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病理學傳統(tǒng)教學模式存在實踐性不強、內容分散、教學過程欠合理、教學手段及評價方式單一、教學內容缺乏先進性等問題。廣西醫(yī)科大學病理學教研室以“金課”的“兩性一度”為標準,提出早臨床、早科研、知識融合、教學相長的理念,根據(jù)自身實際,將翻轉課堂、BOPPPS教學模式、虛擬仿真、互聯(lián)網技術、形成性評價等與病理學教學充分結合,在病理學教學創(chuàng)新上獲得了一定的經驗。
【關鍵詞】病理學;教學創(chuàng)新;兩性一度
【Abstract】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mode of pathology has some problems, such as weak practicality, scattered content, unreasonable teaching process, single teaching method and evaluation method, and lack of advanced teaching content. The Pathology Teaching and Research Department of Guangxi Medical University takes the"Golden Course" standard and puts forward the concepts of early clinical practice, early scientific research, knowledge integration and teaching is learning. According to its own reality, it fully combines flipped classroom, BOPPPS teaching mode, virtual simulation, internet technology and formative evaluation with pathology teaching, and have gained some experience in the innovation of pathology teaching.
【Key Words】Pathology; Teaching Innovation;High Order, Innovation and Challenge
2021年教育部提出《教育信息化中長期發(fā)展規(guī)劃(2021—2035年)》和《教育信息化“十四五”規(guī)劃》,并將建設一流本科課程——“金課”的實施辦法更加具體化,體現(xiàn)了國家對高校課程建設的重視,以及貫徹教育強國的決心。
病理學作為醫(yī)學診斷的“金標準”,作為連接基礎與臨床的橋梁學科,在醫(yī)學本科教育中舉足輕重。但由于學科特點和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弊端,一直以來較難獲得理想的教學效果。廣西醫(yī)科大學病理學教研室是自治區(qū)和學校重點學科、自治區(qū)精品課程和“線下一流本科課程”建設單位,在教育改革大背景下,教研室以 “兩性一度”為標準,在教學理念、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課程評價、團隊建設等方面進行全面創(chuàng)新,獲得了較為豐富的經驗,現(xiàn)介紹如下:
一、病理學傳統(tǒng)教學存在的問題
1、實踐性不強,雖然病理學常被稱為連接基礎與臨床的橋梁學科,但事實上傳統(tǒng)的病理學教學仍偏向于基礎醫(yī)學,很多學生在學習結束后甚至不了解醫(yī)院病理科的工作及作用。且病理學發(fā)展迅速,而傳統(tǒng)教學內容局限于教科書,通常已落后于學科最新進展,學生缺乏拓展課外知識的途徑和能力,無法達到“高階性”和“挑戰(zhàn)度”的要求。
2、傳統(tǒng)教學將醫(yī)學知識按學科劃分,同一學科按章節(jié)劃分,學生缺乏將不同章節(jié)及不同學科知識融會貫通的能力。由于只是按部就班地按章節(jié)學習,缺乏對知識的整體把握,易出現(xiàn)被動學習的思想,參與度不高。
3、教師對課堂的安排有一定隨意性,缺乏對學習規(guī)律及現(xiàn)代教學理論的了解。且教學手段單一,理論課教學素材以圖片為主,顯微鏡拍攝的圖片視野固定且狹小,無法讓學生對病理學最主要的研究對象——切片有最貼近真實的了解。實習課時間有限,學生用顯微鏡觀察切片的機會并不多。
4、評價體系單一,傳統(tǒng)教學通常以一次或少數(shù)幾次考試的成績作為教學效果的評價,缺乏前瞻性、細致性及長效性。
5、教師知識面較窄,難以引導學生進行超出課本的學習和思考。
二、創(chuàng)新思路及具體措施
1、早臨床、早科研。實踐是病理學學習的關鍵環(huán)節(jié),也是將基礎醫(yī)學與臨床醫(yī)學結合的重要途徑。為使學生將理論與實踐更好地結合,使其在基礎醫(yī)學學習階段即可親身參與臨床實踐,教研室提出“早臨床”的理念,近十年來堅持組織正在學習病理學的本科生見習,每年暑假組織學生參與學校第一附院病理科包括標本取材、切片染色、圖像采集及檔案管理等工作,從而將理論知識充分應用到臨床實踐中。另外,“早科研”也是教研室理念之一,在學生本科學習期間即組織其參與包括文獻檢索、實驗操作、數(shù)據(jù)分析、論文撰寫等科研活動,為其將來從事學術研究打下基礎,并培養(yǎng)終身學習的觀念和能力。
