到了破壞,人們在追求人生目標時沒有基本的人倫道德水準,唯利是圖。

      四、鑒古啟今

      現(xiàn)代社會貧富差距的拉大、社會公平和效率相對缺失,“官二代”“富二代”掌握了大量的一手資源,社會悄然滋生出了一種浮躁和功利的風氣;不論從相親節(jié)目中在“寶馬車中哭泣的少女”,還是到“阜陽假奶粉案”等,人倫道德的底線多次遭到拜金主義風氣的挑釁,少數(shù)人與人的關系逐漸低俗化、金錢化、酒肉化,喪失了人性中本來的純樸之樂。孟子說,“上下交征利,國危矣”,孟子認為,如果人民爭相為利益而爭斗,為此迷失了自己的本心即“人倫大義”,不知道追求真正的快樂,那么社會風氣就會逐漸變得非常的鄙陋、浮淺。

      發(fā)展經(jīng)濟、擺脫貧困,這固然沒錯,但先秦儒家講“君子愛財,取之有道”,講究如理如法求財;在法律人倫道德的范圍內(nèi)發(fā)揮自己的聰明才干去創(chuàng)業(yè),這是無可厚非的;如果社會上的不法商人靠著投機取巧,又沒有創(chuàng)造新的實體經(jīng)濟,如此得財,則不合道體,更有甚者是昧著天下人的良心制假販假,更為天下人唾棄;孟子憂患那個時代財富不均的丑惡現(xiàn)象,“兇年饑歲,君之民老弱轉乎溝壑,壯者散而之四方者,幾千人矣;而君之倉廩實,府庫充”。

      同樣,孔子也認為,人們憂患的不應是財富不多,而應憂財富“不均”。如果因人心不平,引來社會的動蕩就是太不值得了,這等于是用錢招禍,這錢財不如不要;因此,孟子認為義大于利,“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

      教育商品化改革后,落下唯利是圖的功利觀、缺乏實踐的形式主義說教觀,使現(xiàn)代教育制度完全市場化、過度的職業(yè)技術化,導致教育的形式偏離了教育的本質——培養(yǎng)人格健全的人。而“造成目前大學素質教育中健全人格教育的相對缺失,有著多方面的原因,其中重要的一點,便是我國目前高等院校教育過程中過于注重實用、功利,中國文化的基本精神在道德教育體系中成了稀缺資源。這既表現(xiàn)為學校人文素質教育的薄弱、學生人文素質的缺失,又表現(xiàn)為他們對人文精神的渴求?!?⑤部分大學師生間情誼淡薄,老師僅是傳授謀生技能收取費用的機器,而學生不過是付費者,畢業(yè)就意味著商品交換的結束,尊師敬道之氣越來越淡??鬃拥慕逃^是理性的,并不認為一個人掌握一種技能能出去做工養(yǎng)活自己就是成功的,他要求教育是要培養(yǎng)人格圓滿的人;他的教育課程就是六藝:“禮、樂、射、御、書、數(shù)”,其目的就是要培養(yǎng)出“恭、寬、信、敏、惠”“仁、義、禮、智、信”等圓滿人格的人,這種人鐵骨錚錚,不為富貴所動,“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并能慈悲濟世,為國為民,“不令雖行”,心堅志遠,“任重而道遠”。

      孔子關注教育的落實即踐行道德,其實踐結果的最終檢驗標準是:能否“立德、立言、立功”的三不朽的價值目標;人修身修心的目的是要未來成為“君子”即人格圓滿的人,這種人不僅可以活得快樂“仁者不憂”“君子不憂不懼” “樂以忘憂”,即便是“簞食瓢飲”,也是風骨傲然;這種人是平天下的基礎,他們對家庭,對社會都是大有益處的,他們是社會和諧的主力軍。

      注釋:

      ①李昉:《太平御覽》(第六卷),河北教育出版社1994版,第607頁。

      ②孔穎達:《周易正義》,載《十三經(jīng)注疏》,中華書局1980年版,第89頁。

      ③楊伯峻編:《孟子譯注》,中華書局1963年版,第260頁。

      ④楊伯峻編:《孟子譯注》,中華書局2009年版,第173頁。

      ⑤《人文素質教育讓大學生走出價值困惑》,中國教育報,2005-02-01。

      作者簡介:

      李勇,河南商丘人,上海財經(jīng)大學博士,上海政法學院講師,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猜你喜歡
      先秦儒家憂患意識當代價值
      儒家“慎獨”與“為己之學”辨析
      學理論·下(2017年4期)2017-05-13 00:50:52
      中國先秦儒家理想君子人格的自由性探究
      湖湘文化中的憂患意識與魏源的“救亡圖存”“經(jīng)世致用”
      中原文化與文曉村新詩創(chuàng)作
      關于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及其當代價值的研究
      東方教育(2016年16期)2016-11-25 03:27:33
      淺談長征精神的當代價值
      淺析馬克思異化勞動理論及其當代價值
      人間(2016年26期)2016-11-03 17:37:10
      新形勢下正確認識毛澤東思想
      商(2016年27期)2016-10-17 04:49:04
      先秦儒家“德福”思想的當代價值
      人民論壇(2016年26期)2016-10-12 17:38:27
      先秦儒家與古希臘人格教育比較
      考試周刊(2016年47期)2016-06-29 07:50:15
      衡南县| 日喀则市| 黔西| 陆良县| 措勤县| 太保市| 凤庆县| 高青县| 东乡族自治县| 苍梧县| 社旗县| 军事| 青田县| 冀州市| 眉山市| 峡江县| 南京市| 铁岭县| 九江市| 宣汉县| 肃北| 邯郸县| 黄陵县| 大余县| 临高县| 葫芦岛市| 清苑县| 霍林郭勒市| 克拉玛依市| 馆陶县| 普兰县| 蕉岭县| 廊坊市| 开化县| 化州市| 桑日县| 灌阳县| 黄冈市| 镇远县| 霍城县| 开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