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機理?特征?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增強文化自信論析

      2022-04-25 12:48:25佘超裴學進
      理論導刊 2022年4期
      關鍵詞:主觀性育人政治

      佘超 裴學進

      摘 要:思想政治教育增強文化自信,關鍵要處理好“知、信、行”合一的辯證關系,引導人們實現(xiàn)由“不知文化向知文化”——“知文化向信文化”——“信文化向行文化”轉變的質性變化。思想政治教育在增強文化自信的實踐中呈現(xiàn)出同向性、多端性與主觀性等特征。在此認識的基礎上,為更好發(fā)揮思想政治教育在增強文化自信中的特殊作用,需要將文化育人規(guī)律融入增強文化自信全過程,把握新時代文化自信生成的“三個動力”,注重滿足人們最普遍的文化利益訴求。

      關鍵詞: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自信;“知、信、行”

      中圖分類號:G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7408(2022)04-0112-06

      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年度一般項目“習近平對馬克思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大貢獻研究”(19BKS176)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簡介:佘超(1989-),男,河南信陽人,上海財經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研究方向:新時代文化建設;裴學進(1974-),男,安徽蕪湖人,上海財經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價值論。

      思想政治教育增強文化自信,旨在激發(fā)教育對象“主動認同、廣泛共識、深度信仰”[1]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以此喚醒人們對文化使命的深刻認識,從而堅決與企圖破壞中國穩(wěn)定、阻礙中國發(fā)展的西方文化作斗爭,并在這一斗爭中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改革與發(fā)展。“從結構要素上講,文化自信,包括主體、客體和主客體三個方面”[2],“思想政治教育的受教育者,是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中接受教育的對象,包括團體和個人”[3]。基于此,思想政治教育增強文化自信的主體,是指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有著認知與實踐能力的團體與個人。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深入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增強文化自信的內在機理、主要特征與實踐要求,對推動建設文化強國具有重要意義。

      一、內在機理:思想政治教育對文化自信主體“知—信—行”統(tǒng)一的調節(jié)

      思想政治教育增強文化自信,實質上在于通過發(fā)揮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功能、調節(jié)功能,先解決人們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知還是不知、懂還是不懂”“信還是不信、信有多深”以及“因深信而去踐行”的問題。這種遞進關系的調節(jié)機理先后解決人們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真懂”“真信”“真行”的問題,由此揭示思想政治教育增強文化自信的內在機理。

      (一)思想政治教育對“不知文化”向“知文化”轉變的調節(jié)

      “知”的含義較為豐富,在哲學層面,“知”是指人腦對客觀存在的反映。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知”,可以理解為“人們對一定社會的思想道德原則和行為準則及意義的認識”[4]。在本論題中,是從意識形態(tài)建設的維度來看“知”,因而“知”作為思想政治教育調節(jié)的對象與內容,必然有其特殊的意涵?!爸笔切纬伞靶拧钡那疤崤c基礎,其大體上可以分為:假知、虛知、真知、熟知等類型,這些也是影響“信”的重要因素。解決人們“由不知到知”再到“信”的問題,是思想政治教育調節(jié)“信”的一個重要運行樣態(tài)。

      其一,從認知對象的本體論來看,人們原本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不知、不懂”,這屬于人們的態(tài)度問題。作為理論形態(tài)和經驗形態(tài)的知識,是思想政治教育調節(jié)活動與人之間產生教育或調節(jié)關系的交流中介,也同樣是人之“信”的重要內容。所以,在這一調節(jié)環(huán)節(jié)中,主要體現(xiàn)的是一種“知識型”的教育教學調節(jié)活動,思想政治教育側重于對人們進行“知識”層面的傳授與教育,引導人們全面、準確地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填補人們在文化知識方面的盲區(qū)、誤區(qū)或盲點,以實現(xiàn)人們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從“不知”到“知之甚少”再到“知之較多”的漸進躍遷。從這一方面來看,“由不知到知”的轉變主要表現(xiàn)為人們“成就知識”的過程。

