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當前,各國之間的交流日益增多,這就對大學生的英語學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學英語教師在教學中應(yīng)注重培養(yǎng)大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本文分析了文化障礙對大學生英語學習中詞匯表達、習語翻譯、句子結(jié)構(gòu)等方面造成的影響,從地理位置、風俗習慣等方面深入研究了造成文化障礙的原因,提出了一些突破文化障礙的措施,以提高大學生的英語學習效果和跨文化意識。
關(guān)鍵詞:文化障礙;跨文化交流;大學生英語學習
作者簡介:王思雨(1999-),女,重慶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碩士在讀,研究方向:小學教育。
要定義文化障礙,我們首先應(yīng)該知道什么是文化。愛德華·伯內(nèi)特·泰勒曾說:“文化是一個復雜的整體,它包括知識、信仰、藝術(shù)、法律、道德、風俗以及作為社會成員的個人所獲得的任何能力和習慣?!边@是一個非常廣泛和最具人文關(guān)懷的概念。具體來說,文化是指人類在該地區(qū)的生活要素的總稱,包括服裝、文學、物質(zhì)、食物、住所、交通等。文化包括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等意識形態(tài)方面的內(nèi)容,又包括科學技術(shù)、語言、人物等非意識形態(tài)方面的內(nèi)容。加德納指出,“我們是我們文化的創(chuàng)造者,就像我們是我們大腦的創(chuàng)造者一樣”。因此,文化是人類社會特有的現(xiàn)象。文化是由人所創(chuàng)造,為人所特有的。有了人類社會才有文化,文化是人類社會實踐的產(chǎn)物。
一、文化障礙對大學生英語學習的影響
(一)對詞匯表達的影響
詞語是組成語義的基本單位,而語言具有豐富多樣的詞匯系統(tǒng),其中不乏大量的外來語詞。這些外來語詞是經(jīng)過長期歷史沉淀而形成的,它們不僅來源于各民族的思維方式,而且也受到各種思想文化的影響,這是一種有著非常復雜文化因素的語言符號。在跨文化交際過程中,詞語的產(chǎn)生、形成、發(fā)展和使用都直接受到文化意識的影響。掌握一門語言,不僅要掌握語言的符號,還要了解語言背后的文化意識。
以“紅”字為例,中國人和西方人對這個顏色的理解有明顯的區(qū)別。在中國文化中,紅色代表幸福、成功和節(jié)日氣氛。因此,中國最重要的節(jié)日——春節(jié),是一個非常典型的以紅色為代表顏色的節(jié)日,燈籠、紅包、鞭炮、傳統(tǒng)的唐裝,大多是紅色的,中國人以此來祈求幸福和繁榮。而“紅榜”“紅利”“紅人”“走紅”等詞,都顯示出積極向上的意義。
(二)對習語翻譯的影響
習語是英語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英語民族文化形態(tài)和各類修辭手法的集中表現(xiàn),是通過長時間重復運用而形成的一種穩(wěn)定、獨特、簡潔、深刻、深遠的表達形式。習語翻譯說是大學生英語學習中的一個難點,學生難以在相似與相像、字面與字外、本民族與異域中間找到調(diào)和與平衡點。語言是一面鏡子,真實地折射出一個民族的歷史發(fā)展過程,而語言也正是在此過程中形成的,因此語言具有民族性特點。
(三)對句子結(jié)構(gòu)的影響
中國大學生所寫的英語的句子,雖然沒有明顯的用詞、語法或結(jié)構(gòu)問題,但在閱讀時卻總覺得別扭。究其原因是中國學生不理解英語思維方式,是用漢語思維方式來寫英語句子。事實上,語言與思維是不可分割的。語言反映了思維,思維影響著語言;思維是語言的引導者,語言是思維的載體。因此,研究語言與思維之間的關(guān)系具有重要意義。
從內(nèi)容上看,英語中重點在前,漢語中重點在后。在學習過程中,我們應(yīng)該注意從兩個方面進行把握:一是要明確目的語與母語之間的差異;二是掌握語言使用規(guī)律。說英語的人非常直接,傾向于直接表達他們的觀點、感覺和態(tài)度,而不是迂回地談?wù)撌虑椤R虼耍麄儍A向于將句子中的重要信息置于次要信息之上,而中國人的習慣用法則與之相反。
在主語方面,英語句子的主語通常是一個人或物,由名詞、代詞或名詞短語表示。而漢語句子的主語可有多種形式。除了人或物,地方、時間、行為和態(tài)度等也可以作為主語,名詞、名詞短語、代詞,動詞短語、介詞短語甚至句子都可用作主語。因此,在漢譯英時,有必要將具有復雜詞性的主語轉(zhuǎn)換為英語中的名詞或代詞主語形式。
二、造成文化障礙的原因
(一)地域差異造成的障礙
由于處于不同地域,自然條件不同,人們的生產(chǎn)和生活習慣便有所不同,從而造成文化上存在差異。英國是一個四面環(huán)海的島國,捕魚業(yè)和航海業(yè)在英國經(jīng)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因此產(chǎn)生了大量與船和水有關(guān)的習語,如“clean the deck”“trim the sails to the wind”“keep one's head above water”等。中國人在亞洲大陸上生活和繁衍,他們的生活離不開打獵、耕種和土地,所以漢語中有很多與打獵和耕種有關(guān)的成語。地域差異造成文化上的差異,從而給大學生英語學習帶來障礙。
