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德榮 王琳
內(nèi)容摘要:作為深受兒童和成人喜愛的兒童文學(xué)翻譯家,楊靜遠的兒童文學(xué)翻譯思想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本文結(jié)合楊靜遠的翻譯言論和翻譯策略,探究其翻譯思想的特質(zhì)和價值。研究發(fā)現(xiàn),楊靜遠守望童心、珍視想象的兒童觀,有溫度地挖掘文學(xué)性的兒童文學(xué)觀,以及堅守本真、兼顧創(chuàng)造的兒童文學(xué)翻譯觀,體現(xiàn)了她翻譯思想的獨特性、深刻性和整體性。在這三者中,兒童觀貫穿始終,體現(xiàn)了務(wù)實的、以兒童本位的思想,并影響其對兒童文學(xué)的分析和研究,前兩者的內(nèi)化又指導(dǎo)了其翻譯實踐,形成了堅守本真、兼顧創(chuàng)造的兒童文學(xué)翻譯觀?!皩ξ膶W(xué)性的堅守”是楊靜遠兒童文學(xué)翻譯思想的最顯著特征和實質(zhì)所在,為當下的兒童文學(xué)翻譯提供了思想源泉、價值標準和策略參考。
關(guān)鍵詞:楊靜遠;兒童文學(xué);翻譯思想;兒童本位
基金項目:本文為教育部重大課題攻關(guān)項目“中國兒童文學(xué)跨學(xué)科拓展研究”(19JZD036)、國家社科項目“百年中國兒童文學(xué)外譯研究”(項目號待出)和中央高?;究蒲袠I(yè)務(wù)費項目“兒童文學(xué)翻譯的跨學(xué)科研究”(202042006)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簡介:徐德榮,中國海洋大學(xué)外國語學(xué)院教授,博士,博士生導(dǎo)師,研究方向:兒童文學(xué)及其翻譯。王琳,中國海洋大學(xué)外國語學(xué)院文學(xué)研究生,研究方向:兒童文學(xué)及其翻譯。
Title: Pursuit of Literariness: A Study of Yang Jingyuans Thoughts on Childrens Literature Translation
Abstract: Yang Jingyuan, a child literature translator whose translation is loved by both children and adults, has unique translation thoughts towards childrens literature translation. This study combines Yangs translation opinions and translation strategies, aiming to explore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value of her translation thoughts. The study finds that Yang values childrens imagination and keeps exploring literariness of childrens literature. These two views are reflected in her childrens literature translation, which stresses faithfulness and creativity. Her pursuit of literariness is the most pronounced feature as well as essence of her translation thoughts, which provide a source of inspiration, criteria and strategies for childrens literature translation.
Key words: Yang Jingyuan; childrens literature; translation thoughts; child-oriented
Author: Xu Derong is professor and Ph. D. supervisor at Collage of Foreign Languages,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Qingdao 266100, China), whose major research interest is childrens literature and its translation. Wang Lin is postgraduate student at Collage of Foreign Languages,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Qingdao 266100, China).
楊靜遠(1923- )是現(xiàn)當代杰出的中國女翻譯家。《中國翻譯家辭典》共收錄女性翻譯家64人,自“五四”前后直至當今現(xiàn)當代的翻譯家和優(yōu)秀翻譯者基本上皆收錄其中,楊靜遠就位于此列。2004年在中國翻譯協(xié)會授予的一批“資深翻譯家”中,也有楊靜遠的身影(蔣林、潘雨晴 20)。楊靜遠歷任人民出版社編輯、外國文學(xué)研究所編輯、中國社科院外國文學(xué)研究所編審,集作家、文學(xué)批評家、翻譯家多重身份于一身。自 1943 年首次發(fā)表作品至今,楊靜遠共編有外國史類書1000余萬字、外國文學(xué)研究資料叢書十幾種500余萬字,其文學(xué)翻譯與文學(xué)研究并駕齊驅(qū)、相輔相成。