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淑云
【摘要】本文通過《故都的秋》“生成性”教學方法的教學嘗試,旨在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幫助學生提升語文素養(yǎng),適應新高考模式下的語文學習,也為新高考背景下的語文教學提供一個新的思路。
【關鍵詞】高考改革;“生成性”教學;語文教學
“生成性”教學指的是在教學過程中打破常規(guī)“接受性”教學的一種動態(tài)的教學。通過教師、學生和文本三者之間的互動,讓學生在原有的認知基礎上,通過與教師和文本的對話,實現(xiàn)知識的獲得和思想的提升。
下面以《故都的秋》為例,探討“生成性”教學的思路和過程。
一、教學思路
《故都的秋》這篇文章有許多的景物描寫,在進行文本賞析與解讀的時候,不可避免地要以意象的賞析為重心。我們在進行文學性賞析的時候,總會告訴學生,“以我觀物,則物皆著我之色彩。”這是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所提出的主張。也就是說,景物描寫所選取的意象是最能表達作者思想情感的。曾經(jīng)有老師在處理這篇文章時,留給學生一項課后作業(yè),讓學生仿照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用《故都的秋》中的意象來寫一首小詩。我覺得特別有意思,既有文學性,又有創(chuàng)意,還能得到課堂效果反饋。但是,我們不妨進行一下嘗試,將這一過程顛倒一下順序,也許會產(chǎn)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教學過程
1.代入作者,初讀思考
賦予學生作者的身份,給學生10分鐘的時間來讀文章,讀的過程中要把自己選取的能表達自己心情的景物圈畫出來,讓學生將景物意象都找到。
2.意象展示,任務布置
將這些意象展示出來,營造如下情境:你拿到了故都寄來的照片,照片里有這些你曾經(jīng)熟悉的景象,你的內(nèi)心久久不能平靜。此刻,已然是秋天,你推開窗子,發(fā)現(xiàn)你此刻所在的地方,窗外的秋景和照片里的完全不一樣,你閉上眼睛,陷入了沉思。睜開眼,你對著照片略一沉吟,寫了一首仿馬致遠《天凈沙·秋思》的詩。
給學生時間進行詩句創(chuàng)作。在學生創(chuàng)作的過程中,我發(fā)現(xiàn),很多同學在進行意象的順序排列時,大多都在力求押韻,最后一句抒情時都在認真思考選取什么詞更加準確。
3.作品展示,師生賞析
最后請學生來進行作品展示,展示的過程中,學生來對自己的作品進行解析。
順著同學們的賞析,我們非常順利地在探討中將文章進行了剖析,這些意象的特點就是作者自己所說的“清”“靜”“悲涼”。這景有動有靜,有人有物,有花有鳥,只是沒有“我”,“故都棗盡”寫盡離鄉(xiāng)之久,歸鄉(xiāng)之難,“破壁之下”寫盡歷史滄桑,天涯望斷。這個時候我再問,為什么不能把《故都的秋》改為《北國的秋》,這時候他們會一下子明白,是因為故都歷史悠久,因為故都讓“我”眷念和熱愛。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石麗玲,樸實與理性:高考語文江蘇卷向全國卷過渡應有“內(nèi)涵”[J].語文天地·高中版,201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