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我國新課程改革工作深入落實的時代背景下,初中美術欣賞教學也需要創(chuàng)新方式,培養(yǎng)并提高學生的美術學科核心素養(yǎng)水平,從而增強學生的審美能力。因此,本文首先分析核心素養(yǎng)對初中美術欣賞教學的價值,再分析當前階段初中美術欣賞教學實踐中存在的問題,提出初中美術欣賞教學優(yōu)化策略。
【關鍵詞】核心素養(yǎng);初中美術;欣賞教學
作者簡介:林生輝(1973—),男,福建省龍巖市長汀縣第五中學。
美術欣賞作為一種審美活動,能夠幫助學生通過對美術作品進行觀察思考與判斷,對其中的藝術內涵擁有深刻的感悟,同時也能幫助學生進一步強化審美感受,逐漸提高學生的美術學科核心素養(yǎng)[1]。但從當前的情況來看,在初中美術欣賞教學中,有的教師只注重向學生灌輸理論知識,即便組織了美術欣賞教學活動,也僅限于讓學生對美術作品的創(chuàng)作背景、象征意義等方面進行淺層次了解,這樣不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美術學科核心素養(yǎng)。因此,本文從核心素養(yǎng)出發(fā),論述在初中美術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策略。
一、基于核心素養(yǎng)的初中美術欣賞課概述
(一)美術學科核心素養(yǎng)
核心素養(yǎng)十分有助于推動學生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逐漸形成社會需要的品德與能力。核心素養(yǎng)的具體內容包含人文底蘊、實踐創(chuàng)新、健康生活等。隨著不斷地發(fā)展,美術學科逐漸形成了自己的核心素養(yǎng)內容,包括美術表現、文化理解、審美判斷與圖像識讀等。
(二)基于核心素養(yǎng)的初中美術欣賞課
初中美術教材中的內容涉及面廣,其中美術欣賞的占比達到了30%,極大凸顯了欣賞的重要性,因此美術課中主要的部分就是欣賞課。在進行美術欣賞的過程中,學生可以逐漸學習到圖像識讀、審美判斷等方面的知識?;诤诵乃仞B(yǎng)培養(yǎng)的初中美術欣賞課,需對學生聯系真實情境的能力充分重視,以讓學生收獲更多的美術知識為主要目的,引導學生夯實美術基礎知識。此外,還要讓學生掌握一定的美術欣賞能力,幫助學生塑造良好的審美價值觀,讓學生從積極的欣賞角度客觀評價與判斷作品,真正用心去感受美術作品中的內涵,尊重各種不同的文化,發(fā)現多樣的美。
二、核心素養(yǎng)對于初中美術欣賞教學的價值
(一)有利于全面提高學生的美術專業(yè)素養(yǎng)
教師在初中美術課堂的教學中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對于學生美術專業(yè)素養(yǎng)的全面提升而言有著十分顯著的作用,這也是素質教育的要求。初中美術教學不僅要求學生掌握一些基礎的美術欣賞知識和能力,而且要求學生能夠從深層次上對各類藝術作品進行欣賞,進一步提升藝術情操。而基于美術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欣賞教學,則著力提升學生的圖像識讀、美術表現、審美等能力,從而全面提高學生的美術專業(yè)素養(yǎng)[2]。
(二)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新課程改革要求教師幫助學生實現個性化學習,還要使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合作,提高合作探究能力。為了在初中美術欣賞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教師可以從學生的美術欣賞能力水平出發(fā),開展針對性指導教學,在實現其個性化學習目標的同時,以藝術作品欣賞為基石,幫助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學習,培養(yǎng)其團隊合作探究能力。
三、初中美術欣賞教學存在的問題
(一)教學方式單一化
新課程改革要求教師從學生的美術學習實際狀況出發(fā),使用具有針對性的方式激發(fā)學生對于美術學習的興趣,以此為學生美術欣賞能力的提高奠定基礎。但在傳統(tǒng)教育理念的影響下,部分教師沿用的教學模式仍舊是以理論灌輸為主,在這樣的教學模式下,學生只能夠被動地跟隨教師的思路學習美術欣賞的相關理論知識,而美術欣賞能力難以提高。即便是教師給予學生一定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進行小組美術欣賞交流以及討論,但學生因缺乏一定的美術欣賞能力,所探討得出的答案也和作品本身的內涵有差距[3]。此外,這種單一的理論灌輸式教學方式忽視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內心情感訴求,逐步削弱了學生對美術欣賞的興趣,這對其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也會產生不良影響。
