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素質教育理念與小學教育的不斷融合,使教師愈發(fā)意識到對學生進行德育指導的重要性。而現階段的游歷并非簡單的游玩,一次游歷的過程,能夠讓學生從準備環(huán)節(jié)出發(fā),塑造良好的行為習慣,養(yǎng)成高尚的道德素養(yǎng)。暑假將至,教師應在保障師生安全和符合相關規(guī)定的前提下設計好游歷活動,讓學生在游歷中實現“看得見的成長”。
【關鍵詞】游歷;小學;德育
【基金項目】本文系南通市教育科學“十三五”規(guī)劃德育專項課題“基于胡瑗游歷教學思想的小學德育創(chuàng)新實踐研究”(編號:DY2020021)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錢曉峰(1981—),男,江蘇省如皋市安定小學。
社會經濟和科技的迅速發(fā)展,使學校和教師意識到素質教育的重要性,也認識到傳統課堂施教活動已經無法滿足當前學生的成長需要。為此,學校開始為學生組織游歷活動,讓學生在游歷實踐中增長自己的見聞,拓展自身的知識面。宋代理學先驅、教育家胡瑗認為:“學者只守一鄉(xiāng),則滯于一曲,隘吝卑陋。必游四方,盡見人情物態(tài),南北風俗,山川氣象,以廣其聞見,則為有益于學者矣?!蓖瑫r,游歷活動還可以成為德育教育的重要渠道,教師可以從游歷前的準備活動入手,引導學生培養(yǎng)良好的生活習慣和生活觀念,以便學生在未來的社會生活中也可以培養(yǎng)正確的行為習慣和生活觀念。
一、精心設計準備環(huán)節(jié),培養(yǎng)良好的生活習慣
游歷前的準備,是游歷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充足的準備,能夠讓游歷的過程變得更加舒適、順暢。試想,當學生沒有做好準備工作,而直接開展游歷實踐活動,很有可能會遇到天氣問題、住宿問題、游覽路線問題等,既影響游覽的進度,也影響游歷的心情。所以,教師應當組織學生進行游歷前的準備,使學生在“萬事俱備”中擁有一個美好的開始。同時,基于游歷前的精心準備,學生也可以形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比如,學生可以從制定行程、準備旅行物品、查詢車票以及查詢餐廳等方面出發(fā),做好游歷前的準備工作。首先,在制定行程方面,學生需要從眾多景點中進行選擇,比較景點之間的差異性,以便結合游歷的目的確定游玩景點。同時,學生也要根據參與人員的特性,確定景點的游歷順序。對于不同景點之間的換乘方式,學生也應當事先進行安排。其次,在旅行物品準備方面,學生需要參照游歷地點的天氣進行衣物的選擇,同時要準備好水杯、充電器物品。在車票等方面,學生需要提前預訂,避免出現如車票不足等情況,影響游歷活動的順利開展。
在游歷前的準備工作中,學生從多個方面出發(fā),進行精心的準備,能夠有效掌握生活實踐技能,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以便在未來的旅游和生活學習中,形成事前準備的好習慣。
二、自主查找多樣資料,強化自主學習`能力
讓學生依靠自己的力量,獲取自己想要的知識,能夠提高學生解決問題能力,從而強化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在游歷活動之前,學生對有關資料進行檢索和瀏覽,能夠積累相關知識,對計劃游玩的景點有基本的了解,對一個地方的文化有所掌握。這樣,在參與游歷的過程中,學生也不會單純地欣賞景色,而是可以從深厚的文化底蘊出發(fā),感受美景之下的人文精神,從而讓游歷活動變得更有深度。
例如,在游歷故宮前,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查找故宮的相關資料,使學生在正式開展游歷之前對故宮的文化內涵有深刻感知。學生先羅列自己想要了解的問題,如“故宮是什么時候建造的?”“故宮的建造原則是什么?”等。之后,學生通過網絡了解相關資料,能夠增強對故宮建造原則、藝術價值等內容的了解,豐富自身的知識儲備。這樣,在參觀故宮的過程中,學生就能夠基于自己積累的知識,深入體會故宮建筑結構中滲透的思想,感知故宮的宏偉與威嚴。