      其二,從個人的主觀性來看,如若人們的主觀性過強,則放大了人的觀念、精神與理念的影響,會使之過于“自我”而失去“本我”。在這種情況之下,人們對認知對象的識別力、理解力與判斷力勢必會受到影響。加之西方意識形態(tài)的隱性滲透蓄意誤導,嚴重影響了人們對事實的正確研判,致使人們無法準確認知與全面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也因此引發(fā)人們“不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甚至于“不信”。這里的“不知”并非原本意義上的“不知”,而是由于虛假或歪曲或虛幻的認知所導致的非真正意義上的“知”,這種“知”本質上為“非知”。在這個意義上,人們的“思想”始終起著關鍵性作用,由此決定著思想政治教育應以“思想型”的教育教學活動形態(tài)存在,并以引導或調整或重構人們的“思想”為旨歸,以減少主觀性因素在人們認知或評價中的干擾,從而解決人們“不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思想觀念問題。這說明思想政治教育作為“知識型”的教育教學調節(jié)活動,在實現(xiàn)“由不知到知”跨越目標的同時,還要作為“思想型”的教育教學調節(jié)活動,在“思想”層面實現(xiàn)“非知—不知—真知”的成功跨越。

      (二)思想政治教育對“知文化”向“信文化”轉變的調節(jié)

      一般意義上,“知”是浮于認知對象表面上的認知或知道。比如說,我們知道中國古代某一段歷史,而此時我們知道的可能只是“歷史知識”,對于這段歷史背后的起因與當下啟示,也許未能深入了解。所以,“知”是一種靜態(tài)的、流于表面的“曉得”。相較于“知”,“信”是思想、觀念、心理的統(tǒng)一體,是對文化進行深層次的理解、思考乃至批判。“信”是“知”提升之后的結果,但“由知文化到信文化”并不是一個自發(fā)過程,而是一個內化過程,即要在文化認知的基礎上,形成穩(wěn)定的文化觀念以及樹立健康的文化心態(tài)。

      思想政治教育對“由知文化到信文化”的調節(jié)屬于第二個關鍵階段。第一階段解決的是文化知識“量”的提升,第二階段解決的是文化知識“質”的飛躍。第二階段旨在解決如何實現(xiàn)由“知文化”向“信文化”的積極跨越,以及如何實現(xiàn)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由“初信”到“深信”的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將個人“所知”內化為自身“所信”,關鍵是要“由知識型掌握的層面上升到信念、信仰型掌握的層面”[5]。其一,要以徹底的思想理論知識體系說服人們?!肮と吮緛硪膊豢赡苡猩鐣裰髦髁x的意識,這種意識只能從外面灌輸進去。”[6]所以,人們“由知文化到信文化”的轉變,主要是通過思想政治教育的灌輸作用,使人們在接受被灌輸?shù)闹R體系與信仰體系之時,實現(xiàn)“由知文化到信文化”的成功轉變。其二,思想政治教育對“由知文化到信文化”的調節(jié),是一項復雜的系統(tǒng)工程,要更加注重理論與實踐的結合。由此,思想政治教育者應在實踐活動中,有效激發(fā)人們主動認知自身文化的自覺意識,使之把對自身文化的“所知或所懂”上升至認同自身文化,并內化為自身的文化信念,從而為人們實現(xiàn)“由知文化到信文化”的轉變提供思想動力。

      (三)思想政治教育對“信文化”向“行文化”轉變的調節(jié)

      文化自豪與文化自信形成之后,將其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尤為重要。按照通常理解,“由信到行”是指人們將所知內化為信仰,繼而轉化為一種外在行為。思想政治教育對“由信文化到行文化”的調節(jié),是思想政治教育調節(jié)“信”的第三個關鍵階段,這一階段主要解決的是人們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理念是否踐行的問題。