楊靜遠對中國兒童文學(xué)翻譯具有典范性的意義,她翻譯的兒童文學(xué)作品,如《彼得·潘》(又名《小飛俠彼得·潘》)《柳林風(fēng)聲》以及《英國名家童話》被公認為兒童文學(xué)譯作經(jīng)典,自出版以來先后被三聯(lián)書店(1991年出版)、光明日報出版社(2007年出版)、湖南少年兒童出版社(2014年出版)等多家出版社出版并多次重印??梢哉f,楊靜遠是一位充滿文化資本和社會資本的譯者。進入21世紀,學(xué)界對楊靜遠的兒童文學(xué)翻譯研究日漸關(guān)注(譚芳、張從益35-39;滕梅、李怡雯35-40;樓賽、鄭瑋68-69;宋海粟、楊東英118-122)等。然而,現(xiàn)有的楊靜遠兒童文學(xué)翻譯研究多局限于解讀其個別譯作,探究翻譯規(guī)范、翻譯原則、翻譯方法及翻譯的外部環(huán)境,尚未全面挖掘楊靜遠兒童文學(xué)翻譯思想的深刻內(nèi)涵和深遠影響,繼而更難以彰顯楊靜遠兒童文學(xué)翻譯思想的當代價值。本文從兒童觀、兒童文學(xué)觀和兒童文學(xué)翻譯觀三方面剖析,揭示楊靜遠獨特的兒童文學(xué)翻譯思想,以期推動中國兒童文學(xué)翻譯的實踐及研究。23A3C44F-E4DD-4D01-B661-3EDC5D3F2FD2
一、守望童心、珍視想象的兒童觀
著名兒童文學(xué)批評家朱自強先生曾指出,20世紀“中國兒童文學(xué)研究隊伍基本處于只能依靠翻譯來了解西方理論的狀況,有機會接觸并有能力閱讀消化西方理論原著的研究者不過寥寥數(shù)人”(朱自強 16)。而楊靜遠就在寥寥數(shù)人之列,她透過西方兒童文學(xué)闡發(fā)了對兒童觀問題的一系列思考,關(guān)注、呵護、培育兒童的心智發(fā)展和審美認知,形成了守望童心、珍視想象的兒童觀,體現(xiàn)出務(wù)實的,以兒童為本的思想。
楊靜遠不把成人社會所認為的兒童應(yīng)當接受的東西強加給兒童,也不用成人所認為的純粹的事實訓(xùn)導(dǎo)兒童。她認為人類的希望在于“孩子們是快活的、天真的、沒心沒肺的” (楊靜遠 10)。楊靜遠真切地認識到童心的可貴,視兒童為獨立的個體,珍惜孩子的童心趣味和本真,體現(xiàn)出尊重兒童獨立人格,解放和發(fā)展兒童天性的兒童觀。
同時,楊靜遠反對布道說教的傳統(tǒng)兒童觀,推崇尊重兒童獨特審美和精神需求,認為“只是借童話進行干巴巴的道德說教,那就太煞風(fēng)景了”(楊靜遠 4);她還在《彼得·潘<序>》中指出,18世紀中期以前的作品,“部分接受了盧梭的教育小說《愛彌兒》的影響,卻排斥他的開明思想,而賦予英國清教的嚴峻色彩。它們不懂兒童的心理和需要,難免遭到后人的訕笑”(楊靜遠 4)。正是因為楊靜遠認識到了契合兒童審美意識與發(fā)展心理的經(jīng)典兒童文學(xué)的特質(zhì),切實可行地守望孩子稚真童心,為兒童發(fā)聲,才使其譯作能夠成為“既能滿足少年讀者審美和認知的閱讀需求,又能吸引成年讀者的目光,使他們流連忘返,從中發(fā)現(xiàn)重返童年這一人類精神家園的哲理和情感訴求”(舒?zhèn)?46)。這也是她能夠令《柳林風(fēng)聲》《彼得·潘》和《英國名家童話》走入中國千萬孩子童年的重要內(nèi)在驅(qū)動力。
珍視、呵護孩子的想象力是楊靜遠守望童心的外在表現(xiàn),楊靜遠認識到兒童想象力對兒童審美觀的塑造和身心健康的培養(yǎng)起著不可或缺的作用,“孩子美麗的想象、愉快的笑,本身就有益身心和美育,對他們的健康成長,是必不可少的”(楊靜遠 8)。兒童的非凡想象是兒童思維外化的表現(xiàn)形式,也是他們看待世界的一種特有方式。想象力是兒童美感經(jīng)驗中最富有特征的東西,也是對作家把握兒童文學(xué)創(chuàng)作中有關(guān)兒童審美意識的問題(王泉根 32)。想象力是兒童認知能力、情感審美接受和道德教育的本質(zhì)需求,只有對兒童的身心足夠重視,才能保證其健康充實發(fā)展。楊靜遠這種為兒童身心健康發(fā)展而譯、珍視想象力的兒童觀給廣大兒童文學(xué)譯者提供了重要啟示。
在譯作中,楊靜遠對于想象力的珍視核心體現(xiàn)在保留想象之童趣和帶入式想象兩個方面。無論是《柳林風(fēng)聲》中對鼴鼠、河鼠還有獾天馬行空的歷險記的敘述,還是《彼得·潘》中對半人半仙的主人公彼得·潘奇幻經(jīng)歷的刻畫,楊靜遠在譯作中都緊扣珍視想象這一基調(diào)。以《彼得·潘》為例:
原文:
‘O Peter, no wander you were crying, she said, and got out of bed and ran to him.
‘I wasnt crying about mothers, he said rather indignantly. ‘I was crying because I cant get my shadow to stick on. Besides, I wasnt crying.
‘It has come off?
‘Yes.
Then Wendy saw the shadow on the floor, looking so draggled, and she was frightfully sorry for Peter. ‘How awful! she said, but she could not help smiling when she saw that he had been trying to stick it on with soap. How exactly like a boy! (J. M. Barrie 32)
譯文1:
“啊,彼得,怪不得你要哭了?!彼f,跳下床跑到他跟前。
“我哭,才不是因為媽媽,”彼得頗有點氣憤地說,“我哭,是因為我沒法把影子粘上。再說,我也沒哭。”
“影子掉了嗎?”
“是的?!?/p>
這時候,溫迪瞅見了地板上的影子,拖得挺臟的樣子,她替彼得難過?!罢嬖愀?!”她說??墒?,她看到彼得試著用肥皂去粘,又禁不住笑了起來。真是不折不扣像個小子干的事?。铎o遠 32)
譯文2:
“啊,彼得,你一定是哭了?!彼f著跳下床跑到他的身邊。
“我哭的不是母親,”他發(fā)怒地說,“我哭是因為我黏不上我的影子。況且,我并沒有哭?!?/p>
“是脫下來了?”
