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穎春
一直以來,我們都在追求高效的課堂。那么,在“雙減”政策背景下,怎樣利用有限的時間,讓課堂容量更加充實,既能完成單元目標,又能保證學生掌握知識點?筆者認為,可以緊扣“三度”,讓語文課堂變得更高效、更實效。
一、眼中有學生,課堂有“溫度”
這里的“溫度”指的是關注學生。一節(jié)高效的課堂應該是眼中有學生的課堂,教師眼中只有學生,時刻關注學生的狀態(tài),才能從學生的角度去設計課堂,根據學生的情況去調節(jié)教學方法,使語文課堂更有效。
怎樣讓語文課堂有溫度?筆者認為可以更多地關注學生的質疑、學生的回答。教師要通過自己的手勢、語言,讓學生感受到來自教師的關愛,使之能更好地投入到課堂中。
這是一節(jié)一年級的拼音教學。教師熱情洋溢地組織學生對各音節(jié)進行拼讀,抽讀、開火車讀,男女生合作讀……可以說讀得非常積極。然而,最后一排高舉小手的學生卻完全被教師忽略了。從一開始的積極“老師,我來,我來……”到后面的伏在書桌上小聲抽噎。而這一切除了聽課的筆者,誰也沒有注意到??吹綄W生可憐兮兮的樣子,筆者就想:課堂上,教師不能只關注自己的教學進度,一定要多重視學生的表現(xiàn),如果學生長期不被重視,長此以往,必然會失去學習的興趣。
反觀另一節(jié)三年級的《語文園地》教學課,教師就特別重視學生的狀態(tài),當學生出現(xiàn)問題時,教師能堅持多留點時間給學生,讓他們有時間去表達所思所想。哪怕學生的表述中有一些低級的錯誤,她也能去傾聽、去激勵。
課中,教師出示了幾幅圖,要求學生用恰當的詞語把圖的內容表達出來。其中有一幅圖就是一大串一大串的葡萄,一個學生舉手回答:“健康的葡萄?!逼渌麑W生馬上就大聲說:“錯了,錯了?!苯處熚⑿χ龑В骸巴郏野l(fā)現(xiàn)你太喜歡葡萄了,情不自禁地把它當成了朋友,你看,你把健康用在了它的身上。不過老師覺得可以用其它的詞語。你看看它的枝葉、顏色,你還可以用什么詞來形容它?”學生馬上就明白了,說出了“五光十色的葡萄”。而在形容廬山瀑布這個地方時,有個學生說:“山窮水盡的廬山瀑布?!闭f完全班學生都笑了,聽課的教師也笑了。然而,教師并沒有因此責怪學生,而是告訴他:“你的詞匯量真大,只是山窮水盡這個詞表示的是不好的意思,老師覺得用在這里不恰當。你能用過另外一個詞嗎?”學生想了想,馬上用了另外一個詞語。教師馬上又給予了表揚。
當時,筆者真想為這個教師的智慧喝彩。正因為這個教師不怕學生犯錯,能讓學生體面地坐下,所以才有學生崇拜的眼神,才有了積極參與的課堂。有時候筆者會問自己:為什么學生越到高年級越不愛舉手發(fā)言,除了年齡因素外,是不是也和我們的平時教學習慣有關呢?我們會不會在不自覺中忽略了學生?打擊了學生發(fā)言的積極性?課堂上,若能更多地關注到學生,多點鼓勵、多點點撥,少點打擊,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就會保持住。
二、教學有層次,課堂有深度
課堂有深度,這里的“深度”不是說要把內容講深,而是說要有層次,步步深入。在平常的教學中,我們經常會犯一些錯誤,很多時候上的課都是在同一個層次的,完全沒有進一步的擴展。學生的學習很多時候只是停留在表層,這樣的課堂是不可能真正高效的。
印象中有這樣一節(jié)《坐井觀天》的生字教學課。課中,教師采用了隨文識字的方法,帶著學生學習生字。當講授“喝、渴”時,教師先是讓學生進行拼讀,掌握生字的讀音。接著是讓學生觀察這對生字的區(qū)別,很容易,一個是三點水,一個是口字旁。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這對生字,教師出示了一首兒歌:口渴要喝水,渴帶三點水;喝水要用嘴,嘴是口字旁。簡單明了地把這對生字的不同點總結了出來。當筆者以為一切已經結束,可以教學生書寫的時候,教師又出示了相關練習,要求學生根據內容選擇準確的生字,然后又指導學生用上“渴、喝”來復述小鳥落在井沿上的原因。最后才是指導學生書寫的筆順。整個過程都是依據學生的實際進行慢慢滲透學習,步步深入。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就掌握了這對生字。針對高年級很多學生都分不清生字的情況,筆者想有這樣方式方法的話,又怎么會掌握不了呢?