      思想政治教育何以能對“由信文化到行文化”進行調節(jié)?可以從主體、功能與載體等層面,對該問題展開論述。其一,在主體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能夠協(xié)調多元主體,積極參與踐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理念的實踐活動,并在增強文化自信活動的微觀環(huán)節(jié)中以身作則,從而對人們起到“無聲”的示范作用。其二,在功能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能夠圍繞文化自信戰(zhàn)略的需要而動態(tài)發(fā)展,即:思想政治教育在發(fā)揮導向、調節(jié)等基礎性功能的基礎上,根據文化自信戰(zhàn)略的現(xiàn)實需要,實現(xiàn)自身功能的優(yōu)化與更新。比如,思想政治教育能夠對“信文化”向“行文化”轉變,提供方向保證與精神動力等。其三,在載體方面,思想政治教育的載體能夠根據增強文化自信活動的開展而同步擴展。思想政治教育能夠運用與把握增強文化自信的諸多載體形式,使之成為思想政治教育對“由信文化到行文化”調節(jié)的有效支撐。比如,思想政治教育在繼續(xù)借助文化載體、制度載體等傳統(tǒng)載體的情況下,能夠結合服務文化自信戰(zhàn)略的需要,實現(xiàn)載體的持續(xù)創(chuàng)新與更新,從而為人們積極參與、深度參與踐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理念的實踐活動提供載體。

      那么,思想政治教育如何對“由信文化到行文化”進行調節(jié)呢?其一,思想政治教育要對完成“第一個百年目標”之后所取得的成就更具有解釋力?!靶盼幕迸c“行文化”的發(fā)生與轉化,都需要以堅實的物質、文化等領域的成果作保障。對于“第一個百年目標”所取得的成就,思想政治教育要對其進行宏觀與微觀層面的解釋,既要對成就的具體方面與本質核心進行解釋,又要將其置于全球視野與其他國家進行比較,以進一步提升人們的民族自豪感與文化自信力,從而為實現(xiàn)“由信文化到行文化”的轉變提供動力。其二,要從制度構建層面,增強思想政治教育對“由信文化到行文化”轉變的調節(jié)力度。具體來說,應當充分發(fā)揮中國制度的顯著優(yōu)勢,從體制機制構建方面,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對“由信文化到行文化”轉變的影響力與引領力。對于思想政治教育而言,可以著手構建思想政治教育的宣傳制度、評估制度、調節(jié)制度等,同時也要推動文化領域的制度建設,進而為推進“由信文化到行文化”的轉變提供制度支撐。

      二、主要特征:思想政治教育增強文化自信作用的同向性、多端性與主觀性

      思想政治教育增強文化自信的主要特征,是指相對于經濟、社會、科技、軍事等因素增強文化自信而言,思想政治教育增強文化自信的作用所具有的特殊性,其主要體現(xiàn)為作用的同向性、多端性與主觀性三個方面。

      (一)同向性

      從屬性上來看,思想政治教育亦是一種特殊的文化性存在,其與文化自信具有同質性。由此決定了思想政治教育與增強文化自信之間構成了雙向激勵,且二者之間的交互作用呈現(xiàn)明顯的相關性與同向性。但是,反觀經濟因素、科技因素、軍事因素等均異質于文化自信,其對增強文化自信的作用顯然不具有同向性。

      其一,思想政治教育增強文化自信的作用屬性同質傾向突出。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用社會主流意識形態(tài)、道德規(guī)范、思想觀念”[7],對其成員的文化認知、文化情感、文化意志等施加有目的、有計劃的影響,從而實現(xiàn)對其文化心態(tài)、文化態(tài)度的調整,尤其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之“信”的調節(jié),最終觸動教育對象生成文化自信。由此可以發(fā)現(xiàn),思想政治教育將自身內蘊的思想、意識、觀念等作用于教育對象的思想或意識或觀念,進而起到增強教育對象之文化自信的作用,即“思想作用于思想”“意識作用于意識”“觀念作用于觀念”的作用方式。

      其二,思想政治教育增強文化自信的作用穩(wěn)定性凸顯。思想政治教育增強文化自信是一個全面的作用過程,因而解釋這一作用過程的正向性與穩(wěn)定性,不能僅停留在文化自信中的“增強”層面,還需深入考慮作用運行過程的穩(wěn)定性情況。一般情況下,作用的方向決定著實踐活動的運行是否穩(wěn)定與有效,同向的作用力能夠形成協(xié)同作用,使得實踐的運行系統(tǒng)朝著有序的方向發(fā)展,這種情況下所產生的作用必然更具有穩(wěn)定性。循此思路,思想政治教育與增強文化自信之間的交互作用具有正向性,因而思想政治教育作用于增強文化自信的運行系統(tǒng)也更具穩(wěn)定性、持續(xù)性與有效性。