“是的?!?/p>
文黛看見影子是在地板上,拖污了的樣子,她很為彼得難過?!罢嬖恪!彼f著,但是她看他曾試想用肥皂黏上去,她又忍不住的好笑。真恰像一個孩子?。簩嵡?22-23)
原文選自第三章,彼得·潘找尋自己被關(guān)在大箱子里的影子,他好不容易找到影子,卻發(fā)現(xiàn)影子沒法和自己連在一起了。楊靜遠守望童心、珍視想象的兒童觀首先體現(xiàn)在保留想象之童趣:用孩子的語言和邏輯感受原文,而非硬用大人的眼光和邏輯看待童話中的幻想世界。原文中的“It has come off?”是小女孩溫迪問彼得影子的情況。梁譯為“是脫下來了”;而楊譯為“影子掉了嗎”。影子是一種物理現(xiàn)象,在成年人看來可能再平常不過;但對于孩子來說,影子卻包含著無盡神奇與奧妙。文中影子本該和彼得形影不離,但現(xiàn)在影子卻回不去了,相比于梁譯本的“脫下來”,楊靜遠用一個“掉”字,將孩子不明白其中的物理現(xiàn)象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正如楊靜遠在《彼得·潘<序>》中所言,“孩子愛幻想,而孩子式的幻想的一個重要形式是 ‘假裝,是現(xiàn)實和虛構(gòu)的交織、互換”(楊靜遠 8)。楊靜遠還原了溫迪只以為影子和彼得再不能完好如初的童趣想法,驚訝和懵懂之情躍然于紙上,增強了故事的戲劇性,也突出了孩童對自然現(xiàn)象天馬行空的想象。23A3C44F-E4DD-4D01-B661-3EDC5D3F2FD2
此外,楊靜遠還通過帶入式想象將自己置身于文學(xué)童話的幻想語境中,轉(zhuǎn)換視角,隨兒童一同進入文本。如原文中“How exactly like a boy!”是小女孩溫迪在目睹彼得用肥皂粘影子后所言。“文學(xué)童話之所以具有魅力,更在于它運用豐富的想象力和優(yōu)美的文筆,把讀者帶進一個引人入勝的童趣世界”(楊靜遠 2)。楊靜遠譯作中的兒童,不是成人眼中的 “還未長大的人”,也不是簡單被視為“縮小的成人”,更不是成人心目中的 “他者”,而是譯者跟隨兒童的視角一同進入語境,想兒童之所想,言兒童之所言。同為孩子,以溫迪的口吻怎么會說出“真恰像一個孩子”呢?梁譯文顯現(xiàn)出譯者不自覺地在用成人的眼光審視兒童。而楊譯文“真是不折不扣像個小子干的事”,自然轉(zhuǎn)換了視角,小女孩笑小男孩如此粘影子,頗有五十步笑百步的意味,讀來令人忍俊不禁。
概而言之,楊靜遠的兒童觀立足于兒童的精神世界和情感體驗,具有務(wù)實的兒童本位思想的特質(zhì);以保留想象之童趣和帶入式想象的方式,還原兒童文學(xué)作品的童趣,帶給兒童充盈想象力的體驗,為當下的童書創(chuàng)作與翻譯提供了成功案例和思想資源。
二、有溫度地挖掘文學(xué)性的兒童文學(xué)觀
身為作家、文學(xué)批評家和翻譯家,楊靜遠扎實的文學(xué)研究功底和自覺的兒童文學(xué)批評意識,形成了有溫度地挖掘文學(xué)性的兒童文學(xué)觀。
文本不能自顯,譯者需要經(jīng)過充分的挖掘,才能抓住主體,把握內(nèi)在之精神(許鈞 3),進而傳遞文學(xué)性?;陉P(guān)注童心和想象的務(wù)實的兒童觀,楊靜遠把兒童文學(xué)從“學(xué)”的層面轉(zhuǎn)到“術(shù)”的層面。對于原作,楊靜遠不僅僅是欣賞,而是兼具深度和廣度,深入剖析、挖掘作品的文學(xué)性。“如果說文學(xué)是人的本質(zhì)力量的對象化,那么,兒童文學(xué)就是兒童本質(zhì)力量的對象化,兒童的本質(zhì)力量即含有個體生命的欲求,這是兒童文學(xué)得以存在并吸引兒童閱讀的根本”(候穎 83)。優(yōu)秀的譯本之所以能經(jīng)住時間的檢驗,正是因為其傳遞并再現(xiàn)了原作中兒童本質(zhì)的生命欲求。
楊靜遠挖掘作品文學(xué)性的過程,也是探索作品中所蘊含的深層次的兒童觀的過程,這種探索是循序漸進,由表及里,由淺入深的。文本外,她對兒童文學(xué)史的發(fā)展和演化以及作者的生平做了細致的梳理。在《彼得·潘<序>》中,楊靜遠考察了英國兒童文學(xué)發(fā)展史,從而得出結(jié)論,“在18世紀中期以前,專為兒童創(chuàng)作的文學(xué)可以說沒有”(楊靜遠 4),因此,她把這類傳統(tǒng)文學(xué)歸為“道貌岸然的‘嚴肅文學(xué)”(楊靜遠 4)。而與這類“嚴肅”文學(xué)相對的“反嚴肅”文學(xué),則是“一批為娛樂兒童而不事說教的作品,所謂‘荒唐詩文”(楊靜遠 4)。相比于以上兩種傳統(tǒng)文學(xué)作品,楊靜遠認為巴里的《彼得·潘》與眾不同。她的理解與《彼得·潘》中所蘊含的兒童觀相契合,從而感嘆“兒童文學(xué)中這五彩繽紛的不同素質(zhì),到了20世紀初,便奇特地融會在《彼得·潘》里”(楊靜遠 6)。朱自強先生認為,中國的兒童文學(xué)史研究者要具有世界性眼光,否則就不能具有看清中國的眼光,“不能把中國兒童文學(xué)作為一個對象化的存在來把握”(朱自強 140)。楊靜遠因兼收并蓄的批評視野而建立起的審美價值尺度,為廣大譯者樹立了典范。
