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蕾
摘 要:在新課標改革的模式下,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的教學也發(fā)生了相應的改革,其中落實法治教育是一個要點。在這種要求下,教師應該改變教學觀念,在教學中開展生活化教學,培養(yǎng)學生針對生活場景和社會現(xiàn)象進行討論,并利用互聯(lián)網獲取知識的方便性,為學生提供盡可能多的知識和資源,培養(yǎng)學生形成正確的道德觀和法治觀。
關鍵詞: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法治教育
引言
對于小學生的教育將會影響到小學生道德觀和價值觀的樹立,直接影響小學生在生活中的所作所為所思所想,所在在小學的教育教學還中,一定要重視對道德與法治這門課的教育,培養(yǎng)學生形成良好的道德意識和法律意識。在新課標的改革背景下,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效率,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更加傾向于學生的自主學習,落實法治教育。
一、開展生活化教學
要落實法治教育,首要的就是提高學生對道德與法治課程的興趣程度。只有學生發(fā)自內心喜愛這門課程,才會用心去學習,而不是白白浪費學習的時間,教師所開展的法治教育也才能真正有效果。由于道德與法治課堂與生活還是息息相關的,教師可以嘗試將生活情景融入進道德與法治課堂中。在道德與法治教材的內容中也多數都是以學生的生活實際為出發(fā)點進行道德、法治教育的[1]。教師在教學中,可以根據學生生活中隨時會碰到的一些場景和現(xiàn)象對教學進行展開。例如在五年級上冊《自主選擇課余生活》,教師可以請學生分別講述自己的課余生活,自己是如何選擇的,為什么這樣選。例如有的學生說自己在課余會上網打游戲,有的學生說,先玩耍一會,再寫作業(yè)或者復習功課。老師就可以在這一過程中,滲透一些法治教育內容,如上網的時候,要嚴格規(guī)范自己的言行,網絡不是法外之地,同時引導學生合理安排自己的課余生活,不能只玩耍。
開展生活化教學同時要求教師注重學生的生活實踐,將課堂遷移到生活中,通過生活這個大課堂,讓學生學到更多的道德知識。例如在五年級《主動拒絕煙酒與毒品》,教師就可以把課堂學習變成拓展,讓學生通過上網查找資料或者詢問身邊的親人等人,對這一主題內容做一個詳細的調查問卷。課堂上則可以再添加一些圖片、視頻等,讓學生真正切切看到研究毒品給人們生活帶來的危害,引導學生遠離毒品,從而落實法治教育。
二、開展課堂分享與討論
新課改要求將課堂交給學生,給予學生更多的課堂自主性。教師可以采取分享與討論的方式讓學生對生活中遇到的相關現(xiàn)象進行討論,滲透法治教育。在激發(fā)學生分享討論的興趣上,教師可以采取以下幾種方法。
創(chuàng)設情境。教師針對某一節(jié)課堂營造出一個具體的場景,通過學生對這個場景產生的興趣進而讓學生參與到對場景中的人或現(xiàn)象的討論當中。例如在六年級《公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中,則可以創(chuàng)設一個情境,讓學生分析這個情境中的主人公有哪些基本權利,應該盡到哪些基本義務。
講故事。教師可以根據某一節(jié)課堂的具體內容,讓學生講述與之相關的故事,既可以是聽別人說的故事,也可以是書上看的,還可以講述自己身邊發(fā)生的故事,并讓學生對這些故事做出評價。例如在五年級《建立良好的公共秩序》中,教師就可以讓學生們輪流講述,自己對良好公共秩序如何看?從哪些事情感受到了良好公共秩序的重要性,從而加深學生對這一內容的認識,明確良好公共秩序要如何構建以及維護,滲透一些法治知識。
開展辯論會。教師可以根據某節(jié)課堂比較有爭議的內容在學生之間開展小型辯論會,通過競爭與討論的方式讓學生進行思考與探索,從而讓法治教育落實、生效。
三、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學習資源
在學習過程中,教師應該為學生提供盡量全面、豐富的教學知識和道具,讓學生可以對法治教育形成更加立體的認知,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探索能力和思考能力。教師可利用多媒體從網絡上下載各種資源和視頻,讓學生進行觀看。當學生接觸到的知識越多,其思考問題的角度就越多,越能站在其他人的角度換位思考,培養(yǎng)學生將心比心的道德與法治觀念[2]。
例如,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將社會上的一些熱點分享到課堂上,讓學生根據課堂的知識對熱點事件產生針對性的討論,每個人根據自己的評判對熱點事件進行評價與總結。以《權力受到制約和監(jiān)督》這一課為例,可以選擇一些案例,放在課堂上讓學生結合所學知識去分析討論。感受權力是如何被制約,又是通過什么方式被監(jiān)督的。通過對熱點事件的討論,可以培養(yǎng)學生對社會的關注程度,激發(fā)學生的社會主人翁意識,從而培養(yǎng)其形成正確的社會道德價值觀。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基于落實法治教育的要求,教師應該充分結合新課改,利用讓學生自主學習的特點,嘗試各種新型的教學模式,做到真正以學生為課堂的主體,以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為目的,開展生活化教學、開放性課堂,在討論和碰撞中培養(yǎng)學生養(yǎng)成正確的道德觀和法律意識。
參考文獻
[1] 李月鳳. 德法兼修:道德教育與法治教育有效融合的策略[J]. 教學月刊(小學版)綜合,2022(4):31-33.
[2]羅征宇.新課程下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之我見[J].新教育時代電子雜志:教師版,2017,000(043):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