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倩
摘要:較其他文本的翻譯,旅游文本有其特殊的目的性,翻譯時要注意的也就有所不同,因此采取的翻譯策略和方法也會因文而異。本文主要在目的論理論指導下,針對兩個不同的目標人群即富有的潛在游客和將在蓬萊市學習一年的學生,分別從三個方面增譯與減譯、直譯與意譯以及異化與歸化對蓬萊市宣傳語進行翻譯。
關鍵詞:旅游文本;目的論;比較分析
旅游業(yè)在全球范圍內的迅猛發(fā)展對世界經(jīng)濟文化產(chǎn)生了巨大的影響,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進行跨文化交流變成一種生存需要。[1]因此,對旅游文本的翻譯越來越受到國內學者的重視,研究方向主要包括景點公示語翻譯、景點介紹翻譯和旅游宣傳冊翻譯等。但是,其中從Vermeeer[2]的目的論的角度去對比分析兩個旅游譯文本的文章幾乎沒有。中國已經(jīng)成為外國游客選擇的主要旅游國家,其中煙臺蓬萊是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旅游景區(qū),因此蓬萊宣傳語的漢譯英翻譯非常重要。
一、理論框架
(一)旅游翻譯文本
旅游文本體裁形式多樣,內容復雜。其中,風景介紹最具旅游文體特色,也是旅游翻譯的要點和難點。賈文波[3]將旅游資料文本分為兩個功能:傳遞信息和誘導行動。因此,旅游文本翻譯注重的不是原始語言與譯文的形式對應,而是信息內容與文體功能的對等。旅游文本的功能目的就是喚起讀者的游玩興趣,使旅游的預期效果最大化。
從功能主義翻譯理論角度出發(fā),旅游翻譯應著重強調譯文的“呼喚”功能、信息傳達效果,用符合翻譯規(guī)范和文化標準的語言來表達原文本的含義,使譯文盡可能取得近似原文的讀者效應。[4]從翻譯目的論角度來看,它著眼于目的語讀者,根據(jù)目的語讀者的表達習慣,提供現(xiàn)實世界中客觀存在的事物和現(xiàn)象來滿足目的語讀者需求。換句話說,翻譯的目的不同,所采用的方法和策略也是不同的。
(二)目的論
Vermeer的目的論是功能主義翻譯理論的重要理論。它認為翻譯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翻譯過程,更是人類的活動。也就是說,譯者必須理解原文的翻譯目的和翻譯功能。譯者在翻譯過程,有意識或無意識地把某一部分人群當做目標人群,根據(jù)目標人群的需求進行翻譯活動。
另外,翻譯活動可以有多個目的,這些目的進一步劃分為三類:(1)譯者的基本目的(如謀生);(2)譯文的交際目的(如啟迪讀者);(3)使用某種特殊的翻譯手段所要達到的目的(如為了說明某種語言中的語法結構的特殊之處采用按其結構直譯的方式)。但是,通常情況下,“目的”指的是譯文的交際目的,即“譯文在譯入語社會文化語境中對譯入語讀者產(chǎn)生的交際功能”。[5]因此,譯者應在給定的翻譯語境中明確其特定目的,并根據(jù)這一目的來決定采用何種翻譯方法。
目的論遵循三個原則:目的原則、連貫性原則和忠實性原則。其目的原則是翻譯過程中需要遵循的主要規(guī)則。翻譯目的決定了整個翻譯過程。目的通常是指翻譯的交際目的,由翻譯發(fā)起者根據(jù)目標文本接受者的需要確定,連貫性原則和忠實性原則必須從屬于目的論原則。
二、譯文分析
(一)增譯與減譯
增譯與減譯是翻譯過程中最常用的兩種翻譯方法。增譯法是指在原文本的基礎上添加必要的單詞、短語或句子,使目標文本的句子結構變得完整,同時適應受眾的思維習慣和文化背景。最主要的一種增譯是對原文文化增譯。為了幫助外國讀者更好地理解漢語文化詞匯,就需要對這些文化詞匯進行適當增譯。減譯法是指不符合英語思維邏輯和表達習慣的單詞被省略,避免冗余的翻譯,以達到目的論的連貫性原則。針對富有的潛在游客,翻譯文本主要采用減譯法。如主要針對在蓬萊學習一年的學生,則主要采用增譯法。
原文:它也是中國古代“四大名樓”之一。秦始皇訪仙求藥的歷史故事和八仙過海的神話傳說為它贏得了世界的贊譽。
譯文1(針對富有的外國潛在游客):
As one of the "Four Famous Pavilions" in ancient China, it has won worldwide praise due to the story of Qin Shi-huang and the Eight Immortals crossing the sea.
