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小敏
【摘要】自信心訓練能消除小學生消極的、負面的情緒體驗,在小學生攻擊性行為的防治中能起到重要的作用。小學教師可以通過正強化小學生的積極行為;運用趣味、豐富的故事情節(jié),榜樣示范引領(lǐng);貼近的生活情景,運用角色扮演,腦力激蕩式地引起心靈共鳴;搭建各類游戲、才藝表演的舞臺,展示自我;教師積極地期待——“優(yōu)秀的你”;積極的心理暗示,賦予心理的自信能量等方法,來提高小學生的自信心,預(yù)防或減少小學生攻擊性行為的發(fā)生。
【關(guān)鍵詞】小學生;自信心訓練;攻擊性行為;防治
近些年,“低齡犯罪”“校園暴力”“欺負弱小”等事件時有發(fā)生,這不得不引起人們對小學生攻擊性行為的關(guān)注。小學生的攻擊性行為,是社會性發(fā)展過程中一項非常重要的內(nèi)容。攻擊性行為不但影響了兒童人格的形成與發(fā)展,也是兒童社會化的一個重要方面。此外,作為從事在一線教育的小學教師,經(jīng)常聽到小學生告狀:“他打我,他推我……”與家長溝通中,處理最頭痛的事情也是小學生之間發(fā)生的碰撞事情,讓小學老師最擔憂的更是學生的攻擊性行為。為此,對小學生攻擊性行為的防治至關(guān)重要。
一、小學生攻擊性行為與自信心的關(guān)系分析
第一,小學生攻擊性行為。攻擊性行為主要表現(xiàn)在三個方面:一是言語攻擊 , 即指通過取笑、諷刺、誹謗、謾罵、背后說別人壞話等方式對他人進行人格欺侮 , 或者是惡意造謠中傷他人 , 破壞別人之間的關(guān)系。二是身體攻擊 , 即用身體的某些部位或者是有可能造成傷害的工具攻擊他人身體。三是損害他人財物 , 比如用暴力搶走他人的東西。攻擊性行為分兩類:敵意的攻擊和工具性的攻擊。敵意攻擊是有意傷害別人的行為,而工具性攻擊是為達到一定的非攻擊性目的而傷害別人的行為。在小學階段主要是模仿型攻擊、取樂性攻擊,遷怒性攻擊,習慣性攻擊。低年級攻擊行為體現(xiàn)在對別人的東西有占有欲,工具性攻擊多,而中高年級是敵意性攻擊。
第二,自信心。自信心不足的人,有過多的顧慮,許多事情都不敢去干。心理學家研究表明:兒童攻擊性行為與挫折有關(guān),當兒童長期不被接納和認可會導致兒童不自信,不自信產(chǎn)生的挫折感和自卑感使兒童以沖動、好斗作為自卑的代償方式,其行為就是表現(xiàn)出較強的攻擊性。對小學生進行自信心訓練,增強小學生的自信心,是防治小學生產(chǎn)生攻擊性行為的一個重要方法。
二、自信心訓練在防治小學生攻擊性行為中的作用
兒童期是小學生樹立自信的關(guān)鍵期,自信心訓練能夠消除小學生心中的消極情緒體驗,對防治小學生攻擊性行為具有重要的作用。
1. 自信心訓練在防治小學生攻擊性行為中的必要性
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兒童的合理需求得不到及時滿足、學習成績差、教師不喜歡、受同伴排斥,在生活中總是處于不被接受和劣勢的地位時,都容易使兒童受挫折而產(chǎn)生攻擊性行為。教師的關(guān)注也能夠能使兒童的自信心得到滿足,而得不到老師表揚的兒童就會感到冷落、壓抑、自卑,消極情緒體驗的增多會削弱小學生的自信心。在與同伴的交往過程中,得不到同伴認可的小學生容易受冷落,產(chǎn)生挫折感和自卑感,這時小學生也容易產(chǎn)生攻擊性行為。為此,對帶有攻擊性行為的小學生進行自信心的訓練十分必要。
2. 自信心訓練在防治小學生攻擊性行為中的可能性