      其三,思想政治教育增強文化自信的作用不是物質決定意識或思維,而是依靠思想意識驅動教育對象的文化價值觀發(fā)生轉變。因而這種作用關注的是對教育對象之文化需求乃至欲望的激發(fā),強調的是一種文化意識、文化批判、文化反思等精神。馬克思主義認為,物質是第一性,意識是第二性,物質決定意識。以思想政治教育為進路增強文化自信,并非是要否定或違背這一基本原理,而是要在肯定物質決定意識或思維的前提下,正視思想政治教育如何在增強文化自信中發(fā)揮正向作用。

      (二)多端性

      思想政治教育增強文化自信的過程,是由多種作用機制協(xié)同運行的過程,在這個運行過程中可以有多種開端。“運動,就它被理解為物質的存在方式、物質的固有屬性這一最一般的意義來說,涵蓋宇宙中發(fā)生的一切變化和過程,從單純的位置變動直到思維。”[8]513同理,思想政治教育增強文化自信的實踐運動,并非一直保持原有的次序與關系,而是根據教育對象的文化素養(yǎng)確立合適的過程開端。在每個過程的開端,思想政治教育在增強文化自信中所發(fā)揮的作用也具有明顯的差異性。依據教育對象的文化自信心理機制及其文化自信生成所需的場域,作用的多端性主要體現(xiàn)為以下幾個方面。

      其一,教育對象的文化素養(yǎng)、文化需求、心理特點等方面具有差異性,決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增強文化自信具有多端性。“德育的過程從受教育者知、情、意、行的任何一個心理環(huán)節(jié)開始?!盵9]文化自信的心理機制主要包括文化認知、文化情感、文化意志、文化行為等層面的心理機制。與之相應,思想政治教育也要依據文化自信的心理機制,分階段、有步驟地增強教育對象的文化自信。然而,由于教育對象的文化素養(yǎng)、文化心理等都存在差異性,教育者應當以提升增強文化自信的有效性為教育目標,依據教育對象的文化自信生成規(guī)律,適當確立增強教育對象之文化自信的最佳開端。由于在不同的過程確立了不同的開端,因而思想政治教育增強文化自信的作用力也不盡相同。如此,就形成了作用的多端性。

      其二,教育對象身處教育場域的差異性,決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增強文化自信具有多端性。從教育場域來看,教育對象置于“學?!鐣彝ァ比S立體的環(huán)境之中。在不同的教育場域,教育者選擇的開端不同,那么,思想政治教育在增強文化自信中發(fā)揮的作用也必然不同,將之匯聚便形成了增強文化自信的合力,也即表明思想政治教育在不同的場域中,對增強文化自信的作用具有多端性。

      其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內容要素之間存在多樣性與差異性,決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增強文化自信具有多端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內容要素及其呈現(xiàn)形態(tài)極為豐富,教育者從中選定的文化內容,自然也就決定了教育者要選擇從哪個端口入手,來調節(jié)教育對象的文化自信狀態(tài)。隨之,思想政治教育的開端不同,增強文化自信的作用力也就不同。

      (三)主觀性

      在認識論意義上,“信”與“不信”都是人之主觀性的一種映射,文化自信反映的是人們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深信的主觀性。正如恩格斯所言:“迅速前進的文明完全被歸功于頭腦,歸功于腦的發(fā)展和活動;人們已經習慣于用他們的思維而不是用他們的需要來解釋他們的行為?!盵8]557對于文化自信而言,人們正是通過人腦的思維活動,在文化教育中認知與感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從而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保持“信”或“不信”的態(tài)度。比如,思想政治教育對人之“信”的調節(jié),也即是對人之思維活動的干預,以此轉變其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主觀性?!叭四X對語境的認知、語境對話語生成的作用都具有主觀性?!盵10]同理,教育對象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認知,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增強文化自信的作用過程也都具有主觀性??梢詫⑦@種作用過程理解為兩個階段性過程,其主觀性也相應地表現(xiàn)在“由外而內”“由內而外”兩個層次上。