文本內(nèi),楊靜遠孜孜以求,對文學(xué)中的人物形象進行抽絲剝繭式的深度剖析,她的譯文具有鮮明的風(fēng)格和氣韻,以文采斐然而富有溫度著稱,深受讀者喜愛。
楊靜遠譯文的“溫度”從文體風(fēng)格和語體風(fēng)格得以傳遞。首先,在文體風(fēng)格上,她深諳“淺語”的藝術(shù),語言深入淺出,拉近了與讀者之間的距離;同時,在語體風(fēng)格上,楊靜遠對解讀兒童讀者的預(yù)期有深入的認識,在對話中善用“商榷”的語氣,以此進一步貼近小讀者,在譯作中有溫度地傳遞作品的文學(xué)性,現(xiàn)試舉一例說明:
原文:
“Whats inside it?” asked the Mole, wriggling with curiosity.
“Theres cold chicken inside it,” replied the Rat briefly; “coldtonguecoldhamcoldbeefpickledgherkinssaladfrechchrollscresssandwhichespottedmeatgingerbeerlemonadesodawater——”
“O stop, stop,” cried the Mole in ecstasies: “This is too much!” (Grahame 10)
譯文1:
“這里面都裝著些什么?”鼴鼠好奇地扭動著身子。
“有冷雞肉”,河鼠一口氣回答說,“冷舌頭冷火腿冷牛肉腌小黃瓜沙拉法國面包卷三明治罐燜肉姜汁啤酒檸檬汁蘇打水……”
“行啦,行啦,”鼴鼠眉飛色舞地喊道,“太多了!”(楊靜遠 5)
譯文2:
“籃子里面是什么?”鼴鼠好奇得扭來扭去問道。
“里面有冷雞,”河鼠簡短地答道,“冷舌頭、冷火腿、冷牛肉、腌小黃瓜沙拉、法國面包卷、水芹三明治、罐頭肉沙拉、汽水、檸檬汁、蘇打水……”
“哎喲,別說了別說了,”鼴鼠高興地發(fā)瘋,大叫著說,“太多了!”(任溶溶 8)
原文選自《柳林風(fēng)聲》第一章,熱情洋溢的鼴鼠要帶河鼠去自己心愛的大河上游逛,選段描述了他們在出發(fā)前的準備。楊靜遠對譯文文學(xué)性再造的能力可見一斑,其譯文的“淺語”藝術(shù)體現(xiàn)在文風(fēng)是“清新的、活潑的、生動的、有節(jié)奏的、飽含趣味的”(徐德榮、楊安東 119),因而更能夠貼近讀者。在原文河鼠給鼴鼠的對話中,河鼠報備了野游所帶吃食。原文的文學(xué)性突出,作者超脫常規(guī),在對話中列舉各色食物卻全無標點,給讀者創(chuàng)造出一種陌生新奇的閱讀體驗,有前景化的效果。穆卡羅夫斯基(Mukarovsky)認為,“前景”是對傳統(tǒng)和慣例的顛覆,以陌生化和反常規(guī)為特征,讓讀者體驗到閱讀帶來的意外(unexpect-edness)、新奇(unusualness)和獨特(uniqueness)(Mukarovsky 28)。23A3C44F-E4DD-4D01-B661-3EDC5D3F2FD2
原文作者運用前景化語言,使人物刻畫立體、幽默效果得以凸顯,因此,“譯者對前景化語言的處理一定程度上決定了譯文傳遞原文文學(xué)性的忠實程度,也是譯文質(zhì)量評價的一個重要指標” (馮正斌、黨爭勝 84)。對比任譯和楊譯,顯然,任溶溶處理原文時忽略了原文突出的文學(xué)性特征,在譯文中添加了標點,削弱了原文所創(chuàng)造出的“前景化”體驗,也使原作者的精心設(shè)計黯然失色。而楊靜遠對原作的文體有著深入的認識,她在《柳林風(fēng)聲<序>》中對作者的文體風(fēng)格進行了細致的文學(xué)批評,“作者對文字十分講究。它的文體,比一般兒童文學(xué)‘密度(density)大,變化多。有快速的戲劇性敘事,有徐緩而詩意的抒情寫景,有機質(zhì)俏皮的對話,有諷刺幽默,有鮮明的性格刻畫,既有文人腔的高雅,又有民間口語的俚俗和兒語的稚氣,既有嚴謹?shù)恼Z法,也有故意打破語法規(guī)范的游戲文字,例如長達兩行的食品名稱,竟不加一個標點符號”(楊靜遠 6)。因此,楊靜遠保留了原文形式,展現(xiàn)出河鼠熱情好客,性格直爽,邀約鼴鼠一同游玩就毫無保留,一股腦兒地把所帶來吃食都說給鼴鼠聽,不僅增添了故事的趣味性,令故事中的動物形象更豐滿、更立體,同時也令讀者加深了對人物形象的認識。
除文體風(fēng)格外,在語體風(fēng)格上,楊靜遠能夠有效把握兒童讀者的預(yù)期,在對話中常采用“商榷”的語氣,從而更加貼近讀者,有溫度地傳遞作品的文學(xué)性。如原文中“O stop, stop”,任譯為“哎喲,別說了別說了”?!鞍选绷钊烁杏X鼴鼠對河鼠的“報菜名”并不是太感興趣,只想趕緊讓他停下。而對比任譯本,楊譯為“行啦,行啦”,用更為緩和的語氣詞“啦”,讓讀者深感鼴鼠并不是不耐煩,而是聽到這么多好吃的既興奮又驚喜。
