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英
摘 要:初中地理是初中階段不可或缺的一門學科,它涵蓋了地球和地圖、陸地和海洋、天氣和氣候、各大洲位置等方面的相關知識,不僅可以讓學生學習到更多的地理知識,還可以幫助學生開闊眼界。現(xiàn)代教育要求教學緊貼學生現(xiàn)實生活,積極響應陶行知先生所倡導的生活教育理論,使學生體驗和感悟地理學科在生活中的價值,從而主動學習地理知識,提高學習效率。文章從多方面分析踐行生活教育理論、打造高效地理課堂的策略,旨在為相關教師提供參考。
關鍵詞:初中地理;生活教育理論;教學策略
引言
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生活教育理論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其價值和意義已經在教學實踐中得到了驗證,并受到了廣大教育工作者的一致認同。地理是一門源于生活又應用于生活的學科。在初中地理教學中踐行生活教育思想,可以全面提升課堂教學效率,促進學生個性化發(fā)展。所以,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初中地理教師要以生活教育理論為指導,加強地理教學與學生生活的聯(lián)系,促使教學實現(xiàn)“教學做合一”,達到培養(yǎng)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目的[1]。
一、通過生活化教學,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
地理體現(xiàn)在我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學生們往往覺得習以為常,并未對一些地理知識引起重視。教師應當多為學生準備一些適合他們年齡段,與他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地理知識作為教學內容,同時應當多為他們營造輕松快樂的課堂教學氛圍。這樣,不僅可以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還可以有效地引起他們的共鳴。例如,在教學《地球和地球儀》時,教師可以為學生準備最新流行的磁懸浮地球儀,讓他們進行觀察與學習[2]。由于地球儀的款式新穎、科技感強烈,有效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讓他們對本節(jié)課要學習的地理知識充滿渴望,進而可以有效地提升課堂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
二、借助生活化的教學情境促進學生體驗的提升
現(xiàn)階段教育教學活動的實際開展過程中,情境教學法已經成為一種十分常見且重要的手段,尤其是現(xiàn)階段教師在開展初中地理教學活動的時候,就可以將常規(guī)的教育教學活動與生活化教學情境的創(chuàng)設有機地結合起來。首先,教師在為學生創(chuàng)設生活化教學情境的過程中,要充分結合本節(jié)課所需要教學的相關內容,找到現(xiàn)實生活中對應課本相關知識的具體元素,使教師在課堂上創(chuàng)設的生活化教學情境具備更強的形象性與真實性。其次,教師要充分發(fā)揮核心素養(yǎng)教育理念的指導作用,在充分突出學生主體地位的基礎之上,加強對學生參與度以及體驗度的關注,使學生能夠更好地融入教師所創(chuàng)設的教學情境之中,進而使生活化教學方式的優(yōu)勢能夠真正得到充分發(fā)揮[3]。
例如,在教學“氣溫的變化與分布”相關部分知識內容的過程中,為了有效降低學生對相關知識進行理解的難度,教師就可以在課堂上為學生創(chuàng)設生活情境。教師可以向學生提問,并借助問題將學生融入情境之中:“同學們都知道昆明四季如春,但是有人說南京春如四季?你是如何理解這句話的呢?”教師還可以提問:“同學們喜歡旅游嗎?大家都去過哪些地方?同學們去過的不同地方的氣溫以及氣候存在哪些方面的差異?”在教師所創(chuàng)設的問題引導之下,學生的思維也會更加活躍,有的學生甚至會結合自己在旅行過程中見到的場景對氣溫的相關問題進行闡釋。為了使所創(chuàng)設的生活化教學情境能夠更具有真實性,教師則可以合理利用班級的多媒體設備為學生展示不同地區(qū)自然風貌以及人民的生活場景。同時在展示的過程中,教師還需要針對性地向學生提問,將學生帶入本節(jié)課的知識點學習中。教師可以向學生提問:不同地區(qū)的氣溫不同受到哪些因素的影響?在問題的引導之下,學生也會積極地進行討論,教師可以結合學生給出的答案順勢展開本節(jié)課的教學活動。創(chuàng)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不僅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還能有效強化學生對地理環(huán)境的認知,使學生對現(xiàn)實生活的感知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三、重視生活實踐,讓學生關注生活
實踐是獲取知識、鍛煉能力、驗證理論的主要方式,也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初中生雖然已經掌握了一定的科學知識并具備了一定的理論能力,但是很多學生缺少實踐機會,而缺少歷練很容易讓學生步入“高分低能”的怪圈。初中地理教師應通過研究實踐活動使教學回歸生活,讓地理教學目標切實落地。在地理實踐中,學生應是研究實踐活動的主體,而教師則扮演引導者、組織者、指導者的角色,讓學生在實踐中領悟知識,這也體現(xiàn)了生活教育理論的真諦。
例如,在教學“中國的地理差異”時,教師可將學生分為北方小組、南方小組、西北小組及青藏小組,讓組內成員相互合作,通過互聯(lián)網、圖書館、訪問以及與地理教師交流等多種渠道,歸納總結四大地區(qū)的自然環(huán)境、位置特點、人文特征等,最后在班級范圍內相互交流研究實踐活動成果。此外,教師還可為學生布置一些與生活聯(lián)系密切的實踐類作業(yè),如讓學生利用節(jié)假日,和父母一起游歷祖國的大好河山,感受各處的風俗人情、南北方差異。這樣可以幫助學生鞏固課堂所學地理知識,實現(xiàn)讓教學回歸生活的目的。
結束語
總之,生活中處處有知識,而生活是最好的教師、學習載體和工具。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教育理論,為初中地理教學和改革提供了契機。教師要通過優(yōu)化教學將生活與地理知識相結合,使地理教學生活化,讓學生學會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充分體驗和感悟地理學科實用性,拓寬學習視野,強化創(chuàng)造力與實踐能力,從而提高地理教學質量和效率。
參考文獻
[1]韓曉梅.淺析初中地理教學生活化策略的應用[J].讀寫算,2020(29):195.
[2]張麗春.初中地理生活化教學研究[J].教育界,2020(44):45-46.
[3]楊金龍.生活化教學理念下的初中地理課堂教學策略研究[J].考試周刊,2020(76):147-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