(二)風俗習慣造成的障礙
風俗習慣的差異包括人們在餐飲、禮儀、婚禮等方面的偏好、習慣、規(guī)范。比如,飲食文化方面,中國和西方有很大的差異。西方人講究飲食的營養(yǎng)和美味,而中國人卻喜歡清淡、健康、自然的口味。中國人宴請客人時,即使桌子上擺滿了美酒和佳肴,主人也會說:“沒什么可吃的,大家吃好喝好。”外國人聽了一定會很驚訝,他們會覺得這是一種侮辱,因為如果飯菜不好,為什么還要請他們吃呢?另外,當菜肴足夠多的時候,說得少一點不是很虛偽嗎?因此,在西方國家,主人會主動表示為宴會準備了大量的菜肴。在與人交往時,外國人不喜歡在第一次見面時被問及姓名、年齡、工資和家庭事務(wù)。他們認為這些是個人隱私。談?wù)撎鞖饣驎r事是與外國人開始交談的最好話題。中國人的問候語是“你吃了嗎?”或“你要去哪里?”,這些話只是一種問候語,沒有其他意義。對于西方人來說,這些短語不能直接翻譯,否則會讓他們不知所措。
(三)價值觀念和宗教信仰造成的障礙
宗教信仰對中國和西方的影響都是漫長而深遠的,由此造成中西方在文化上存在差異。此外,中國人和西方人在價值觀念上也有存在不少差異,這也造成了一定文化障礙,使?jié)h語和英語在使用時有很大不同。
三、突破文化障礙的措施
(一)全面了解中西方文化
中華民族具有五千多年悠久的歷史和文化傳統(tǒng),取得了無數(shù)精神上和物質(zhì)上的成就。其中,成語就是中華民族文化寶庫中一顆璀璨明珠。成語因簡練生動、形象凝練、寓意深刻而深受廣大人民群眾的喜愛。大學英語學習者必須了解這一點,正確地把握漢語成語的深層含義、意象聯(lián)想和實用意義。如果大學生對本民族的文化不是很了解,就不可能對外傳播中華文化。此外,英語語言和文化也極為豐富。英語中的很多詞匯來自希臘語、拉丁語,英語學習中會涉及古希臘神話和古羅馬神話。大學生應(yīng)系統(tǒng)地掌握這些知識,否則,很容易導致理解有誤。
(二)積極進行討論交流
學生可以自行查閱有關(guān)外國文化的資料,這些資料可以是錄像、照片、書籍、期刊等。研究各國人民的服飾、裝飾和發(fā)型,從而了解不同的文化、習俗和審美標準。此外,學校要充分利用新媒體資源,引導學生全方位了解英語國家的社會和文化,包括人們的衣食住行、語言表達等。這樣不僅能夠激發(fā)學生對英語的學習興趣,還能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另外,教師還要引導學生閱讀有關(guān)中外文化差異方面的書籍。通過這些方式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語言背后蘊含的文化。同時,還可以建議學生閱讀一些國外游記、時事評論、報紙和其他書籍,從中學習文化知識。
(三)廣泛閱讀外國文學作品
文學作品所反映的文化背景不同,學生為了了解英語國家的文化,可以通過閱讀一定數(shù)量的外國文學作品來尋找相關(guān)的文化背景知識和信息。學生還可以通過各種渠道了解外國文化,如與外國人交朋友、觀看經(jīng)典的外國影片、欣賞優(yōu)美的外國歌曲等??傊谡麄€英語教學過程中,教師應(yīng)該充分發(fā)揮主導作用,引導學生進行大量的課外閱讀。只有這樣,才能真正使他們掌握基本的英語詞匯、語法以及聽、說能力。同時引導學生進行語言實踐,以提升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
(四)提高教師綜合素養(yǎng)
21世紀的教育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具備較高的綜合素養(yǎng)是教育教學活動成功的前提,也是勝任工作的基本條件。因此,探索新的教學模式是每一位教師的責任,教師應(yīng)設(shè)計好每一堂課。通過有吸引力的語言和創(chuàng)新的表達方式,讓學生真正感受到英漢兩種語言所帶來的不同文化的碰撞。語言學家拉多將學習外語的目標定位為“能夠使用外語,從目標語言和文化的角度理解其含義和內(nèi)涵,以及能夠從目標文化的本土人的偉大思想和成就的角度理解他們的言論和寫作”。因此,英語教學不可避免地涉及目標語言的文化教學。
四、結(jié)語
通過以上對大學生英語學習中的文化障礙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文化障礙在大學生英語交流的各個方面都是非常顯著的,其主要原因是兩種語言體系源于不同的地域、風俗習慣、價值觀念和宗教信仰,導致中西方思維模式不同,對大學生的詞匯表達、習語翻譯和句子結(jié)構(gòu)都有一定的影響。而要克服這些障礙就必須加強對學生跨文化意識的培養(yǎng),使他們能夠自覺地了解并掌握西方文化背景知識。大學英語學習不僅僅是學生大量輸入詞匯、語法,更重要的是對中西方語言文化內(nèi)涵和思維模式的深刻理解與表達。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為提高我國外語教學水平,同時促進中外文化交流。
參考文獻:
[1]張淑琴.新時期大學文化建設(shè)研究[D].山西大學,2009.
[2]Gardner H. The unschooled mind: How children think and how schools should teach[M]. New York: Basic Books,1991.
[3]王希謙.論習近平的傳統(tǒng)文化觀[D].青島大學,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