楊靜遠注重語氣詞帶給讀者的效果,偏向使用較為緩和或帶“商榷”情感的詞,這點在其譯作中很常見,如《彼得潘》第三章的標題“Come Away!Come Away!”, 梁實秋將標點去掉,譯為 “走吧走吧” ;而楊靜遠則處理為 “走啦,走啦!” 更像同齡的小伙伴在前方呼喚,讀來更感親切。這大概源于她自己說的“要寫出取悅孩子的書,作者得喜歡孩子,理解孩子,自己得是一個大孩子,或老小孩”(楊靜遠 8)。
楊靜遠對譯文文學(xué)性再造的能力可見一斑,其譯文之所以能有溫度地傳遞作品的文學(xué)性,經(jīng)住經(jīng)典的考研,形成自己的風(fēng)格,正是源自于她能夠深入剖析翻譯內(nèi)外文本,從而對兒童文學(xué)的本質(zhì)有獨到而敏銳的判斷,這也是當代譯者應(yīng)當樹立起的自覺意識。
三、堅守本真、兼顧創(chuàng)造的兒童文學(xué)翻譯觀
縱觀楊靜遠的兒童文學(xué)作品翻譯,從《彼得·潘》到《英國名家童話》再到《柳林風(fēng)聲》,楊靜遠的譯作可謂經(jīng)典。尋其原因,除關(guān)注兒童想象力的兒童觀、有溫度地挖掘、再造作品文學(xué)性的文學(xué)觀之外,其對《彼得·潘》的重譯所體現(xiàn)的堅守本真、兼顧創(chuàng)造的兒童文學(xué)翻譯觀亦是關(guān)鍵所在。
楊靜遠在翻譯《彼得·潘》時經(jīng)歷了重譯、復(fù)譯的過程。重譯經(jīng)典是當下翻譯市場的普遍現(xiàn)象,正如謝天振所言,“文學(xué)翻譯因為存在語言老化的問題,所以即使是翻譯文學(xué)的經(jīng)典作品,其‘壽命通常也就是流傳一代至二代讀者的時限,之后就會有新譯作出現(xiàn)”;“優(yōu)秀的文學(xué)原作需要有多部不同譯作才能比較充分地展示它的全部思想深度和藝術(shù)成就”(謝天振 2)。文學(xué)經(jīng)典的復(fù)譯或重譯可以拓展一部文學(xué)作品的生命空間和時間,在此意義上說,復(fù)譯和重譯是必然的,而且是必要的。
據(jù)筆者考察,重譯時如何看待前人譯作是目前翻譯市場普遍存在的問題。在楊靜遠翻譯《彼得·潘》時,先前已有翻譯名家梁實秋的版本,對此楊靜遠沒有避之不談,而是從前人的譯本中汲取營養(yǎng),吸收借鑒歷史的經(jīng)驗教訓(xùn)。她在《彼得·潘<序>》中坦言,“這次是重譯,不是在舊譯的基礎(chǔ)上校訂,但對于舊譯,譯者力求抱客觀、尊重、實事求是的態(tài)度,盡量做到采其長而避其短。但凡感無力超越之處,譯者保留梁先生的譯法,而不避掠美之嫌,盡管有時不免要有思想斗爭”(楊靜遠 11)。當譯者碰到棘手的困境時,首先要本著為讀者負責(zé)的態(tài)度,客觀地接近原著底蘊;而不是將“借鑒”當作“抄襲”的幌子,楊靜遠實事求是,在前言中交代了自己“認真不茍,參考了梁先生的譯本”(楊靜遠 10),并將具體細節(jié)交代地清清楚楚:“譯者襲用了梁譯“永無鄉(xiāng)”(Never Land)這個譯名,因為覺得這譯法再恰當也不過了。又如,印第安公主Tiger Lily,梁譯‘虎蓮。譯者還是采用了這個譯法,對某些譯句的處理也一樣”(楊靜遠 10)。楊靜遠力求選擇最優(yōu)的形式,最大限度傳達原意,賦予原譯以新的生命力,這是嚴謹?shù)淖g者對翻譯規(guī)范的延承,其堅守本真的兒童文學(xué)翻譯觀為當下重譯提供了翻譯的范本。
楊靜遠堅守本真的翻譯思想還體現(xiàn)在她對作品精益求精,具有工匠般精雕細琢的精神。1991年楊靜遠與顧耕合譯了詹姆斯·巴里創(chuàng)作的著名兒童文學(xué)作品《彼得·潘》,時隔19年,楊靜遠復(fù)譯該作。筆者探求楊靜遠的重譯動機,她在1991年初譯《彼得·潘》時眼睛患疾,只能通過聽后譯出的方式完成,產(chǎn)生了兩處重大疏漏,且因邊聽邊譯的方式不能細致推敲,擔(dān)心兒童在讀書時會因此產(chǎn)生錯誤理解,因此在《彼得潘》的重譯本中特此更正。對于經(jīng)典的文學(xué)作品,市場上的重譯本如雨后春筍,層出不窮,但談其質(zhì)量,令人唏噓。而楊靜遠考慮到讀者的接受度,對自己當年的疏漏耿耿于懷,最終于2010年對新版本進行重譯。伯曼(Berman)觀察到重譯的周期現(xiàn)象:最初的翻譯是一種供研究原作之用的介紹性文字; 接著是一些充滿了文學(xué)抱負、有瑕疵、不完整的早期譯本; 然后是許多重譯本; 最后是一個經(jīng)典譯本出現(xiàn),使該作品的重譯停頓很長一段時間(Berman 57,轉(zhuǎn)引自田傳茂 102)。楊靜遠重譯經(jīng)典是出于對其對讀者負責(zé)“堅守本真”的初心,這種翻譯觀無疑對當前重譯本魚龍混雜的市場樹立了典范和榜樣。
