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玲玲 畢文華
摘要:在信息化趨勢下,不同行業(yè)、不同領域均有信息技術的影子,教育行業(yè)同樣不例外。邁入21世紀后,信息化教學逐漸成為國內(nèi)教育教學改革的重要趨勢。尤其針對初中語文教學而言,由于教材中收錄的課文不論在篇幅上還是難度上均有顯著提升,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很難帶給學生驚喜。因此,為了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讓學生對初中語文產(chǎn)生探索興趣,教師需要將信息技術和語文閱讀相整合,優(yōu)化閱讀課堂,讓學生的語文學習之路更加精彩。因此,本文將重點分析信息技術與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的整合策略。
關鍵詞:初中語文;信息技術;閱讀教學;價值;教學對策
一、引言
隨著社會經(jīng)濟的不斷發(fā)展,人們對教學質(zhì)量的要求也日益提升,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根本不能適應這一新的市場局勢,并逐漸引起越來越多的反對聲。在此背景下,人們認識到將信息技術引入課堂的重要性。尤其針對初中階段的學生而言,他們是所有學段中最難以管教的學習群體,由于處在青春期發(fā)育中,再加上即將面對的中考應試壓力,這些都令初中生對學習心生厭倦。而信息技術可以優(yōu)化語文課堂,讓初中生重拾語文學習的美好。
二、初中語文教學中信息技術的融合價值
首先,信息技術對激發(fā)初中生的語文探索熱情具備顯著作用。信息技術可以通過多元化的方式應用在課堂中,不僅形式新穎,而且有著傳統(tǒng)教學無可替代的優(yōu)勢,能夠輕而易舉捕捉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進一步陶冶在課堂中;其次,信息技術有利于學生掌握更多知識。信息技術的呈現(xiàn)方式直觀、生動,具備海量的教學資源,不僅可以降低教學的難度以及抽象性,還能帶給學生更多驚喜;最后,信息技術將大力推進初中語文教學信息化建設的腳步,幫助教師更好地發(fā)揮信息技術的其他功能。
三、初中語文教學中信息技術的融合策略
(一)利用信息技術,優(yōu)化語文課堂導入
初中生對所學知識是否感興趣,對其在學習過程中的表現(xiàn)以及投入都構成直接影響。莎士比亞曾經(jīng)有一句名言,“學問得益的前提是合乎興趣。”可見,只有當學習興趣達到一定的峰值,學生的注意力才能高度集中,學習效益才能成倍增長。由于初中生普遍向往開放、自由的教學環(huán)境,如果語文課堂未能滿足這一點,總是束縛學生的身心,學生很容易出現(xiàn)各種反抗、消極抵制的行為。鑒于此,教師不妨將信息技術引入課堂,精心優(yōu)化課堂導入環(huán)節(jié),讓課堂“先聲奪人”。例如,在教學部編版初中語文八年級下冊《壺口瀑布》時,如果教師從一開始便讓學生直接翻開教材,自行閱讀課文,學生很容易越學越枯燥、越學越乏味,這不利于后續(xù)教學的推進[1]。而且,學生很難對作者的描寫產(chǎn)生感性層面的認知。因此,在課前導入環(huán)節(jié),教師通過信息技術為學生展示不同季節(jié)拍攝的黃河壺口瀑布的真實圖片以及視頻,以此勾起學生的聯(lián)想,讓學生對壺口瀑布心生憧憬。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求學生認真觀察這些影像資料,同時判斷作者的描寫是否符合壺口瀑布的真實情況,有沒有哪些出入。通過這樣的方式,學生將在無形中完成閱讀任務,而信息技術的完美呈現(xiàn),有利于增進學生對課文描寫的理解。
(二)通過信息技術,直觀展示教學內(nèi)容
初中語文教材中收錄的課文不僅具備豐富的人文元素,高度的審美價值,還具備深刻的思想內(nèi)涵,而這是初中生理解的難點所在。再加上有的課文所描寫的對象本身超出學生的理解范疇、或者脫離學生的日常生活,導致學生很難在頭腦中建構相應的圖像,而信息化教學可以彌補這一不足。通過將信息技術融入語文課堂,教師可為學生提供豐富的學習資源,幫助學生理解那些看似抽象的文本、脫離生活的描寫,增進學生對文本的理解。例如,在教學《蘇州園林》時,如果教師拘泥于文本,試圖讓學生借助課文描寫理解蘇州園林的特征,這樣的想法是脫離實際的。因為大多數(shù)學生并沒有見過蘇州園林,僅憑文本中的抽象描寫,不足以讓學生想象出對應的場景。因為知識的建構源自生活、源自熟悉的事物,而學生對蘇州園林一無所知,自然不可能在頭腦中建構蘇州園林的影像。因此,教師不妨采取虛擬現(xiàn)實技術,在課堂教學中,為學生真正展示一座真實的蘇州園林建筑,接著通過不斷地調(diào)整角度,讓學生從多個角度直觀地感受蘇州園林之美,理解蘇州園林的建筑特征,使學生形成感性的、直觀的認知,最終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如此一來,既能增進學生對文本的理解,還有利于活躍課堂氛圍。
(三)通過信息技術,引導學生合作學習
新課改明文規(guī)定,要求教師調(diào)整教學心態(tài),積極貫徹以生為本理念,將學生視作教學主體,積極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然而在實際教學中,語文學科的學習難度卻在與日俱增,古文詩詞所占的比例日益增多,閱讀材料的篇幅不斷增加,而這些客觀因素的存在使得初中生的語文學習道路日益嚴峻。盡管初中生本身具備一定的學習能力,實踐能力以及自主思考能力,但在學習過程中依然面臨著很多問題。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教師有必要在課堂中引入小組合作模式,同時采取信息化的手段輔助,讓學生的學習效果成倍增加[2]。例如,在教學部編版初中語文九年級下冊《孔乙己》時,教師不妨借助信息技術引導學生展開小組合作。教師在課前利用“科舉制度”“晚清政府腐敗”“袁世凱稱帝”“辛亥革命”等關鍵詞搜集了大量和《孔乙己》這部小說相關的社會背景資料,同時制作成相應的PPT,在課堂上進行生動展示。在學生了解課文的創(chuàng)作背景后,就是以此為切入點,讓學生結(jié)合PPT課件中的知識,以小組為單位,嘗試著解讀魯迅所作《孔乙己》的社會價值、文學價值以及思想價值。在合作過程中,學生可以盡情表達觀點,還可以分享不同的見解,若有歧義,則小組成員共同討論,最終形成共識。通過這樣的方式,能夠幫助學生快速成長。
四、結(jié)語
綜上所述,在初中語文教學中,融合信息技術已經(jīng)成為必然趨勢,作為教師,應當具備清晰的教學意識,同時采取科學化的教學手段,將信息技術和閱讀教學完美整合,使學生獲得豐富的教學資源以及體驗,讓學生真正享受語文學習的快樂。
參考文獻:
[1]黃玉梅.初中語文信息化教學探究[J].中學生作文指導,2020(46):0060-0061.
[2]梁世祿.小組合作構建初中語文信息化教學探究[J].文理導航:教育研究與實踐,2020(10):176-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