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蘭妹
【摘要】小組合作學習方式應該將學生合理分組,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在小組內分工明確,并且要有科學的評價方式。
【關鍵詞】初中語文;合作學習;實踐探究
《禮記·學記》中提到:“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孔子也主張“樂多賢友”,說明我國在古代就認識到合作學習的重要性。但是“滿堂灌”“一言堂”的教育方式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一直處于“壟斷”地位,在學習上主張“競爭”,導致出現(xiàn)焦慮性學習狀況,這種焦慮直接影響到家長,出現(xiàn)了“不能輸在起跑線上”等販賣焦慮的教育機構,“虎媽”“雞娃”等教育新詞不斷涌現(xiàn),教育到了不得不改的地步。著名教育家于漪說過:“我們過去的教育一直在強調競爭!錯了,首先應該是合作。”
小組合作學習,一般是四到六人組成一個學習小組,在教師引領下有組織、有計劃地開展學習活動。山東即墨二十八中學就將合作的范圍縮小為“二人組”,把這種二人合作命名為“和諧互助”,從而風靡全國,前來學習的教師絡繹不絕。這也說明了人們對目前教育現(xiàn)狀的困惑和對教改的渴望。
什么是小組合作?筆者認為,小組合作是在教學活動中有共同的動力和目標,通過學生的協(xié)調、討論、分工,分步驟完成學習任務,有共同榮譽感的學習形式。
一、傳統(tǒng)教學模式存在的問題
教學法有講授法、討論法、練習法等,但在傳統(tǒng)的課堂中講授法用得較多,有的甚至變成“滿堂灌”,整堂課教師滔滔不絕,學生則沉默不語,在課堂上“神游太空”,教師可能還察覺不到。而在這樣的教學方法下,學生的思維、語言被禁錮,變得越來越不會說,等到上公開課的時間,教師會指定某個學生“配合演出”,課堂已經變成教師表演的課堂。
“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但大多教師常常等不及讓學生去發(fā)現(xiàn)、去質疑,而是急著把自己的理解灌輸給學生。學生被動地接受知識,卻無法消化知識,求知欲在一天天的被動學習中慢慢失去,“高分低能”已經成為“滿堂灌”課堂的“標配”。
二、團隊小組的建立與培養(yǎng)
如今,已經有非常多的專家學者將小組合作學習研究得很透徹了,但是否能為己所用呢?如果是直接的“拿來主義”,恐怕也會產生“淮南為橘北為枳”的困擾。理念要與實踐相結合。根據(jù)本地學生的學情,筆者經過幾年實踐探索,歸納出以下幾點做法:
1.均衡分組。要順利開展小組合作學習,分組是關鍵,教師應該根據(jù)“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的原則,考慮學生的智力水平、學習成績、認知基礎、學習能力、學習習慣、心理素質、興趣愛好、性格因素、性別搭配、交往能力等綜合情況,將人數(shù)安排在4~6人一組,把全班分成若干組,各組間的水平應該差不多,這樣才能激發(fā)小組間的競爭能力。組長要由學習能力較好、性格活潑外向、有號召力的學生擔任。
分組后,小組成員需相對固定,因為組員間配合的默契度、組內認同感等,需在長期的交流合作中形成,如果隨意流動,小組則無法形成凝聚力。
分組完成后,教師還需要通過給小組取名字、定口號、定組歌等活動讓組員相互認識,提升組員的認同感,形成一個真正的小集體。
以筆者所在班級為例,共有38名學生,總共分7個小組,有6人組,也有4人組。討論時,以組長為中心,組長在哪、小組就在哪,組員離開座位,圍在組長身邊進行討論。
2.小組培訓。一個成熟的合作小組需要培訓,如果沒有培訓,可能會導致學生習慣“單打獨斗”,沒有合作意識。個別學生性格比較自我,不會欣賞他人,不愿與他人分享成功,怕別人超越自己,不愿意幫助他人;也有學習能力較弱的學生可能因為自尊心、怕他人笑話而不敢向他人請教;性格內向的學生不愿與他人交流等一系列的問題。
因此,分組之后教師要經過一系列有計劃、周密的培訓來增強成員間的配合默契度。首先要進行思想培訓,讓學生明白“合作共贏”的重要性,在思想上認可合作學習的方式。筆者在培訓中除了用如“贈人玫瑰,手留余香”這樣的名言外,還會舉身邊的例子,像是學生都認識的非常優(yōu)秀的老師,他從小就特別愿意幫助別人,經常給同學講解題目,越講他就越能深刻理解答題的過程,最后他如愿考上心儀的大學并成為了一名教師。所以,幫助別人就是幫助自己。這樣的思想滲透不會一蹴而就,需要一段時間的教育和督促。