網絡中有豐富的資源,在組織學生參與游歷活動之前,教師先讓學生羅列自己的問題,再引導學生利用網絡資源解決問題,能夠在強化學生問題解決能力、自主學習能力之余,豐富學生的知識儲備,從而為學生之后的游歷鋪墊良好基礎。
三、引導規(guī)劃游歷預算,形成正確消費觀念
現階段學生的生活水平較以往已有所提升,這使得一些學生的金錢觀念淡薄,產生揮霍、浪費等消費現象。這樣的行為與我國勤儉節(jié)約的傳統美德背道而馳。因此,在學生進行游歷之前,教師可以透過預算設計的環(huán)節(jié),糾正學生的消費行為,逐步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消費觀念。同時,預算設計的活動也可以檢驗學生是否能夠做到面面俱到,幫助學生養(yǎng)成細心、踏實的良好品格,引導學生形成理財的習慣。
例如,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游歷方式,自主進行預算的設計。如針對跟團游的學生,費用為團費加各項購物花費;自由行的同學為交通費、住宿費、餐飲費、景區(qū)門票費加特產購買費用;自駕游的學生家庭則為汽車加油費、高速過路費加其他費用。學生在出行前,可與家長一起訂出整個出游過程的總預算,再結合具體的開銷,進行預算資金的分配,如除掉來回路費等,剩余的錢可以怎么花,零食預算是多少,景點特色物品購買預算及緊急狀況預備資金,等等,讓學生從實踐中學會合理分配開支。同時,在做預算時,學生也可以羅列出需要贈送禮品的人,然后根據不同人的愛好特點購買不同類型的禮品。
學生對預算進行有效安排,不僅能形成正確的消費觀念,也可以形成理財的良好習慣。同時,“贈送禮物”這項預算的存在,也可以考驗學生的情商,強化學生的感恩之情。
四、品味各地傳統美食,感受中華飲食文化
飲食文化是我國傳統文化中的一項重要組成部分,一個國家的飲食往往代表了這個國家的風土人情和生活習慣。組織學生學習我國的傳統飲食文化,能夠強化學生的民族意識,提高學生對我國飲食文化的喜愛之情。學生在游歷的過程中會遇到各種各樣的美食,教師組織學生將美食記錄在卡片上,能夠加深學生對美食的印象,增強學生對美食之下傳統文化的感知效果。
比如,去往北京的學生,往往會品嘗一道代表北京特色的傳統美食——北京烤鴨。學生在游學卡上,可以記錄下這一美食,感受隱藏在美食之下勞動人民的聰明智慧,以及傳統飲食文化的韻味。有學生詳細記錄了自己對烤鴨的觀感和體驗:“耳聽為虛,眼見為實,今天我們就來到一家餐館,品嘗著美味的北京烤鴨。只見烤鴨被切成了片,整齊地擺放在盤子里,皮已經被烤得脆脆的,金燦燦的,看上去色香味俱全?!睂W生完成記錄后,不僅可以增強對老北京烤鴨的認識,也可以將自己記錄下的內容分享給他人,達到傳承和發(fā)揚傳統飲食文化的效果。
五、探尋祖國人文景色,獲取德育學習養(yǎng)分
山川海洋、亭臺樓閣是學生游歷中常見的景物,這些景物能夠開闊學生的視野,豐富學生的見聞,拓展學生的知識面。然而,一些建筑、風景不僅是地標,也是歷史事件的發(fā)生地,承載了歷史記憶和文化基因,是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的良好素材。因此,在游歷的過程中,學生應當主動探尋景點背后的故事,以便透過參觀景點,了解其背后歷史事件,從而獲得德育的養(yǎng)分,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例如,圓明園是清朝著名的皇家園林,其中的建筑被英法聯軍毀壞,形成如今這般殘敗的模樣。而現今的圓明園向我們揭示了“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能夠讓人在瞻仰歷史遺跡中萌生強烈的愛國之情。當學生游歷這一景點時,也會透過對歷史背景的了解,產生“好好學習,振興祖國”的想法。如有的學生在游學卡中寫道:“……進入眼簾的是一片廢墟,石柱橫七豎八地倒在地上,沒有生命與活力,我看到這里,不禁在心里憎恨當時的英法聯軍,憎恨他們貪得無厭,憎恨他們欺負我們中國人,我將來一定要好好學習文化知識,為我國爭光!”這種以游歷促進德育發(fā)展的方式有效調動學生內心的愛國情懷,使學生在未來的學習活動中主動投入精力,為振興中華、為國爭光而好好學習。
透過上述案例可見,游歷的景點也是德育教育的重要內容,當學生學習景點背后對應的歷史事件時,能夠深受觸動,主動地點燃愛國之情。
六、創(chuàng)建游歷分享渠道,形成良好共享品質
