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帥
摘要:在傳統(tǒng)的地理教學中,教師僅僅是傳授學生一些理論知識而缺乏實際鍛煉,而當今教學不僅要注重學生對地理理論知識的把握,還致力于學生地理素質(zhì)的全面發(fā)展,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發(fā)展學生的地理研究能力。
關鍵詞:高中地理 ?教學 ?培養(yǎng) ?研究能力
中圖分類號:A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22)-2-
我國幅員遼闊,不同的地方,其地形地貌等相關地理元素也千差萬別,現(xiàn)如今仍存在諸多地理環(huán)境待探索,地理問題待解決。要研究這些地理因素,就需要具備一定的地理研究能力。而高中地理就是為此打下基礎,在高中地理教學中,學生要有目的地學習,培養(yǎng)地理研究的能力,并在實踐中促進自身研究能力的提升。研究能力又包括發(fā)現(xiàn)并提出問題的能力、實踐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能力、自主研究能力和合作研究能力。
一、高中地理教學存在的問題
(一)教學課時較少。新課改之后的新的高中地理教材與傳統(tǒng)的地理教材有一些內(nèi)容上的出入。而新課改后教師還不能很快適應新課改的教學要求,導致教師對新教材內(nèi)容把握得不夠準確,知識結構不夠系統(tǒng)。且相較于語文數(shù)學英語這三大科目而言,學校安排的地理課程的教學課時較少,一個星期往往只有兩三節(jié)課。這就導致教師教學不準確,學生理解不透徹,教師的教學效率和學生的學習效率都不高。另外,新課改要求在各教學科目中有效結合課堂活動來進行教學,而在地理教學課時少的前提下,再往課堂中插入課堂活動,這就對地理教學進度的安排有一定影響。因此課堂不能平衡教學和課堂活動這個問題也是困擾很多高中地理教師的問題。
(二)教學資源不足。新增加課堂活動對于地理教學固然是好的,它讓學生從傳統(tǒng)的學習地理的模式,即機械性地記憶地理知識轉(zhuǎn)變?yōu)橥ㄟ^動手來深入思考以及理解地理問題,但是地理研究需要相關地理工具的輔助。而很多學校師資力量不夠雄厚,因教育資金短缺問題而無法購入理應配備的地理教輔工具,教學設備如投影儀,地理教學工具如地球儀、世界地圖等。缺少教輔工具,學生很難憑想象來進行地理研究,這就導致地理課堂活動的效率低下。
(三)初高中教學沒有很好銜接。對于初三升高一的學生而言,新課改后初中地理所需要掌握的知識相較于以往更加簡單了,一些以往初中應當學習的內(nèi)容放到了高中,這就導致高中地理需要掌握的知識增多,教學難度加大,初高中教學缺乏銜接性。這就使高一剛入學的學生很難很快適應高中地理教學,導致學生課堂上常常無法理解教師所講授的內(nèi)容,比如通過經(jīng)緯線判定東西半球,季節(jié)、風向形成等問題。如果再加上課后不認真復習總結,那么學生的學習效率就會非常低下。
二、學生地理研究能力的構成及培養(yǎng)
(一)發(fā)現(xiàn)并提出問題的能力。研究性學習是一種以學生為主的學習模式,要求學生從書本和日常生活中獲取知識,并將其運用于實踐研究中。要研究一個地理課題,培養(yǎng)研究能力,首先要發(fā)現(xiàn)問題所在,才能追根溯源,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發(fā)現(xiàn)問題的第一步,就是觀察。學習地理要有一定的觀察能力,從平面到立體,教師可以利用地圖等資料,引導學生學會看地理圖像,并從中獲取有價值的信息,距離近的還可以實地考察。比如要研究本地的資源短缺問題,教師首先要引導學生觀察當?shù)氐馁Y源發(fā)展情況,再讓學生將觀察到的現(xiàn)象與所學知識結合起來,查詢相關資料,從而發(fā)現(xiàn)引起資源短缺的原因。在此過程中,學生不僅提高了發(fā)現(xiàn)和提出問題的研究能力,還促進了自身各方面能力的提升。