除了“心靈雞湯”,教師也需要設計一些有關互幫互助的小游戲、小活動等,讓學生在活動中拉近彼此之間的距離,感受幫助和被幫助的幸福感,懂得互幫互助的意義。
其二,合作方式的培訓,幫助各組做好分工,明確各自的職責分工、具體規(guī)則和機制。在學生合作時,教師要不停地巡視,細心觀察各組的表現(xiàn),分工不明確、配合度不好的小組要及時調整。還要樹立榜樣,請優(yōu)秀的小組介紹他們的合作經驗,供其他小組借鑒。鼓勵學生發(fā)揮主觀能動性,群策群力,不斷優(yōu)化本組合作學習的經驗。
其三,組長培訓。組長是一個小組的靈魂人物,他需要有組織能力和協(xié)調能力,在合作碰到問題時,他需要去解決困難,把全組學生的心凝聚在一起。因此,教師要及時培訓小組長,增強小組長的組織、協(xié)調能力,樹立小組長的自信心,增強他們在小組中的威信,幫助小組長在組內迅速成長起來。
3.討論分工。有些教師在運用小組合作學習時,存在一些認識上的誤區(qū)。有的教師設計教學目標過于簡單,學生感受不到“跳起來摘到果實”的樂趣,有的又太難,學生無法達成,易失去興趣;有的教師擔心時間不夠,壓縮學生的討論時間,或討論的時間過長,嚴重浪費課堂時間;有的教師為了追求熱鬧的課堂,不管題目的難易,讓學生從頭到尾都在討論……殊不知這么做,不僅浪費了課堂時間,討論也沒有起到應有的作用,學習的效果低下甚至無效。
并不是每節(jié)課都必須用到合作學習,合作應該建立在自主思考的基礎之上,學生經過獨立思考不能解決思路不清晰,或沒有固定答案,需要發(fā)散思維的存在一定難度的題目,才需要合作學習。
學生在合作學習時,教師不能做“甩手掌柜”,需要參與其中,隨時參與學生的討論,引導學生討論的方向。討論要給予充分的時間,但不能無限延長,可以設置一個獎勵機制,如某校的王老師就設立這樣的獎勵機制:全班有七個小組,在保證充分討論的前提下,討論結束的前三個小組可以得到班級量化分的獎勵。這種獎勵機制下,各個小組會努力高效完成討論任務,看到其他小組加分,本組的組長也會想辦法盡快完成任務,不會“磨洋工”。
4.合作展示。如果說討論是“頭腦風暴”,展示則是成果輸出。展示時,一般的做法是小組長代表全組展示或推薦某個組員來展示。但是這么做,只會讓個別學生得到鍛煉的機會,優(yōu)秀的學生變得更優(yōu)秀,不自信的學生因為缺乏展示的機會,變得更沒有信心。
(1)分任務展示。將小組任務分配到個人,每人負責一個展示的小板塊,讓“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這樣可以讓每位組員都有展示的機會。
(2)合作討論由能力較差的學生優(yōu)先展示。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在討論時照顧能力弱些的學生,在合作時重點關注他們,展示時由這名學生代表全組進行展示。
(3)組內一名學生展示,一名學生板書。要求學生在討論時充分發(fā)表意見,形成統(tǒng)一意見,培養(yǎng)小組的默契度。
(4)全組合作展示。要求各組以表演的形式完成任務,全組登臺,每位組員都有臺詞,都有表現(xiàn)的機會。這種形式可以很好地消除內向型學生的恐懼心理,培養(yǎng)小組的默契度。
5.評價獎勵。小組合作學習,評價時自然要以小組為評價單位,組內的成員和小組的榮譽是一體的。
筆者在班上采用班級量化分的形式來評價學生,具體的做法有:合作學習結束前三組成員每人各加2分量化分;得到展示機會的小組,成員也各加2分量化分;對展示小組提出質疑,能補充或更正的成員也適量加分……
量化分的獎勵每周一獎、每月一評、每學期一結,量化分獎勵機制可有效增強學生的小組榮譽感,讓學生感受到付出的快樂和成就感。只有在不斷被尊重、被認可的環(huán)境中,才能激發(fā)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三、小組合作常見的問題及解決策略
1.討論時間的把控。在討論時間的分配問題上,很多老師也很頭疼,時間給得不夠,就會走馬觀花,討論變得沒有意義;但如果不限制時間,則課上安排內容就無法完成。
解決策略:拋棄功利心,不急于求成。剛開始培訓小組討論時先暫時不考慮課時任務問題,給足時間,讓小組成員順利度過“磨合期”。第一步,讓一部分學生先討論起來,幫助部分組員學會分工討論;第二步,提升普通成員的能力,培養(yǎng)組長“助手”;第三步,提醒組長關注能力稍弱的組員,讓“后飛雁”不掉隊。