楊靜遠在翻譯過程中展現(xiàn)的文學(xué)性創(chuàng)造是其翻譯觀的外化和體現(xiàn)。對比1991年的初譯本《彼得·潘》和2010年的重譯本《小飛俠彼得·潘》可以發(fā)現(xiàn),楊靜遠的重譯版與初譯版本在風(fēng)格上保持一致,但在復(fù)譯時精益求精,更加關(guān)注文學(xué)性創(chuàng)造,采用歸化策略增強了行文的連貫性。例如,初譯“在生日那天”緊跟原文“on his birthday”,而重譯本“過生日那天”則使用歸化策略,轉(zhuǎn)換為讀來更為地道的漢語。楊靜遠對譯文戲劇性情節(jié)的再造也更為注重。原文“Then her head nodded”初譯為頭“一個勁兒往下點”,重譯則將“點”換成“栽”(楊靜遠 12),雖然僅一字之差,但重譯文將達林太太在困倦時頭實在不受控制的樣子刻畫得淋漓盡致,增添了譯文的畫面感,這也能體現(xiàn)楊靜遠如工匠般打磨文字,著力再造原作的文學(xué)性。23A3C44F-E4DD-4D01-B661-3EDC5D3F2FD2
除此之外,楊靜遠在重譯本中體現(xiàn)出的基于珍視童心的兒童觀的創(chuàng)譯思想也十分突出。例如:
原文:“She is the most beautiful of dusky Dianas and the belle of the Piccaninnies, coquettish, cold and amorous by turns.” (J. M. Barrie 60)
初譯:“她是膚色黝黑的女將中最標致的一個,是皮卡尼尼族的大美人;她時而賣弄風(fēng)騷,時而冷若冰霜,時而熱情似火。” (楊靜遠、顧耕 71)
重譯:“她是膚色黝黑的女將中最標致的一個,是皮卡尼尼族的大美人;她時而冷若冰霜,時而熱情如火?!保铎o遠 64)。
在重譯本中,楊靜遠把原文中的“coquettish”一詞直接刪去,結(jié)合語境,虎蓮處在印第安人的殿后方;并且下文提到,武士們雖“沒有一個不想娶這個尤物為妻”,虎蓮卻“用她那把斧子擋開了所有的求婚者”(楊靜遠 64),因此作者刻畫的虎蓮的形象雖外表美麗,卻驍勇善戰(zhàn),具有男子氣魄。原文中的“冷若冰霜”和“熱情似火”兩相對照,已將虎蓮的形象塑造的多維豐滿;結(jié)合楊靜遠珍視孩子童心的兒童觀,試圖讓兒童理解“賣弄風(fēng)騷”有些不合時宜。楊靜遠最終對原文內(nèi)容內(nèi)化和吸收,將“coquettish”刪去,這體現(xiàn)出深厚的基于務(wù)實的兒童觀的創(chuàng)譯思想。法國著名文論家埃斯皮爾在《文學(xué)社會學(xué)》一書中指出:“說翻譯是叛逆,那是因為它把作品置于一個完全沒有預(yù)料到到參照體系里(指語言):說翻譯是創(chuàng)造性的,那是因為它賦予作品一個嶄新的面貌,使之能與更廣泛的讀者進行以此嶄新的文學(xué)交流;還因為它不僅延長了原作的生命,而且又賦予它第二次生命”(許鈞 236)。參照體系一變,文化語境一變,一部作品的意義所賴以生存的條件一變,其面貌必然發(fā)生變化,而楊靜遠的這一刪減處理,無疑具有創(chuàng)造性。
楊靜遠的翻譯思想內(nèi)涵豐富,將其翻譯實踐和翻譯言論中相結(jié)合,可窺見其守望童心、珍視想象的兒童觀,有溫度地挖掘文學(xué)性的兒童文學(xué)觀,以及堅守本真、兼顧創(chuàng)造的兒童文學(xué)翻譯觀,這三者構(gòu)成了楊靜遠兒童文學(xué)翻譯思想的精神實質(zhì)和思想內(nèi)涵,具有三位一體的獨特性、深刻性和整體性。“對文學(xué)性的堅守”是楊靜遠兒童文學(xué)翻譯思想的最顯著特征和實質(zhì)所在,貫穿于楊靜遠兒童文學(xué)翻譯實踐的始終。楊靜遠的兒童觀具有兒童本位特質(zhì),這一兒童觀有助于楊靜遠把握兒童文學(xué)的文學(xué)性之實質(zhì),進而在翻譯中有效再造原文的文學(xué)性??梢哉f,楊靜遠珍視兒童的想象力,為兒童發(fā)聲的兒童觀具有前瞻性;其深入的兒童文學(xué)史批評,從文體和語體層面,深入挖掘作品的文學(xué)性并有溫度地傳達,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fēng)格,體現(xiàn)了譯者自覺的歷史擔(dān)當和責(zé)任感;在遵守翻譯規(guī)范的基礎(chǔ)上,翻譯過程中發(fā)揮譯者主體性,創(chuàng)造性再造文學(xué)性、采用規(guī)劃策略實現(xiàn)連貫性,在兒童文學(xué)翻譯作品良莠不齊,翻譯質(zhì)量令人堪憂,文學(xué)性和可讀性缺失的當下,具有重要的借鑒價值。楊靜遠的兒童文學(xué)翻譯實踐及思想豐富,其兒童文學(xué)翻譯思想需要進一步探索歸納,值得譯界同仁深入探討。
引用文獻【W(wǎng)orks Cited】
詹姆斯·巴里:《彼得·潘》。楊靜遠、顧耕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91。