      其一,“由外而內”的內化過程呈現(xiàn)的主觀性。博大精深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經教育者的主觀能動性作用,將其進行吸收并轉化后,便形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體系。在這一過程中,教育者的主觀性起著主導作用。在教育者將之灌輸給教育對象的過程中,其所運用的語言、載體以及置身的環(huán)境等也都具有一定的主觀性,因此教育對象所接受的文化信息也自然具有明顯的主觀性。由此觀之,思想政治教育在“由外而內”的文化自信培育過程中所發(fā)揮的作用,具有明顯的主觀性。

      其二,“由內而外”的外化過程呈現(xiàn)的主觀性。教育者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高度自信,并非僅體現(xiàn)于內心的自豪感,還需要在外在的實踐中予以體現(xiàn)與升華。這一過程反映的是教育者如何將內在的文化自信外化為積極的文化實踐。而這一外化的過程,需要構建特定的中介環(huán)節(jié)。這一環(huán)節(jié)的建構過程,也即教育者將自身的文化需求、文化情感、文化動機等,在思想政治教育的促動或引導或要求下,經過思維活動之后,提前建構文化實踐行為的主觀模型。也即是說,教育者在真正投入文化實踐行為之前,會根據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主觀設想行為模式,并以此為參照來開展具體的文化實踐行為。這是教育對象所產生的一種潛意識的思想運動,亦是思想政治教育增強文化自信作用之主觀性的直接體現(xiàn)。

      三、實踐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增強文化自信的“規(guī)律—動力—要求”邏輯進路

      思想政治教育增強文化自信要在“規(guī)律—動力—要求”的邏輯進路中開展,切實做到在遵循文化育人規(guī)律、把握動力、遵照要求中優(yōu)化策略。如此,才能更好地在思想政治教育增強文化自信中把準路向、提高實效。

      (一)將文化育人規(guī)律融入增強文化自信全過程

      “規(guī)律就是關系……本質的關系或本質之間的關系?!盵11]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育人規(guī)律,指文化育人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中形成的本質聯(lián)系與必然趨勢。文化育人規(guī)律契合人們的文化自信形成過程,其在增強文化自信中有著獨特優(yōu)勢,因而內在地要求將文化育人規(guī)律融入增強文化自信的運行環(huán)節(jié),指引增強文化自信按照文化育人規(guī)律展開。

      其一,融入增強文化自信的起始階段。“思想政治教育增強文化自信”是一個復雜的育人系統(tǒng),必然包含起始階段中的準備環(huán)節(jié)。在準備環(huán)節(jié)中,關鍵是教育者要設定好文化內容。在文化育人規(guī)律的支配下,思想政治教育往往是以人們的實際文化心態(tài)與實際文化需求為出發(fā)點,來選定與宣傳文化內容。唯有如此,這些文化內容才易于被人們認知、接受以至深信,其才能發(fā)揮以文育人、以文化人的功能。根據文化育人規(guī)律,設定的文化內容要適當高于人們的實際文化認知水平,這其中關涉一個“度”的問題,這個“度”或高或低都無法達到文化育人的最佳效果。同時也要做好相應的調整預案,以保障在起始階段的準備環(huán)節(jié),能夠服務于增強文化自信活動的展開。

      其二,融入增強文化自信的運行階段。將文化育人規(guī)律融入增強文化自信的運行階段,也即根據人的接受規(guī)律,教育者要做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敘事與闡釋工作,觸發(fā)人們文化情感的發(fā)生,為增強文化自信的開展提供正向的文化氛圍。具體說來主要包括:一是深刻領悟中華傳統(tǒng)優(yōu)秀文化。要自覺地傳承和弘揚中華優(yōu)秀文化,以主動擔當?shù)木窦涌熘腥A優(yōu)秀文化發(fā)展步伐;要把握好中華優(yōu)秀文化的本質性力量,突破對文化形式碎片化、文化功能功利化的認識局限,要保持對中華優(yōu)秀文化稟賦的充分尊重,合理地理解文化、規(guī)劃文化建設。二是深入體味革命文化。要堅守革命文化的立場,用革命文化的實踐升華革命道德和信仰,堅決抵制對革命文化的侵蝕和歪曲。三是積極融會先進文化。要從世界交往和價值認同兩個維度,積極推動優(yōu)秀文化“走出去”。