(二)不重視教學實踐
在初中美術欣賞教學活動中,有的教師認為學生接受能力有限,而這門課程的一些內容對學生而言學習難度較高,因此只給學生講解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美術作品的知識,而忽視了對美術作品進行藝術、精神等方面的欣賞教學,導致達不到應有的教學效果。另外,有的教師即使開展了實踐活動,也不重視引導學生。因為這部分教師對美術課不夠重視,將美術課當作自習課或活動課,在課堂的實踐環(huán)節(jié)讓學生自由發(fā)揮,而不對學生進行引導,所以學生無法對美術作品進行科學深入的賞析,使美術課失去其原本的教學價值。
四、核心素養(yǎng)視域下的初中美術欣賞教學優(yōu)化策略
(一)重視學科知識之間的有機融合
美術課程本身具有較為顯著的人文性質,與語文、音樂、歷史等人文學科也有著十分緊密的關聯,教師想要幫助學生在美術欣賞過程中更好地培養(yǎng)核心素養(yǎng),則需要讓學生置身于相應的文化情境中進行美術欣賞學習,這就意味著教師需要打破學科之間的界限,融合美術與語文、歷史、音樂等學科的知識開展美術欣賞教學[4]。
例如,教師在帶領學生欣賞《寒江獨釣圖》這幅古代畫作的過程中,可以有機結合語文學科的知識?!逗氠瀳D》的構成要素有一葉扁舟、一個釣翁、幾道船行引發(fā)的水波,畫作中的大幅空白為人們留下了無盡的想象空間。教師在講解這幅畫作的時候,可以讓學生同步朗讀柳宗元的《江雪》,體會詩中的意境,再結合畫作,對二者意境表達的相似之處進行全面分析。教師從語文學科的角度幫助學生深刻理解畫作表達的意境,這有利于提高學生的美術欣賞能力,也是讓學生進行美術欣賞知識遷移的有效途徑。
此外,美術作品、繪畫流派的形成都與歷史環(huán)境和時代背景有關,教師可以將歷史等學科的知識融入美術欣賞教學中,幫助學生了解相關的歷史背景,學習美術欣賞知識。比如,在帶領學生欣賞著名印象派畫家畢加索的《格爾尼卡》這幅畫作的時候,學生在缺乏對畫家所處的歷史背景的了解的前提下,往往無法對畫作中的各種抽象要素做出深刻的理解。此時,教師可以為學生介紹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的背景知識,讓學生在全面了解畫作誕生時代背景的前提下,逐步對畫作中各類抽象元素所要表達的意思做出全面的理解。
美術欣賞教學除了可以與語文、歷史學科相融合,還可以與數學、地理等學科相融合,教師要廣泛涉獵各學科知識,找到學科融合的切入點,拓展學生的知識視野,讓學生對美術作品有更廣泛的理解。
(二)重視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從自主學習理論層面來看,學生的學習活動并非被動接受的過程,而是需要學生主動參與其中的過程,學生只有主動參與學習過程,方能夠全面發(fā)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在美術欣賞過程中,學生對于美術作品觀賞產生的最初感受,是有效培養(yǎng)美感的重要基礎。在課前教師可以給予學生充足的預習時間,引導學生借助互聯網等途徑搜集與欣賞美術作品相關的資料,了解美術作品的基本情況,縮短與美術作品之間的距離,降低欣賞美術作品的難度,從而有效激發(fā)學生欣賞美術作品的興趣[5]。接著,教師為學生展示美術欣賞作品,可以讓學生先用幾分鐘的時間對畫面進行直觀的感受,并引導學生將自己對于畫面的第一感受表達出來。
例如,教師在進行《格爾尼卡》這一繪畫作品的教學前,可以先讓學生在網上查詢作品的相關資料,對作品進行基本的理解。在課堂上,教師讓學生自主欣賞這幅作品,并表達、交流自己對于這幅作品的第一印象。教師再向學生提問畫面的結構、內容、色調等相關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全面發(fā)揮學生在美術欣賞學習中的主觀能動性,并有效激發(fā)學生對于美術作品欣賞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以此為靈感,進行自主創(chuàng)作。
(三)有效拓寬課內外的教學空間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環(huán)境以及大自然中都蘊含著各種類型的美,教師想要在核心素養(yǎng)視域下優(yōu)化初中美術欣賞教學課程,培養(yǎng)學生在美術欣賞方面的能力以及美術學科核心素養(yǎng),需要有效拓寬課內外的教學空間,幫助學生在實際的生活中感受、創(chuàng)造具體的美感。