[Barrie, J. M. Peter Pan. Trans. Yang Jingyuan and Gu Geng. Beijing: SDX Joint Publishing Company, 1991.]
---. Peter Pan. East Street Ware: Wordsworth Editions Ltd, 1993.
——:《彼得·潘》。楊靜遠譯。長沙:湖南少年兒童出版社,2010。
[---. Peter Pan. Trans. Yang Jingyuan. Changsha: Hunan Childrens Publishing House, 2010.]
——:《彼得·潘》。梁實秋譯。北京:中國致公出版社,2012。
[---. Peter Pan. Trans. Liang Shiqiu. Beijing: China Zhi Gong Press, 2012.]
——:《彼得·潘》。楊靜遠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16。
[---. Peter Pan. Trans. Yang Jingyuan. Beijing: SDX Joint Publishing Company, 2016.]
馮正斌、黨爭勝:前景化語言翻譯策略研究:以《廢都》葛浩文英譯本為例?!锻庹Z教學(xué)》40(2019):84-89。
[Feng, Zhengbin and Dang Zhengsheng. “Research on Foregrounding Language Translation Strategies: Taking the English Version of Ruined City as an Example.” Foreign Languages Education 40 (2019): 84-89.]
Grahame, Kenneth. The Wind in the Willows. London: Chris Beetles, 2006.
肯尼斯·格雷厄姆:《柳林風(fēng)聲》。任溶溶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12。
[---. The Wind in the Willows. Trans. Ren Rongrong. Shanghai: Shanghai Translation Publishing House, 2012.]
肯尼斯·格雷厄姆:《柳林風(fēng)聲》。楊靜遠譯。南昌:二十一世紀出版社,2014。23A3C44F-E4DD-4D01-B661-3EDC5D3F2FD2
[---. The Wind in the Willows. Trans. Yang Jingyuan. Nanchang: 21st Century Publishing House, 2014.]
侯穎:朱自強的兒童觀與兒童文學(xué)批評。《南京師范大學(xué)文學(xué)院學(xué)報》3(2017):82-85。
[Hou, Ying. “On Zhu Ziqiangs View on Children and His Criticism on Childrens Literature.” Journal of School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Culture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 3 (2017): 82-85.]
蔣林、潘雨晴:世紀回眸:中國女性翻譯家管窺?!吨袊g》3(2013):18-22。
[Jiang, Lin and Pan Yuqing. “Glimpse on Chinese Female Translators from the Early 20th Century to the Present.” Chinese Translators Journal 3 (2013): 18-22.]
樓賽、鄭瑋:目的論視角下的兒童文學(xué)翻譯研究——以楊靜遠譯本《彼得·潘》為例(英文)。《外語教育教學(xué)》7(2015):68-69。
[Lou, Sai and Zheng Wei. “On the Translation of Childrens Literatu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kopostheorie
—A Case Study of Yang Jingyuans Version of Peter Pan.” Journal of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7 (2015): 68-69.]