2、針對傳統(tǒng)病理學教學中的內容割裂,提出知識融合,包括前后章節(jié)的融合和不同學科的融合,使學生對每一種疾病的學習都包含了病理總論和病理各論,以及解剖、組胚、病生、臨床等相關的全面知識。為此對“教”與“學”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書本上能直接獲取的知識,由學生自學,教師一般不過多重復,也不允許在課堂上照本宣科,而是引導學生將知識整合、應用、拓展。學生的自學成果,由學生充當教師向所有同學展示并接受同學提問,提問內容不限所學章節(jié),也不限病理學,因此要求學生不僅要熟悉病理學的某個章節(jié),還要對相關的前后章節(jié)以及相關的其它學科進行整合,課堂上安排一定時間給學生展示學習成果,教師引導應用并介紹學科前沿。不僅一舉解決了學生參與度和知識割裂兩大難題,還培養(yǎng)了學生的口才和演講的勇氣。
3、全面應用BOPPPS模式安排教學過程。BOPPPS模式是強調學生參與和反饋的閉環(huán)教學模型,我們將BOPPPS 模式融入病理學教學,開展課前自學、課堂參與、隨堂討論、在線作業(yè)等教學活動。借助網絡資源和電子教材鍛煉學生自主學習,通過參與式教學幫助學生掌握重點難點,通過隨堂討論完成理論到實踐的過渡,通過在線作業(yè)跟蹤學習效果,從而規(guī)范教學過程,提高教學效果。針對教學手段單一、實習時間有限,將切片掃描為電子格式并上傳至網絡,學生可隨時隨地瀏覽,掃描切片可隨意移動視野,掃描精度可再現(xiàn)細胞形態(tài),基本與真正的顯微鏡觀察無差別,實現(xiàn)了最貼近現(xiàn)實的虛擬仿真教學。同時重視課外學習資源的構建,利用“中國病理網”、“超星學習通”、“云班課”等平臺,針對不同教學對象(五年制臨床醫(yī)學中文班、雙語班、全英班、小專業(yè)等)制作了大量網絡資源供學生課外學習,包括與教科書配套的整套教學視頻(含理論和實習)和一百余張掃描切片上傳至網絡向全體學生開放,構建起完善的“第二課堂”。
4、全面貫徹形成性評價及長效評價,形成性評價被認為是增強學習效果的有效手段,教研室將形成性評價細化到每一次課,包括課前評價(自學后反饋、課前小測驗)、課中評價(學生展示學習成果并接受提問、課堂病例討論、隨堂測驗)、課后評價(課后作業(yè))。另外堅持長效評價,調研學生在臨床學習、臨床工作及執(zhí)業(yè)醫(yī)師考試中的表現(xiàn),包括收集執(zhí)業(yè)醫(yī)師考試中病理部分得分、邀請參加臨床學習甚至畢業(yè)參加臨床工作后的學生座談,將評價從病理學課前一直延伸至學生參加臨床學習,甚至是參加工作后。
5、建立教學相長的團隊建設模式,同時促進學生和教師的長期發(fā)展,使學生和教師都獲得終身學習的觀念和能力。如鼓勵年輕教師組建自己的科研團隊,帶領本科生進行科研,不僅更好地實現(xiàn)了“早科研”的教學目標,也增加了師生感情。更重要的是,在此過程中不僅學生收獲頗豐,教師也得到更好發(fā)展。
三、總結
大學教育不同于職業(yè)教育,相比教授具體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yǎng)學生的辯證思維和終身學習的能力。醫(yī)學又是實踐性很強的學科,理論知識最終要用于臨床實踐。當今提倡的微課、慕課、翻轉課堂、PBL、形成性評價及互聯(lián)網+教學等,都是為了實現(xiàn)這一目標。病理學教學作為醫(yī)學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應充分利用這些先進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技術,結合自身情況不斷創(chuàng)新,才能獲得理想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范垂鋒,姜貴洋,林旭勇等,在病理學教學中采取多元化方法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的實踐[J],繼續(xù)醫(yī)學教育,2018,32(1):9-10。
[2]武詩淇,現(xiàn)階段我國高等醫(yī)學教育有關問題的思考[J],教育理論與實踐,2021,41(24):17-19。
[3]馮先玲,范新民,金哲等,病理學虛擬資源的構建和探索[J],中國高等醫(yī)學教育,2017,1:11-12。
[4]孫玉榮,王顯艷,韓麗君等,基于BOPPPS教學模式的病理學課程教學設計的思考[J],中國高等醫(yī)學教育,2020,3:79-80。
[5]楊寧,BOPPS教學模式在混合式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產業(yè)與科技論壇,2022,21(3):141-142。
[6]Mária Ganajová, Ivana Sotáková, Stanislav Luká?, et al. FORMATIVE ASSESSMENT AS A TOOL TO ENHANCE THE DEVELOPMENT OF INQUIRY SKILLS IN SCIENCE EDUCATION[J]. Journal of Baltic Science Education, 2021. 20(2):204-222.
[7]田潔,吳傳起,新時代大學教育與終身學習協(xié)同發(fā)展研究[J],吉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20,12:158-160。
[8]鈕曉音,邵莉,新形勢下醫(yī)學教育的挑戰(zhàn)與應對[J],高教探索,2021,9:5-8。
作者簡介:莫偉嘉,男,醫(yī)學碩士,講師,廣西醫(y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病理科,研究方向:病理學診斷、病理學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