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伊盟
摘要:語言是人們表達思想、情感、認識,開展交流、互動、分享的工具。而對于正處于認知啟蒙期的幼兒來說,其語言能力的培養(yǎng),則顯得尤為重要。因此,結合幼兒的認知訴求與身心特性,教師在學前教育中落實語言教學時,應切實加強對各類素材、資源的借助與利用,輔助活動、策略的滲透與融合,為每一個孩子搭建起更為貼近其“最近發(fā)現區(qū)”的用語條件。讓孩子們在掌握語言之表達技巧與方法,并借助一些最為基本、簡單的詞匯、語句分享認識、表達情感中逐步獲得認知蛻變,來提升語言教學的實效性與針對性,以切實促進學前教育階段幼兒語言能力的發(fā)展。
關鍵詞:探究;學前教育;發(fā)展;幼兒;語言能力;有效策略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具備基本的語言能力,并能在自主駕馭各類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思想認識、情感體驗中獲得認知蛻變,是新時代學前教育中語言教學應著力突破的重點與核心所在。而且,由于每一個孩子所處的生活環(huán)境不同,加之其在生活經驗、思維能力、認知積淀層面的顯著差異,以致其語言教學的開展,更應以切實發(fā)展其語言能力為關鍵,來優(yōu)化教學模式,拓寬認知路徑,以切實強化對孩子們語言學習興趣、良好用語習慣、完善認知體系的構建。同時,教師還需切實關注每一個孩子的認知特性,盡量使教學活動的實施,教學措施的踐行,更具感染力與生命力,以從不同領域、視覺、層面來延伸課堂路徑,讓幼兒在生活場景、日常活動中應用語言去表達、去分享、去交流、去互動,為確保其語言能力發(fā)展而奠基鋪路。
一、從習慣培養(yǎng)入手,夯實幼兒的語言應用基礎
學前教育階段語言教學的開展,屬于啟蒙教育的范疇,而幼兒語言能力的發(fā)展,離不開輔助性教育素材的驅使與引領,更離不開教師的科學指導與帶動。因此,教師應從培養(yǎng)幼兒善于積累、主動積累、積極積累的良好習慣入手,在語言教育中適時融入一些輔助性讀物、圖畫、視頻等教育素材,并結合幼兒喜歡聽故事、愛好看圖畫的特性,在語言教育實踐活動中滲透一些輔助性繪本,實現對幼兒思想、意識、能力的全面激發(fā),促使其語言表達由口語向書面語過渡。另外,教師還可以通過定期舉辦故事交流活動的方式,讓幼兒在限定時間內就自己所閱讀的故事、繪本等和全體孩子分享,在針對性訓練中增強幼兒的語言能力。例如,教師可以以繪本或圖畫書、故事書為誘導,組織幼兒自主編排小話劇、小游戲等活動,讓幼兒在實踐活動就自己閱讀所獲予以展示,在豐富的語言教育素材引領下,積極展示自我,更好發(fā)展自我。以切實提升語言教學效能,將幼兒語言能力的培養(yǎng)與塑造,推向全新高度。
二、從情境創(chuàng)設出發(fā),開掘幼兒的語言認知潛能
由于每一個幼兒的求知欲都十分迫切,加之其本身比較貪玩、好動,且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極為豐富。而面對鮮活、生動、多元、豐富的語言教育生態(tài)浸潤,其語言表達的意愿也會得到充分激發(fā),更利于其語言能力的發(fā)展。因此,教師應以多元化語言表達生態(tài)、情境構建為引領,加強對各類資源的借助,使幼兒置身于精彩形象的用語生態(tài)內,以切實激發(fā)其語言表達興趣,萌生想說的沖動,在迫切的用語夙愿刺激下獲得語言能力的發(fā)展。另外,教師還可以借助實踐體驗的方式,將幼兒引入真實情境或豐富視域,組織幼兒在參與活動、探究感知、觀察體驗中就自己對不同人、物、事的認識、理解、感受等進行交流、表達,以切實增強其語言能力。例如,春天來臨之際,教師可以組織幼兒去觀察春天校園的優(yōu)美景色,讓幼兒就自己最喜歡的事物進行分享,實現對其語言感知能力的培養(yǎng)。通過對課堂教學路徑的深度拓展,來優(yōu)化語言教學途徑與策略,以實現對幼兒語言認知潛能的深度開掘。
