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瀚蔚
摘要:在二十一世紀初,作為教育的改革大年,我們親眼目睹了教育改革怎樣一天天深入各個學校每個角落,而在新課程改革中追求的是以問題為樞紐的實用型課堂教學,倡導讓學生在走進教室后可以提出自己的問題,再帶著答案走出教室。由此課堂評價從結果型評價轉為過程型評價,由注重教師課堂教學行為轉為課上課下師生的互動程度,由注重學生做題轉為注重學生提出問題、討論問題、解決問題。同時新課程也要求教師在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要善于激發(fā)學生提問的功能。驅使學生主動積極思考,參與到學習過程中,在鍛煉語言能力的同時,考究問題,延伸思路,發(fā)展思維能力與創(chuàng)造力。
關鍵詞:課題界定及理論依據、問題提出、有效設計、合理提問
中圖分類號:A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22)-9-
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提問不僅應有效,最終也應該有新的內涵,同時達到高效。本文關于課堂課題導入的策略分析是指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基于真實教學過程中出現的問題產生的需要而設計、提出的激勵學生獨立或合作達成的能有效保證教學效果達成的淺顯方案,希望能為廣大師生提供些許更好的靈感與進步方法。
一、有效設計、合作探究
在現有的新課標學習中,倡導學生自主獨立、主動合作、深入探究的學習方式,強調學生躬行實踐的方式,這同時也有效回應了其在初中語文教學中課堂提問的亟待解決性。教師從不應是神圣的知識權威掌控者,也不應是真理化身和無二的評判者,而是應在教學設計中激勵學生求同存異、勇為創(chuàng)新的引導者與輔助者。
這就涉及到課堂教學中的如何引入和發(fā)問的有效性。例如在《阿西莫夫短文兩篇》一課中,短文這個類型本身在眾多冗雜文章中脫穎而出,但若是非要把文章講的無趣也不是不可以,只需要將問題設計簡單一些,把提問的分層性減弱,針對性再更模糊一點,提問那些思考價值較低的問題,把學生的自主時間減少甚至直接舍去,的的確確是可以輕而易舉將課堂教學推入被學生厭煩的深淵,然后在不遺余力地多堅持這種方式幾節(jié)課,馬上就可以處于在背離教學道路中一去不復返的狀態(tài)了。兩篇文章都有恐龍滅絕這一概念,區(qū)別在于兩文所扮演的角色不同,教師此時若不加以分辨引導,隨便一筆代過,學生必定不會去探究深思,從而嚴重降低課堂知識輸出的有效度。
二、合理提問、研究意義
以上舉的教學例子中,明顯提問的分層度不夠,針對性不明顯,不能激發(fā)學生的有意注意和學習興趣,問題的設計也過于簡單,沒有思考價值等等。學生的求知欲無法得到擴張與滿足,難道學生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會得到提升簡直就是天方夜譚,不就此止步就算學生不錯。當然這還只是在發(fā)展條件不錯的地區(qū)而言,若是身處農村,教育條件相對較落后,加上學生的心智還不夠成熟,學習態(tài)度又較低迷,那何談什么研究與探討,解決課堂高不高效。提問其實自古就是個常用的教學方法,這么多年的教學,無非在提問內容上做做文章,方式卻大都千篇一律,無可厚非。因此,當我們在向學生發(fā)出指令或動作時,應當意識到,這個行為本身就是為了學生能夠掌握知識的一個工具,我們只是將它量化分析,它從不是判斷學生好壞,甚至給學生定性的一個標準。
再比如八年級下冊的一篇《最后一次演講》,大家曉得,這會是一篇激動人心,最易引起學生共情的文章,教師若不能在授課中將聞先生義憤填膺、慷慨激昂的情緒渲染出來,把課堂帶到那個令人牽魂的情境中,又怎么會有強烈的情感共鳴。教師向學生提問,這種情緒是如何表達出來的,學生回答出的是在聞先生語言與文字中的怒不可遏與血淚控訴,回答不出的是反動派無恥行徑對聞先生的威脅與先生的不妥協(xié),如若教師不涉及對文章背景歷史的率先引導,學生很難對這種激昂的情感有更深層次的理解。
三、組合方法、對癥下藥
當然針對這些現象,從不是沒有解決問題的方法,從何處切入學生情感的界點,搭建好學生和課本知識之間的一道橋,創(chuàng)設高效內容輸出,這也一直都是重點話題。曾有美國教學法專家斯特林·卡爾漢說過:“提問是教師促進學生思維、評價教學效果以及推動學生實現預期目標的基本控制手段?!庇纱丝梢姡釂柡苤匾?,了解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就能得到有效的教學效果反饋,才能知道如何激發(fā)學生主動參與的欲望,幫助他們自行進行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拓展。調研、總結、問卷都是可行方案,我也堅信只有在真實數據中才能分析出教育面臨的困狀。
又比如另一個最能引起學生興趣的文章,小說《孤獨之旅》一課,情節(jié)到位,氛圍拉滿,主人公性格閃光點明顯。這樣的文章教師教起來也最省力,學生喜歡對這樣的文章去理解,那么提問問題的層次和角度,就可以更深一點,更刁鉆一點,但這都不是目的,只是方法,我們最終都是要他們有最好的知識理解與分析技能,教他們作人物描寫、善于用風景描寫突出人物性格與渲染氛圍……不一一列舉。學生對知識感興趣,教師也會動力滿滿。
不止以上內容,最優(yōu)解是教導學生通過書籍報刊,網上資料等多方面渠道來進行專業(yè)學習,接觸新理念,才能迸發(fā)新想法,學生也正是在這一過程中成長的。更要教他們實踐,在實施中發(fā)現問題、探索、交流、改進,在整個研究過程中,學會提升自主能力,把課堂變成學生的,而非老師的,進一步推動初中語文教學課堂導入有效性的提升
參考文獻
[1]黃源. 淺談初中語文課堂導入設計[J]. 魅力中國,2020(11):123-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