(二)實踐能力?!凹埳系脕斫K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痹谘芯恐袑嵺`能力非常重要。在地理課程學習中,實踐才能出真知。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多參加地理實踐活動,并將學習到的地理知識充分運用到實踐中,這樣既能幫助學生牢固掌握課堂知識,還能發(fā)散思維,培養(yǎng)學生的實際操作技能。大自然是地理學科的根源。在課外實踐活動中,教師可以帶領學生走進大自然,觀察大自然。細心觀察,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教師對學生提出的問題進行解答,但對于有些問題,可以留有懸念,并引導學生自己去找答案,這樣才能加深學生的印象,達到實踐活動的目的。在探究的過程中,學生通過自己動手操作以及合作探究,學會了一些基本的實踐操作和研究的方法,提高了自身的綜合實踐能力。
(三)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探究過程中,既提出了問題,那么就需要解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地理學科研究中是必不可少的。地理教師在備課時,可以擬定一些地理研究課題給到學生,讓學生結合理論與現(xiàn)實,對課題中存在的一些問題進行探討,分析問題產(chǎn)生的原因,通過查詢相關信息,搜集材料并總結,從而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對于學生不能自主解決的問題,教師可以適當啟發(fā)學生,點明研究方向,讓學生主動探索。學生在搜集材料時或許還會發(fā)現(xiàn)“新天地”,從而延伸課題。同時,教師需要引導學生自主擬定研究目標,設計研究課題,這樣才能有效提高學生的自主研究能力。
三、學生與教師之間的關系
要培養(yǎng)學生的地理研究能力,教師與學生之間的良好關系也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學生與教師關系不好,相處不融洽,那么教師就算有再好的培育學生的方法,學生在教師講解知識的時候也聽不進去,很容易走神,這就導致教育效率低下。所以教師與學生之間要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
(一)把握學生的學習進度。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除了要根據(jù)教學安排來授課,還需要在課堂上注意觀察學生課堂動向,把握學生的學習進度,對于學生不理解的內(nèi)容要及時講解,讓學生搞懂課堂上的學習內(nèi)容后再課下進行鞏固練習。
(二)關心學生的課后生活。關心學生課后的關于地理的學習生活。很多學生會在課后通過做一些習題來鞏固課堂學習的內(nèi)容,那么教師就需要與學生進行良好的溝通,適當詢問一下學生近段時間的學習進度,看看學生所做的練習題的質(zhì)量,如果有不恰當?shù)牡胤娇梢赃m時指出。對于學習進度明顯落后于其他人的學生,就需要及時詢問進度慢的原因并給予一定的教學幫助,從而與學生建立一種良好的師生關系。
(三)建立與學生家長的聯(lián)系。最后是與學生家長之間的聯(lián)系。對于日常學習生活中出現(xiàn)異樣的學生,教師需要及時告知學生家長并詢問是否有家庭或身體原因,并一起商討解決對策,以防學生因特殊問題而影響正常的學習生活。
總而言之,基于以上分析,研究性學習不僅能幫助學生提高自身的綜合研究能力,還能促進多學科發(fā)展,有效提升教學效果。但實際上培養(yǎng)鍛煉學生地理研究能力的方法遠遠不止以上所述的方法,這就需要教師引導學生在課堂內(nèi)外合作,在生活中實踐,使學生能夠提高自身的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并不斷摸索新的使學生地理能力得到全面培養(yǎng)的教育方法,從而高效完成高中地理教學工作。
參考文獻
[1]鄭麗新.高中地理教學中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J].西部素質(zhì)教育,2018(13).
[2]張繼煌.試論高中地理教學中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研究能力[J].內(nèi)蒙古教育,201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