研究表明,自信心不足的表現(xiàn)特征有:怕與人交往;有膽怯的心理,這使得他疏遠人群,不敢展示自己;不敢正視他人。自信心訓練可以消除不必要的的擔心和恐懼,突破其內(nèi)心障礙,充分調(diào)動其潛在能力,幫助其樹立積極樂觀的生活態(tài)度,改善人際關(guān)系,與人和諧相處,從而消除了自卑感,增強自信,對生活充滿了幸福感。小學生會產(chǎn)生挫折感和自卑感,主要是因為在生活和學習中得不到家長、老師或同伴的認同與支持。因此,如果能幫助小學生得到家長、老師、同伴的認可,建立情感支持系統(tǒng),多關(guān)心,多支持,多鼓勵,讓小學生感受到自己仍然被他人深深地關(guān)愛著,讓小學生學會與人交往,樹立樂觀積極的生活態(tài)度,從而消除小學生自卑感,增強其自信心,也能有效預(yù)防小學生產(chǎn)生攻擊性行為。
三、自信心訓練在防治小學生攻擊性行為中的方法
第一,強化小學生的積極行為,幫助小學生獲得成功體驗。一般情況下,有攻擊性行為的兒童自我認同感較低,自卑心理較強。當這些學生做出謙讓、互助、友愛、寬容等積極行為,應(yīng)當及時予以更多的肯定和鼓勵。當個體的積極行為受到表揚和認同時,就有了成功的體驗。而成功的體驗?zāi)艽龠M兒童產(chǎn)生主動的探究愿望,積極探索。當成功體驗越來越多,他就會慢慢地以積極行為代替攻擊性行為,從而避免攻擊性行為的發(fā)生。
第二,運用趣味、豐富的故事情節(jié),榜樣示范引領(lǐng)。小學生的模仿能力特別強,喜歡聽故事,根據(jù)這一心理特點,老師可以運用講故事來引導學生增強自信,防治攻擊性行為。比如《戴項鏈的大象》, 由于不正確的認識,導致自卑?!饵S鸝和烏鴉》的故事,烏鴉鼓足勇氣,大聲歌唱,相信自己。除此之外,還可以講一講名人、偉人的故事,如張海迪、愛迪生、鄧亞萍、霍金等人物的真實故事。
第三,貼近的情景,角色扮演,腦力激蕩引起心靈共鳴。在防治小學生攻擊性行為的對策中,培養(yǎng)學生自信心,可以從小學生身邊真實的情景出發(fā),可以是情景中的人物,也可以是童話故事里的角色,來進行扮演。比如,情景一:我的舞跳得很好,我敢在老師和同學面前表演,而小紅卻很膽怯,害怕在同學們面前跳不好,怕同學嘲笑。情景二:下課了,某個同學嘲笑我的鞋子不好看,我怎么做?情景三:上課時,后面的同學扯我的頭發(fā)。情景四:當同學被老師表揚,獲得獎品時,你會想什么……通過角色扮演的方式,讓攻擊型行為的兒童扮演被攻擊性,讓他體會被攻擊的感受,讓他意識到自己是在傷害別人。逐漸地,自覺控制自己的攻擊性行為,并會表現(xiàn)出關(guān)心、幫助其他同伴等積極行為。
第四,搭建游戲的舞臺,展示自我。自信心不足的小學生由于膽怯或自卑,不敢再同伴面前展示自己,其實內(nèi)心也十分渴望參加游戲或表現(xiàn)自己。一直忽視自己,或者否定自己,看不到自己的閃光點。安排豐富多樣的游戲,同學之間彼此了解,讓每一個學生都參與到游戲中去,去模仿一些親社會行為的游戲,學會寬容、謙讓、理智,會讓玩伴喜歡和歡迎,慢慢地,遷移到自己的生活、學習中去,從而減少攻擊性行為的發(fā)生。
第五,教師積極地期待——“優(yōu)秀的你”,簽訂“愛的契約”。老師對一切學生,要給予充分的尊重,遇到困難時及時伸出援助之手,鼓勵學生勇敢地去克服,還可以采取一系列的獎懲制度,運用獎勵能有效地促進親社會行為,防治攻擊型行為的發(fā)生。采用“代幣法”“積分兌現(xiàn)法”“團結(jié)友愛儲蓄卡”“行為契約條款”等激勵學生控制自己的行為,規(guī)范自己的言行,進而避免攻擊性行為的發(fā)生。
除此之外,還可以教會學生進行積極的自我心理暗示。給自己的進步頒獎,自我激勵。在與人發(fā)生沖突時,學會深呼吸,轉(zhuǎn)移注意力,并能自我暗示:我要克制,克制!我能做到,我能行!相信自己!等等進而避免發(fā)生攻擊性行為。
參考文獻:
[1] 趙祝 . 小學高年級學生的攻擊性行為與親子關(guān)系、同伴關(guān)系的相關(guān)研究[D] .云南師范大學學報,2013.
[2] 李滿倉 . 小學生攻擊性行為的社會分析及對策研究——對兩個案例的思考[J] . 大家,2011(15):35-36.
[3] 程靈 . 小學生攻擊性行為的心理輔導[J] . 新教師,20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