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偉君
摘要:歷史是人類文明發(fā)展的起源。學好歷史、教好歷史是教育發(fā)展的重要內容之一,而隨著應試教育理念的根深蒂固,在現(xiàn)如今教學模式的發(fā)展過程中,仍舊無法擺脫傳統(tǒng)教學對教學任務量的施壓,在歷史學習的過程中還是采用大量填鴨式的教學。歷史本就是一門魅力十足的課程,卻因大量的知識點背誦,導致學生學習壓力過重,失去對歷史學科的學習興趣,這對歷史教學的發(fā)展是十分不利的。因此文章通過引入思維導圖,創(chuàng)新歷史教學模式,豐富教師教學效率的同時又能有效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激發(fā)學生對歷史學科的學習熱情。
關鍵詞:思維導圖;初中歷史;教學應用
引言: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了《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yè)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并發(fā)出通知,要求各部門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為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切實提高學校育人水平,有效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yè)負擔,本文立足于“雙減”政策下,將思維導圖應用于歷史教學實踐中,以期提高初中歷史教學的水平。
一、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應用思維導圖的優(yōu)勢
(一)有利于增強師生互動
繪制導圖時,實際操作者是學生,教師只是輔助。初中生的知識水平與思維能力都有限,在繪制思維導圖的過程中,他們想要完全依賴自己將相關的歷史知識整合起來是非常困難的,因此,他們就不得不求助教師。通過師生頻繁的溝通,學生不僅能夠掌握導圖的繪制途徑,也能發(fā)現(xiàn)教師并沒有他們想象得那么嚴厲,從而愿意主動走近教師、親近教師,構建起良好的師生關系。
(二)有利于落實因材施教
初中生存在的個體差異較大,然而,在傳統(tǒng)的歷史教學中,教師由于時間有限,無法深入了解每一位學生,落實因材施教,這就導致部分學生的發(fā)展會受到了限制。而通過讓學生繪制導圖,教師就能根據(jù)學生繪制的導圖思路是否清晰,囊括的知識是否全面等捕捉到學生的思維水平,學生的主要學習方式,以及學生存在的知識漏洞等,然后據(jù)此,制定個性化教學方案,落實因材施教。
(三)有利于提高記憶效率
歷史中需要學生記憶的知識點較多,在傳統(tǒng)教學中,教師多采用講授式教學模式,將重點知識羅列出來讓學生記憶背誦。由于課堂時間有限,學生無法將所有的知識直接記憶,所以,他們就會選擇將記筆記,然后課下著重復習。雖然這是一種學習的好方式,但是大部分學生所記的筆記都十分凌亂,根本無法將知識點完整清晰的展示出來。而導圖則可以通過知識的內在聯(lián)系,將他們以不同的符號、色彩聯(lián)系起來,如此,學生既可以清晰看出自己所要找的知識,提高記憶效率,又可以將所學的知識整合到一起,提升歷史思維和概括能力。
二、初中歷史教學中思維導圖的應用
(一)合理引入思維導圖,豐富教學內容
歷史學科的教學不是單純局限于書本上的知識點,教師要樹立歷史觀,從宏觀思維上樹立學生整體觀,在教學內容上豐富理論知識,探究歷史發(fā)展,引導學生在應試教育的背景下,以更廣闊的意識提升自身的綜合素質。例如:在人教版教材課本中學習關于蘇聯(lián)的社會主義建設內容中,有關于戰(zhàn)時共產主義政策、新經濟政策、斯大林模式、赫魯曉夫改革、戈爾巴喬夫改革等內容,可以引入蘇聯(lián)的時間線來認識與了解有關蘇聯(lián)的改革發(fā)展之路。通過列舉1917年到1991年的時間段,根據(jù)時間線來劃分其中所包括的內容,從時間導圖來準確獲知相關政策大事件,以時間作為線索,探究蘇聯(lián)的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之路,能夠得出社會主義發(fā)展不是一帆風順的,道路是曲折的。通過創(chuàng)新將課本文字資料的論述變?yōu)橛行蔚臅r間導圖,幫助學生羅列出清晰的線索,在線索的擴充中,一步步來豐富課本的內容。