與以往的學習活動不同,在游歷活動中,不同學生之間距離較遠,學生無法與同學建立面對面的交流和互動,也無法及時地將自己的游歷體會分享給同伴。對此,教師可以發(fā)揮線上交流工具的優(yōu)勢,為學生搭建線上互動的渠道,鼓勵學生在線上開展積極的交流活動,培養(yǎng)學生主動分享的良好品質。但是,教師也要認識到,學生的能力有限。因此,教師要鼓勵家長參與到學生的游歷活動中,讓家長與學生一起制作游歷的圖片、視頻等,以便學生更好地完成線上互動活動。
例如,在學生進行游歷時,教師為學生創(chuàng)建“游歷日記”的微信群,將學生的父母都拉到這個群中。學生在游歷的過程中,可以將自己的路線規(guī)劃圖、預算等,以圖片、視頻的方式,上傳到微信群,以便學生之間共享彼此的游歷動態(tài),并從同學的游歷中獲得經驗,避免自己在游歷中出現相似的問題。如有的學生分享自己規(guī)劃的預算,指出自己的預算并不合理,在游歷的過程中出現了“超出預算”的情況,并說明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其他學生在進行預算的規(guī)劃時,就可以吸取這名學生的經驗,讓游歷中的預算變得更合理。同時,教師也要鼓勵學生講述自己的心得,促使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主動地回顧自己的游歷經歷,讓每一次的游歷都成為人生道路上的精神養(yǎng)分。此外,微信也具有一對一溝通的功能,當學生對同學的游歷感興趣時,可以讓自己的父母與對方的父母進行聯系,以便自己可以與同學進行一對一的溝通,更加細致地了解同伴的游歷經歷,共享游歷中的精彩之處。
教師為學生搭建線上交流的渠道,能夠讓學生打破時間、空間的限制,針對自己的游歷情況,及時與同學進行交流和分享,以便學生進一步體會到游歷的樂趣,并感受到分享的成就感,從而形成主動分享的良好習慣。
七、回顧游歷精彩過程,書寫深刻游學感悟
在以往的游歷活動中,學生僅完成游歷,很少抽出時間回顧整個游歷的過程,以至于游歷的意義大大縮小,學生也難以透過游歷過程,增強自身的道德品質。對此,在學生游歷過后,教師應當重視感悟的作用,主動地為學生布置書寫感悟的任務,鼓勵學生回顧整個游歷的過程,引導學生書寫游歷后的想法,讓學生真正地寫出自己的所見所感,有效地總結整個游歷的過程。此外,對于感悟的形式,教師不應做過多的要求,以免影響學生個性的充分發(fā)揮。
例如,在參觀了云南的美景后,有的學生寫道:“世界之大,無奇不有,需要我們自己去探索。這次云南之行,我不僅欣賞到許多美麗的風景,如萬頃碧波的洱海,水平如鏡的藍月湖;了解了許多少數民族的風情文化,如納西族的民族音樂,……”透過學生書寫的感悟,教師能夠看到,學生不僅對云南之行中看到的景色進行了回顧,贊嘆了云南的美景,也表達了自己在游歷過程中的體會,如“世界之大,無奇不有,需要我們自己去探索”“懂得了要有團隊精神,要團結互助?!钡?。這樣,學生不僅游覽了名山大川,也從總結、回顧中獲得德育養(yǎng)分,促進自身綜合素質的成長。
教師引導學生對游歷的過程進行總結,帶領學生書寫游歷的感悟,能夠讓學生回顧整個游歷過程,加深對游歷中景觀的印象,并讓學生從整體感受中獲得德育養(yǎng)分,實現綜合素養(yǎng)的發(fā)展。
總而言之,游歷在德育教學中發(fā)揮著重要的價值,但是受到傳統教育思想的影響,許多教師不重視游歷活動,也很少為學生做出正確的游歷指導。為了提高德育教育的質量,教師應當多為學生創(chuàng)造游歷的機會,讓學生在一次次的游歷中獲得實踐性的體驗,以便學生在游歷中找到無窮的樂趣,獲得無限的德育養(yǎng)分,真正促進自身言行習慣、綜合素養(yǎng)的發(fā)展。
【參考文獻】
[1]潘笑玉.核心素養(yǎng)下如何進行小學德育教育研究[J].讀寫算,2020(34):29-30.
[2]陸艷芳.立德樹人,任重道遠:談新形勢下,小學班主任德育工作[J].知識文庫,2020(23):158-159.
[3]畢研亮,王學啟.以德育活動為載體提升班級凝聚力[J].中國教師,2020(S1):183.
[4]朱穎穎.從“入場”到“在場”:也談小學德育活動課中的參與性[J].名師在線,2020(34):44-45.
[5]徐建平.胡瑗[M].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