譯文2(針對在蓬萊學習一年的學生):
It is one of the “Four Famous Pavilions” in ancient China. The historical story of Qin Shi-huang's visit to the immortals for medicine (the first emperor of Qin unified China in 221 B.C. ) and the legend of the Eight Immortals crossing the sea ( A folklore about eight Immortals crossing the sea by their own ability ) have made it win worldwide praise.
第一個譯文采用了減譯的翻譯策略。因為譯文1針對的是富有的潛在游客,翻譯文本更突出的重點是蓬萊閣——中國四大古樓,在世界上享有盛譽,從而突出蓬萊閣旅游景點級別高,更加吸引潛在的富有的游客觀光。譯文2則采用了增譯的翻譯策略。因為譯文2針對的是將在蓬萊學習一年的學生,那么景觀的歷史文化特性會更吸引他們。對秦始皇這個人物和八仙過海的故事進行注釋性增譯,會讓學生對蓬萊閣更加了解。
(二)直譯與意譯
馮慶華[6]在他編著的《實用翻譯教程》中這樣寫道:直譯與意譯是翻譯中最常見的問題,也是最主要的兩種翻譯方法。所謂直譯,就是既保持原文內容,又保持原文形式的方法或文字。但由于文化、風俗習慣的不同,有些詞匯不能直接按照字面意思進行翻譯,需要了解背景知識進行意譯,從而使目的語讀者更容易理解。意譯要求譯文能正確表達原文的內容,但可以不拘泥于原文的形式。如果主要針對富有的潛在游客,主要采用直譯法。如果主要針對在蓬萊學習一年的學生,主要采用意譯法。
原文:(它)現(xiàn)已發(fā)展為極富旅游價值的著名人文景觀。
譯文1(針對富有的潛在游客):
It has become to be a must-see humane landscape.
譯文2(針對在蓬萊學習一年的學生):
The Museum has now emerged as a celebrated cultural showcase and a tourist Mecca for millions of people.
在《現(xiàn)代漢語詞典》中,“人文”是指人類社會的各種文化現(xiàn)象。因此,“人文”不是指人道主義,而是文化。另外,英語中l(wèi)andscape主要是指自然風景,而cultural showcase同樣有風景的意義,但更能夠體現(xiàn)出文化的特質。另外,將“極富旅游價值”翻譯成Mecca,是因為麥加是一個文化的特殊性地方,它是眾人渴望去的地方。
譯文1采用了直譯法。因為譯文主要針對的是外國潛在的游客。譯文主要突出的是蓬萊閣景觀的級別和景色壯觀優(yōu)美。所以,譯文對于文化特性可以不用那么著重。但是,譯文2采用的是意譯。譯文主要針對的在華留學一年的留學生,所以采用意譯對原文“人文景觀”進行解釋性翻譯,從而幫助留學生理解中國特有詞匯,中國特有文化。另外,通過Mecca這個詞說明蓬萊閣像麥加一樣,是一個極具文化底蘊的一個地方,從而吸引留學生參觀游覽,了解中國文化。
(三)異化與歸化
長期以來,歸化和異化作為兩種基本的翻譯手段受到了翻譯研究者的廣泛關注。歸化強調讀者的感受;異化強調在翻譯作品中盡量保持原文的風格,讓讀者充分感受到原文的異國情調。在句法層面,歸化的重點是使譯文盡可能符合目的語的句法結構,從而體現(xiàn)本語的本質特征。異化是將原語的句法特征移植到目的語的結構框架中,改變目的語的形式特征。[7]以下兩個譯本體現(xiàn)了歸化和異化在語言層面上的差異。
原文:蓬萊現(xiàn)已成為集觀光、度假、休閑、娛樂于一體的旅游勝地,年接待中外游客達310萬人次。
譯文1(針對富有的外國潛在游客):
Peng lai has become a tourist attraction integrating sightseeing, vacation, leisure and entertainment, receiving 3.1 million Chinese and foreign tourists annually.