三、教師能放手,課堂有廣度
“廣度”指的是學生學習的寬窄程度。我們知道,每一個學習的過程是一個從扶到放的過程。筆者聽過不少課,發(fā)現(xiàn)很多時候,教師為了完成教學任務,總是一步步帶著學生走,不敢放手。殊不知,這樣的學習效果是很不好的。
一節(jié)五年級上冊《太陽》一文,授課教師一段一段地引導著學生去掌握太陽的特點,說明方法、用詞的準確性,完全不敢放開讓學生去自學?!陡火埖奈魃橙簫u》也是如此,從珊瑚的外形到海參的特點,到海底魚的特點,完全都是教師一邊提問一邊學習。雖然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學得很通很透,但筆者知道這樣的學習是無效的,離開了教師,學生可能會一無所措,不知道如何下手。其實,對于這樣一篇結構相似的文章,教師大可以在帶著學生學完第一部分的情況下,分發(fā)學習任務,以小組形式開展自學。并通過小組代表匯報,來進行指導。對學生掌握不到或掌握不全面的地方進行點撥,效果會更加好。筆者不知道他們后面是如何遷移到課外閱讀的。但作為一名教師,筆者認為要學會放手,放手是為了學生成長地更好。課堂應該是從帶著走到放手走的過程。教師的作用就是從牽到放,這是一種引領,也是一種廣度的學習。
四、設計有個性,課堂有態(tài)度
每一節(jié)語文課,應該是有教師個人主張的課。課文重要,但教師的教學思維不能給課文所局限。我們應該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對課文的順序、講授方法進行適度的調整,讓課堂貼近學生實際,從而能真正讓課堂有效、實效。
很多時候,我們拿到一篇課文,總會走入兩種誤區(qū),要么上得太過簡單,要么上得太過復雜。不知道該如何把握,這樣往往會浪費寶貴的時間。其實,每一篇課文的教學重點都是不一樣的,在不同的年齡階段,就算是同一篇課文,教學角度都應該是不一樣的。所以,我們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結合學習階段的語文素養(yǎng),對所授的課文進行設計。例如,同是《女媧補天》這篇課文,如果是三年級,我們的教學重點就應該放在詳細復述上,而四年級則要學會簡單復述。到了五年級,我們則要求學生做到創(chuàng)造性復述。目標不同,教學的方式方法也就不同。
例如,五年級上冊《將相和》一文的教學,很多教師覺得很難把握,文章太長,內容太多,查看了很多的教學設計,也是有很多的內容,很多教師就毫無頭緒,一步一步來,一個知識點也不放過。這樣,課堂就完全沒有了自己的個性,教師教得累、學生學得累。這樣的課堂又怎么能做到實效呢?如果我們換個角度,大膽對本課進行設計,只是抓住兩點進行教學。一是分小組歸納三個小故事,說清楚誰在做什么、結果如何。第二步則是比較藺相如和廉頗的語言、性格,體會文章的中心。通過這樣的設計,既突出了文本的重點,又刪掉了一些繁雜的東西,課堂內容會變得清晰,學起來自然就容易多了。
其實,要追求課堂實效,還是需要每一個語文教師用心去思考、去執(zhí)行。緊扣“四度”,真正為學生的將來思考,才能真正走進學生的內心,達到我們想要的課堂實效。
責任編輯? 梁國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