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紹英
【摘 要】想象能力的訓練,貫穿于統(tǒng)編版小學語文教材的整個過程,是促進和引領學生語文綜合性能力發(fā)展的重要手段。教師要精讀統(tǒng)編版教材中與想象相關的內(nèi)容,積極探尋想象的資源,推動學生想象能力提升。
【關鍵詞】落實要素 想象能力 整體觀照 參透用意
想象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內(nèi)容,更是學生生命意識覺醒的審美需求。著名哲學家尼采說過:“沒有了想象,人類就失去了成長的可能?!钡胂笞鳛橐豁椫匾哪芰退仞B(yǎng),不可能在訓練中一蹴而就,而需要緊扣教材中設置的內(nèi)容和用意,借助于多樣化的策略加以培養(yǎng)。對照統(tǒng)編版教材的內(nèi)容,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其中與想象相關的語文要素多維而立體,如何緊扣這些語文要素,推動學生想象能力的生長呢?筆者結合自身的教學實踐,談談自己的思考。
一、整體觀照,精準定位教學目標
縱觀統(tǒng)編版語文小學階段的教材,想象類的訓練一共有10次之多,都依照循序漸進的方式進行設置,有著明確的方向和既定的目標,保障了編排和實施的連貫性、系統(tǒng)性。這些習作訓練,都鼓勵學生要大膽想象,學會放飛自己的心靈,而對于“合理”的要求涉及相對較少。比如三年級下冊中“奇妙的想象”,要求學生發(fā)揮想象寫故事,創(chuàng)造自己的想象世界;四年級上冊中“我和(? ?)過一天”,要求學生展開大膽想象,創(chuàng)造自己的想象世界;四年級下冊中“我的奇思妙想”,則要求學生展開奇思妙想,寫一寫自己想發(fā)明的東西;六年級上冊習作1中的“變形記”,要求學生大膽發(fā)揮想象,將自己“變形”之后的經(jīng)歷寫下來;六年級下冊中“插上科學的翅膀飛”,則要求學生展開想象,寫科幻故事……這些習作訓練,都將“大膽、新奇”作為第一標準,旨在鼓勵學生放飛思維,提升學生的言語實踐能力。
與此同時,統(tǒng)編版編者還設置了一系列的助學系統(tǒng),包括文中旁批、課后練習和“交流平臺”,以及習作單元中的習作例文等,都積極指向于學生大膽想象意識的培養(yǎng),旨在鼓勵學生大膽想象、勇于想象,但是在具體的習作策略上并沒有進行硬性的指導。由此不難看出,小學階段需要積極鼓勵學生大膽想象。在具體習作過程中,學生極有可能會涌現(xiàn)出各種各樣的奇思妙想,甚至還會出現(xiàn)一些不符合情理和邏輯之處,教師都不應該舉著“合理”的標準大旗,對學生的想象、創(chuàng)造進行否定,而是要借助于對整套教材的定位,明確這一處所要著力訓練的地方,明確相應的標準,提升學生言語表達和想象能力的協(xié)同發(fā)展。
二、參透用意,高效落實語文要素
首先,以想象訓練為核心的習作單元,兩篇精讀課文的價值不僅僅指向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更是著力引導學生感受想象的魅力和樂趣,更進一步喚醒學生的想象意識。以統(tǒng)編版語文三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為例,這一習作單元中的兩篇精讀課文《宇宙的另一邊》和《我變成了一棵樹》,從編者設置的課后習題來看,就可以明顯地發(fā)現(xiàn)其目標的設定不是指向于文本內(nèi)容的理解,也不是對人物角色的評價、賞析,而是始終聚焦于作者想象的神奇,并且在推動學生遷移和實踐的過程中,讓學生進一步感受到想象的樂趣,喚醒內(nèi)在的表達欲望。
以教學《宇宙的另一邊》的第11自然段為例,可以組織依托于課文的想象慣性:假如要描寫宇宙另一邊中鮮花、風雪、雨水等,那應該怎樣想象?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展開想象:閉上雙眼,在腦海中浮現(xiàn)出花的樣子,從花的種子,想象到生根、發(fā)芽,再到盛開之后沐浴著陽光雨露。依照課文中想象出來的“宇宙另一邊”對于習作的評分標準,也可以相機設定誰想象的花朵越漂亮,誰的習作分數(shù)就越高……正是參透并把握作者神奇想象的密碼,從而為自身的遷移運用奠定了基礎。
