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百川
摘要:小學語文教學主要培養(yǎng)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其中"讀"是提高學生語感的主要途徑,不僅能夠提高其語言表達能力,還能加深其思想感悟能力,加深對文章情感的理解。而如何利用朗讀教學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能力,豐富其精神內涵,則是廣大語文教師應該思考的問題。本文主要從"情由讀中來"這一角度去探討小學語文高段教學中情感的培養(yǎng),并給出合適的建議,希望能夠為小學語文教師的教學工作提供思路。
關鍵詞:小學高段語文;朗讀教學;情感培養(yǎng)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引言:
朗讀能夠將文字轉化為聲音,在朗讀的過程中不僅表現(xiàn)了語言藝術還融入了思想情感,使用朗讀教學培養(yǎng)學生的情感,符合小學生的年齡和認知特點。因此,小學語文教師應該重視朗讀教學,不斷提高教學思想和方法,激發(fā)學生對朗讀的興趣,實現(xiàn)語文教學的高效性。
一、小學語文高段朗讀教學中情感表達的基本原則
(一)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和人文情懷的原則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無論是"聽""說""讀""寫"都離不開情感的表達,其實從某一角度來說,語文教學的核心就是情感。因此,教師在上課時,應該引導學生感受課文中情感,提高學生對語文的認知,并遵循人文情懷和人文素養(yǎng)的原則,使學生在理解文章的基礎上形成的共情能力,并站在作者的角度去思考問題,體會作者的情感,使其產生與作者之間的共鳴。只有這樣學生才能獲得更好的情感體驗,豐富自身的精神內涵和語文素養(yǎng),真正實現(xiàn)語文教育的意義。
(二)教學方法與生活實際相結合的原則
無論是哪一種教學都不能離開實際生活,離開實際生活的教學就像是無本之木,無泉之水,語文教學也不例外。語文課文中的感情來自于作者對生活的感悟,對生活中常見情感的藝術表達。因此,從情感與生活的這一關系來看,小學語文朗讀教學的方法一定要與生活實際相貼合,使學生感受到語文實際意義,激發(fā)學習的樂趣。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以為學生創(chuàng)設與生活相關的情境,使學生在情境中體會感情,只有這樣才能實現(xiàn)語文朗讀教學的有效性。
二、小學語文高段朗讀教學中情感培養(yǎng)的有效策略
(一)利用提問,引導學生掌握脈絡
在進行朗讀教學時,教師應該利用提問幫助學生理解文章情感,恰當?shù)奶釂柌粌H能夠引導學生進行獨立思考,還能幫助學生掌握基礎知識,提高朗讀教學的有效性。其次,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提問也是檢驗學生學習狀況的方式之一,能夠幫助教師了解學生的具體情況,進而調整教學方案。比如,在學習《我的戰(zhàn)友邱少云》時,教師可以先讓學生自行劃分段落,然后提問學生每段所表達的情感,以及段落與段落之間的關系。這種方法幫助學生理清文章脈絡的同時,鍛煉了學生對段落內容的總結與思考,有利于為接下來的朗讀教學做鋪墊,使學生更好地體會文章的感情,產生情感共鳴的效果,加深對文章情感的理解。最后教師可以在學生理解每段感情的基礎上,為學生進行宏觀的分析,并引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實現(xiàn)"情由讀中來"的教學效果;教師也可以隨機抽查學生進行朗讀,檢驗學生的對文章情感的理解,并對教學的內容和方向進行調整。
(二)合作探究,發(fā)揮學生主體性
在教育改革不斷推進的背景下,越來越多的教師意識到了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重要作用,于是更新教學理念,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增加學生的參與感,給予其良好的課堂體驗。在眾多教學方法中,合作探究的教學方法受到了廣大教師的熱愛,因為該方法不僅能夠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還能活躍課堂氛圍。在朗讀教學中,使用合作探究的教學方法在發(fā)揮學生主體性的同時活躍了課堂氛圍,培養(yǎng)學生團結友愛的意識。此外,合作探究的教學方法,一改往日"單打獨斗"的學習模式,給予學生更多信心和積極性,使其以更加積極的心態(tài)參與教學,畢竟遇到再難的問題都可以與小組成員共同商討。因此,在合作探究教學方法的引導下,學生能夠集思廣益,更深層次地探討語文課文中所蘊含的情感,增強其共情能力。比如,在學習《七律.長征》時,教師可以按照位次將學生分為不同的小組,然后布置課堂任務,即讓小組共同搜集資料,查找《七律.長征》的寫作背景,然后結合背景資料分析該詩所表達的具體情感。最后教師可以組織小組間的朗讀比賽,并在眾多小組中選出最有感情的一組,鼓勵該組講解他們探究到的情感和思路。這種方法不僅能夠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還能提高學生的思考和感悟能力。
(3)教師范讀,引導學生欣賞
小學生年齡較小,生活經歷不足,缺少情感體驗,所以不是所有的課文情感都能通過獨立思考和小組合作去探究。對于較難的課文,教師可以在解讀之后進行范讀,讓學生感受教師所表達的感情,鼓勵學生想象并積極思考。比如,《少年閏土》這篇文章是魯迅對兒時伙伴的懷念,以及鄉(xiāng)下安靜美好生活的無限向往,但是學生從表面很難理解這層情感,此時便需要教師進行范讀。首先,教師應該仔細為學生講解當時的社會背景,以及魯迅的寫作風格,然后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最后教師可以為學生介紹中年時期的閏土,加深學生對作者情感的理解,使學生產生共情。
(4)解剖文章,創(chuàng)設情境
除了以上教學方法外,教師在進行朗讀教學時,還可以仔細研究教材,充分挖掘其中容易產生共鳴的情感,并為學生創(chuàng)設合適的情境,使學生在情境中思考和感受作者所表達的情感。比如,課文《故宮博物院》是對故宮結構、規(guī)模以及歷史的講解,整篇文章采用了空間順序按照游覽路線介紹了故宮建筑結構,體現(xiàn)出了作者對故宮的喜愛以及由內而發(fā)的民族自豪感。比如這句"在湛藍的天空下,那黃金色的琉璃瓦重檐屋頂,顯得格外輝煌"教師可以根據這雄偉輝煌的畫面,調整自己的語調,用感情和語言為學生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力。
結語:
語文不僅是一門語言學科,更是一門表達情感的學科,而朗讀是表達情感最主要的方式之一。對此,教師應該落實"情由讀中來"的教學理念,利用朗讀培養(yǎng)學生的情感。此外,在實施教學的過程中,教師不僅要尊重學生的主體性,還應引導學生思考和探究,提高學生的思想感悟能力,提高共情能力,實現(xiàn)學生的語文能力的全面發(fā)展。
參考文獻
[1]許淑芳.小學高段語文教學中學生朗讀能力的培養(yǎng)策略[J].文理導航(下旬),2021(08):48-49.
[2]石淑琴.小學語文朗讀教學中的情感培養(yǎng)[J].山海經,2019(14):95.
[3]劉井嵐.情由讀中來——淺談小學語文朗讀教學中的情感培養(yǎng)[J].散文百家,2019(05):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