      其三,融入增強文化自信的成效評價階段。所謂評價,也即評價增強文化自信的成效如何。當然,評價的過程也要根據文化育人規(guī)律,構建相應的評價指標體系,以此檢測出文化內容是否符合人們的認知規(guī)律,運行環(huán)節(jié)是否激發(fā)了人們的文化自覺性,以及人們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是否達到“深信”的程度,并且是否將這種“深信”轉化為外在的文化自覺實踐。最后根據評價結果,合理地判定哪些因素對增強文化自信有正向作用,又有哪些因素有負向作用,從而在文化育人規(guī)律的支配下,有針對性地開展增強文化自信工作。

      (二)把握新時代文化自信生成的“三個動力”

      思想政治教育要在認識文化發(fā)展規(guī)律、遵循文化自信生成規(guī)律的基礎上,把握新時代文化自信的生成動力,有針對性地增強人們的文化自信。

      其一,要服務于2035年建成文化強國目標,把握新時代文化自信生成的目標動力。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在2035年建成文化強國的遠景目標,增強文化自信是建成文化強國的重要抓手與精神引擎,其也因此成為思想政治教育的時代使命。文化自信是建成文化強國的思想基礎??梢哉f,到2035年建成文化強國,是進一步將增強文化自信的目標具體化與精細化。與之相應,思想政治教育作為增強文化自信的進路之一,也必然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要以此為目標,并充分發(fā)揮自身的文化功能與調節(jié)功能,切實增強人們的文化自信??傊枷胝谓逃?035年建成文化強國為目標動力,在培養(yǎng)人們具備符合現(xiàn)代化強國所要求的文化素養(yǎng)的同時,更加注重增強人們的文化自信。

      其二,要立足全面小康建設成果,把握新時代文化自信生成的經濟動力。文化自信是人們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充滿信心的一種意識狀態(tài)。物質決定意識,人們的基本生存需求與生活需求被滿足的程度,決定了其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是否會產生認同感乃至自信感。因而,思想政治教育增強文化自信,同樣需要以相應的物質條件作為支撐。如今,人們已生活于物質豐富的全面小康社會,從支撐文化自信的物質條件來看,足以能夠鼓舞人們認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并自覺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保持自信。從這一意義上講,思想政治教育要立足全面小康建設成果,講清楚取得這一決定性成果背后的根源。當人們充分認識到這些根源性問題,就會在文化心理層面產生自豪與自信。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要以經濟發(fā)展事實作為素材,將其作為增強人們文化自信的底氣。

      其三,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把握新時代文化自信生成的創(chuàng)新動力。習近平強調:“要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fā)展大繁榮,增強全民族文化創(chuàng)造活力?!盵12]文化自信通過文化體制改革與文化發(fā)展而得以提升;即就是說,文化體制改革和文化發(fā)展是文化自信生成的創(chuàng)新動力。文化體制改革與思想政治教育也是互動促進的,其中的內在理路是:文化價值理念是文化體制改革的價值向導,由文化體制改革所塑造的文化精神,在某種程度上能夠豐富這種文化價值理念。相應地,文化體制改革的力度越大,其所承載或塑造的文化價值理念的影響力就越大,這個過程也促進了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功能的發(fā)揮。

      (三)注重滿足人們最普遍的文化利益訴求

      增強文化自信的過程是文化“化人”的過程,也是引導人“向文而化”的教化過程,這個過程要以人的生命存在之優(yōu)化為目的,提升人的生命質量,進而更好地推動“人的全面發(fā)展”?!皞€人的全面性不是想象的或設想的全面性,而是他的現(xiàn)實聯(lián)系和觀念聯(lián)系的全面性”[13]?!艾F(xiàn)實聯(lián)系和觀念聯(lián)系的全面性”是“現(xiàn)實的個人”的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體現(xiàn)。所以,基于思想政治教育與文化自信兩者的同質性,要共同致力于滿足人們的文化利益需求。