例如,教師在帶領學生學習《春天的暢想》這一章節(jié)的時候,其中有一節(jié)的內容是《色彩的魅力》,教師可以先為學生展示春天里較為常見的一些色彩,逐步引導學生對這些色彩進行感性認知。當學生形成一定程度的感性認知之后,教師可以帶領學生走出教室,到野外去散步,并要求學生將自己發(fā)現的春天的色彩畫出來。接著,在下一節(jié)課中,教師可以讓學生以從室外環(huán)境收集而得的繪畫素材作為基礎,用作品自由表達出自己對于春天景色的暢想。此時,學生的繪畫作品會出現各種不同的畫面,教師要對其加以肯定與引導,全面激發(fā)學生對于美術欣賞的學習興趣以及熱情。教學空間的拓寬不但能夠為學生提供更為良好的學習和文化環(huán)境,也能夠有效拓展學生的美術文化視野。
(四)合理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
在美術欣賞教學中,創(chuàng)設情境能夠讓學生更容易走進作品的世界,感受作品的內涵。而音樂可將人類對現實生活的情感生動反映出來,并且音樂的抽象性特征可令人們在欣賞音樂之時通過聯想,感受情感的變化。因此,在開展繪畫教學實踐之時,教師可通過播放合適的音樂,創(chuàng)設相應的情境,讓學生在感受音樂時將情感激發(fā)出來,引導學生帶著感情繪畫,這樣不僅可以鍛煉學生的繪畫技能,同時還可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
例如,在欣賞《伏爾加河上的纖夫》之時,教師播放相關的音樂,營造纖夫勞動辛苦的情境,讓學生在音樂的情感渲染下,仔細觀察纖夫們在勞動之時的艱辛,以此促使學生產生共鳴,逐漸將自身的情感融入畫面中去,收獲良好的藝術領悟與審美體驗。
(五)將當地文化融入美術欣賞課中
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獨特的文化,并且這些文化資源都具有突出的特色,將這些地方文化資源充分融入美術欣賞課程中,有利于促進學生形成對地方優(yōu)秀文化的認同。開展教學活動之時,教師將地方文化資源引入課堂,在課堂上對其進行深入的講解,還能使學生深刻感知地方文化資源的魅力,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更好地理解美術作品的內涵。
以《走進民間美術》的教學為例,這個作品包含著很多民間藝術,教師如果僅僅講解畫作的內容,無法令學生理解這些民間美術所依托的民間藝術。因此,教師可將地方文化資源的優(yōu)勢充分發(fā)揮出來,為學生展示一些相關的民間藝術,比如播放以皮影藝術為題材的舞蹈《俏夕陽》,讓學生欣賞有關皮影的圖片與實際演出的過程,帶學生領略我國湖南傳統(tǒng)戲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皮影戲的魅力,以此促使學生不斷增強對民間文化的認同感,在潛移默化中培養(yǎng)學生美術欣賞的能力。
(六)帶學生到美術館參觀學習
美術館中的美術資源十分豐富,在美術館中,學生可以看到許多作品。在開展教學活動之時,教師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以組織學生到美術館參觀,并安排講解員給學生講解?;蛘吖膭顚W生平時多去逛逛美術館,欣賞美術作品,從而逐漸對美術作品形成較為深刻的感知,逐漸提高美術欣賞能力。
結語
初中美術欣賞教學中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對于學生美術專業(yè)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有著十分重要的價值。針對當前美術欣賞教學中存在的教學方式單一、忽視實踐教學的問題,教師需要在全面發(fā)揮學生主觀能動性的前提下,通過學科知識之間的有機融合以及教學空間的拓寬等策略,激發(fā)學生美術欣賞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美術欣賞的能力。
【參考文獻】
[1]周慎思.核心素養(yǎng)下初中美術鑒賞教學探討[J].新課程,2020(45):28.
[2]張維珍.信息化教學環(huán)境下初中美術鑒賞教學的應用策略[J].學苑教育,2020(26):37-38.
[3]杜歡歡.新時代美術核心素養(yǎng)視域下的美術鑒賞教學實踐研究[J].中國文藝家,2020(10):71-72,74.
[4]萬佳嫻.核心素養(yǎng)引領下初中美術鑒賞課堂教學初探[J].藝術教育,2020(09):151-154.
[5]王德天.核心素養(yǎng)視域下初中美術鑒賞教學探究[J].新課程研究,2020(20):3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