各組基本掌握了討論“密碼”后,再根據(jù)任務的難易程度規(guī)定好時間,如10分鐘之內完成,如果提前2分鐘以上完成任務,組員可加量化分5分;如果按時完成,加量化分3分;超時完成,適當扣除相應的量化分。
筆者在訓練過程中發(fā)現(xiàn)有一個小組長對本組的后進組員尤其關注,經常單獨給該組員“開小灶”,于是把她作為一個典型榜樣在全班表揚,并加量化分,還請她在班里做經驗介紹,介紹她帶組的成功經驗。對此,其他小組紛紛效仿,慢慢地,小組討論上了一個新臺階。
2.文言文的翻譯問題。文言文的翻譯,一般的課堂教學是學生自主利用課下注釋和工具來翻譯課文,教師出示重點句子考查學生的掌握情況,但這種做法存在不足,一是課堂時間有限,對學生的訓練有限;二是容易讓學生產生依賴心理,認為老師沒問到的一定不會考。
解決策略:第一步,小組合作翻譯全文,組內還可以分更小的二人組,以便關注到每個學生,保證學習的效果;第二步創(chuàng)設競爭氛圍:隨機指定一個學生當小老師,他可以選擇文中一個句子提問班里任何一個同學。在這種環(huán)境下,“小老師”會挑自己認為難翻譯的句子來提問,選擇接受挑戰(zhàn)的學生,一定也是他認為學習能力較弱的學生。
如學習《小石潭記》一文時,一個小組長環(huán)顧一周,選定了挑戰(zhàn)的對手后進行提問:“‘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一句該如何解釋?”被挑戰(zhàn)者略一思考,準確無誤地翻譯了句子,頓時滿堂喝彩!要知道,平時的他可是“翻譯困難戶”,平常的測試中關于翻譯句子的題都是交白卷的。
筆者多次嘗試這種學習方式,課堂學習氛圍非常濃,幾輪下來,基本上課文中的重點、難點句都能作為問題提出,被抽到當“小老師”的學生會非常得意,而“學生”也會鉚足了勁兒地回答問題,達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3.個人展示和小組展示。閱讀分享課,筆者嘗試過以個人形式來進行閱讀分享,但學生面面相覷,不愿意當著全班同學的面分享,即便是舉手分享的,也是說得詞不達意,現(xiàn)場的氣氛比較尷尬。
解決策略:本學期在《傅雷家書》閱讀分享會上,筆者采用小組合作的形式來進行,先由小組討論出本組要分享的主題,再由小組討論準備分享的內容。分享的主題、內容、人數(shù)均由小組決定,學生的閱讀興趣被充分調動了起來。每個組員都在努力地按照組內要求完成自己的任務,原來不愿意看書的學生也認真地看起來了書。
分享課上,六個小組各出奇招:有選出優(yōu)秀者和進步者分享的;有全組齊上場,用情景劇的形式引出分享內容的……學生討論得熱烈,分享十分精彩,沒有膽怯,沒有害怕,各組搶著上臺分享,現(xiàn)場掌聲不斷、笑聲不絕,事后學生反饋:“這是一場收獲滿滿的閱讀分享課?!?/p>
4.展示的任務量問題。小組展示訓練之初,筆者讓展示小組把所有的任務展示完畢,再讓其他學生進行補充或更正,但發(fā)現(xiàn)很多學生聽完后,前面的內容基本已經遺忘,更正補充無從談起。
解決策略:趁熱打鐵,展示小組每回答完一個問題,其他學生馬上舉手表達意見。問題能得到及時的反饋,無論是展示者還是“找茬者”都是一種思想的碰撞和交流,教學效果達到1+1>2的效果。
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沒有哪一種教學形式是課堂上的“萬能藥”,小組合作學習作為一種教學方式,只有用對了地方,才能發(fā)揮出它應有的優(yōu)勢。小組合作學習的基礎一定是自主思考,學生只有經過自主思考再去合作,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學過程中,什么時候該獨立思考,什么時候該合作探究,考驗的是教師的教學智慧,教師只有不斷學習,才能做好課堂上的引導者,把課堂真正還給學生。
【參考文獻】
[1]黎偉云.初中語文小組合作學習教學法有效運用研究[D].南昌:江西科技師范大學,2021.
[2]盧玉琴.初中語文教學中小組合作學習的實踐及思考[J].散文百家(新語文活頁),2021(01).
[3]王得光.初中語文教學中學生自主合作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途徑分析[J].考試周刊,2020(A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