譯文2(針對在蓬萊學習一年的留學生):
With an annual reception of 3.1 million Chinese and foreign tourists, Peng lai? had now become a famous tourist attraction city incorporating sightseeing, vacation, recreation, and entertainment.
眾所周知,漢語通常把重要信息放在后面,次要信息放在前面。然而,英語是把重要信息放在前面,次要信息放后面。兩個譯文就在語言層次上歸化與異化存在差異。譯文1明顯是異化,很顯然受到漢語原文結構的影響。譯文像中文那樣,先把次要信息放前面,重要信息放句子后面。這屬于句法層面上的異化問題。就其翻譯目的而言,本譯文是針對潛在的富有游客,那么本譯文的目的就是使游客被旅游景點吸引。句子首先點出蓬萊是個多功能的旅游勝地,游客可以享受到高等的服務,欣賞到壯麗的美景,從而使譯文1的翻譯目的實現(xiàn),達到吸引富有的潛在外國游客的目的。
譯文2明顯是歸化,目的語的句法結構明顯是英語句法結構,重要信息放在前面,次要信息放后面。譯文2的句子體現(xiàn)目的語的異質性,即本質特征。譯文2主要針對留學生,句子首先點明蓬萊每年有很多游客來游玩,說明蓬萊是一個著名的旅游勝地,可能是一個地方的文化特征,因此吸引留學生來了解蓬萊文化。譯文2雖未按照原旅游文本的順序進行翻譯,但在翻譯目的論的指導下,使讀者能夠簡明扼要地獲取關鍵信息,成功地實現(xiàn)翻譯的目的。
三、結語
由于中國和西方的文化背景有很大差異,所以譯者處理旅游翻譯文本的文化差異方面是一個很大的問題。如果譯者仍然堅持忠實的對等翻譯,那么做出來的翻譯有可能無法被讀者理解和接受。Vermeer的目的論就是解決這個問題的絕佳指南。譯者認為譯文的作用更為重要,不再受原文形式和意義的限制。為了實現(xiàn)譯文功能或目的,譯者可以根據(jù)實際情況在目的語文本中采用適當?shù)姆g策略,從而提高目的語文本的多樣性。
本文以Vermeer的目的論為指導,根據(jù)同一旅游文本的兩個譯文目的進行翻譯,并對兩種譯文中運用的翻譯策略進行對比分析,希望能夠幫助讀者更好地理解目的論,為譯者對旅游文本的翻譯提供一些指導。但是,本文還存在一些不足。一方面,由于作者知識有限,根據(jù)兩個不同的譯文目的,對原文本的翻譯還不夠恰當和充分。另一方面,清晰正確地分析兩種英譯文的翻譯策略之間的差異是巨大挑戰(zhàn),因為某些句子會同時采用增譯和意譯兩種翻譯策略,或多種翻譯策略混合。還有由于本文篇幅有限,難以對原文進行全文翻譯和詳細分析。因此,本文對旅游翻譯文本研究只是膚淺的,還需要進一步的研究。
參考文獻:
〔1〕金惠康.跨文化翻譯中的中國英語[C].澳門理工學院,2008:4.
〔2〕VERMEER H J.Skopos and Commission in Translational Action[M]//Lawrence Venuti.The Translation Studies Readers.London: Routledge,2000:221-232.
〔3〕賈文波.功能翻譯理論對應用翻譯的啟示[J].上海翻譯,2007(2):9-14.
〔4〕NORD C.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M].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27-35.
〔5〕VENUTI L (eds.).The Translation Studies Reader[M].London: Routledge,2000.
〔6〕馮慶華.實用翻譯教程:英漢互譯[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2.
〔7〕秦洪武.翻譯中的句法異化與歸化[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0(5):368-373,400.