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莉娜,樊 慧,代雯晴,阮瑞霞,鄭晶晶,張 婷,金鮮珍*
1.西安交通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陜西 710061;2.延安大學醫(yī)學院
腹部術后病人常因病情變化或并發(fā)癥等原因出現(xiàn)腹部傷口持續(xù)滲漏,如各種引流管口周圍滲液、引流管拔管后傷口持續(xù)滲液、腹壁瘺口滲液、切口裂開滲液等[1-2]。由于滲液多為腸液、糞便和膿液等,且不可控制,持續(xù)刺激傷口周圍皮膚,容易使皮膚發(fā)生潰爛、濕疹及引流管口感染,甚至引起腹腔感染[3]。滲漏液常為酸性或者堿性液,持續(xù)污染敷料、衣物等,醫(yī)護人員需要頻繁更換敷料、衣物、被服,增加了醫(yī)務人員工作量,導致醫(yī)療成本上升。此外,大量滲漏還會造成病人及家屬感官不適,增加其心理負擔[4]。負壓吸引治療傷口是一種促進傷口愈合的新型療法,對于愈合不良或者難以愈合的傷口效果良好,近年來在臨床得到廣泛應用[5-8]。造口護理應用于腹部滲漏傷口可有效管理傷口,節(jié)約醫(yī)療成本,縮短護理時間[9],負壓吸引技術適用于多種慢性傷口治療,在Ⅲ期、Ⅳ期壓瘡及糖尿病足、腹部滲漏傷口應用中取得了良好效果[10-14]。本研究結合我科實際,采用造口護理技術聯(lián)合改良負壓治療技術對病人實施干預,取得一定效果,現(xiàn)將結果報道如下。
1.1 研究對象 選取2019 年6 月—2021 年6 月西安交通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收治的腹部傷口大量滲液病人68 例作為研究對象。按照入院順序將病人編碼,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病人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其中,觀察組32 例,對照組36 例。納入標準:①凝血功能正常,傷口無活動性出血,未患出血性疾病,未服用抗凝藥物;②腹部手術后傷口裂開;③腹部傷口滲漏>50 mL/d;④對本研究知情同意。排除標準:有惡性腫瘤引起的傷口,負壓吸引會增加腫瘤組織血液灌注促進腫瘤細胞生長。
1.2 干預方法
1.2.1 干預前準備 成立專業(yè)傷口治療小組,小組成員共8 名,包括2 名國際造口治療專家,2 名國際造口治療師,2 名國際傷口治療師,1 名醫(yī)學博士,1 名護理研究生。干預前召開小組會議,統(tǒng)一培訓操作方法,兩組病人均由同一組操作人員負責,以達到換藥同質化的目的。
1.2.2 實施干預
1.2.2.1 對照組 采用傳統(tǒng)方案處理腹部滲漏傷口,即常規(guī)使用安爾碘消毒傷口,生理鹽水沖洗傷口;評估傷口顏色、滲液、氣味、面積及周圍皮膚狀況等并進行記錄;采用保守性銳器清創(chuàng)方法清除壞死組織,給予紗布填塞,外層覆蓋換藥敷貼。
1.2.2.2 觀察組 在對照組基礎上采用造口護理技術聯(lián)合改良負壓治療技術處理腹部滲漏傷口。①使用凡士林油紗保護腸管;②使用造口護膚粉、皮膚保護膜保護傷口周圍皮膚,使用防漏膏填平皮膚皺褶凹陷處;③選擇14F 胃管,在胃管前端根據(jù)傷口長度剪出數(shù)個側孔,2 個側孔間相距約1 cm,側孔直徑約2 mm,將胃管前端包埋于最上層生理鹽水紗布中,用一件式造口袋封閉病人腹部傷口,胃管一端置于傷口滲漏處,另一端從造口袋穿出,絲線封閉造口袋開口,連接中心負壓,一般情況下將負壓調至-30~-125 mmHg(1 mmHg=0.133 kPa),若傷口有出血傾向、基底薄弱或距離重要臟器、血管較近,則將負壓調至-70 mmHg左右,若傷口距離重要臟器、血管較遠,則將負壓調至-80~-125 mmHg,若滲液較多,可適當增加負壓。
