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敏青
【摘要】所謂“多元素”就是在課程改革的教育下為學生創(chuàng)設的一種能幫助學生理解數學題意、激發(fā)學習情趣、開發(fā)學生思維,提供發(fā)展學生的觀察能力、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的教學環(huán)境。本文以名師課例為基礎,淺談如何引入多元素,點亮精彩課堂。
【關鍵詞】多元素;點亮課堂;小學數學
作為一線教育工作者,如何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有效的課堂時間內,最大程度地達到教學的高效,是一個重要的課題。在觀看了名師精彩課例后,將多元素融入教學,增加教學的的趣味性,能夠促進教學高效,點亮魅力課堂。
一、把“核心詞”元素帶進課堂
在教學中,筆者漸漸認識到無論教學什么內容我們都要考慮它的價值,考慮我們究竟要教給學生什么?是能力?是方法?是習慣?還是意識?而這一點,筆者在平時的教學中考慮得還很不夠。比如,關于平均數教學。它的核心詞是什么呢?在觀看吳正憲教師的課例之前筆者從沒認真思考過這個問題,只是簡單地認為重點就是教給學生求平均數的方法,而把意識的培養(yǎng)放到了次要位置。在觀看了吳正憲教師的教學課例以后,筆者的感受尤為深刻:平均數教學應該把理解平均數的概念、了解平均數的特點和作用放在重要位置,在此基礎上掌握求簡單平均數的方法。首先,選擇合適的情景,讓學生產生對平均數的需求。任何事物的產生都有它的必然性,數學也是這樣,需要用到平均數才會產生平均數。我們需要讓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經歷平均數的產生,加深對平均數的理解。如果只是簡單地出示一組踢毽子的數據,讓學生來評判哪個小組的學生踢得好,學生想到的只是方法。如何感受平均數產生的需求?吳正憲教師讓學生進行拍球比賽,在一次次矛盾中對平均數產生了需求,從而自己提出了平均數。其次,聯(lián)系實際,進一步來感受、理解平均數。記得以前在教學平均數時,當學完方法之后,接下來多數是機械的練習,雖然有時也讓學生分析數據,談感受,但都只是粗略地帶過。而吳教師選了五個不同的例子進行分析,有先估算再談想法的;有結合實際比賽(去掉最高分和最低分)求平均數的;有通過對比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有結合辯論,靈活解決實際問題的;還有在游戲中學會分析問題要全面的??梢哉f,囊括了平均數的方方面面,使筆者清晰地認識到,理解和感受平均數的意義、特點和作用才是教學的重點。
二、把“和諧美”元素帶進課堂
黃金分割比是解釋比例的符號;數學書上圓的定義、圓的面積和半徑之間有著簡單而和諧的關系;數量關系式中也存在一定的和諧美,還有一些常見的曲線也足夠體現(xiàn)出數學的和諧美。如,四葉玫瑰線、對數螺旋線及熟悉的“莫比烏斯”曲線?!澳葹跛埂鼻€的和諧美在它的外觀和思維空間里面的合二為一中均能充分體現(xiàn)。高眾教師的優(yōu)秀課例《神奇的莫比烏斯帶》,一開始把一條長長的紙條的一邊扭轉,然后再與另一邊完全粘貼起來。這時,一只螞蟻從紙條一邊的任意一點爬行出發(fā),會發(fā)現(xiàn)它可以順著紙條的所有路線回到原點。觀看了高老師的精彩課例,讓筆者感受到莫比烏斯帶呈現(xiàn)的神奇之美:從猜想到動腦,美在思想;從模仿到創(chuàng)造,美在創(chuàng)造。這正體現(xiàn)出神奇的“合二為一”的和諧美,這恰是我們平常數學教學所需要引入的美的元素。
因此,借鑒了高老師的優(yōu)秀課例設計,在講授這節(jié)課時, 筆者注重學生的實踐操作過程。通過“猜測—驗證—探究”來組織新課,以問題為載體,由易到難,步步推進,讓學生感受著數學神奇魅力的同時也感受到自主探索數學知識的快樂。首先,從一張普通的紙入手,一步一步把學生的思維引向神奇的莫比烏斯帶。通過探討線與面的關系,培養(yǎng)學生的空間觀念。其次,從創(chuàng)設懸念入手,通過沿著莫比烏斯帶的二分之一、三分之一剪,變幻出神奇的結果;讓學生經歷了猜想—驗證—質疑—探索的全過程,在一次又一次感受到神奇的同時,也潛移默化地滲透了“猜測—驗證”的數學思想方法的教育。最后,通過欣賞莫比烏斯帶的一些應用,讓學生感受莫比烏斯帶的作用,感受到數學的和諧美和實用性,再一次感受數學的神奇魅力。
三、把幽默元素帶進課堂
把幽默的元素帶進課堂,用精妙的比喻詮釋枯燥的知識,亦是增加課堂趣味的好辦法。例如,在講“去括號”和“加括號”的問題時,書中的法則很枯燥、很拗口,不便于記憶。筆者便把括號比喻成“小屋子”,把括號前面的“+”比喻成天使,把括號前面的“-”比喻成魔鬼,說遇到“天使”很幸運,可以歌唱:“我還是原來的我”,不用變;當遇到“魔鬼”就要“抽筋扒皮”,全要變號,無一幸免。學生在笑聲中掌握了知識,而且只用了兩道例題。真的是事半功倍。