(二)用思維導圖預習,了解知識框架
課前預習是培養(yǎng)學生學習能力,對課堂教學奠定良好基礎的重要途徑。因此,預習一直都是歷史教學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但是,在預習環(huán)節(jié),很多學生只會粗略瀏覽一遍課本,根本不會深入思考。這種預習方式根本無法達到了解課堂教學的重難點內容,做好學習計劃的作用,只是浪費時間的無意義之舉。為此,教師就可以以導圖促預習,讓學生將預習所獲融入到一張導圖中。如此,學生不僅能全面了解教材知識,還能在深入思考中,發(fā)現(xiàn)教學難點,在課堂上著重學習,提升學習效率。
例如:在預習《唐盛氣象》時,學生就能通過前面所學的貞觀之治以及開元盛世,將唐朝繁盛時期的政治、經濟等繪制到一張導圖中,如此,學生就能通過分析唐太宗、武則天等人的政績,以及他們對歷史的推動作用等方面對人物進行客觀的評價。此外,通過這個繪圖環(huán)節(jié),學生也能發(fā)現(xiàn)將不同的歷史事件、歷史人物等整合起來的趣味,從而積極主動學習歷史知識,提升自己的自學能力,為未來的發(fā)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三)在概念教學中應用思維導圖
歷史知識涉及很多概念內容,概念具有一定抽象性,對學生而言理解難度較大,但是概念性內容是構成全部歷史知識構架的關鍵。掌握概念性內容有助于增強學生歷史學習效果,如果不能掌握概念性內容,學生學習歷史會感到較為困難。一般情況下,學生往往通過死記硬背的方式學習并記憶概念性知識,不僅難以達到理想的學習效果,也會影響學生對歷史知識的理解,導致學生知識記憶不牢固。而教師在教授概念性內容時,可以應用思維導圖,深化學生對內容的理解和記憶。例如,筆者在教學初中歷史部編版教材中“絲綢之路”一課時,會先使用多媒體設備向學生展示絲綢之路的路線,再告知學生絲綢之路被分為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從圖中可以看出陸上絲綢之路的起點是西漢的首都長安,途經甘肅和新疆等地,直至中亞和西亞,絲綢之路開辟的作用是運輸中國古代所生產的絲綢,因此被稱之為“絲綢之路”。而海上絲綢之路并未在圖中顯現(xiàn),進而筆者對歷史內容進行拓展,告知學生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在中國南海,形成于秦漢時期,是已知最為古老的一條海上航線,對中國古代的經濟繁榮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通過圖示教學法,學生可以從圖片上直觀看到絲綢之路的路線,了解絲綢之路所途徑的地點,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除此之外,還向學生講解新時代的絲綢之路經濟帶的知識點,讓學生了解在當前時代新絲綢之路的發(fā)展。
結語:綜上所述,思維導圖在增強課堂趣味性、豐富教學內容、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開拓學生學習思維等方面都有著毋庸置疑、不可否定的重要性。做好思維導圖在實際教學中的應用,還有許多問題需要結合實際教學去分析探究。相信在不斷豐富與創(chuàng)新的歷史教學課堂會更加深受學生的喜愛。只有不斷加入與時俱進的內容,才能在歷史教學中更有益學生的進步。
參考文獻:
[1]楊文舟.思維導圖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探析[D].西安:陜西師范大學,2015.
[2]陳秀蘭.思維導圖法在初中歷史學習中的應用[D].石家莊:河北師范大學,2019.
[3]周穎.思維導圖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研究[D].錦州:渤海大學,2019.
[4]張燕.思維導圖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探析[J].新智慧,2020(33):5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