三、從活動構建著力,發(fā)展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
結合幼兒身心特性,以及其語言教學需要,教師在探尋有效性語言教學策略時,應從切實調動每一個幼兒的語言表達興趣與熱情為出發(fā)點,不斷加強對輔助性教學活動的設計與構建。使孩子們在踴躍參與、積極互動中獲得語言能力發(fā)展。同時,教師還應注重對和諧、融洽、歡悅交際平臺的打造,為其提供更多語言表達的機會。以慢慢提升幼兒的用語自信,獲得表達的發(fā)展,情感的激發(fā),智慧的提升。尤其在幼兒進行表達與交流時,教師應扮演好自己的協(xié)助者、參與者、引導者角色,盡量俯下身子來傾聽幼兒的想法與需求,切忌在幼兒表達時當即打斷或即時評價,以挫傷孩子的自尊,影響幼兒語言表達自信的確立。例如,針對幼兒喜歡故事的特性,教師可以采用講故事的方式來培養(yǎng)語言能力。首先由教師講述故事,隨后鼓勵幼兒進行復述,并根據每一個幼兒的表達情況,對其進行評價,讓幼兒在鼓勵與肯定中逐步提升其語言自信。來實現對幼兒語言表達熱情與興趣的激活,來提升教學實效,促進幼兒認知遷移。
四、運用媒體教學,推進自主表達
語言活動媒體化即借助各種媒體化手段,為幼兒提供生動的畫面信息,讓幼兒有話可講,引導幼兒完整、連貫地講述,說出故事大致情節(jié)。媒體化手段主要包括:自制插入教具、自制大圖書、自制故事PPT、故事或兒歌動畫等。
現代多媒體技術有進行定格放大、反復顯示畫面,提供視、聽結合,把看、昕、說統(tǒng)一起來的功能,如:故事《小猴賣圈》教學中,整個情節(jié)都圍繞著小猴怎樣根據小動物描述的圓形物品的用途賣給小伙伴相應東西而展開。幼兒在形象生動的多媒體教學中,感受到其中的趣味性,自然能心情愉快的表達自我想法,促進語言表達能力的發(fā)展。
四、結論
總之,學前教育期幼兒語言能力的發(fā)展,本身就是一個循序漸進、潛移默化的過程。而且,不同的語言教學方式、手段、途徑、策略等,也對幼兒的語言能力培養(yǎng),有著重要影響。因此,教師在探尋有助于學前階段幼兒語言能力發(fā)展的有效策略時,應以幼兒的認識訴求為基礎,切實加強對具體教學活動、項目、任務的創(chuàng)新與優(yōu)化,并在課堂領域構建出更具形象性、多元化、豐富性的用語生態(tài),以切實開掘每一個幼兒的認知潛能與語言興趣,使語言教學的開展,更具感染力與生命力,讓幼兒在參與、體驗、感知中逐步獲得認知蛻變,來確保語言教學效能的提升,來助推幼兒的全面發(fā)展。
參考文獻
[1]劉倩.學前教育中如何發(fā)展幼兒語言能力的策略探究[J].中國新通信,2020,22(11):196.
[2]景晶.學前教育中如何加強幼兒的語言能力培養(yǎng)[J].科普童話,2018(36):117+119.
[3]何思慎.提高幼兒語言能力的途徑[J].廣西教育,2018(13):153-154.
[4]樊菊英.在學前教育中發(fā)展幼兒語言能力之我見[J].學周刊,2016(31):240-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