1.3 觀察指標 建立病人換藥手冊,換藥完畢由操作者逐項登記觀察指標。①每日換藥頻率:對照組根據(jù)傷口滲出量換藥,觀察到敷料表面滲出,及時換藥,后期滲出量減少,可每天換藥1 次或隔日換藥1 次。觀察組每日檢查,如負壓無效或底盤邊緣滲漏給予換藥,無滲漏3~5 d 進行傷口換藥[15],觀察30 d。②換藥有效率:換藥14 d 后評價傷口縮小面積、感染控制情況、傷口滲液量。操作者使用測量尺測量傷口橫向與縱向直徑,記錄傷口面積。統(tǒng)計傷口滲液量,對照組傷口滲液量測量按照每塊紗布完全滲濕為5 mL 的標準,觀察組傷口滲液量測量以負壓吸引器刻度記錄。③傷口愈合效果:于換藥14 d 后評價,其中,愈合指傷口完全恢復,表皮覆蓋完好;顯效指傷口面積縮?。?0%,傷口分泌物明顯減少,紅腫明顯減輕;好轉指傷口縮小10%~30%,傷口分泌物減少,紅腫減輕;無效指經(jīng)治療后傷口縮?。?0%,傷口分泌物仍較多。④傷口愈合時間:從換藥14 d 開始,每周觀察1 次。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EpiData 3.0 軟件建立數(shù)據(jù)庫,使用SPSS 18.0 統(tǒng)計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定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定性資料采用例數(shù)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χ2檢驗或秩和檢驗。檢驗標準設定為α=0.05。
表1 兩組病人每日換藥頻率比較 單位:例
表2 兩組病人換藥有效率比較 單位:例
表3 兩組病人傷口愈合效果比較 單位:例
表4 兩組病人傷口愈合時間比較 單位:例
紗布是傳統(tǒng)換藥常用敷料,但一片紗布只能吸收10 mL 左右的液體,對于滲出量大的傷口,每日滲液量可達200~1 500 mL,此時采用傳統(tǒng)換藥技術需要護士頻繁換藥,給臨床工作造成困難[16];同時,由于紗布只具有吸水能力而不具有鎖水能力,吸收滲液后的紗布會使其覆蓋下皮膚長期處于潮濕環(huán)境,易導致周圍皮膚紅腫、出現(xiàn)濕疹、糜爛,甚至細菌入侵引起感染[17],增加病人痛苦。近年來,造口護理技術逐漸應用于腹部滲漏傷口護理中,造口袋具有密閉性好、透明、易觀察等特點[17],利于醫(yī)務人員對滲液顏色及性質進行判斷。同時,將造口袋應用于滲漏傷口護理中,可將不易控制的滲漏變?yōu)橐卓刂频臐B漏[18],有利于滲液量的統(tǒng)計,便于判斷病人病情轉歸。已有研究顯示,尿路造口袋收集腹部引流管周圍滲液可降低皮炎發(fā)生率,減少換藥次數(shù),促進竇道愈合,提高病人舒適度,減輕醫(yī)護人員工作量,減輕病人經(jīng)濟負擔,節(jié)約醫(yī)療資源[19]。造口護理技術用于腸瘺和腹部傷口裂開等存在大量滲液的傷口,可明顯減少傷口并發(fā)癥,節(jié)約醫(yī)療資源,減少換藥次數(shù)[4,20-23]。但單純使用造口護理技術,容易造成造口袋滲漏,也不具有促進傷口愈合、控制感染的作用[24]。而負壓治療技術取材方便,材料價廉,操作簡便,將其應用于壓瘡傷口、糖尿病足傷口以及術后延遲愈合傷口等方面效果較好[12,25-26]。本研究將負壓治療技術與造口護理技術相結合,不僅減少了病人換藥頻率,還促進了傷口面積縮小,減少了傷口滲液量,提高了傷口愈合效果,縮短了傷口愈合時間,觀察組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但對于滲出液黏稠、容易堵管或者腸瘺病人,改良負壓技術具有一定局限性。故臨床醫(yī)務人員應根據(jù)實際情況予以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