課堂上表現(xiàn)得幽默風趣,可以調動課堂氣氛,也可以提高教學質量。當學生犯錯誤的時候,如果教師直接批評,就會嚴重打擊學生的自尊,直接影響到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如果用不一樣的方式,既讓學生發(fā)現(xiàn)錯誤,也能維護自尊心。比如,在教學乘法分配律的時候,很多學生總是忘記用括號外面的乘數去乘括號里的所有加數,于是就出現(xiàn)了(50+5)×4=50×4+5的錯誤。這時,筆者沒有直接指出問題,而是對學生說:“4既是50的好朋友,也是5的好朋友,把4給了50但不給5的話,5就會不開心的?!边@樣一來,學生聽了哈哈大笑,恍然大悟,在課堂中幽默一下,不但活躍了氣氛,而且讓學生明白了“分配”的概念,達到了預期效果。
四、把多種藝術形式帶進課堂
在講述知識時,可以把枯燥的數量關系用簡筆畫的形式加以表現(xiàn),這樣既增加了趣味性,又能形象直觀地表現(xiàn)數理之間的關系。深入淺出,學生愛看,且記憶深刻。學生學得明白,教師教得輕松。例如,筆者在講述“互為相反數相加等于零”的性質時,就以水與火的漫畫作比喻,學生很快就掌握了,而且此處的習題準確率很高,收效很不錯。在講課時,教師還可以經常串聯(lián)很多的歌詞。例如,在利用“加法交換律”做題時,學生經常會遇到的問題是,交換位置時經常忘記交換絕對值前的符號,從而造成計算錯誤。這時,筆者借用《達坂城的姑娘》歌曲里的一句,把歌詞改成“帶著你的符號,還有你的全部跟我一起來!”并附上一個動作,突出了此處教學的重難點。這樣,學生在運算時準確率有了很大的提高。學生學會了,教師的教學就是成功的。
在低年級的計算教學中,通過算法的多樣性和靈活性來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是現(xiàn)今數學教學中明確提倡的一個觀點。它需要教師改變以往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不能把學生訓練成只會解題的工具,而是要在課堂中給學生多一點時間和空間去思考,把時間和空間還給學生。那么,在實際教學中,在教師的積極引導下,學生就會出現(xiàn)許多不同解題的方法。
筆者聽過一節(jié)“兩位數加一位數進位加法”的計算新授課,師:(出示:36+8= )這道題你是怎樣想的?大家可以通過擺一擺、算一算等方式解答(教師巡視)。班上每個學生馬上動起來,擺一擺、算一算、撥一撥。師:下面,我們來匯報一下,學生紛紛舉手發(fā)言。生1:把36分成30和6,先算6+8=14,再算30+14=44。生2:把8分成4和4,先算36+4=40,再算40+4=44,所以36+8=44。師追問:能說說“為什么把8分成4和4”嗎?生2:因為36+4=40,湊成整十數,所以這樣拆。師:說得真好!還有要分享的嗎?生3:我是用擺圓片的方法,先擺出36個圓片,接著在個位上擺8個小圓片,通過數一數等于44。另一學生舉手表示不同意,上臺演示:可以直接在十位上添1個圓片。因為個位上的10個圓片可以用十位上的1個圓片表示。師:你真聰明,真是個愛思考的好孩子。是啊,我們知道10個一就是1個十。所以個位滿十就向十位進1。生5:我是用接著數的方法,36往后數8就是44。生6:我是借助計數器上算的。先在計數器上撥36,再在計數器的個位上撥8,個位滿十就向十位進1,所以等于44。生7:我是用列豎式的方法計算的……相同數位要對齊,從個位算起,個位相加滿十向十位進1,結果是44。這時,教師指出豎式計算要注意的地方。生9:把36當作40,40+8=48,48-4=44。師:36接近40,當作40去加,多加了4,所以加完后要減去4。課堂上呈現(xiàn)了多種解題方法后,教師要及時進行優(yōu)化總結。從這個教學片段中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通過讓學生自主探究思考問題,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同時也看出思維的碰撞,有些方法是連教師備課時也沒有預料到的。實踐證明,運用計算方法的多樣性能夠有效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打破以往的“要我學”模式,從而轉變?yōu)椤拔乙獙W”的模式,在課堂上靈活運用多種藝術形式,實現(xiàn)課堂的高效性。
把色彩帶進課堂,把音樂帶進課堂,把故事帶進課堂,把快樂帶進課堂,把多種元素帶進課堂,課堂立體了,知識形象了,學生的心活躍了,教師的擔子減輕了。教師教得輕松,學生學得深刻。將知識化成潺潺流水,涓涓流入學生的心田,在學生的頭腦中融會貫通,深入學生的骨髓,并能夠學以致用,實現(xiàn)了教學的最終宗旨。學生能在快樂中學習,收獲成功;在學習中快樂,收獲幸福。這既是學生之幸,亦是教師之幸。巧妙地引用多元素進行數學教學,能夠凸現(xiàn)課堂的魅力。
參考文獻:
[1]殷叢叢.多元素融合讓數學課堂充滿活力[J].教育實踐與研究(B),2019(9).
[2]殷瑛.數學課堂要適當“留白”[J].中國音樂教育,2006(11).
[3]狄曉玲.如何打造“給力”小學數學課堂[J].新課程導學,2013(21).
[4]王長鷹.數學課堂中的審美教育[J].大連教育學院學報,2004(3).
[5]周亞琴.精心打造充滿藝術魅力的書寫課堂[J].新課程導學,20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