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美娜
摘 要:本文以二年級上冊第三單元《曹沖稱象》為例,以作業(yè)單為引子,引導學生通過對比的方法進行討論,培養(yǎng)學生的思辨能力。同時創(chuàng)設有趣的情景,引導學生抓住表示順序的詞語,從不同角進行講述,有效地落實了語文要素。
關鍵詞:? 語文要素? 思辨能力? ?講述? 課后習題
[緣由]
小學語文部編版教材二年級上冊第三單元以“兒童生活”為主題編排了《曹沖稱象》《玲玲的畫》《一封信》《媽媽睡了》四篇課文,每篇課文都以兒童視角表現(xiàn)了兒童生活?!伴喿x課文,能說出自己的感受或者想法”和“借助詞語,嘗試講述課文內容”是本單元的語文要素,也是教學重點。比如《曹沖稱象》課后習題一,“說一說為什么曹沖的辦法好”就是語文要素的體現(xiàn)。為落實語文要素,培養(yǎng)學生關鍵能力,達成教學目標,突出教學重點,需要設計一些活動環(huán)節(jié),為學生的思辨做引子,需要創(chuàng)設一些情境為學生的復述做鋪墊。
[過程]
一、一條線,理一理,整體觀照知重點
二、一桿秤,稱一稱,連接生活學概括
三、兩方法,議一議,你說我說會思辨
1.這頭大象長什么樣呢?請同學們讀一讀1、2自然段,找到相關詞句圈畫出來。
(1)抓住第2自然段中的“像”想像說話,結合圖片感受大象的“又高又大”。
(2)比一比,朗讀體會“大象有多重呢?”和“這么大的象”,到底有多重呢?”(感受“到底”一詞所包含的“特別想知道”的情感,指導讀出疑問的語氣。)
2.出示“學習單”。請同學們讀一讀3、4自然段,試著完成學習單。
(1)創(chuàng)設情境,教師分別進行采訪:“你想怎樣稱?”“你為什么這么說?”(引導學生邊回答邊想象畫面,理解反問句,明白此方法行不通。)
(2)小組合作,指導學生分角色朗讀第3 自然段,組長點評。(分清楚三個角色,指導讀好第三句話中的反問語氣。)
(3)重點讀,悟曹沖稱象的過程,
①再讀第4自然段,想一想:曹沖的辦法需要哪幾步?通過追問,引導學生將長句子變成短句子。(在理解的基礎上盡量用簡短的語言說一說每個步驟。)
②對于這個辦法,你有什么不明白的嗎?(引導學生充分質疑,合作探究,使思路更清晰。)
③師生合作,現(xiàn)場演示曹沖稱象的辦法。(課前將裝滿水的盆、小船、玩具小象、小石塊等工具準備好)讓學生根據(jù)曹沖的方法來說怎么做,教師根據(jù)學生說的步驟進行實驗操作。
④完成課后第二題,給曹沖稱象的過程排序。
(4)議一議:同學們,誰來所以說曹沖稱象的方法好在哪里?(把船當作稱,解決了沒有大秤的問題;用石塊和大象進行交換,大象沒有受到傷害等等。)
3.抓住“才”“果然”等詞語引導學生在此感受曹沖善于觀察、愛動腦、能大膽表達想法的好習慣。
4.講述過程,領悟方法之精妙。
(1)情境創(chuàng)設一:曹沖稱象的事沒多久就傳開了。吳國專門派使臣來魏國詢問:“聽說貴國出了一個神童,他是怎么做到的呢?”如果你是魏國的一名大臣,你能給吳國使臣介紹一下曹沖稱象的過程嗎?和同桌之間練一練。
(學生以大臣身份練一練,教師引導用好“首先……再……然后……最后……”這些表示先后順序的詞,突出一連貫的動作。學生講述,教師點評。)
四、小古文,誦一誦,日積月累長學問
[反思]
《曹沖稱象》有兩個語文要素需要落實,一是能根據(jù)提示有序地講述曹沖稱象的過程;二是培養(yǎng)學生的思辨能力,比較兩種稱象的辦法,討論“為什么曹沖的辦法好”。講述能力和思辨能力是學生語文學習的關鍵能力,作為本課的語文要素在課后習題中也有所體現(xiàn)。以上教學片段,作為教學活動的重要環(huán)節(jié),緊緊圍繞落實這兩個語文要素展開。
以上教學片斷中,為學生設計了學習單,以學習單為引子,通過“圈畫關鍵,仔細品讀;推敲點撥,深入理解;圖文結合,為講述奠基”來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學生通過完成學習單中“年齡上的對比”,“方法上的對比”,”曹操態(tài)度上的對比”,感受到了主人公曹沖善于動腦的特點形象。尤其是把課后習題一設計到學習環(huán)節(jié)中,請同學們對學習單中“稱象方法”進行對比、討論,給予了學生思辨的方法和空間。學生從以船替秤,稱象的工具更容易獲得;借助水的浮力來稱象,稱象行為更容易實現(xiàn);大象沒有受到傷害,結局更完美等方面得出思辨結果,足以證明本環(huán)節(jié)的設計大大培養(yǎng)了學生的思辨能力和表達能力。
本課的另一個核心任務是“講述”,這是小學階段第一次嘗試“講述”。不僅要創(chuàng)設情境,讓孩子們生動練習,更要“述”出文本的表達方法。片段中設計了兩個有趣的情境,學生變身為大臣和曹沖在情境中進行講述,一次次設身處地、入情入境,用好“首先……再……然后……最后……”這樣的語序用詞,在對話中逐步形成能力,不知不覺完成了課后習題二,同時落實了本文的語文要素。
參考文獻
[1]《教師教學用書》語文二上
[2]《小學語文部編教材文本解讀及學習設計》
[3]《小學語文教學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