其次,想象類習作單元中的例文要形成明確定位,切勿走向歧途。什么是習作例文?顧名思義,就是學生在習作創(chuàng)作過程中借以模仿和借鑒的文章,與教師習作指導課中所使用的范文相當,是編者緊扣學生實際能力和單元訓練目標的結合點所精心選擇的,為推動學生達成本單元語文要素的教學資源。因此,我們不能將習作例文與精讀課文等同起來,但也絕對不能與略讀課文混為一談。一般情況下,習作例文可以在學生正式動筆之前使用。這個單元中的兩篇習作例文《一支鉛筆的夢想》和《尾巴它有一只貓》,旨在學生學習精讀課文之后,滲透“緊扣特點想象”和“逆向想象”的策略。在學習《一支鉛筆的夢想》時,可以緊扣題目進行質疑發(fā)問,預測作者后面可能會寫些什么,又會怎樣去寫;在學習《尾巴它有一只貓》中就可以運用“逆向想象”的策略,鼓勵學生將想象變得更加有意思,然后根據(jù)習作例文所展現(xiàn)出來的方法,引領學生在積極創(chuàng)作的過程中進行構思,將習作例文應該起到的作用發(fā)揮得恰到好處。此外,習作例文還可以在教師講評習作時加以運用,尤其是針對學生在習作實踐中出現(xiàn)的問題,可以用習作例文作為評判和指導的范例。比如有的學生想象時,內(nèi)容寫得不夠清晰,就可以借助《一支鉛筆的夢想》,聚焦作者是怎樣將鉛筆的夢想寫出來的,同時認識到作者還把鉛筆想要干什么以及獲得的感受描寫得更加清晰。如果學生的想象與事物的特點沒有絲毫聯(lián)系,還可以借助這篇習作例文讓學生真正認識到,作者筆下所描寫的想象世界,無論變成哪些事物,其形態(tài)都與鉛筆有著直接的相似之處。
從這個角度來看,這個關于想象的習作單元,其實并不需要側重于具體方法的提煉和應用,更不能將其作為硬性的目標,而應該側重于激發(fā)學生的想象意識,讓學生在閱讀中、想象中進一步感受想象的奇妙與樂趣。
三、嚴格定位,合理把握板塊聯(lián)系
統(tǒng)編版語文習作單元有著統(tǒng)一的板塊設置,雖然這些板塊有著不同的定位要求和側重點,但彼此之間有著緊密的內(nèi)在聯(lián)系,都為落實本單元的語文要素和其中所指向的具體目標服務。各個板塊之間的編排有著先后的順序之別,同時也可以根據(jù)具體的教學需要,對這些順序進行必要的調整和重組,在前后關聯(lián)的思維過程中做到有機融合。一般情況下,教師可以做以下兩種方式的調整。
首先,凸顯“初試身手”,與精讀課文、“交流平臺”一脈相承。統(tǒng)編版語文習作單元中設置了豐富而多維化的欄目,既有精讀課文,也有習作例文;既有“初試身手”,也有“交流平臺”,彼此之間都有著基本的教學定位,承載著各自不同的任務和目標。所謂“初試身手”,就是學生對本單元習作訓練的初步嘗試,這種訓練從何而來?就應該源自對精讀課文的學習。比如第一篇精讀課文《宇宙的另一邊》,進行了鏡面想象,完全將宇宙的另一邊想象成與現(xiàn)實世界相反的狀態(tài)。學習了這一篇課文之后,就可以直接引導學生完成“初試身手”的第二題,想象周圍的人或者動物,如果與瞌睡蟲相遇會是怎樣的情況呢?從而幫助學生在學習了課文之后,進一步打開想象思維,實現(xiàn)從讀到寫之間的融合,更好地推動學生言語實踐能力的生長。
在整個習作單元中,“初試身手”和“交流平臺”,雖然都是兩個相對較小的板塊,但其承載的價值和作用,卻不能小覷。教學時,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對本單元的內(nèi)容進行回顧,梳理和歸納自己所形成的認知性經(jīng)驗,激發(fā)學生內(nèi)在的想象興趣,從而為“初試身手”奠定堅實的基礎,最終推動學生高效落實“初試身手”的第一道題。在完成這一道練習時,教師就可以借助“交流平臺”中所總結的經(jīng)驗、歸納的方法,打開學生的想象性思維:如果作者可以變成一棵樹,讓這棵樹上長滿了各種形態(tài)的鳥窩,那你的手指印又可能會變成什么呢?從而鼓勵學生大膽地進行想象和實踐,借助自己初步的體驗,推動學生自主性想象的積極落實。
其次,指向最終習作,與精讀課文、“初試身手”不謀而合。統(tǒng)編版語文習作單元的標準,就是舉全單元之力,幫助學生寫好一篇習作。學生在學習習作單元時,起點也不再是處于完全的空白狀態(tài)。習作課一定要充分彰顯出精讀課文的示范引領作用,要充分發(fā)掘并運用好從精讀課文中所學習的方法。比如教學這個單元時,教師就可以組織學生共同回顧課文中的內(nèi)容,針對自己獨特的感受和覺得特別有意思的內(nèi)容進行交流,激發(fā)學生內(nèi)在的表達熱情和興趣,尤其是要針對這兩篇課文,洞察作者究竟是運用怎樣的方法,將原本蘊藏在腦海中的想法,用文字表達出來的?!队钪娴牧硪贿叀肪o扣彼此之間的倒影這一特點,將宇宙這一邊與另一邊的對照聯(lián)系表達得清楚明白;而《我變成了一棵樹》,不僅描寫了自己變成一棵樹之后的變化,更為重要的是展現(xiàn)了這一棵樹的外形和歷程。在這樣回歸和總結的基礎上,教師相機鼓勵學生進行習作訓練,并緊扣“初試身手”板塊進行富有針對性的訓練,才能避免雜亂和無序之態(tài),做到從易到難之間的推進。
想象是三年級訓練的重點,更是三年級習作單元設置的重要目標。教師要充分把握教材的特點,積極引領學生大膽想象,推動學生內(nèi)在思維意識的高效提升,激發(fā)學生想象熱情,讓學生敢于想象、善于想象、樂于想象,積極推動學生想象能力的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