      其一,在教育理念上,教育者要樹立為人民服務的文化育人理念。文化發(fā)展的落腳點是服務人民,在思想政治教育增強文化自信的實踐中,教育者對文化內容的選定、宣傳乃至重構,要堅持以人們的文化利益訴求為導向,不斷滿足人們的精神文化需求。其二,在教育場域上,思想政治教育增強文化自信要圍繞人們的“空間生活”展開。思想政治教育以文化人的實踐,既要反映人們的真情實感,也要融入人們的生活實踐。其三,在教育原則上,思想政治教育增強文化自信要堅持黨性與人民性相統(tǒng)一的原則。一方面,教育者要堅定立場,堅持黨性,為增強文化自信明確前進方向;另一方面,教育者要持續(xù)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凸顯增強文化自信飽含的人民情懷。

      總體而言,以唯物史觀的基本原理為依據審視之,思想政治教育增強文化自信要滿足人們最普遍的文化利益訴求,這也是對“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的現(xiàn)實關切。一方面,滿足人們的文化訴求,在根本上也滿足了人們主觀層面的精神訴求;另一方面,滿足人們的文化訴求以及對美好精神生活的憧憬,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增強文化自信”的源動力?;诖?,教育者要在“文化育人理念、文化育人場域、文化育人原則”等方面努力,完成增強人們文化自信的時代任務。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了“促進滿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相統(tǒng)一,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14]的明確要求,為思想政治教育增強文化自信提供了根本遵循。所以,在“滿足人們文化利益訴求”的同時,也要注重增強人們的精神力量,使得人們達成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價值共識,從而形成堅定的文化信仰。

      參考文獻:

      [1] 裴學進.習近平“確立價值觀最大公約數(shù)”論斷的深刻蘊涵與重要創(chuàng)新[J].馬克思主義研究,2020(1):43-50.

      [2]耿超.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論[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6:22.

      [3]《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編寫組.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15.

      [4]張澍軍.德育哲學引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275.

      [5]沈壯海.有效德育過程論[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00(4):54-63.

      [6]列寧全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29.

      [7]羅仲尤.思想政治教育屬性研究[M].北京: 知識產權出版社,2017:21.

      [8]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9]戚萬學,唐漢衛(wèi).學校德育原理[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11.

      [10]陸丹云.知識機制、心理語境和個體語域模型:認知性話語分析和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個體化”研究的融合[J].外語研究,2013(4):33-40.

      [11]列寧全集:第5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128.

      [12]習近平關于社會主義文化建設論述摘編[G].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7:186.

      [13]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72.

      [14]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fā)展第十四個五年規(guī)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N].光明日報,2020-11-04(01).

      【責任編輯:雨 蕙】

      猜你喜歡
      主觀性育人政治
      文化育人的多維審視
      中國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 06:16:28
      育人鑄魂守初心 賡續(xù)前行譜新篇
      教育家(2022年18期)2022-05-13 15:42:15
      “講政治”絕不能只是“講講”
      當代陜西(2021年1期)2021-02-01 07:17:56
      耳鳴掩蔽和習服治療在主觀性耳鳴治療中的效果觀察
      “政治攀附”
      當代陜西(2019年12期)2019-07-12 09:11:52
      “政治不純”
      當代陜西(2019年8期)2019-05-09 02:22:50
      政治不過硬,必定不可靠——政治體檢不能含糊
      當代陜西(2018年24期)2019-01-21 01:24:06
      法官判案主觀性減弱
      “沒準兒”“不一定”“不見得”和“說不定”的語義傾向性和主觀性差異
      語言與翻譯(2015年4期)2015-07-18 11:07:43
      “珠”育人
      邻水| 福鼎市| 临城县| 克什克腾旗| 洞头县| 卢龙县| 陇川县| 南宁市| 丰城市| 吉木乃县| 宁乡县| 林甸县| 牟定县| 醴陵市| 阿坝| 新蔡县| 南陵县| 玉屏| 合作市| 大方县| 嵊州市| 紫阳县| 泰来县| 格尔木市| 南昌市| 苏尼特左旗| 隆子县| 昌平区| 广饶县| 独山县| 三江| 建瓯市| 巫溪县| 康保县| 崇阳县| 中山市| 洛川县| 攀枝花市| 冷水江市| 泾川县| 泸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