Mukarovsky, J. Standard Language and Poetic Language. Washington D. C.: Georgetown UP, 1964.
舒?zhèn)ィ?9世紀英國兒童文學(xué)的黃金時代與20世紀以來的世界兒童文學(xué)研究?!渡鐣茖W(xué)研究》5(2020):41-51。
[Shu, Wei. “The Golden Age of British Childrens Literature in the 19th Century and the Research on World Childrens Literature Since the 20th Century.”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5 (2020): 41-51.]
宋海粟、楊東英:接受美學(xué)視角下的兒童文學(xué)翻譯——以《柳林風(fēng)聲》兩個漢譯本為例?!度A北理工大學(xué)學(xué)報(社會科學(xué)版)》19(2019):118-122。
[Song, Haisu and Yang Dongying. “Childrens Literature Transl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ception Aesthetics A Comparison of Two Chinese Versions of The Wind in The Willows.” Journal of North Chin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19 (2019): 118-122.]
譚芳、張從益:視界融合與翻譯闡釋——以楊靜遠譯《楊柳風(fēng)》為例?!短旖蛲鈬Z大學(xué)學(xué)報》18(2011):35-39。
[Tan, Fang and Zhang Congyi. “Fusion of Horizons and Translation Interpretation—A Case Study of Yang Jingyuan s Version of The Wind in The Willows.” Journal of Tianjin Foreign Studies University 18 (2011): 102-110.]
滕梅、李怡雯:兒童文學(xué)重譯研究——以楊靜遠《彼得·潘》重譯本為例?!短旖蛲鈬Z大學(xué)學(xué)報》22(2015):35-40。
[Teng, Mei and Li Yiwen. “Retranslation of Childrens Literature—A Case Study of Yang Jingyuans Retranslated Version of Peter Pan.” Journal of Tianjin Foreign Studies University 22 (2015): 35-40.]
田傳茂:國外重譯理論研究的新進展?!督夥跑娡鈬Z學(xué)院學(xué)報》37(2014):102-110。
[Tian, Chuanmao. “New Progresses in Retranslation Studies Abroad.” Journal of PLA University of Foreign Languages 37 (2014): 102-110.]
王泉根:《兒童文學(xué)的真善美》。青島:青島出版社,2017。
[Wang, Quangen. The Truth, Kindness and Beauty of Childrens Literature. Qing Dao: Qingdao Publishing House, 2017.]23A3C44F-E4DD-4D01-B661-3EDC5D3F2FD2
王爾德等:《英國名家童話》。楊靜遠譯。南昌:二十一世紀出版社,2014。
[Wilde, Oscar, et al. British Famous Fairy Tales. Trans. Yang Jingyuan. Nanchang: 21st Century Publishing House, 2014.]
謝天振:翻譯文學(xué):經(jīng)典是如何煉成的?!段膮R報》2016-2-2:11。
[Xie, Tianzhen. “Translation Literature: How Classics are Refined.” The Standard 2016-2-2: 11.]
徐德榮、楊安東:論“淺語的藝術(shù)”的理念構(gòu)建與實現(xiàn)途徑。《中國海洋大學(xué)學(xué)報(社會科學(xué)版)》4(2015):118-123。
[Xu, Derong and Yang Andong. “On the Idea and Practice of ‘the Art of Simple Language by Lin Liang.” Journal of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Social Sciences) 4 (2015): 118-123.]
許鈞:重復(fù)·超越——名著復(fù)譯現(xiàn)象剖析?!吨袊g》3(1994):2-5。
[Xu, Jun. “Repetition, Transcendence—An Analysis of Retranslation of Famous Works.” Chinese Translators Journal 3 (1994): 2-5.]
——:《翻譯論》。南京:譯林出版社,2014。
[---. Translation Views. Nan Jing: Yi Lin Press, 2014.]
尹鴻濤、曹微微:接受美學(xué)視閾下的《墨子》英譯研究?!渡虾7g》2(2021):56-95。
[Yin, Hongwei and Cao Weiwei.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English Versions of Mozi.” Shanghai Journal of Translators 2 (2021): 56-95.]
朱自強:二十世紀中國兒童文學(xué)理論走向——中西方兒童文學(xué)關(guān)系史視角。《社會科學(xué)戰(zhàn)線》1(1996):11-18。
[Zhu, Ziqiang. “The Tendency of Chinese Childrens Literature Theory in the 20th Century—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History of Chinese and Western Childrens Literature Relations.” Social Science Front 1 (1996): 11-18.]
——:“本質(zhì)論”與“建構(gòu)論”的融合——論《中國兒童文學(xué)史略(一九一六—一九七七)》的文學(xué)史研究方法。《東吳學(xué)術(shù)》6(2014):137-142。
[---. “The Integration of Essence Theory and Constructivism on the Research Methods of Literary History of A Brief History of Chinese Childrens Literature (1916-1977).” Soochou Academic 6 (2014): 137-142.]
——:兒童文學(xué)概論。南昌:二十一世紀出版社集團,2015。
[---. Introduction to Childrens Literature. Nan Chang: 21st Century Publishing Group, 2015.]
責(zé)任編輯:翁逸琴23A3C44F-E4DD-4D01-B661-3EDC5D3F2FD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